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33

修建鄜畤以后的第七十八年,秦德公已经即位,占卜以后,认为在雍邑居住吉利,“后来他的子孙把疆域扩展到黄河沿岸”,于是就把国都建在雍邑。雍邑的各种神灵祭典从此开始兴起。因为崇尚白色,所以用三套白色的牛、羊、猪作为祭祀的牲畜,在鄜畤祭天。修建了伏日进行祭祀的祠庙。在城邑的四门,分解狗的肢体来祭神,借此防御蛊灾。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青帝:五方帝中的东方主木德之神。】。
其后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虙羲:即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盛:用来祭祀的黍稷。】;江淮之间,一茅三嵴,所以为藉【藉:荐神用的草席。】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秦德公做了两年国君就去世了。这以后的第四年,秦宣公在渭水以南修建密畤,祭祀青帝这位东方天神。
这以后的第十四年,秦穆公做了国君即位,因为生病,躺在床上五天没有醒来;醒来后,说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命令他平定晋国的内乱。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收藏在藏图书的府库内。结果后世的人都说秦穆公上天了。
秦穆公在位的第九年,齐桓公做了诸侯的霸主,在葵丘会见各国诸侯,他想在这时举行封禅活动。管仲说:“古时候到泰山举行封礼和到梁父举行禅礼的君王共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记下来的只有十二家。过去无怀氏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伏羲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神农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炎帝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黄帝到泰山行封礼,到亭亭山行禅礼;颛顼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喾帝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尧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舜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禹到泰山行封礼,到会稽山行禅礼;汤到泰山行封礼,到云云山行禅礼;周成王到泰山行封礼,到社首山行禅礼。他们都是承受天命登上帝王之位然后祭祀天地,举行封禅活动的。”齐桓公说:“我到北方讨伐山戎部族,经过孤竹国;向西讨伐大夏,穿过流沙,勒紧马匹,悬挂着车辆,登上了卑耳山;向南征伐到了召陵,登上了熊耳山,远远眺望长江、汉水。召集诸侯军队会同作战有三次,乘车来与诸侯会盟有六次,共九次会合诸侯,匡正了天下,诸侯之中没有人违背我的意志。过去夏、商、周三代帝王承受天命,和我现在的情况又有什么不同呢?”于是管仲看出不能用言辞说服齐桓公,因而想用其他事物来说服他,说:“古代进行封禅,要用鄗上山出产的黍子,北里出产的粟,来作祭祀的食物;用一种生长在长江、淮河一带,茅杆上有三条棱嵴的灵茅,作为铺在地上的草垫子。要送来在东方极远海域才能捕得的比目鱼,以及在西方极远海域才能捕获的比翼鸟,然后还要有不召集而自发来到的奇物十五种。现在凤凰、麒麟没有到来,嘉祥的谷物没有长出,而蓬、蒿、藜、莠等秽草却生长得茂盛,猫头鹰等恶鸟多次飞来,这时还想去封禅,恐怕不合适吧?”于是齐桓公就取消了封禅的计议。这一年,秦穆公把晋国国君夷吾送回晋国即位。这以后他接连三次替晋国立了国君(惠公、怀公、文公),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
凌约言:“太史公作《封禅书》,其于祷词百出,则随之以若有符应之言,于求仙无方,则随之以‘终不可得’之言,迁之微文见义,往往如此,而武帝之无道昭昭矣。”
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章:同“彰”。明显、显著。】,盖难言之。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于天下也视其掌。”《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爱:于是,因此。】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及后陪臣【陪臣:诸侯国中的大夫在天子之国的自称。】执政,季氏旅【旅:一种祭祀仪式。祭山为旅。】于泰山,仲尼讥之。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射《狸首》:古礼的一种,射时唱《狸首》,歌辞中有射诸侯不来朝者的话。】。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就有孔子论述六艺,传文中大致记载了历代改朝换姓的帝王去泰山行封礼、去梁父山行禅礼的有七十多位,他们封禅时用的祭品、祭器制度都记载得不明确,大概很难说明白原因。有人问询禘祭的礼仪,孔子说:“不知道。知道了禘祭的礼仪,那么处理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易行了。”《诗经》中说,商纣王还在位时,周文王就是承受了天命,但政事中没有封泰山的事。周武王攻克殷商两年后,天下还没有安定就去世了。于是周朝德政的普及要从周成王说起,周成王去进行封禅活动就近乎合情合理了。等到以后诸侯国的陪臣执掌政事,鲁国的季孙氏也到泰山举行旅祭,孔子就讥刺他。
