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716

  萧何曲膝跪坐着行礼道:“回王上,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
  那就是意味着南郡的规划已经完成,周边的衡山郡、苍梧郡、庐江郡也基本形成规划,从农业和工业的安排上进入了正轨,但是长沙郡、九江郡、会稽郡、会章郡民生并未得到恢复,对于闽南郡与南海郡的规划则没有开始,同时新占领地岭南也只是进入安排据点的阶段。
  “如果现在出兵北上的话,效能方面能运转得过来吗?”吕哲又问。
  萧何沉吟了一下,答:“在粮秣、药材、布匹、兵器对军队的供应能够保证三年之内没有困难,只是疆域得到扩大面对难民潮恐怕……”
  是的,中原那边可不比南方,南方的土地打下来后吕哲并不需要顾及那些异族人的生死,但是同为华夏文明体系的族群就不能不顾及了,那么打仗不再只是针对军方的物资进行消耗,还要有足够的物资来保证占领一地之后进行供应。
  在汉国的北上计划中,军队向前推进,文官体系则是主持以工代赈的老一套来让占领地的黔首能依靠各种被雇佣有口粮能活下去,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维持占领地的治安,同时当然也是在收买民心。但是呢,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区域,那对粮秣的消耗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不是汉国依靠三四年的积累就能支撑下来的。
  吕哲没有发表额外意见,对萧何点了点头,这一次目光所看的对象是司马欣:“国防军的备战情况?”
第0632章
大势(五)
  国防军是统属于太尉署之下的国家性质军队,目前该支编制已经扩展到六个军团,每个军团的兵力为五万战兵,辅兵的附属单位则看情况而定。
  实际上国防军的每个军团战兵加上辅兵的总编制基本就没有低于过十五万人,五万战兵需要十万辅兵为其服务,区别于列国的就是汉国非必要不再征召民夫。
  会不需要再征召民夫有着很简单的理由,一些方面是军队的辎重运输有辅兵在负责,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将军队的某些后勤承包给了民间商会。
  另外,有了太尉署,那么为了形成必要的平衡,必然会有与太尉署形成制约的部门,那就是执政官为首的一干执政府,同时将军府也同时被吕哲成立。
  说白了吧,执政府就是管理军队后勤的部门,太尉署就是后世的参谋部,将军府更像是现代的军部,将后勤、作战计划制定、实际参战指挥分列开,每一个环节都互相有制约的同时,他们又全部听从于统治者。
  这一任的太尉是司马欣,毕竟他是吕哲手底下战功最高和爵位最高的武将。同时,吕哲任命他为太尉还有足够的理由。
  吕哲任命司马欣为太尉首先是因为司马欣是一名降将,从夷陵跟随吕哲起家的那批人那批降将系基本上是走不到一块去。另外,司马欣是一个秦人,吕哲对于秦国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但是又不得不站在对立的立场,任命司马欣为校尉其实也是给秦国的一些人表明一些现象。
  司马欣被重用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秦国氏族派人前来汉国发展,同时秦国民间实在是活不下去的时候,黔首大举逃亡的方向也是汉国这边。
  或许,吕哲对于秦国发生的现象可能存在误解,司马欣在秦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不断有氏族派来子弟投效其一是因为汉国蒸蒸日上,其二的主要原因是吕哲本身是一个秦人。
  对于秦国的黔首来说,汉国的君王是一个秦人,那么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人,如此一来汉国必定不会排斥乃至于是仇视秦人,来到汉国之后入了籍最差也能被安排工作,愿意移民到如闽南郡、南海郡或是岭南那边也能获得土地。
  当然也没有人会去提醒吕哲自己想错了,不管是从夷陵跟随崛起的那批人,或者是后面陆陆续续投效的人,他们都得到了属于自己利益的那一部分,司马欣成了太尉自然是有人不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司马欣战功是摆在明面的。
  另外就是他们都习惯吕哲喜欢临时抽调某个主官去干别的,比如司马欣快要攻下岭南的时候被周文摘了桃子,周文安排好进攻方案之后又被骆摇摘了桃子。只有天和吕哲才晓得司马欣能在太尉这个位置坐多久呢,换上一个新的人选,不管那个人选是属于哪一系,屁股也不可能永远坐在太尉的宝座上,他们那又何必去争去抢。
