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2/716

  几乎没人听得懂,但是他们能看出吕哲不怵于一下子就对秦、齐、燕、赵开战,只是忧虑开战之后怎么去保证占领地黔首的生存,另外就是对草原胡人那边也感到深深的忌惮。
  南方离草原太远了,实际上还真没多少人知道草原胡人是个什么情况,包括其人口、文化、科技、战斗力等等方面都是两眼抓瞎,所以他们无法提出什么意见。
  “秦军不是以三十万兵力与匈奴人打得不分上下吗?”季布有点奇怪的问了一句。他的意思是,汉军对上秦军在平等兵力和公平环境下差距不是太大,吕哲有必要担心匈奴人吗?
  草原可不止匈奴这个族群,很多胡人并不属于匈奴人,这点吕哲已经纠正过很多次,季布一再分不清楚,吕哲已经懒得再去纠正。
  “是啊,哪怕开战后再怎么顺利,我们也需要至少三年才能吃下中原和秦地,还要顾忌连续作战军队出现的伤亡和疲劳。”蒯通似乎也不觉得乐观?他顿了顿又说:“期间还要安抚占领地的黔首,与草原胡人对上也不可避免。”
  “那么……我们到底参战吗?”桓楚有点急不可耐了。
  吕哲捂着额头:“战是一定要战,但是……”
第0634章
泛国民意识(上)
  发生了什么事?最近怎么一直有鸿翎急使赶回南陵,他们背后从插着二杆小旗子到三杆,这令南陵居民看了之后有点迷惑。是南方那边续经过那场台风之后又发生什么变故了吗?
  不对,南方那边土地还是雨季,台风给了汉军极大的伤害,但是对瓯雒国何尝又不是一个天大的灾难。
  大自然对人是公平的,并不会因为看谁顺眼或者不顺眼选择伤害的对象,它只要一爆发就是“六亲不认”的凶残。
  不是南方那边出现变故,那又是什么情况?秦与齐、燕、赵已经大战了快两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世仇,一方没有倒下真正便得不到终止。那是秦与齐、燕、赵之间的战争已经出现结果?
  频繁的战鼓声和号角声最近一直从城外的军营响起,任谁都能看出那是一种高度备战状态下才会出现的情况。而似乎出外拉练的军队也在陆续回来,然后一支又一支军队从南陵向北方开拔,那么就是北方真的出现了什么状况咯?
  往常只要国家发生什么事情,官府总会第一时间张贴出布告……至少是南陵城会第一时间进行张贴,在布告上告诉黔首国家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哪怕是南征军团因为台风遭受惨重损失都没有进行隐瞒。
  这一次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官府没有第一时间张贴布告?
  说实话,吕哲已经用将近三年的时间来培养国民意识,无论是官府的变动,还是关于商业和农业上的一些消息,总是会让官府对黔首进行通告。
  这样的事情先是在南陵试行,发现没有引起什么不良后果,反而因为这样的行为使得黔首根据官府的布告调整自己的产能方向,受益者多不胜数;官府的变动进行张贴,黔首先是不理解,茫然和意外都有,随后也渐渐乐于知道官府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逐渐开始关心起国家来。
  黔首与官府的隔绝一直都存在,哪怕是到了现代都依然存在,所以绝不可能产生“国家亦我之国家”的泛意识,黔首只会觉得国家发生了什么事与小老百姓无关,那是官老爷自己的事情。
  黔首对国家漠不关心,那会产生什么效果?绝对不会认为国家也是他们的国家,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与他们无关。因此,异族入侵的时候,有切肤之痛的人或许会悲痛和想要报复,但是离边境太远的黔首则根本没什么感觉。
  历史上官府与民间从来都是割舍开来的,以至于国家遭受入侵的时候通常是战区和战区之外成了两个世界,谁也不关心谁。自小没什么国家概念成为官员之后,战区之外的官员也根本不怎么在乎战区之内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只会关注于自己眼睛视野内的事情。
  吕哲不是那么清楚国家的泛意识该怎么培养,毕竟他没有受过关于这方面专业的教育,但是他很清楚很多事情只有知道了才会去关心,若是一无所知想关心都无从谈起。
  军队一直在调动,往常有点什么什么事情官府都会张贴布告通知,这一次动静那么大官府的布告却是一直没有通告,黔首们先是迷糊,然后议论,之后被完全勾引起了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自然是会打探,南陵周边一直都有军队,无法避免城中会出现士卒,士卒有丰厚的军饷也总是会与黔首进行买卖。
  在买卖时,贩售东西的黔首会犹豫再三,然后用着有点忐忑又实在忍不住的表情来问士卒,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其实军方除了高层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些士卒就算知道点什么也极为有限,他们不愿意说的当然不会说,愿意说的就模模糊糊告诉提问的人,说是北方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变动。
  变动?还是来自北方的?秦国与齐国、燕国、赵国的战争已经分出胜负了吗?然后得胜了的那一方将矛头指向了新生没多久的汉国,所以本国的军队才会大规模的调动,准备上去迎击入侵?