这个时候苌弘用方术替周灵王效力,诸侯们没有谁去朝见周天子,周天子的力量弱小,苌弘就宣扬有关于鬼神的事例,设立了射箭唱《狸首》的仪式。狸首,就代表那些不来朝见的诸侯。想凭借神怪的力量招致诸侯来朝。诸侯们没有听从,而晋国人抓住了苌弘,并把他杀死了。周朝人谈论方术怪异的风气是从苌弘开始的。
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秦灵公在吴阳修建了上畤,祭祀黄帝;修建了下畤,祭祀炎帝。
此后四十八年,周朝太史儋去拜见秦献公的时候说:“秦国当初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结合以后又分离,经过五百年应当再次合在一起,结合十七年后会有出现霸王。”栎阳下雨,有黄金随雨落下,秦献公自己认为得到了五行中金的祥瑞,因此在栎阳修建了畦畤来祭祀白帝。
这以后过了一百二十年,秦国消灭了周朝,周朝的九鼎进入秦国。有人说宋的右陵太丘社中的社坛被摧毁后,有一只鼎沉没在彭城城下的泗水河中。
这以后过了一百一十五年,秦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蚓:同“蚓”,蚯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菹:枯草。】秸【秸:农作物收割以后的茎。】,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以后,有人说:“黄帝得到五行中的土德,有黄色的龙和巨大的蚯蚓出现。夏代得到了五行中的木德,有青色的龙栖息在郊野,草木生长得繁茂、茁壮。殷代得到了五行中的金德,有白银从山中流出。周代得到了五行中的火德,有形状像赤乌一样的天火下降这种符瑞。现在秦朝取代了周朝,是属于水德的时代。从前秦文公外出打猎,曾捕获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把黄河更名为“德水”,规定冬季十月作为每年的开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作为一个单位,音律崇尚大吕律,国家的政务法令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往东巡视郡县,在驺县峄山立祠祭祀,称颂秦国的功业。于是从原先的齐国、鲁国地区,征召了信奉孔子学说的儒生和通晓古今的博士共七十人随行,到达了泰山脚下。这些儒生中有人议论说:“古代举行封禅时,要使用以蒲草裹着车轮的车子,这样做的原因是害怕硬车轮会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时把地面扫干净,把用枯草和农作物茎秆编成的席子铺在地上,说明祭祀是很容易照着办的。”秦始皇听到这些议论各不相同,十分古怪,很难施行采用,因此贬黜了儒生,决定马上修筑车道,从泰山的南面一直往上修到山顶,竖立石碑刻字,颂扬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有资格封禅泰山。从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举行禅礼。举行封禅的礼仪采取了很多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时使用的仪式,但有关记录都封藏隐秘了起来,世人不得而知,也不能够加以记载。
始皇之上泰山,中坂【坂:山坡。】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圭币杂异焉。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着终始五德【终始五德:又称五德终始,是按五行学说推断、解释王朝递变的学说。认为王朝受天命而兴,必秉受五德之一,兴灭都取决于五行的生克变化。】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形解销化:道家语,即修炼成仙后,如同蝉蜕一样抛弃自己的身体,飞升而去。】,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风雨,于是在一棵大树下面避雨。儒生已经被贬黜了,不能参加在泰山顶祭天的礼仪活动,听说秦始皇遇到了风雨,都讥笑他。
