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716

  送走了表情茫然的皋通,吕哲等待燕彼和共尉靠近了,将刚才心中的想法提了出来。
  不止是关于瓯雒国的征服,还关于保持好战性、扩张性等等的问题,以至于共尉一口气憋在胸口不断咳嗽,燕彼却是完全呆掉了的神情。
  好战性?这个当然很重要,没有足够的好战性怎么使国民尚勇,国民柔弱国家怎么能得到保存!
  现在可是有很多的例子来证明一国必须要保证好战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国。秦国好战性狂热的时候,以三百万人口灭掉了合起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六国,可是好战狂热降低的秦国又面临的是什么下场?有这个例子在当前,好战性必须存在就得到充分的说明了。
  “我一直致力于提高武人的社会地位,但是最近有一个疑虑产生在心中……”吕哲说到这停了下来,身为君王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比如对军方集团该用什么来制约。
  共尉刹那间不咳嗽了,他也变成了目瞪口呆的表情,呐呐地说:“军队,是您的军队啊,王上。”
  这就是关键问题了,吕哲在的时候当然是能压制军队,但是他死了之后呢?新一代的统治者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制约能力,那么他建立起来的国家会不会变成军阀遍地的国家,然后重新走上什么朝代轮换的“老路”?
  吕哲深深地看一眼共尉和燕彼,周边的武士、甲士也都扫视一眼:“关于这件事情不许传出半字。”
  一片应“诺!”之声响起,惹得远处在浇花和修建花圃的宫女一阵侧目。
  “关于秦国那边的情况,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吕哲重新迈动步伐,他问的人当然是燕彼。
  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燕彼所领导的情报部门已经发展起来,部门所属的探子现在分布于中原和秦地,其中以秦地更为重视一些。因为汉国的强势,列国亲汉国的官员不少,这样一来汉国能得到的情报渠道又多了一个。
  秦国能撑到现在是因为始皇帝哪怕是病重都依然活着,因为始皇帝没有驾崩自然是使一些人哪怕别有心思也不敢蹦跶,扶苏才有机会获取军队的支持,可是说实话需要应付草原胡人和齐、燕、赵三国的秦国一点都不好过……
第0628章
大势(一)
  实际上不但是秦国,华夏大地上除了汉国之外就没有一个国家过得舒心的。或许应该这么说,因为大家都过得不舒心了,天下大势的变幻也开始影响到汉国,面临大势全面的变动,估计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对于汉国来说南边那边的意外仅仅是整个大局中比较小的一部分,最大的影响就是秦国即将面临的剧变将可能把汉国拖进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
  始皇帝病重三年,也不晓得秦国的御医是用了什么法子吊命才让嬴政坚持了那么久?不过似乎三年已经是秦国御医所能做到的极限,无论是赵高那边传来的信息,还是燕彼自行窥探到的情报,昂或是一些秦国氏族传来的消息,率领秦国曾经一度统一天下的嬴政,这位天下间第一位皇帝,似乎是撑不了多久了。
  与之历史上的秦国不同,正版历史上的始皇帝一直没有正式册立太子,其本人也是在巡视途中突然暴毙,结果赵高矫诏杀扶苏囚蒙恬,秦国才在一连串的变故中走向末路。
  在这个版本的历史上,始皇帝也是一直到频繁昏厥才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因为各地提前陷入混乱和割据,列国也提早相续复国,始皇帝自然也是没有到处巡视。同时,赵高的命运轨迹也得到改变,他因为有吕哲存在的关系虽然也和扶苏交恶,但是并没有被杀的担忧,自然是不会被逼得搞东搞西。
