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821

  “王师杀到这边,那就是前面的关隘都被攻下了。”老张头那张憨厚的脸上既是紧张也是兴奋,颤着嘴唇说:“阿六看到王师宰人就跟玩一样,肯定能攻下这座城。”
  老张头嘴巴里的阿六其实是黄沙的郡县兵队率之一,是一个胡汉混血儿。这个混血儿在战事爆发后选择的是跑,溜回家中脱掉那身蓝色战袍,再溜到邻居老张头家里一阵鼓动。
  “真的杀来了?”老实头的手在抖,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家里的老大和老二,吞咽一下口水:“要真的是换成咱们自己人当家作主,赏赐田地和官都是真的……那咱们就拼一把?”
  似乎是在遥相呼应一样,阵阵的吵闹和厮杀声突然就传过来,那是有手脚更快的百姓已经在动手。
  从老实头家中涌出七八人,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街道,平时显得老实巴交的邻居拧着五花八门的玩意当武器互相混战,是汉人和胡人在血拼。
  汉人看到汉军打过来,是觉得头顶上的天要变了,要鼓气勇气为自家挣点什么。他们会互相联络互相勾结,凑足一定的人数开始寻找机会。
  胡人得知汉军杀来,太多的传言可能都不真实,却是相信汉军会清洗胡人,又是担忧又是害怕肯定想要活命。逃跑成了大多数胡人的选择,跑的时候还得拉帮结伙。
  两支不同阵营的人突然在路上遭遇,第一刻有可能是错愕和愣神,双方大眼瞪小眼那么一小会,是谁最先向对方冲去已经没有必要考究,厮杀也就是那么开始。
  “弄!”老张头声线带着颤音大呼:“弄死他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内开始大范围地爆发厮杀,先是非军队之间,守军反应过来之后调动镇压城内汉人,没过多久守军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又自己杀了起来。
  刘锐率军赶到地头的时候,他上了城楼向城内看去,一道又一道的烟雾从城里四处飘向天空,视线可及范围到处是搏杀的场面。
  “城里的百姓自发性杀胡了。”林峰没有亲自参与厮杀,身上没血发型没乱,一手按住腰间的剑柄,一手捧着头盔,咧嘴笑着说:“守军也自行打了起来。”
  黄沙守军会自己打起来,是先前一些投降了的人联络伙伴反戈,再来是守军中的那些汉家苗裔站到了父老乡亲的一边。
  汉军不断从城门挺进城池之内,他们现在要干的是扑灭反抗者,出人联络那些起义的人。
  下午时分,黄沙城内的厮杀声已经完全停止,城头飘扬着的是汉军的旌旗。
  袁乔的身影出现在黄沙时,刘锐那边已经将事情给搞清楚。
  “百姓的赏赐自然是要核实统计,用最快的速度将赏赐颁发下去。”袁乔有赏赐田地相关的权利,只不过该是到手后的那一批无主田地,而无主田地一般是被弄死了的胡人原来持有。他向刘锐问:“派出斥候了吗?”