于是秦始皇继续向东到海边去游览,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求像羡门一类的仙人。八神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有人说是从姜太公以来才产生的。齐国之所以称作“齐”,就是因为它和天的中央等齐。对它的祭祀已经断绝,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八神的名称:第一位叫天主,在天齐祭祀。天齐有五眼泉水一并流出,位于临菑城南郊的山脚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因为天神喜好阴,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山上,称为“畤”;地神喜好阳,祭祀它一定要在水泽当中的圆形丘陵上。第三位叫兵主,在蚩尤山祭祀。蚩尤山位于东平郡的陆监乡,在齐国的西部疆域。第四位叫阴主,在参山祭祀。第五位叫阳主,在之罘山祭祀。第六位叫月主,在莱山祭祀。参山、之罘山、莱山都在齐国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位叫日主,在成山祭祀。成山曲折陡峭地伸入海中,在齐国东北方的最顶端,是用来迎接日出的地方。第八位叫四时主,在琅邪山祭祀。琅邪山位于齐国的东方,所以这里是在时间上每年最先开始的地方。八神都分别用一套盛在器皿中的牛、羊、猪来祭祀,但是各个祠庙中主持祭礼的巫师们对祭品有所增减,祭祀用的玉和帛等也不尽相同。
自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起,驺衍这一类人就著书论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运行的规律,到了秦国称帝时,就有齐国人把这些理论上奏,所以秦始皇就采用了它。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人,都是燕国人,羡慕并且仿效古人的神仙之道,主张人老死之后精神可以脱离肉体,变化成神仙,所说的是依仗于鬼神的一些事。驺衍用阴阳交替循环可以主宰王朝命运的学说在诸侯各国得到显达,而燕国、齐国沿海一带的方术之士继承了驺衍的学说,却不能融会贯通,于是兴起了一批靠奇谈怪论、阿谀逢迎去苟合君主的人,这一类人多得数不过来。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傅:指世人相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并:沿着。】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僇:侮辱。】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自从齐国威王、宣王、燕昭王开始,就不断派人到大海里去寻找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这三座神山,传说是在渤海当中,离有人的地方不太远,难办的是如果船快要接近它了,就会有大风把船吹走。大约曾经有人到过那里,据说那里有各种仙人和使人长生不死的药物。那里的禽兽等生物都是白色,而它们居住的宫室门阙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还没有到达神山时,远远地望去像是一片云彩;等到了跟前,这三座神山反而沉入了水面底下。快要临近这三座神山,就会被风吹走,始终不能够到达神山。世间的君王没有谁不对神山心驰神往。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巡视到了海边,讲述这件事情的方土多得不能尽数。秦始皇认为自己到了海上又恐怕不能到达三座神山,于是派人只携带一些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神山。回来的人都以船进入大海当中后就被风吹走为借口,说未能到达,只是远远地望见神山。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边,到了琅邪山,经过恒山以后,从上党郡返回。以后的第三年,秦始皇巡游碣石山,询问了进入海区的方士后,从上郡返回。以后的第五年,秦始皇南巡到了湘山,接着登上了会稽山,沿着海边巡游,希望能够遇见海中的三座神山,得到神山上的长生不死之药。没能够到达,回来时,在沙丘这个地方逝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往东去巡视碣石山,沿着海岸南下,经过泰山,到了会稽山,在这些地方都设了礼仪祭祀,又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铭文旁边刻写文辞,用来表彰秦始皇的功德。这年秋天,各地诸侯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杀。
秦始皇举行封禅活动后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们痛恨秦朝焚毁《诗》《书》,屠杀并侮辱文人,百姓们怨恨秦朝的酷法,天下就背叛秦朝,都谣传说:“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受到暴风雨的袭击,未能举行封禅典礼。”这难道不就是所谓没有具备相应的德行而去举行封禅仪式的那种情况吗?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于是自淆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泮冻:解冻。】,秋涸冻【涸冻:干涸和冰冻。】,冬塞【冬塞:冬季冰雪塞径,导致道路不通。】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牢具:与牲牢配用的器具。】圭币各异。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尝禾:祭名。秋季谷物丰收,祭以报神,称为尝祭或称尝。】。