  利益需要平衡,吕哲治理国家的理念就是那样,只要能够照顾到大部分人应得的利益,除非是不知满足的野心家,或者是不想过日子的人,不然谁愿意冒着全族皆死的下场去惹事。他们要比列国的人知道自己效忠对象的性情,那就是吕哲压根就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主,不动手则以,一动手那就是雷霆万钧之势。
  同理,他们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效忠对象被列国伤害本国子民的举动激怒了,他们效忠的对象在询问内政和军队的情况,那么等待了许久的北上用兵时刻注定是要来临了。
  “……根据上述所说的情况,目前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三军团、第四军团已经可以参与作战。第五军团和第六军团兵员编制只有大概六成,各式的器械也没有备妥,所以……”司马欣尽管知道吕哲对军方的事项了如指掌,但是他还是很负责任地介绍了快一刻钟:“王上若是下令出兵北上,不算国防军序列之外的部队,只有四个军团可以出征。”
  四个军团就是二十万战兵,说实话这股力量已经很强大,但若是按照汉国布置的计划来看,确定出兵北上最好是出动六个军团才能完成第一阶段战役,少了两个军团的参战计划的一些环节会形成空档。
  国防军目前有两个全是骑兵的军团,那是第一军团和第五军团,另外的几个在后面经过多次的改编之后形成了混编建制。
  按照太尉署一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来的方案,确定北上之后,第一军团的进攻方向是先行席卷泗水郡北部,而后向齐国的东海郡进行扫荡,最终的目标是平原地带较多的薛郡、东郡,用意是一举切断齐国、赵国、燕国和田荣兵团的联系,断掉这支与秦军已经交锋过无数次的联军后勤。
  在第一军团以骑兵的速度优势闪击的同时,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将会针对田荣兵团进行迫近,根据实际且有时效的情况来决定是速战速决,还是歼灭大部之后留下残余围点打援。
  第四军团则是被用来负责入侵秦国的汉中郡、巴郡。
  当然,只用一个军团入侵秦国并不是说汉国认为秦国好欺负,是秦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力量来兼顾汉国那边的防御,目前百万秦军有将近三十万在北境与草原胡人厮杀,大概四十万左右的兵力与齐、燕、赵对峙,扶苏又带了二十万回归咸阳,算上各地必要的驻军,秦国根本就拿不出多少军队来防御汉国。
  汉中郡秦国没有部署兵力,毕竟从名义上来讲,那是属于吕哲的封地,换句话来说汉中郡现在就是一个中立区。巴郡秦国倒是部署了三万人,不过是用来防御西北方向的高原羌人。
  其实谁也都汉国不是那么好防,经过吕哲动员百万大军之后,任谁都清楚想要防御汉国都需要至少百万兵力才能抗衡,秦国是有百万兵力,但是需要应付的敌人实在太多太多了,以其拿少数兵力去填坑,还不如用在比较危机的方向。
  有点破罐破摔的感觉对吧?秦国压根就没有针对汉国的入侵在设防,那是秦国中枢算是看出吕哲的顾虑了。
  事实上吕哲还真得是有顾虑,以前是秦国在列国无法针对他们,现在改成了秦国一完蛋北方将全面被草原胡人占有,同时与匈奴有勾结的列国也必将在秦地完成会师,那不管是从情势上还是态势上对于汉国来说都不会是什么好事。
  汉国还太年轻了,对上被干翻在地又站起来“复活”的列国没问题,哪怕是列国能集结百万大军也无法坚持太久,那是国情所决定的事情。
  列国的兵源素质说实话真的不怎么样,吕哲从列国与秦的战争中也得出一个结论,联军兵力虽然占优,但是在协同上很成问题。这样的情况下联军进行的战争范围越大出现的差错也肯定越多,汉国与之打一场大规模多局部的会战会占不少在指挥协调上的便宜。同时呢,汉国因为厉兵秣马长达三年,不但现役的士卒素质从根本上也要优于列国,后续的兵源补充也会因为季度兵的制度存在强于列国,因此只要后勤线上不出问题,击败联军只会是伤亡的控制和时间上的问题。
  说得明白一些,汉国一点都不怵与齐燕赵开战,反而隐隐有些期待,只是对于秦国那边却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存在忌惮。
  蒯通沉吟了一些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很明白的提出一个疑虑,汉国虽然有同时开启三条战线的能力,可是真的要以一国之力去同时与秦、齐、燕、赵开战吗?
