锦衣御明(校对)第4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8/510

  祖大成、毛有俊、杨应乾、刘兴梁、刘兴治、孔有性、耿仲裕、尚可进、刘兴沛。
  刘兴基、祖泽溥、沈寿崇、陶国祚、许谨、杨正芳、鹿善继、曹鸣雷、杨肇基。
  冯国用、陈光玉、李隆、徐纯仁、董用文、杨麒、王承恩、高杰、刘光祚。
  王国樑、杨嘉谟、金国凤、王承胤、张叔嘉、孙应元、邓祖禹、吴自勉、宋伟。
  这里的每一位皆是驰骋明末的悍将,有些还是在赵宗武的培养下,彻底的放飞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在这中间或许有一部分高级将领,其心中依旧对大明抱有幻想,但是更多的却对赵宗武绝对忠诚。
  再者说他们在赵宗武麾下做事,那在世人眼中,本就是定国党的一员,所以说在绝大多数时候,赵宗武就已经把控住了整个北方边疆的命脉。
  如果说赵宗武在崇祯元年,没有领兵去征讨流寇势力,那么他就绝不会有今天这等境遇,但恰恰是他决定领军征讨流寇势力,才使得他从辽东这一隅之地,跳到了部署整个华夏战略的大层次上来。
  而在征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赵宗武他也不断吸纳着人才,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用一座关陇军校,赵宗武就初步完成了所需军团的高级将领。
  也因为赵宗武手中握着的这番兵马,使得远在京城的张维贤、朱纯臣、徐希三人,根本就不敢在对赵宗武有丝毫的炸刺。
  如果说赵宗武一个不高兴,就敢领兵数十万来京,届时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会成为虚无一般的存在。
  也因为这样一种状况,使得赵宗武、张维贤他们,形成了相对制衡的一种相处状态,北方边疆的事,赵宗武他说了算,其他地方的事,张维贤他们看着办……
第007章
定国党的强盛
  有关九边帅府的扩大军议,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筹备,毕竟这驻守各地的总兵官、抚军使,其距离远近是不一的,对于远在半岛的总兵官、抚军使来说,他们这一路上必定是风尘仆仆的赶来。
  既然这总兵官、抚军使未全部赶来,那么赵宗武也不可能闲下来等着他们,到了他这个位置,需要他处理的事宜还有很多。
  拿下大明的北部边疆,赵宗武就要对生活在这中间的百姓负责,因为不同于先前的发展理念,其手中掌握的不再是辽东一地,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甘肃、陕西、山西、草原(内蒙古境南部)、朵颜、辽东,皆掌握在他手中。
  这直接使得近两千余万众的百姓,也掌握到了赵宗武的手中。
  为确保自己控辖的疆域,能够得到整体发展,赵宗武也是筹建了相应机构,借此来引领地方发展。
  为了确保地方能够拥有好的发展,赵宗武剔除了十二执政官,明确了政务院九总理: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袁崇焕、张壶、陈雄、周延儒、温体仁、杨景辰。
  至此凡是其部控辖范围内的势力,皆由政务院九总理分工执掌,其发展部署,已归纳建立在五年发展计划中。
  而在政务院之下,则有审计署署长李士元,统筹署署长阮大铖,民生署署长陈士奇,农业署署长朱之冯,税务署署长张辉,工业发展署署长张力,建设署署长龙文光,教育署署长刘佳引,商务署署长刘之勃,交通署署长王一宁,水利署署长铁铖。
  这十一署署长分管境内各个领域,确保所辖势力能够拥有好的发展境遇。
  而独立在政务院、十一署之间的还有四院:法院院长刘镇藩,警察院长贺逢圣,检察院院长张宗衡,督察院长许鼎臣,这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大级别行政机关。
  虽说明末的生产力远不比后世,但是其拥有的一些底蕴,使得明末有追赶后世的可能,因此筹建类似于后世的行政班底,这完全是可行的。
  社会是呈现不断进步的阶层,对于华夏一族来说,分权式的领导,绝对比不上,集中式领导。
  事实证明,后者更胜一筹。
  集中领导办大事,这符合华夏一族的禀性,同样也适合让华夏一族不断领超世界。
  “国公爷,根据政务院颁布的第一次普查工作,通过这一次人口调查,在政务院管控范围内的地方,共计有两千三百七十三万九千八百七十一人!而这还不包括迁移出华夏地域的四百七十余万众百姓。”温体仁举着手中的人口调查文书,详细向赵宗武介绍着当前所拥有的人口总量,并对各部分人口用工情况也进行了细致讲述。
  人口。
  这是一个永远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如果想要让国家拥有真正强盛的根基,那么就必须要确保人口总量,可是在粮食不能累年丰产的基础下,如何增加人口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好在有赵宗武的存在,使得这样的瓶颈得以轻松解决。
  尽管说赵宗武他并不是全能手,但是他那超越数百年的理念,以及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所有的先知,这对于华夏一族来说,也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当然在研制的这个过程,必然会消耗掉大批量的金银,这也是为什么,赵宗武会不留余力的主张海外扩张的原因所在。
  用异族人的财富,不断夯实华夏一族的根底。
  赵宗武道:“虽然说我部直接掌控着近三千万的人口,但是对于这个庞大的世界来说,这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下一阶段,政务院一定要继续增加,对于百姓多生多育的各项奖励,确保基础人口,在十年内翻一番的目标。
  同时也要加紧对于黑户的清查工作,确保境内不存在一名黑户,让每一名百姓皆能种上属于他们的土地。”
  虽说大明官府明面上的统计数字有五千余万众,但是经过这些年的了解,赵宗武心中很清楚,在官面统计的数据下,还隐藏着不下一亿的流民、佃户,这些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无户口人士。
  同样来说,这样一批数量庞大的人口,也无法发挥属于他们的能量。
  在赵宗武眼中,无法发挥应有的能量,这对于华夏一族的发展,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所以说他绝对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出现。
  卢象升接着道:“对待这群没有户籍的百姓,政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政策,用说书的方式去传颂,这也使得挣扎在中原地域的流民、贱籍等,皆源源不断的向边疆奔走。”
  赵宗武点头道:“对于这些没有户籍凭证的流民、贱籍,地方上一定要树立起来新的观念,一定要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去妥善安排这些流民、贱籍,不能简单地以农耕为根本,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建设需求,对于工匠、工人的比例,也一定要适当的放宽。”
  因为在辽东地区打下的基础,这使得赵宗武拥有着一批优秀的官员群体,由此也使得他们在部署到这漫长的地方后,结合山西、陕西、甘肃各地的实际情况,各地也多筹建起来了对应的原始工业供应链。
  这也就使得各地筹建起来的官营工厂、私营工厂,每年都有着巨大的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地方的不断发展,这也使得孙传庭、卢象升他们在日常治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在大明官场不曾遇到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更多的时候,皆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尽管说赵宗武拥有着超前的理念先知,但是这理念先知,并不能真正转化为战斗力,他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最终才能够获取到对应的落实到位。
  这也是赵宗武他,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言明,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确保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的走过来的,如果说今天走空一步,明天走空一步,那么终有一日,你自己会自食恶果!