陈宝节来祠。其河加有尝醪【尝醪:祭名。以酒醪飨神。】。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駵驹四。
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汧、洛二渊,鸣泽、蒲山、岳山之属,为小山川,亦皆岁祷塞泮涸祠,礼不必同。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居住地点都在黄河、洛河一带,所以把嵩高山定为中岳,而四岳各在按它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条大河都在崤山以东。到了秦国称帝,建都在咸阳,那么五岳、四条大河就都一并在东方。从五帝以来一直到秦朝,一代代地兴衰更迭,名山大川有时候在诸侯国内,有时候归属天子,对它们祭祀的礼仪有增有减,各个时代都不一样,不能一一记录下来。等到秦国统一了天下,命令祭祀官员经常奉祭的天、地、名山大川的各位鬼神,可以按秩序一一记录下来。
于是从淆山向东,有名山五座,大河两条要祭祀。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太室山就是嵩高山;以及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两条大河是济水、淮水。春季用干肉、酒祭祀,祈祷一年农事丰收,随即河水解冻,秋季又冰冻了,冬季冰雪塞径,为酬报神灵祈求保佑而进行祭祀。各个季节祭祀时所用的牺牲祭品是一头小牛,其他盛在器皿中的牲畜和玉、帛等各处不相同。
从华山往西,有名山七座,名川四条。名山有华山、薄山。薄山,就是衰山。还有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就是蜀郡的汶山。河流有黄河,在临晋祭祀它;沔水,在汉中祭祀它;湫渊,在朝祭祀它;长江,在蜀郡治所祭祀它。祭祀的时间也是在春秋季节,解冻和封冻,以及冬季路塞酬报神灵祈求保佑,和东方的名山大川的祭祀方法是一样的;而使用的牺牲,盛在器皿中的牲畜、玉帛等各不相同。四大冢鸿冢、岐冢、吴冢、岳冢,也都有都有尝禾的祭祀。
陈宝祠的神灵应节而来就祭祀。对黄河的祭祀另外增加尝醪的祭祀。这两处都在雍州的地域范围内,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增加一辆车和四匹赤身黑鬣的马驹作祭品。
霸水、产水、长水、沣水、涝水、泾水、渭水都不是大河,因为它们临近咸阳,全都可以按照祭祀山川之神的规格祭祀,但没有增加各种祭品。
汧水和洛水两条河流,鸣泽、蒲山、岳崤山一类的小山川,也都在每年举行岁祭、酬报神灵、解冻和枯水封冻的祭祀,礼仪规格不一定相同。
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布:指祭星之处。】、诸严、诸逑之属,百有余庙。西亦有数十祠。于湖有周天子祠。于下邽有天神。沣、滈有昭明、天子辟池。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而雍菅庙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若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骍,秋冬用駵。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圭币各有数,皆生瘗yì埋【瘗埋:埋葬。】,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权火:即燎火。焚柴祭天,称燎。天子不亲至祭所,而在宫殿之侧行礼,自祭所至宫殿以燎火相通,如天子亲至。】,拜于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
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诸鬼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而雍州有日、月、参宿、辰宿、南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之神、九臣、十四臣、各个祭星之处、各个严神、各个逑神之类,有一百多座神庙。秦的旧都西县也有几十座祠庙。在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祠庙。在下邽县有天神庙。在沣水、滈水有火星昭明庙和天子辟池。在杜县的亳亭有三座杜主祠和寿星祠;而且在雍州的草屋祠庙中也祭祀杜主。杜主,是从前周宣王的右将军,他是秦中地区内最灵验的小鬼神。各个祠庙每年都按一定的时节各自祭祀。