  黄沙距离南郑仅是二十里不到,一路过去山区还是占了大部分,要到南郑七里范围之内才有一片小范围的平原。
  “派了。”刘锐还是第一次与袁乔面对面说话,态度显得非常恭敬:“第一批斥候已经有回报,南郑那边先有大约一万五千的敌军出城,外出四五里之后又掉头回去。”
  袁乔仅仅是发出“呵呵”两声。
  南郑有五万的李氏成汉守军,昝坚派出一万五千驰援黄沙是很正常的举动,除非是他确认黄沙失守,要不然后面又撤回去则显得很不正常。
  袁乔的判断是昝坚的心理压力巨大,甚至是昝坚都没搞明白汉军怎么会那么快出现在黄沙,庞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对局势的无法掌握使昝坚选择了最为保守的策略,那就是宁愿放任黄沙守军覆灭也不愿意进行任何冒险。
  【看来这一场是赢定了。】袁乔脸上的表情将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看得一旁的刘锐也是露出轻松的笑容。他发现刘锐在笑,收敛一下情绪,说道:“选出几个突出一些的代表,本官要亲自给他们颁布赏赐。”
  阿六成了英雄,大多数参与起义的百姓皆是讲之所以反抗,是阿六从中进行联络和组织,至于是不是真的完全没有什么关系。
  袁乔看到的阿六是一个年纪二十四岁的混血儿,实际上只要阿六自己不说,与汉家苗裔没什么区别的相貌根本看不出是个混血,而阿六是在第一时间自己说了出来。
  “小人血管里汉人的血更多一些,一颗心也是完完全全地为汉家儿郎而跳动。”阿六的态度显得非常卑微,一见袁乔就推金山倒玉柱地拜倒,说话是在唱的语调:“一早就有投奔王师的心思,现在总算是如愿了。”
  袁乔是表面上却满满都是威严,一边听一边颔首,其实却是被整得一愣一愣的。
第478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风总会先是东风压倒西风,没有多久西风突然又压倒东风,还可能是东南风、西南风、北风、南风……反正就是之类的变幻无常。
  人同样善变,向强者的那个群体靠拢是唯一不变的个性,弱者除了被同情之外就是被抛弃,李氏成汉与汉国一比就是弱者,对于李氏成汉没有太深感情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改变自己的立场,奔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黄沙小城一失,南郑完全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中,桓温抵达黄沙小城原本只是想要小憩一下就赶往前线,本来应该在前线的袁乔却是留在黄沙小城,两人有一些话需要进行交流。
  “这么说的话,王上开出赏格会是我们更轻易攻灭成国的助力。”桓温是一种非常感兴趣的表情,后面却是假兮兮地问:“只是百姓的伤亡……”
  有相关数据表明一点,黄沙小城里面有大约四五百的百姓在汉军杀来之后爆发起义,而黄沙小城的汉家苗裔含有汉家血统的混血儿最多也就两千多人,他们爆发出来的热情让袁乔感到吃惊,寻思着后面攻打有民居的李氏成汉城池是不是也能鼓动城内的汉家苗裔里应外合?
  别说桓温没有思考过类似的计算,他那一副假兮兮的模样分明就是不想扛锅,原因是身为汉王的刘彦并不希望百姓伤亡惨重。
  “……”袁乔知道桓温是什么意思,他默默地说:“这是职的意见。”
  行军长史的责任就是出谋划策,能更好的完成目的什么手段都能建议,有必要的时候还得为主将扛锅,袁乔现在就是表示会扛锅。
  桓温换上了矜持的表情对着袁乔拉着长音“嗯……”了一声,随后示意亲兵准备出发。他潇洒离去,袁乔会留在黄沙小城布置。
  元朔三年时期,刘彦向天下各处广派快骑四处传檄,相关内容袁乔一字不漏完全记住。留在黄沙小城的袁乔需要默写出来,转由他人来进行抄写,随后向任何可以抵达的地方传递。
  李氏成汉是一个氐族人主导并统治的国家,人口构造上面氐人却不是大多数,羌人是氐人的副手族裔,处于社会第三阶层的是汉家苗裔,杂胡与南蛮处于社会的最底端。
  汉国在攻伐李氏成汉之前必然是有相关的研究,数据上面无法做到完全的准确,大略估计是李氏成汉国内的人口分布该是氐人和羌人占到了两成、汉家苗裔占到了三成,其余的杂胡与南蛮占五成。
  从李氏成汉的人口构造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汉家苗裔的数十年之间成了少裔,这个还是氐人和羌人有从关中和荆州迁徙汉家苗裔过来的前提之下,可见过去数十年汉家苗裔的生存环境是如何的恶劣。
  袁乔是从黄沙小城看出一个特点,被压迫久了的汉家苗裔需要一个宣泄口。
  社会矛盾需要释放,没有比汉军征战时期被释放出来是最好的时机,总好过等待汉国将益州纳入统治范围之后再爆发出来,袁乔有足够信心认为中枢知道这一点,相反是得失之心和爱惜羽毛的桓温忽略掉了。
  是个人都有野心,冉闵的野心是想要封王,桓温的野心是想要成为军方巨头之一,其余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诉求,袁乔的野心是进入可以参与国家层面决策的中枢。
  忙碌了一整个白天之后,袁乔用了晚餐躺下休息的时候在想:【大汉当前的形式下文官之路远比武将难走,只有另辟蹊跷了……】
  夜间,南郑的北面是一片仿佛白昼一样的场景,那是汉军营盘之内有太多的光线。
  在平地驻扎的汉军,营盘占地范围非常广,是那种先是一小片,随后慢慢扩大的模式,给予南郑守军的心理压力远比一开始营盘就很大的冲击来得更大。
  “他们在干什么?”昝坚无法看清楚六七里外的景物,哪怕那里的光线异常充足。他努力眯着眼睛还在看,问王嘏:“可瞧出了一些什么?”