第008章
无问西东
  没有人比赵宗武心中,更清楚人口大爆发,所带来的种种机遇。
  为什么赵宗武在辽东执政期间,就一直侧重于发展海军势力?
  其中有一个想法,就是想依靠着强盛的海军势力,去往南洋地域获取廉价的粮食。
  事实证明。
  赵宗武先前做出的种种部署,都存在着前瞻性。
  “尽管我部现在已经拥有了,多样化的粮食供给体系,各地储备的粮食,也足以应对灾荒。但是对于粮种的研发,政务院一定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虽然说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供应链,可谁都不能确保,这中间是否会出现差错,明末这段特殊的时期,是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小冰河时期,这对于华夏大地,是一段极其不平静的阶段。
  孙传庭点点头道:“国公爷您放心,每年政务院都会专款调拨一笔研发资金,专门用于各类粮种的培育、研发工作,对于特殊部门的人才需求,政务院也会调拨专门的培育资金,以此来确保我部所需特殊人才的不断裂。”
  说话间,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他们跟随赵宗武也有十四年之长,人生又会有几个十四年,但在这十四年的朝夕相处间,也使得他们早已磨炼出他们为人处世的节奏。
  尽管说他们之间的性格不尽相同,但是做事风格,皆受到了赵宗武的影响,都是那般的雷厉风行。
  赵宗武特别指出道:“就眼前这种局势来看,需要我部做出的努力还有很多,尽管说现阶段的西北地区、辽东地区,皆已建设了相对完备的地方政权,但是有一点本公需要向你们说明,猖獗的流寇势力并没有被彻底的铲除,他们依旧是我华夏大地的心腹之患。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部掌握的地域,有很多都需要去仔细的进行梳理,百余年来积攒下来的顽疾,绝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够轻松铲除掉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睁大眼睛,确保不会遗漏一件事情。
  就像这粮食问题,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说我部敢出现七天的饥荒,别说是外来势力将我们击垮了,单单是凝聚在西北地区、辽东地区的庞大人口,就足以将我们给彻底击垮。”
  正如赵宗武说的那般,现阶段掌握在他手中的疆域,就像是货郎肩膀上的扁担一样,那两端的货物,就好像是西北地区和辽东地区,而撑起这两者的,则是那漫长、狭窄的九边重镇。
  也是因为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才使得赵宗武会将势力中枢,迁移到大同这座本属于军镇的城池中。
  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内涵,这也间接造就了大同的新生。
  认真聆听着赵宗武的讲述,孙传庭、卢象升他们表示很赞同,见过大明太多不好的现象后,这也使得他们的心中存在着太多的失望。
  而失望多了,就会失去希望……
  “国公爷您只管放心!”袁崇焕微微一笑道:“虽说小冰河时期,必然会造就农田粮食减产。
  但是我部从一开始,就一直在积极改善这一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兴建,我辽东地区已经筹建了完备的基础水利设施,并且对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进行了相应的改种、育种政策,以此确保地方粮食产量。
  并且这些年对于西北地区的基础水利设施,也已经筹建七成之多,在各地兴建的水库皆已成型,纵使后续西北地区会出现大规模的旱灾情况,单单是依靠基础水利自有储水功能,确保两年以上的耕种用水,还是有保障的。”
  与最初的袁崇焕相比,现在的袁崇焕,在半岛地域经历了重重磨砺后,早已没有了书生意气般的轻浮。
  而对于袁崇焕这样的变化,赵宗武这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对他来说,如果从零开始去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那至少需要沉淀二十年之久,因为人才的锻造,那就是需要经历一步步的晋升才行。
  适合治理村庄的人才,并不一定适合治理乡镇。
  适合治理乡镇的人才,并不一定适合治理县城。
  适合治理县城的人才,并不一定适合治理省市……
  以此类推,看似在这中间,存在着并不多的鸿沟,但是每过一个层级,就会跨越一道鸿沟。
  如果说赵宗武能从十岁开始掌权,那么他还有心气,去一步步的培育这样的人才,做到完全启用这些活跃在明末的官员,并且这中间有很多都是背负着骂名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8/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