神灵中只有雍州用畤、密、吴阳上下四畤祭祀的上帝最尊贵,祭祀时的景象最激动人心的只有陈宝祠。所以过去雍州四畸的祭祀,春季用来祈祷一年丰收的祭祀,随即河水解冻了,秋天枯水又封冻了,冬季路塞为酬报神灵祭祀,五月用马驹作为祭品举行尝祭,以及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月的月祭,至于陈宝神是在节日时有一次祭祀。春夏季节祭祀用赤色马,秋冬季节祭祀用赤身黑鬣的马。每畤用四匹马驹,四条木雕的龙驾驶的有铃大车一辆,各自车马的颜色和所祭祀的青、黄、赤、白四帝的颜色是相同的。还有黄色的小牛小羊各四头,玉圭、布帛各自有一定的数量,全都用活着埋在地里的方式,没有俎豆等盛宴享祭品的器具。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秦朝把冬季十月作为每一年的开始,所以皇帝经常在十月里斋戒,举行郊祭,将烽火从咸阳一直排列到四畤祭坛,在咸阳城的旁边跪拜,所穿的服饰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典仪式和日常祭祀时一样。西畤、畦畤,祭祖和过去一样,皇帝不亲自前往。
这些祭祀日常全是由太祝主管,每年按时供奉。至于像其他的名川大山、各种鬼物和八神一类,皇帝经过它们的祠庙的时候就去祭祀,离开后就停止了。远方各郡县的神庙由当地民众各自供奉祭祀,不属于天子的祭祀官员们管理。祭祀的官员中有秘祝官,如果出现了灾异,就替天子举行祈祷祭祀,请求把过失和灾祸转移到臣民身上。
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公社:公祭的社坛。】。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fén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各有时日。
其后二岁,或曰周兴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血食:生食。祭祀用牺牲,不加蒸煮,贵其有血腥气。】天下。于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灵星祠:后稷庙。】,常以岁时祠以牛。”
汉朝兴起,汉高祖在贫贱的时候,曾经杀死过一条大蛇。有神怪说:“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它的人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起兵时,在丰邑枌榆乡的土地神庙里祈祷神灵。占领了沛县后,成了沛公,就祭祀了蚩尤,用牲畜的血染在军旗和战鼓上。于是在十月到达了灞上,与共同起事的诸侯平定了咸阳,被立为汉王。因此把十月定为每年的开始,而崇尚红色。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往东攻打项羽,回来后进入关中,就问:“过去秦朝时候祭祀的上帝是哪些天帝?”回答说:“四个天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祭祀。”高祖说:“我听说天上有五帝,而祭祀的只有四个,这是为什么呢?”没有谁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汉高祖就说:“我知道了,就是等待着我来把五帝凑完备呢。”于是设立了祭祀黑帝的祭祀坛,命名为北畤。由主管官员前去祭祀,皇帝不亲自前往。汉高祖把过去秦朝的祭祀官员全部都召集起来,重新设置了太祝、太宰,礼仪的形式和过去一样。接着命令各县创建官府祭祀天地鬼神的公社。传下诏书说:“我非常尊重神庙,敬重祭祀。现在对上帝的祭祀和应当进行的对山川各种神灵们的祭祀,要各依据它需要的时间跟过去一样按时行礼祭祀。”
这以后过了四年,天下已经平定,高祖下令给御史,命令丰邑认真整修、养护枌榆社,按四季时节祭祀,春季用羊、猪祭祀它。命令祭祀官员在长安设立了祭祀蚩尤的庙。在长安设置了负责祭祀的祝官和女巫。其中原来魏地的巫祝负责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一类的神灵;原来晋地的巫祝负责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一类的神灵;原来秦地的巫祝负责祭祀社主、巫保、族累一类的神灵;原来荆地的巫祝负责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一类的神灵;九天巫负责祭祀九天之神。这些全都是每年按时节在宫中祭祀。河巫负责在临晋祭祀黄河,南山巫负责祭祀南山与秦中。秦中,就是秦二世皇帝。各自都有规定的祭祀时日。
这以后两年,有人说周家兴起时就在邰地建造了城邑,设立了后稷的祠庙,至今还享受着天下人的牲祭。于是汉高祖给御史下诏书说:“你们要下令各郡、国、县都创建后稷庙,平时每年按时用牛去祭祀后稷神。”
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财以祠。制曰:“可。”
其后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下诏曰:“今秘祝移过于下,朕甚不取。自今除之。”