  李氏成汉的中书监王嘏与东晋小朝廷的一个人同姓同名,东晋小朝廷的那个王嘏是王导的曾孙、王琨的儿子。
  王嘏看着有些心神恍惚,没听清楚昝坚在问什么,反而是说:“汉军这么快就兵临城下,着实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说的什么话?”昝坚心生不悦,他的责任是固守南郑,身为军队主将与监军能这样聊是共处还算不错,可不想身为监军的王嘏说一些丧气话来影响军心,当即就说:“累了便去歇息吧。”
  “汉军能够这么快打到南郑,不会是因为他们着实能打,肯定是发生了另外的一些什么。”王嘏还是没有看出昝坚的不悦,满是忧虑地说:“估计是前方……”,后面的一些话没有说出来,比如前面的人不战而降之类,话被昝坚截断。
  “来人。”昝坚很努力掩饰怒气,吩咐:“监军累了,需要安安静静的地方休息。”
  左右的人是迟疑着靠近王嘏,还是王嘏自己迈动脚步才跟随其后。
  走了几步的王嘏又停下来,对昝坚说:“将军应当谨慎防备内部。”
  昝坚哪会不知道相关的道理,鉴于王嘏是监军的身份,强制押下去已经是等同造反,不好过于强硬,耐着心性重重点头,看着王嘏的身影消失在城楼走道拐角才又将目光转向汉军营盘。
  汉军的营盘前方燃烧了众多的篝火,是相离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燃烧大火的篝火堆,为营盘前沿提供了充足的光线,使李氏成汉的斥候、探子之类的人物很难靠近营盘,不能靠近当然也就无法探清营盘内部的情况。
  实际上此时此刻的汉军的确很忙,士卒连夜去到附近的树林砍伐木材,营内的工匠一刻不停歇地打造相关的攻城器械,甚至是系统农民快速地建造一些建筑物。
  “南郑城墙高度三丈?”桓温没有待在中军大帐,是被一帮亲兵护卫着走动在营区四处查看,比较重视的是正在打造攻城器械的这一片。他正在拍着一辆冲车的墙壁,木头发出了厚实的声音,目光打量该是有三丈左右的冲车,用着满意的语气说:“冲车就是运载士卒攻上城墙,只能过高不能太低。”
  按照冲车的高度和体积来看,一辆冲车绝对能够容纳二十人以上,里面的构造是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一面厚实并装的木地板,成为“Z”字形的阶梯是在中央位置。它的底部是一些全木的圆形轱辘,数一数两排各自四个,也就是由八个圆形轱辘来作为承重。它的后面是一片空旷,另外三面钉装上了木材墙壁,一些工匠正在为墙壁钉上蒙皮。最顶上看去有一个可以倒扣的咬齿,它被平放下去能够紧紧地咬住女墙,里面的士兵可以经由长方形的通道杀出去。
  华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史,中原这边的战争史通常是围绕着攻城和守城,长久的历史里面对于攻城器械的利用累积了足够多的知识,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用于进攻或是防守的器械。
  正在打造攻城器械的那批工匠干得相当卖力,不止是因为待遇良好,还是汉军从残暴的石碣赵军那边将他们拯救出来,有良好待遇外加有救命之恩没理由还偷奸耍滑。
  抵达南郑城下的汉军其实只有两万不到的样子,不是桓温不愿意有更多的部队,是一路攻城拔寨损耗了一批,沿途的一些地点也需要留下部队驻防,能够用于攻打南郑的军队也就只剩下了那么点。
  自古以来攻城讲究的是兵力肯定要比守军多,通常是认为攻城远会比守城伤亡更大,没有优势兵力能不打肯定不要打,问题是桓温根本就没有选择余地。
