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0/716

  太尉署一切以能够更快完成军事目标进行思考无从指责,他们的存在就是干那些事情的。而执政府从内部建设上进行考虑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于对于“价值”的估算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占领草原没有多大的效益,有那么点不上心。
  草原有没有价值,能产生什么效益,这些都另外分说,吕哲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执政府没有认识到扩张的重要性。
  萧何当然看出了吕哲的不悦,但他还是要说出自己的忧虑:“我们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逐步抚慰内战带来的创伤,是在对外战争的同时建设内部,财政能够支持,粮秣的供应上实在是太艰难了。”
  各地都在开采矿产,开采出来的铁矿被冶炼之后制作成为各种兵器和农具,铜矿、银矿、金矿则是成为货币,那么在财政上实际上并不紧张,甚至可以说财政上一直很富裕。
  中原大地经过将近十年的战乱,农业体系基本上是被破坏得零零落落,短期之内无法重建起战前完整的农业生产,只有从南方运输粮食才能保证中原以及辽东、北疆、秦地不会出现粮荒。
  南方的粮食产地不少,南方的气候也保证了粮食出产的顺利,开辟黔中平原的产量地,岭南地也在屯田兵团的建设下有了出产,再有蜀地平原的支持下,原先的累积再加上每季度的出产,粮食上面虽然略略有些紧张,可是支撑个二三年还是能够办到,唯一忧虑的是人口的增长和长期庞大军力的运用形成一种入不敷出的现象。
  “一年之内逐步恢复,三年之内达到全面恢复生产的目标,依赖南方运量的力度会越来越小吧?”吕哲脸色不好看,语气也就显得有那么一些生硬。
  萧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各地自给自足会逐渐恢复,不出意外的话三年的时间够了。”
  吕哲听出了话外之音:“所谓的意外是什么?”
  这一下萧何迟疑了,有着太多太多可能出现的意外了,不但是军事上面,帝国本身的政策也是干扰的一部分,他不敢说吕哲在一些国家政策上的激进,只能委婉说道:“王上,我们在增加人口上面的考虑有些略微的不足……”
  “嗯?!”吕哲被这么一提醒,原本放松下来的脸部肌肉重新绷了起来。
  鼓励生育已经让人口形成爆炸式的增长。庞大数量的新生儿出现所导致的是,有着太多太多的妇女被限制在照顾新生儿上面,所造成的就是可劳动人口的减少。
  使用国家的政策来鼓励生育,物资、财帛上的奖励是需要付出的,同时因为照顾婴儿潮的关系国家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卫生体系,那就不止是简单地拿出一笔钱或一笔粮食来进行发放,还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需要进行投入。
  萧何有过计算,自国家的鼓励政策执行之后,花费在奖励政策下的资金已经达到夸张的四百万贯,各植物类粮食超过三百万石,肉食三十余万斤,而这还是目前为止的投入,卫生体系建设的花费更是惊人。
  当然了,卫生体系的建设不是简简单单的照顾婴儿潮的出现,对于民众平时的生病就医也有其贡献,所以萧何并不是简单地将卫生体系的建设算在鼓励生育政策上。
  “应付对外战事,国内在建设又鼓励生育……”萧何看上去压力很大,说话的语气也充满了委屈:“不是臣推脱,实在是……实在是有些喘不过气来。”
  吕哲做事太急了吗?确确实实地说,相对起历朝历代一项政策至少用五年十年乃至于是数十年来进行,他在一些计划上和部署上的时间规划,真的是太紧迫了。
  习惯了节奏快生活环境的人哪怕是时间再怎么急迫都有适应了的底子,让原本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去进行高节奏的运转确实要了一些人的老命。
  建国之后的吕哲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南方建立起两个产粮地,借着长江的水运便利,长江沿岸也建立起一套工业体系。这个五年计划不但是针对内政建设,准备了五年的汉军也呼啸北上,完成了对中原、燕地等地区的占领。可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出现极为自然。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政府要恢复各地的生产,极力将帝国人口推向五千万的高度,不但各地的基础建设要达到预期,一些小类别上的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也要完成目标。若是只有内政建设虽然有点困难,但总还有一点完成的底气,可是偏偏还要供应军队的一系列战事后勤供应,那就有点像是一座大山压在萧何的胸口了。
  军事扩张上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二年中,军队要致力于消灭匈奴等靠近本土疆域的更多有生力量,完成对漠南草原的占领和消化,从第三年开始就要进军漠北,并对西域展开一连串的征战。
  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国家军工体系能够给军队提供足够的兵器,问题是哪怕有两季稻的出现能够保证出产,可最要命的还是组织庞大的人力维持运输啊!