  虽然不知道正版历史上列国有没有勾结匈奴(实际上是有),但是以匈奴为首的胡人确实是在差不多的时间节点南下,那么历史似乎只在草原胡人南下这么一件事情上没有得到改变?不过与之正版历史上蒙恬能够率领三十万秦军且得到足够的物资支撑情况下相比,这个版本的蒙恬可谓是窘境多了。
  大概是在前两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一八年,头曼从阴山朝上郡方向进攻不利撤退,又在去年(公元前二一七年)从赵地方向入侵秦国,蒙恬只用不到十万的秦军苦苦抵挡了四个月,最后还是因为中原方向的秦与齐、燕、赵之间的会战提前结束,扶苏才率军疾援蒙恬。
  中原军团被扶苏带走二十万,徐岩这个中原军团的军团长手头的兵力下降到六十万,六十万之中的战兵也就是二十五万不到,在面对尚有百万大军的齐、燕、赵联军时,他选择的是在三川郡和砀郡阵线上巩固战线。
  事实也证明徐岩决策的正确性,因为扶苏率军去支援蒙恬的长城军团,秦国本土或是从吕哲那边购买的物资倾斜性必然是由极力提供中原军团改为供应长城军团,兵力足够但是物资紧缺的中原军团不再适合打野战,他们巩固战线不到三个月,也就是在公元二一七年的夏季齐、燕、赵三国联军果然是发动了反击。
  齐、燕、赵是三国联军的攻击方向正如吕哲所猜测的那样,第一批大概六十万联军是从砀郡方向进军,他们的进攻目标是泗水郡边境线上的第一座城池砀县。
  砀县本来的城墙早就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始皇帝下令拆除,徐岩在构筑防线的时候因为物资奇缺也没有再次建立城墙,只是在砀县布置五百秦军作为警戒,其结果当然就是齐、燕、赵三国联军轻易攻取了砀县。
  徐岩布置的五百秦军在完成自己点燃烽烟的使命后全军覆没,齐、燕、赵三国联军初战告捷后选择兵贵神速,第一时间又发兵芒县并再一次轻易攻取,随后狂喜当中的联军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栗县又一次不费吹灰之力攻占下来。
  十天之内连续攻取三县,齐、燕、赵三国联军在没有遭遇秦军像样抵抗的时候懵了,而这个时候新成立不久的汉国搞了一出谁也不是那么看得懂的事情,那就是五万汉军借道魏韩疆土开进了相县。
  这个时候汉军将军队部署在战场附近是想干什么?而似乎统率汉军前来的是汉国的一等男爵季布,也就是汉国北部军团的新一任军团长。
  齐、燕、赵三国联军针对秦国的攻城掠地太过容易了,本身心里就有点犯虚,且攻取的县城似乎也被秦国坚清壁野,一切的一切看上去好像是有什么阴谋,在这时季布这个在汉国身份地位能排进前十的人又统率军队逼近,由不得他们不疑神疑鬼。
  在慎会猎中被俘虏事后又被赎回去的田荣给出了两个建议,其一是派出使者前去相县问清楚汉军的来意,其二自然是不管秦军有什么阴谋不能停止进军的脚步。
  说实话,季布率军来到相县是得到来自吕哲的紧急命令,概因这个时候的秦军还没有布置好军队,一些军队的调动和物资上的准备都处于被动阶段,那么来势汹汹的齐、燕、赵三国联军极可能在中原军团没来得及调动完毕的情况下直接攻下砀郡的首府睢阳,这个是汉国绝对不乐意看见的。
  吕哲统治下的汉国为什么要贩售物资给予交战双方?还不是要争取时间的同时让秦与齐、燕、赵在物资不被困扰的前提下拼得血流成河。前一次秦与齐、燕、赵的陈郡会战停止得太过突然,完全就没有达到汉国预期的目标,这一次好不容易齐、燕、赵三国主动奋发而起,必须全力抵抗的秦这一边却脱节了,这怎么能行!
  那个时候的吕哲还是太高估自己了,以为会猎之上打出来的威严会吓住齐、燕、赵……似乎措词出现错误?齐与燕确实是被当时的吕哲军现在的汉军吓住了,但是并没有到汉军一出现他们就尿裤子的地步,且齐、燕、赵三国投入那么大人力物力怎么可能会季布率军一露脸就吓得齐、燕、赵停下继续进军的脚步?