  一连串的疑问在很多人的脑袋里产生,以至于新的议论更多。
  燕彼将黔首在议论纷纷的事情禀告给了吕哲。
  当时的吕哲正在与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调整出兵北上的大战略,忙得够呛的同时听到燕彼的汇报似乎是呆了有那么一小会。
  “有造成什么恐慌吗?”吕哲看上去似乎有点紧张?
  燕彼答:“主上,黔首大多在好奇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聚会,也没有出现恐慌的情绪。”
  “哦。”吕哲不知道为什么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其实他是在想,国家又没有进行高压统治,反而是多福利在保证黔首的利益,这样似乎是不用担心发生想要推翻政权的暴动来着?
  至于恐慌情绪什么的,吕哲倒是很清楚压根就不会发生,汉国虽然是新生国家,但是在对外战争中没有惨败过,倒是对外一直取得胜利,不然现在也不会拥有快两个中原大小的疆域。
  吕哲一直都在培养一种军国主义,也就是在对外战争获得胜利时,所产生的利益并没有自己独吞,也没有全部归于官府所有,从自己到官府又到民间,基本是形成一个吃肉、分残渣、喝汤的一个流程,为的就是用共同利益来使得一种好战性成为共同体。
  在对外持续获得胜利的时候有利益,官府也在吕哲的操作中不断提升军方荣誉感和国民侵略性。这一套其实很有秦国的影子,商鞅当初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吕哲干得比较粗糙和更为广泛。
  这种国家有意的行为之下,国民基本有好战性和侵略性,又怎么可能在猜测战争将要爆发时出现恐慌?
  后面事情的发展也果然与吕哲所猜测的差不多,在现在这种宗族社会体系下,一些年纪大有威望的人被推荐出来,由这些老人向官府,也就是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开始发出请愿,希望能够了解到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先是南陵发生了请愿事件,随后是北方的各个县,一直是蔓延到较为偏南区域的郡县,吕哲并没有因为各地频繁发生请愿事件而感到惊恐,事实上也只有不稳固的政权才会惊恐于民间的请愿。
  “我们的国民已经开始有国家意识,他们认为国家发生什么事情并不是与他们无关。无论是好事或者坏事,国家所发生的和所要面对的,已经明白也是他们将要面对的。”吕哲对着招来的萧何、蒯通、司马欣、季布等人说:“这是一种泛国民意识,你们可能还不太明白意味着什么,或许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危险情况。我需要告诉你们的是,当国民意识深植的时候,是好事也是坏事。”
  民众从来都是愚昧的,也不会有太长远的目光来进行判断,那与国民教育素质无关,只与国家的舆论控制有关,另外就是国家的掌控力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泛国民意识是一件相当不确定的形态,非常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不过要是统治阶层不被国民唾弃,执政阶层得到国民的认可,野心家哪怕能利用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危害,反而会因为有泛国民意识的存在让该国家在遭遇什么事情的时候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
  汉国目前的国民意识还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基本是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他们的请愿说实话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请愿的过程也是跟一些现有的节日上的经过差不多,俗套点就好像是现代送勉旗一样喜庆洋洋地敲锣打鼓,见到县令(长)的时候大家客客气气一番,然后得空问一下,并未出现太过激烈的行为。
  这与之前三老向县令(长)的问政根本就没什么区别嘛,这种“问政”在华夏大地已经持续了千年,在两汉还会继续,只有在异族入侵并统治的时候才没有,不然晋(两晋)、隋、唐、宋、明也有这样的习俗,华夏文明体系称呼这种行为为乡老政治。
  说实话,吕哲到底还不是土生土长的人才会那么大惊小怪,见到这样的事情感到欣喜。
  当然,发生在汉国的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毕竟现在的时节可不是“乡老政治”会发生的节日时间,那是因为特殊事件衍生出来的事情,要说欣喜吕哲倒也实际,萧何等“土生土长”的汉国核心官员才没有奇怪自己效忠的对象看见那样的现象欣喜感到讶异。
  “王上,那么该将我国商旅被袭的事情以布告形式张贴出去吗?”萧何其实是有那么点不习惯的,因为除了汉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会这么干。
  吕哲还没有说话,司马欣却是迟疑道:“作战计划还在调整当中……”
  季布这个将军府的府令也说:“军队还没有全面调动完毕。”
  “预热吧,将国民遭遇的事情张贴出去,让其余的国民了解他们的同袍都遭受了什么事情。”吕哲说的是暂时不公布将与哪些国家开战的事情,沉吟了一下:“孤想看看他们(汉国黔首)的反应。”
第0635章
泛国民意识(下)
  唔?官府可算是张贴布告了!