  另外,秦、齐、燕、赵虽然是打了将近两年,可是他们的消耗远没有达到汉国的期望。根据多方汇集而来的情报,两年之间齐、燕、赵三国损失的总兵力该是五十万左右;秦国那边需要应付齐、燕、赵之外还有草原胡人,损失的部队数量该是在三十万左右。
  基本是完全疯狂了,齐、燕、赵已经无视国内的民生不断进行扩军,三国的人口优势很大,用将近两千万的人口基数目前还维持将近二百三十万的总兵力;秦国那边也是一副拼命的驾驶,将近四百万的人口一直咬牙坚持着百万大军建制。
  汉国一直是采取合理的常备军数量,哪怕是经过三年的厉兵秣马也不过是保持九十万左右的部队,哪怕是能在后续不断进行扩军,在保证民生不崩溃的前提下,以近千万的人口武装起二百已经是极限,超过这个数字的话,哪怕是在战争中获胜,没个十年绝对是喘不过气来。
  恍然间,吕哲不得不惊讶于华夏文明的疯狂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大概三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士兵的总数量竟是能达到五百三十万。
  “若是一直保持这种态势,秦国还能坚持三年,齐、燕、赵要是无法在一年之内获胜必将自行崩溃。”萧何说的是社会体系的崩溃,毕竟都去厮杀了,生产跟不上,人总不能依靠地球特产的空气和西北风过日子。
  “所以说,那是玩命的疯狂。”不知道谁偷偷嘀咕了这么一句。
第0633章
大势(六)
  开什么玩笑嘛,虽说是有将近三千五百万人口,可是现在是什么时代,那些人口只是一种存在性质的人口,在当前的社会体系情况下压根就没有可能能全部利用起来。
  什么叫“存在性质的人口”?就是有时候明明知道他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利用。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以当时的社会体系和行政效率,根本无法像现代一样能充分利用所有人力资源,一战、二战时期都办不到的事情,能奢望公元前二百多年能办到吗?
  再则,战乱已经在华夏大地持续了将近五年,现在还有没有三千五百万人口还是一个未知数。
  要知道在战乱的环境中人口锐减必将非常严重,吕哲所占领的几个郡县,在秦一统之处可是有近一千五百万人口(楚国的官方统计),直至这些郡县归于吕哲所有时只剩下不到六百万口众,那就是死于战乱的人口超过了一半。
  南方郡县人口伤亡最少的郡是吕哲最先占领的南郡,和项氏及早控制的会章郡、会稽郡。损失人口最严重的郡是长沙郡,再来是庐江郡。
  会章郡经过楚国的大肆征兵损失了大约十万左右的青壮,又经过吕哲率军入侵掳走人口,从最巅峰的一百六十万降低到不足五十万。
  会稽郡是秦一统天下之后才设立的郡,在秦国官方的统计中会稽郡的在册人口拥有将近两百万,楚国复立之时会稽郡的人口是一百七十余万,等待吕哲占领时经过最初步的统计人口只剩下一百二十万。
  长沙郡在战乱之前的人口该是有八十万左右,经过吴芮与许多势力的交战,又被百越诸族入侵,等待吕哲接收的时候长沙郡人口只剩下不到十八万。
  庐江郡最早有多少人口不好估计,经过桓楚与周文等几个势力之间的交战,吕哲吞并时经过统计是拥有七十来万人口,后面在项梁率军入侵时损失了一些,又楚军被掳走二十来万,等待吕哲真正掌握庐江一统计只有二十五万左右的人口了。
  最少稳定下来的南方几个郡县只是经过那么短时间的动荡都人口大量锐减,吕哲占领八郡最惨的时候只有不到六百万人口,后面还是不断有黔首从南阳郡、陈郡、泗水郡和更北方迁移过来才突破七百万大关,最后吞并会章郡和会稽郡人口才有千万。
  汉国在册人口拥有一千万,因为其不断有移民涌入的现状,战乱或迁移环境下强壮的人生存力比较强,因此汉国的年龄层分布是以青壮年占了其中的五成左右。这五成又有大约二成左右为女性,那么也就是说哪怕三百万左右的男性可作为兵源,汉国所能征募的顶天了也就是两百万不到,那还是建立在不看体格素质和将健壮妇女也算进去的前提下。
  中原以及辽东是经过大概一年的战乱各国才相续复国……
  赵地一直都是秦国与赵国的交战区,王贲带着长城军团改编而来的中原军团偏师一直是进攻姿态,那也就是战乱没有得到一刻的停息,人口该是锐减到什么程度?