  “臣以为,针对南侵胡人的反攻势在必行,执政府必将会完成这一场战事的后勤供应,只是……”萧何努力措词:“……若能够先将中原各地的生产恢复上来,使得长江以北的地区出产能够起到助益,会节省大批从长江以南运输到北疆的人力,也会减少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消耗。以中原各地作为离战场较近的生产基地,对帝国将会是一件非常良性的事情。”
  似乎是微微叹了一口气,吕哲问:“那需要几年?”
  好像松口气了啊?察觉出这一点的萧何精神一振:“不会超过五年,五年之后仅是依靠长江以北的出产,就能单独保证北征大军的后勤所需。”
  吕哲没有说什么,军方的那些人却是急了,他们一片低声议论,普遍认为五年的时间太长了。
  蒯通立刻问:“执政,那就是说,这一场北疆战事结束之后,五年的时间内军队不能在草原上发动大型战役?”
  “这……”萧何眼睛瞄过去,蒯通沉着脸似乎想要发飙,视线转到吕哲身上的时候发现这位君主反复在紧了拳头又松开。他似乎觉得只要自己回答“是”,蒯通就会扑上来扭打,吕哲则只是会看好戏,刹那间额头就冒出汗水:“我们、我们……不是在商讨维持三十万以下的军队向外继续扩张嘛?”
  “哈!”蒯通果然发飙了,几乎是用吼:“南方至少需要十万维持南侵扩张,海面上用去了五万,半岛那边也是五万,高原那边一万,执政的意思是草原上最多只能用兵九万!?”
  要是可以,萧何更加希望什么战事都不爆发,帝国迎来几年完完全全的和平,不向外动用哪怕是一兵一卒,将全部的力量用于内部的建设中来。他有足够的信心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将庞大的帝国建设成为美好家园,这个家园里人人有饭吃、有钱赚,可是他也知道那压根就是不可能的。
  吕哲无数次反复地强调扩张的必要性,从天文到地理上来阐述保持扩张力度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针对一帮核心官员的“洗脑”绝对是成功的,让一众人等认识到目前自己所在的族群正处于多么有利的环境之中。
  在这个历史阶段,华夏这个族群周边没有强大到难以征服的异族,只要华夏族群不停止扩张的脚步,帝国的版图将会大到惊人。一旦让周边出现强大难以征服的异族,华夏族群就将被困在一片区域之内,到时候想要扩张将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执政知道吗?一旦我们错失这个机会,在重创草原胡人之后不立即向漠北用兵,胡人就会远遁,远遁到我们找不到的地方,等待他们添完伤疤卷土重来,原本可以动用五十万人就解决的事情,极可能需要用到数倍的兵力,甚至有可能动用再多的兵力都无法取得优势。”蒯通真的是在吼:“那时候内政建设是非常好,但是一切的美好就将淹没在胡人的马蹄之下,农田被踩踏,家园被焚烧,民众流离失所,那种建立在随时都可能被毁灭的建设,又有什么用!”
  萧何张了张嘴,蒯通这个酒鬼平时都是笑呵呵的模样,没想到发怒起来是那么的可怕,那些带着酒味的唾沫快要喷到萧何脸上,不但是口鼻受不了那种味道,甚至是蒯通张牙舞爪随时都有可能扑过来,模样实在是太可怕了。
  “意思就是说,限定的三十万是针对草原,不将草原之外的任何用兵算进去?”萧何在往后退,退到吕哲旁边的时候才停下来。
  “草原用兵不低于三十万,这是军方的底线!”蒯通的吼叫在大殿之内飘荡……飘荡……再飘荡……
第0832章
演什么戏
  不需要盟友不代表不能与人结盟。一番商议下来的结论是,帝国可以与包括乌孙在内的那些陌生势力或是国家成为盟友,因此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带着满心的欢喜走了,他们下一次的到来将会是身份更加高贵的人,那个时候将经过更加正式的商讨,等待条约得到参与国的认可才互相递交盟书,双方会盖上各自国家印玺和君主私人印玺,确认成为有明文条约的盟友。
  “乌孙人没有递交文字上的盟约,他们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那次在议政殿的遭遇似乎让萧何很介意,哪怕是正在说话都不看蒯通一眼:“没有文字的范本,双方上升不到结盟的程度,仅是军事上的配合,那是军方的事情,执政府无法参与。”
  蒯通当然知道上次自己有些过分了,可是没想到萧何反应会这么激烈,两人从那之后除了公事上会进行接触和说话,其余时候哪怕是面对面走过,蒯通打招呼的情况下萧何也不予理会。