  齐、燕、赵三国联军派出使者又留下十五万部队恐防不测,其余部队也没分兵就直扑睢县,这一次他们遭遇到了来自秦军的抵抗。
  季布眼见没有成功阻吓齐、燕、赵三国联军停步不前并没什么不满意,齐、燕、赵不是被吓得在兵力紧缺的时候还留下十五万吗?那一刻不但是季布,所有汉军将士的虚荣心都得到极大的满足,毕竟那是齐、燕、赵认为只有三个士卒才能抵上一名汉军的战力。
  齐王派来的使者问季布为什么要率军靠近战区,季布当然不能直愣愣说是来吓人为秦军争取时间或拖住部分联军部队的。季布给出的答案是,汉军是受到魏王与韩王的共同邀请,来确保齐国、燕国、赵国与秦国的战事不会像上次一样在魏国和韩国的土地上重演。
  齐国使者一听季布的回答立刻就是一阵尴尬,上一次他们交战的土地是在魏韩国土之内,说实话确实是一件非常践踏他国尊严的事情。上一次他们敢在魏韩的国土上交战,其实也是不怎么把吕哲看在眼里,更是无视了魏国和韩国的感受。
  自那次会猎被揍得满地找牙之后,齐、燕、赵三国倒是敢一如既往的蔑视魏韩,但是是怎么也不敢再轻视吕哲(汉国)。今次联军选择的进军路线是离魏韩国土近一些,可是早就提前严令联军将士不得踏入魏韩的地界。
  虽然很清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可季布给出的理由无可挑剔,齐国使者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去禀告,至于奉劝汉军之类的事情一点都没干,毕竟汉军是离战区近,但驻扎地点是魏韩国土,他们有什么理由让汉军离开?如此一来,联军留下十五万部队保证不出意外也就无可避免。
  四十五万联军自然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抵达砀郡首府睢县的战场,与之睢县秦军最先爆发交战的是田横的前军,五万齐军是在睢县十里之外的睢水北岸遭遇三万秦军,双方普一发现对方都是毫不犹豫就发动进攻,总共八万将士一直是厮杀到臧荼带着燕军逼近才由秦军率先脱离战场得到终止。
  在臧荼带着燕军终于抵达战场之后,他看到的是尸横遍野的河滩,找到田横一问又有点傻了眼。原来五万齐军对上苏角带领的三万秦军被打得无比凄惨,田横本人若不是见机得快也差点被苏角干得挺尸。
  首次遭遇到秦军拦截,田横率领的齐军前锋在秦军撤退后一点人头,原本的五万士卒之剩下二万不到,事后收拾战场倒是能点算数伤亡数字,那就是干掉三千余秦军,己方战死一万二千余人、轻重伤七千余人、其余则是失踪。
  根据田横的描述,秦军作战凶悍的程度远超秦一统时期,经常是秦军哪怕快死了只要有一把力气就绝对会拖住一个人陪葬,齐军的士卒根本就不适应这样的战斗,结果双方的战损比就是臧荼看见的结果了。
  田横遭遇苏角的截击只是第一起,在之后各个方向也都出现秦军的身影,分布在三十里左右范围的齐、燕、赵三国联军处处遇敌,之前的主动一去不返,到了那个当口也才意识到少了防备汉军可能发生突然袭击的那十五万部队,他们竟是发现军队不够用了!
第0629章
大势(二)
  到目前这个阶段依然是只有秦军和和汉军有分别战兵和辅兵,战兵自然是用来作战,辅兵则可以是辎重部队或是服务于战兵的辅助人员。列国却是没有精细地进行区分,他们的士卒接到什么命令就是什么兵种,而兵之所以是兵不但是在军方的名册还是因为发放武器,列国在征召民夫的这件事情上倒是与秦国、汉国相同。
  齐、燕、赵三国联合起来的百万就真的是百万个士卒,后面还有服徭役或者干脆就是被强制拉丁的近两百万个民夫。可以想象,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将会牵扯到多少人,能动用那么多的人手来直接参与战争或是间接服务于战争的后勤,齐、燕、赵三国的国家体系也算是耐得住考验了。
  通常前线的一名将士至少都要有三个以上的人进行服务,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出兵的数量越多越好,若是国家国力受不了出兵数量来超过负担,该国还没有与敌国交战估计就要自行崩溃了。
  汉国正是看到了齐、燕、赵拿出的决心才会担心秦国这一次在东线战场会撑不住,不然就不会有季布率军紧急赶来。
  季布在率军进驻距离秦与齐、燕、赵大约五十里之外的相县之前还得到一个命令,那就是吕哲让季布自行判断有没有参战的必要,连选择交战的对象也由季布自行决定。
  那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临机专断之权,也就是说作为汉国大王的吕哲完全给予季布开启战争的选择性,从这里也能看出汉国进过三年的准备已经有进行一场浩大战争的信心?