  燕国的局部一直是被东胡袭扰的情势,燕国又与齐国在易水边上小规模的交战,广阳郡那边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还是燕国、齐国、陈胜势力的混战态势。燕地本身就不是什么人口稠密的地区,战乱也一直持续,该剩下多少人?
  齐地应该算是人口损失最少的区域?毕竟齐地从齐国复国之后很安生,经济和内政也一直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燕彼收买齐国的官员之后得到情报,齐国在册的人口总数可是有一千四百余万。
  在古时候,在册人口只是有经过统计的十三岁以上在籍人员,孩童并不算在其内。同时,因为很多原因并没有登陆在册的数量肯定有不少,不过这些人因为不在册的关系肯定不是官府能够利用到的人口资源。
  所以吧,齐国在册的人口一千四百余万肯定存在水分,估计是什么面子工程之类的虚妄数字。
  吕哲做过一个命题,他是根据每一地的实际情况才列为公式进行计算,虽然不一定精确,但是靠谱的数字还是能计算出来。
  该命题是利用数学来计算可能存在的人口数量,吕哲怎么算都不觉得中原能保存战乱之前的一半人口,那么哪怕在战乱前中原拥有将近二千七百万的人口,现在能生存下来的也只有一千四百万左右。
  在那道命题的公式下,燕国目前人口不会超过一百八十万,毕竟燕国的军队最高峰也就是二十五万;赵国的人口该是在三百万到三百三十万之间,那也是将赵国所面临的亡国危机中武装起六十万士兵来计算;齐国一度武装起将近二百四十万的士兵,从齐国的经济情况来看,武装起二百四十万士兵的齐国在农业和工业上下降也不过是三成左右,那么公式计算下来齐国虽然没有一千四百万余万人口,但是拥有近八百万左右的人口该是有点靠谱。
  那么,将各方可能存在的人口统计起来,华夏大地还存在的人口总数就该是还有二千七百万左右,其中的出入该是在五十万以内?
  经过五年的战乱,华夏大地的总人口还有二千七百万,这样算起来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在极度需要人力资源的时候,之前没有在册的“野人”会被找出来并记录在册,奴隶这个不算“人”的阶层也将被记录起来,甚至是一些未满十三岁的孩童也被记录进去。
  所以吧,观看历史人口变动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官府极度需要人力资源的时候,在册人口会突然增加许多,那是官府动真格地在挖掘潜力——战争的潜力。
  吕哲所统治的汉国是经过将近四年不断地排查和统计记录起在册千万人口,所能挖掘的潜力几乎已经完全挖掘出来。秦、齐、燕、赵也在做相同的事情,至于能挖掘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他们的行政效率了。
  还有一个必须严肃探讨的问题,各国动不动喊出拥有多少多少万的军队,实质上各国真的有那么多的军队吗?
  很多时候华夏文明总是喜欢夸大某些事情,比如在战争的时候明明只有十万军队,可是总喜欢加上几倍……老实一点的就乘于三倍变成三十万,有点胆量的就乘于五倍变成五十万,胆大包天的就乘于十倍变成一百万,他们管这个叫号称,也就是号称多少多少万大军。
  最明显也是最有的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当时的曹操提兵二十万大军南下,打出的号称是有八十万,在吞并荆州得到将近二十万的降兵之后转为号称百万。这么说来,曹老大只能算是介于老实一点和胆大一点之间的人物。
  吕哲当然知道什么叫号称,他费了很大的劲在刺探秦、齐、燕、赵到底有多少军队,秦那边还真的有接近八十万;齐、燕、赵则是有点虚再加上有点乱,吕哲得到的情报是介于一百五十万到一百八十万之间。
  好吧,秦军有八十万,齐、燕、赵、联军安多了算有一百八十万,他们已经打了将近两年,那么现在维持的军队有多少?
  军队出现伤亡会有补充,吕哲一算再算,不断不断的证实,秦军所出现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兵力该是还有七十万,齐、燕、赵联军下降得比较厉害只有九十万左右,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那就是军队的素质会不断不断的下降,毕竟补充兵一多,战斗力肯定是要出现变化。
  “所以,我们的认知出现错误?实际上以目前的实力,只考虑军队供应的前提下,我们能够同时与秦、齐、燕、赵开战?”蒯通被一连串的数字绕得有点晕。
  吕哲哑然失笑:“计算只是计算,那是从诸多的情报和数字中得出来未经证实的公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