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及齐、淮南国废,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是岁,制曰:“朕即位十三年于今,赖宗庙之灵,社稷之福,方内艾安【艾安:治理得好,安定无事。艾,同“义”。】,民人靡疾。间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飨此?皆上帝诸神之赐也。盖闻古者飨其德必报其功,欲有增诸神祠。有司议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驾被:驾车及被服所用器具。指车的配备用具。】具;西畤畦畤禺车各一乘,禺马四匹,驾被具;其河、湫、汉水加玉各二;及诸祠,各增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而祝厘【祝厘:即祝福。】者归福于朕,百姓不与焉。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后三岁,黄龙见成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春天,有关官府请求下令各县用羊和猪在每年春季二月和腊月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百姓按里社各自集资加以祭祀。高祖批示说:“可以。”
这以后的第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在位十三年时,下达诏书说:“现在秘祝官把过失和灾祸转移给臣民,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从今天起废除它。”
起初名山大川位于诸侯各国境内,诸侯国内的祭祀官员们各自祭祀,不属于天子的太祝官管理。等到齐国和淮南国被废除后,汉文帝命令太祝官像过去一样全部按时举行祭礼。
这一年,颁布命令说:“我就帝位至今已有十三年,依赖祖先宗庙的神灵,国家社稷的福荫,国境内安定无事,人民没有疾苦。近来,年年获得丰收,我没有好的德行,凭什么享受这样的福份呢?这全是上帝和神灵们所赐予的。听说古代的人享受了神灵的恩德,就一定要报答它们的功劳,我想要增加祭祀各种神灵的祭品。有关的负责官员建议给雍邑五畤各增加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和全套的车马用具;给西畤、畦畤各增加一辆用木头雕的车和四匹用木头雕的马,以及全套的车马用具;给黄河、湫泉、汉水各增加二枚玉璧;对于各种祠庙,则分别拓宽它们的坛场,玉帛和祭品盛器俎豆等也按照相应等级予以增加。祈求福佑的人把福惠都归结于我,百姓们不在其中。从现在起祝官只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不要再为我有所祈祷。”
从前属于鲁国的人公孙臣上书说:“当初秦朝获得水德,现在汉朝接受了秦的天下,推算五德终始相传的原理,那么汉朝应当承受土德,土德的应验是黄龙出现。应该改变一年第一天开始时间即正朔制度的规定,更换服装和饰物的颜色,崇尚黄色。”这个时候丞相张苍喜好律数历法的学问,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所以黄河在金堤决口,这就是水德的符兆。每年在冬季十月开始,当时自然界的颜色是外黑内赤,与水德相应。公孙臣的说法是不对的。于是否定了这种土德主张。后来的第三年,黄龙在成纪出现。汉文帝就召见公孙臣,任命他作博士,让他和其他的儒生一起草拟更换历法和服饰颜色的计划。这年夏天,下达诏书说:“成纪出现了异类的神物,对民众没有危害,今年因此有好的收成。我要在郊外祭祀上帝和各种神灵,礼官们议论一下方案,不要因为会使我劳累就隐瞒避讳。”官员们都说:“古代的天子在夏季亲自参加郊祭,在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作郊祭。”于是在这一年的夏季四月,汉文帝开始在雍州的五畤举行郊祭,衣着都崇尚红色。
其明年,赵人新垣平以望气【望气:占卜术。认为物分阴阳。阴阳必上聚为云气,所以望云气可知万物。】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冠絻:即冠冕,帽子。】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仪亦如雍五畤。
夏四月,文帝亲拜霸渭之会,以郊见渭阳五帝。五帝庙南临渭,北穿蒲池沟水,权火举而祠,若光辉然属天焉。于是贵平上大夫,赐累千金。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坛,祠以五牢具。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大酺;聚饮。古禁聚饮,只有在喜庆的日子,天子下诏书,解除禁令,百姓才得聚饮。】。
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
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
明年,匈奴数入边,兴兵守御。后岁少【少:同“稍”。】不登。
数年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岁时祠如故,无有所兴,至今天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