  列国屈服,各地战事顺利,只要吕哲同意随时随地都能举行合并大典,一场隆重的庆典之后帝国就会宣告正式成立。
  恰恰是因为帝国成立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文官们的心思似乎也起到了一些变化,普遍的思想是不能再像过去那么随意,各部门也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让帝国的统治者产生忌惮心理。
  也就是文官们心眼多,武官那边压根就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同,不管吕哲是大王还是即将成为皇帝性情也没有起到什么变化,蒯通对于萧何想要造成局面其实很是不以为然。
  “执政,王上并不是那样的人,你们或许多想了。”蒯通毫不客气地点了出来:“刻意作为才会让王上不喜。”
  萧何似乎尴尬了一下,不过却是没有搭着话头摊开来讲。
  蒯通见萧何不愿意深谈也就笑笑,将话题重新引回到关于乌孙的事件上来。
  没有得到执政府背书的盟约,那真的是盟约吗?帝国律法严格规定,任何形式的盟国都需要得到来自于君王、执政府、太尉署的三方认同,这种认同是盖上君王私人印玺、执政官印绶、太尉印绶三种盖章,时任君主、执政、太尉并给予签名。
  为什么律法规定没有将军府什么事?那是因为将军府并没有直接的最高长官,他们的最高统帅是统治者本身。
  “那么猎师靡提出的民间贸易执政府不打算经手吗?”蒯通见萧何没有绕过弯来感到无奈。
  一个太尉,一个执政,两人是身在政务殿的偏殿,座位的分布上是面对面,难为萧何一直斜视着侧面的墙壁不去看坐在正对面的蒯通,蒯通只感到一阵阵的无语。
  太尉署与执政府从来都没有太大的矛盾,相反的是一直以来两边都是精诚团结合作,由太尉署来部署军方的作战计划,执政府配合太尉署制定的计划来进行物资和民夫上的调度,将军府那边作为执行者去开疆拓土。
  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三方在这种合作下,太尉署因为谋划得力立下功劳,执政府因为后勤调度也立下功劳,作为执行一方的将军府更是获利战功,执政府在军队开疆拓土之后还得到最实际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安排文官就任的郡县。
  十来年的交情了,蒯通前一次也不过是与萧何在公事上有分歧,那是执政府寻求安定环境发展内政直接会让军方的利益遭受致命影响,身为太尉的蒯通若是不反应激烈一些还怎么当武官第一人,而那不过是身为“第一武官”必然需要表现的态度,萧何的回应却是太过令人诧异了一些。估计不止蒯通察觉到萧何是借那么一件事情调整相处方式,身为君王的吕哲也肯定清楚。
  “乌孙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战马。”萧何依然盯着什么装饰品都没有的墙壁:“贸易道路甚至没有打通。”
  河套与草原间隔着一道阴山山脉,想要前往草原要么是走赵国时期长城的雁门关一线,要么就是河西走廊那边。
  阴山山脉目前是有发现一些通道,但是那里基本为山谷地貌,与匈奴的战事没有分出胜负之前,阴山易于被埋伏,因此并不是什么好的贸易路线。
  河西走廊并不是原版历史上那么划分,相对比原本历史的河西走廊,吕哲统治下的帝国对于河西走廊的定义是比两汉时期向北移动大约两百余里,并不是在陇西郡那边。
  目前不管是阴山谷道还是河西走廊都算是战区,远在巴尔喀什湖周边的乌孙,从平面地图上来丈量是距离帝国边境大约二千二百里,中间不但有着西域土著和从西向东迁徙各族,匈奴、休屠、浑邪等等游牧部落也是拦路虎。
  帝国与乌孙距离遥远不说,双方中间又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势力,两边完全不具备什么贸易条件,萧何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什么闲工夫去理会乌孙提出的贸易诉求。
  “蒙恬将军发来报告,算算时间征西大军已经与头曼所部展开交战。”蒙恬从北地那边发来文书,经由各处驿站快马疾送到南陵中枢,路途上需要耗费四天,蒯通估计现在也就是小规模的试探作战刚刚启动:“按照蒙恬的部署,半个月的试探进攻,一个月内头曼不率军向西域方向撤退就会演变成决战阶段,三个月内战事就会有结果。”