  其实说实话,秦或许是被两线作战和始皇帝随时可能驾崩搞得有些不妙,但是齐、燕、赵远远还没有到拼得筋疲力尽的时刻,汉国在目前并不是参战的最佳时机。
  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也就“我大清”的“千古一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有那个脸给自己安上“十全十美”的称号。
  但是世界上哪有什么十全十美?吕哲做出那样的选择不过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天下大势一旦发展到某种程度,哪怕困难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徐岩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做出了选择,他依靠秦军的组织性打起了规模颇大的袭扰战,想用频繁的袭扰来打乱齐、燕、赵三国联军进军的节奏。
  大约十五万秦军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他们不但袭击齐、燕、赵三国联军的部队,对于那些没什么作战能力的民夫也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血腥的杀戮。
  连续三支以上的部队遭遇秦军的袭扰,齐、燕、赵联军的协调性也能看出不怎么样,大约是在秦军频繁袭扰的第四天,各支联军部队才做出了聚拢的机动,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战场态势都乱了。
  在电台等设备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的多国联军基本上就是这个鸟样,毕竟那是靠脚在传递信息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充满了延迟性不说,商量也是无从谈起。如此一来,人数较多联军性质的部队对上一般国家倒也能占尽优势,但是对上军队组织性比较强的强国,人数多协调性又不严密在很多时候倒是成了劣势。
  秦军频繁袭扰,这里就出现了问题。
  现在汉国是极度鼓励行商,汉国商贾的交易对象很多,有秦国那边,也会有齐、燕、赵那边,行商的商队本身就是流动走商运输,那么无法避免在战场范围内有汉国商队的存在。
  战争爆发之时,有不少商队是被迫留在了交战区域,秦军大范围袭扰之下不但齐、燕、赵的军队乱了,其实秦军自己的协调性在各支军队都陆续出击后也不复存在,那么对汉国商贾的杀伤也就难以避免。
  齐、燕、赵联军部队进行收拢,他们聚集起数量庞大的军队时,秦军傻了才会撞上去,战事到这个时候也才算是慢慢平静了下来。
  将近半个月的乱战,联军主将田荣在战事暂时平静下来后紧急一点算,四十五万联军在这半个月内损失了近十三万,七十来万民夫却是只剩下二十万不到。
  当然,联军所谓的损失绝对不会全是战死者,基本上大部分是失踪状态,也就是在遭遇秦军袭击下部队混乱,溃散过程中逃散了。
  田荣得到的详细汇报是军队战死了五万余人,能找到的民夫尸体也有十四万多,他赶紧派出部队寻找逃亡四散的士兵和民夫,也在联军的会议上提出必须加强协调性的问题。
  另一边,徐岩对于大规模袭扰战取得重大成功当然是感到欣喜,可是在得知麾下的部队在袭扰过程中也袭击了汉国的商旅时,心里蒙下了阴影。
  秦军袭击的汉国商旅至少有十三支,这些商旅还是在打出汉国旗帜的时候被秦军攻击。率领部队的秦军军官或许有不得不袭击汉国商旅的理由,可是那毕竟就是袭击了。
  在往常,各国交战的时候杀错人也就杀错人了,各国的君王除非是有贵族被杀,不然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反应。
  徐岩却很清楚吕哲所建立的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吕哲在三年前已经明确通告列国,吕哲有责任保证每一名汉国子民的安全,任何对汉国子民未经宣判的伤害都将保留其追究的权利,甚至会以战争形式来讨回公道。同时,若是汉国的子民在他国犯罪,当有汉国代表才能进行审判和定刑,没有汉国代表在场的审判将不被汉国承认,依然保留追究和宣战的权利。当然,吕哲所要求的那些也适用于列国黔首在汉国犯罪后的处理经过,汉国要对列国黔首审判也将邀请列国代表到场,至于来不来那是列国的事情。
  没有治外法权或是释外法权,也没有引渡条例,但就是那么一回事,吕哲是将现代的国民意识体现在所在的这个年代,不但是汉国上下本身不是那么理解,列国其实也不是那么搞得懂吕哲所说的那些话是个什么意思。
  吕哲宣告之后,列国的理解是什么呢?估计就是“别丫的让我找到理由对谁开战,老子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之类的。一套规矩当然不是吕哲自行宣告就算完事,还会有多国进行一番协商或者讨价还价,然后以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因此在过去的三年汉国的子民在外犯了他国的律法倒也是按照程序通告汉国派代表前去,什么罪行自然是依照律法来宣判,汉国这边在有列国黔首犯法的时候也是这么干,总得来说汉国文明对待列国,列国也按照吕哲定下的规则在做事,刹那间华夏各政权似乎都成了斯文人了。
  当然不是都变成斯文人,吕哲这边是很认真在按照协商结果执行,他是真的想做出更多的贡献。而列国呢?他们是不希望得罪吕哲,引来汉国站在自己对手的那边发动战争,才会在搞不懂的情况下莫名其妙也就遵守着既定规则。
  徐岩因为徐阳在汉国的关系知道得更多,他知道汉国早在二年前就已经在制定北上作战计划,为此还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编……
  话又说回来,吕哲似乎很喜欢整编军队,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折腾一下?不过这种整编却不是完全打散建制,是以千人队作为基准在调动,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千人队还能调动起来组成“校”,随后再组成“师”,由“师”由扩大为军团,军团建制地投入作战,因此并不会完全使军队失去战斗力。
  师当然不是现代的那个“师”,军队的“师”建制早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就有了。参考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每5乘(150人)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300人)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1500人)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3000人)编为“师”,“师”之上就是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