  因为议论的时间有点长,产生的舆论效应变大,关注的人肯定也就多,官府的布告一被张贴出来,围拢过去观看的人比往常要多得多。
  以现在的教育程度十个里面基本是有九个不识字,所以经常会出现一大群人围着但是看不懂之下面面相觑的场面。
  若是有识字的人在场,就有人会非常客气地请那位识字的读书人将布告的内容念出来,被众人恭维的读书人会傲娇地咳嗽上那么几声,带着一种被众人恭维的享受,然后在众人的期盼中慢悠悠地念出来。
  要是没有识字的人在场,围观的黔首倒也不会鼓噪,毕竟张榜也不是进行一次半次了,每次张榜的时候官府总会派来识字的人为黔首念出榜文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每每有官府张贴布告,总是有那么一两个识字的人……可能还识不全字,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显摆的心思,没事干的时候等待在张贴布告的位置,等候那“天空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的机会。
  布告上写了一些什么?原本看不懂时还能嘻嘻哈哈地谈论着等待,或是由读书人念出来,也可以是官府派来的人念出来,等待听清楚布告上所写的内容,一帮人都是愣了。
  似乎……汉国一直在和列国做生意对吧?近一两年来大家生活变好,不正是因为官府从列国那里不断得到订单,然后民间的出产能够高价卖出,各个作坊也才能有大量的工作岗位?
  列国从汉国这里购买大量物资,因此才能维持数量那般庞大的部队,那是怎么看都是各取所取的美事。
  现在列国是什么毛病?他们的军队竟然袭击了汉国的商旅,难道已经不需要汉国的商品,又或者是觉得有那个实力来挑衅汉国,想要与汉国开战么!
  对了,商旅被大规模的袭击,那么与列国的商业行为是不是会停止,一旦汉国不再与列国进行商业行为,大家的生活会遭受什么影响,出产的物品卖不卖的出去,作坊会削减工作岗位吗?
  吕哲很关注布告张贴出去后国民的反应,他在得知黔首第一时间不是因为有同袍被袭击而愤慨,是在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的时候,做了一个拍额头的动作:“我了个去,果然是这样,还是比较重视自己的生活变化。”
  一旁的赵婉抿嘴而笑:“自然的咯,每个人都会先关心自己会因为什么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天性使然。”
  没错,人当然是先顾着自己,如果人不先顾及自己,那就不是一种智慧生物了。而智慧生物的天性不就是那样的吗?这与是否自私无关。
  赵婉看上去比以前丰韵了许多,她怀中抱得孩子是吕哲的次子……不,正确的说是嫡长子,卫雯所生的男孩是庶长子。
  被册封为汉国王妃后,赵婉并没有因为成为王妃就开始变得跋扈或者什么,一直是保持那种温柔贤淑的个性。若说是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她与吕哲相处的时候似乎是更像是夫妻了,在某些时刻也能跟吕哲开开玩笑。
  去年赵婉产下男孩,有着一种有子万事足的心态,因此哪怕吕哲没有第一时间就册立该男孩太子,她的性格也变得更为洒脱,似乎是理解什么叫不争,因此也越加得到吕哲的宠爱。
  吕哲很喜欢赵婉的那种性情,平时也就更加喜欢找赵婉聊天。这聊天的次数一多嘛,吕哲肯定是会谈到更多的事情,一些奇奇怪怪的概念和理念讲得多了,赵婉被灌注的思想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吧,若说吕哲的想法谁最了解,那该是赵婉无疑。同时,赵婉也基本从吕哲那里吸取到很多的现代思想,才会有上面那句话。
  “王上,您在等待疏导的时机吧?”赵婉说到这怀中的孩子醒了,一醒来就咿咿哇哇哭了起来。
  未满周岁的孩子会哭也就是因为那么几个原因,不是尿了就是拉了,要不就是饿了。
  赵婉顾不得和吕哲多说什么,她十分熟练地为孩子检查尿布,发现尿布没什么问题就解开胸围喂奶,孩子一吃奶果然就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就又睡着了。
  当然是要舆论疏导到对统治阶层有利的方向去,那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吕哲面对各人顾及自己的利益并没有什么不愉快,要是国民一开始就愤慨地叫嚣发动战争,那他才该担忧是不是民意被谁操控了呢!
  控制舆论对于国家来说很简单,毕竟国家说白了就是一台暴力机器,掌握权力的同时又掌握着军队这台暴力机器,若是连控制舆论方向都办不到,这样的国家肯定是到了该沦陷的地步。
  对了,现在可还没有愚民政策,也没有所谓的“勿论国是”,哪怕是吕哲这个穿越者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他想搞什么愚民政策和不允许国民谈论国家是非也不是那么容易办到,除非是他一再举起屠刀,又搞什么“我大清”的文字狱,不然以华夏的文明体系来说,参与国家政治就是“乡老政治”的一部分。
  疏导舆论吕哲不是专业,不过他可是生活在“天朝”社会长大的人呢,学上“天朝”的一两招用到现在民智未开的时代绝对是够用了。
  关于商队遇袭的事情开始有限度的被张贴出来,官府开始的时候还会用到“商旅”的字眼,后面“商旅”逐渐被“我国国民”“你们同袍”这些字眼所取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2/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