  蒯通说这个干嘛?要是蒙恬能在三个月之内击败或是驱赶头曼向西域而去,那时征西大军就会顺势攻入西域,虽然征西大军到后面还是要北调参与帝国北疆的大战,但是针对西域那边的入侵第一阶段准备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太尉署的计划中,若是蒙恬能够歼灭头曼所部当然最好,无法达到歼灭头曼所部的目标就驱赶进入西域,征西大军会沿途进行追击,一直是入侵到西海(青海)那边,占领沿途的土地,直接抢下距离西海不到五里外的一处天然盐池。
  占领西海周边的征西大军需要留下两个混编军团,也就是要还给扶苏的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混编军团,两个军团就地构筑防线布置防御,配合一些特殊人员探索地理面貌,蒙恬则是带着第五骑兵军团和第十三骑兵军团赶往沃野方向。
  根据蒯通与乌孙使节那边的商讨结果,一旦帝国这边将领土扩张到西海边上,他们也会调动一些军队和族人前往蒲昌海(罗布泊),两边的距离也就从平面地图的二千二百里直接拉近到不足一千里。
  “乌孙人说,那边因为冒顿带兵不断掠夺,实际上那片区域已经没有多少人。因为冒顿在不断向北边转移,那片区域已经成为真空地带。”蒯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相信乌孙人的话,略略带着一些期许:“他们会带着至少三万的宝马东向,作为交换我们的铁器和粮食、布匹的先期贸易物品。”
  “三万??”萧何不知道是被这句话惊到还是什么,终于是看向蒯通,却见蒯通一脸的得意,他立刻将头偏向旁边:“那真是极好的事情。”
  蒯通确实是在得意,华夏本土乃至于草原上的战马说实话虽然可以组建骑兵,但是相对起西域那边的战马却是显得略微有些矮了。要知道骑兵的战马等于是第一生命,骑兵战马的高度也能反应出很多问题,负重力更是其中的关键,注定了从高处往下面攻击的骑兵没人不喜欢自己骑得是高头大马。
  “是啊,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从近百万的马匹中只挑选出不到七万匹能够提供给具装重骑的战马,实在是太少了。军方前期向南陵送了数百匹战马,超过七成都能作为具装重骑的战马使用,使得我们对乌孙提出的贸易充满了期待。”蒯通像是在感叹,无意中也说出了军方未来的倾向性。
  面对蒯通的感叹,萧何却是心里鄙视,还不是军方选择具装重骑坐骑的时候标准太严苛了。
  具装重骑对战马的要求不止是限制在耐力和负重力,对于战马的体型也是有着严格的划分,毕竟不能让一匹高度不足一米四的马去驮着一帮平均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的骑兵吧?那样一来哪怕是战马负重力合格,因为战马过于矮小也将会出现很搞笑的一幕,骑兵双腿放平都能踩在地上了。
  “西域马,至少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西域马,平均高度在一米七,它们的体态也是修长雄峻,经过实验也证实有较强的负重力和短途爆发力,就是耐力上存在缺失。”萧何对于这件事情似乎也十分上心?
  他们所说的西域马其实就是乌孙马,也叫西极马,不过不管是乌孙马还是西极马,事实上在血统和马种的划分上也存在区别,例如纯粹的伊犁马血统和哈萨克血统。
  纯粹的伊犁马之中还要分别血统,如普通的伊犁马和一种因为血管排汗有点特别的马……也就是经常出现在华夏历史上的汗血宝马。伊犁马实际上从军事价值上来说并不能说是第一,至少它没有河套马(学名蒙古马)那种多样化的利用价值和好养活,不过对于一支想要发展具装重骑的军队来说,它却是极为宝贵的。
  哈克萨克马离华夏地区非常遥远,大概是在东汉时期才有少部分流入中原,这一类马种比之伊犁马还要高大,不管是负重力还是爆发力上更加的强悍,比之伊犁马更加适合用来武装具装重骑。
  因为信息的限制,华夏除了吕哲之外大概没人知道那么多,他们只是见识到汉军从战场上缴获的马匹,后面乌孙使节团又带来了一批西域马,立刻就觉得那些马匹压根就是为了充当具装重骑而存在的宝马。吕哲当然也不会去说还有更适合提供给具装重骑的哈萨克马或是阿拉伯马,毕竟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短期内军队也没有可能扩张到那个份上。
  “这件事情若是办成了,陇西那边的育马场就要加快速度,要是有一万以上的新马种作为底子,五年之内就会变成十万、二十万、乃至于更多。”萧何的脸上不免出现了与蒯通相同的期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