  熟读兵法的桓温对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一句话有相当的了解程度,可是他又认为兵法是死的,运用兵法的人是活的,活人就不能被死道理给困住,要真的完全依照兵法战争根本就不用打,他们也不会出现在南郑城外。
  西汉和东汉有一个举世的公理,那就是“一汉当五胡”被普世认可,说明白点就是一名汉军可以抵上五名胡人,那是汉人兵锋最为锐利的年代。
  桓温不但读兵书也读史书,西汉和东汉的汉军在兵甲器械上全优于胡人,真正有“一汉当五胡”的自信的来源却是与异族的战争中用胜利堆叠而来。他没有到汉国之前是怎么样不太清楚,到来之后汉军屡次与异族交战,伤亡对比总体来讲是七换一以上。从数据上来推论的话,是不是说当前的汉军要比两汉的汉军更剽悍?
  其实不是那么算,该分析西汉和东汉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胡人,当前的汉国又是面对武器装备相差距到什么层次的胡人,不过桓温才不管那么多。他知道南郑城内有五万守军,甚至昝坚可以发动城内居民参与守城,但以他的算法两万汉军战斗力在平原可以抵上至少十四万李氏成汉士兵,就是城池攻防战上面两万汉军也能抵上六万以上的李氏成汉士兵。
  城外的汉军营盘一整夜就没有安静的时候,各种“丁零当啷”的动静响了一夜,凌晨时分密密麻麻的炊烟飘向了天空,一阵阵的蒸馒头香气和各种肉香借着风力飘向了南郑城。
  一夜没有休息的昝坚鼻子在抽动,他从香味里面闻到了很多种的类别,光是陆地肉味就能闻出牛、羊、猪三种,闻着还有些孜然、姜、花椒的味道。他比较纳闷的是,怎么闻着还有海产的味?
  美好的味道会让饥饿的人口中泛出唾液,肚子会控制不住地发出“咕噜”的动静,那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一种生理反应,值班值了一夜的南郑守军就在频繁地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太多人的肚皮发出动静,以至于昝坚听着就是连续的一大串“咕噜”声。
  南郑的守军在凌晨时分也在造饭,士兵的主食是黄豆、黑豆、红豆之类的豆类,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粗粮,战时会分上一碗的杂碎汤,而杂碎汤是动物内脏、骨头、碎肉再加上一些各种菜叶子。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守军士卒其实早就习惯了半生不熟吃了会经常放屁的豆子,能有一碗杂碎汤也会产生满足感,可是闻着汉军那边飘来的各种食物香气,内心里的郁闷感别说有多重。
  桓温是用单筒望远镜发现城头守军的动静,那里的守军士卒一边吃着各种豆子一边张望,他吩咐:“将各种食物弄到守军能够看见的位置,量足一些,气味更浓厚一些。”顿了顿嘴角先勾起来,又说:“再让一些嗓门大的士卒喊话,城内的人尽可以出来共食。”
  手法很粗白,甚至可以说很幼稚,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将领都用过这么一招,通常对于被困断粮的敌军很有用。
  南郑守军尽管吃得差,可是城内并不缺粮,桓温纯粹就是尝试一下,也是在进行恶作剧。
  昝坚看到汉军在城头视线范围摆上那么多的食物,的的确确是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幼稚感,看到那一整只的烤全羊、烤全牛、烤全猪还是忍不住会皱眉。
  身为将领对于各种美食肯定能吃到,那是身份带来的便利和特权,士卒却不会有那样的待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