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33

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秏【衰秏:衰老。秏,同“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仙神人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殿房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见有光云,乃下诏:“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
其明年,伐朝鲜。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鸣泽,从西河归。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修封:修整泰山封土。】焉。
这时已经灭掉了南越、东越,名为勇之的越地人说:“两越地方的人有信鬼的习俗,因此他们祭祀的时候都能看见鬼,应验了很多次。过去东越王敬重鬼,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后代怠慢鬼神,所以很快就衰老了。”皇帝于是下令越地的巫师建造越式祝祷的祠庙,安置了庙台,却没有祭坛,也用来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用鸡骨来占卜。皇上相信这一套,越人的祭祀方法和用鸡骨占卜就开始流传。
公孙卿说:“仙人是可以见到的,但是皇上通常是来往很匆忙,所以没能见到。现在陛下可以在京城建造一座宫殿,与缑氏城的一样,设置一些肉脯和枣干,神人应该可以被招来。而且仙人喜欢住在楼上。”于是皇帝命令在长安城中按照要求建造蜚廉观、桂观,在甘泉宫按照要求建造益寿观,派公孙卿持符节设置器具去恭迎神仙。接着又建造了通天台,在通天台的下面摆了供品,以祈求招来仙人、神人一类的灵物。于是甘泉宫重新修建了前殿,开始扩建各个宫室。夏天,在宫殿的住屋中长出了灵芝。天子为了堵塞住黄河的决口,兴造了通天台,好像看到有祥瑞的神光显现于上天,于是下达诏令:“甘泉宫的殿房里面生长出有九茎的芝草,因此大赦天下,免除监外劳役。”
第二年,攻伐朝鲜。夏季,天旱。公孙卿说:“黄帝的时候举行了封礼就天旱,是因为要曝晒封坛的土三年。”皇上于是下达诏令说:“天旱,大概是要晒干封坛的土?特别命令天下尊崇祭祀主管农事的灵星。”
第二年,皇帝到雍县郊祭,通过回中谷道的时候,在那里进行了巡视。春天,到达鸣泽,从西河郡回京。
第二年冬天,皇帝巡视南郡,到达江陵后再折向东行。登临并且以礼祭祀灊县南部的天柱山,称这座山为南岳。沿着长江乘船而下,从寻阳县出发到达枞阳县,经过彭蠡泽(鄱阳湖),对沿途的名川大山以礼祭祀。再北行到达琅邪郡,沿着海边北上。在四月中旬,到达奉高县并举行了封礼。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玊sù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修封,则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祠坐:神坐,即木主。】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有:同“又”。】秘祠其巅。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梁灾。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冀至殊廷【殊廷:神仙之庭。廷,同“庭”。】焉。
当初,天子在泰山行封礼的时候,泰山的东北脚下有古代的一处明堂旧址,这个地方地势险峻且不宽敞开朗。皇帝就想在奉高县附近另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规模。济南人公玊带献上黄帝时代的明堂图。明堂图的正中画着一座宫殿,宫殿的四面没有墙壁,顶上用茅草覆盖,四面与水相通,环绕着宫墙修筑了有顶盖的信道,上面有交楼,从西南角伸入殿堂,这条道叫作昆仑道,天子从这里进入,来拜祭上帝。于是皇帝下令在奉高县的汶水旁修建了像公玊带图示那样的明堂。等到五年后来举行封礼时,就把太一神、五帝的神位安置在明堂的上座,把高祖皇帝的灵位摆放在它们对面,把后土神的神位摆放在下房,用二十头牛作祭品。天子从昆仑道进入,开始按照郊祭的礼仪祭祀明堂。祭礼完毕,在堂下烧柴祭祀。接着皇帝又登上了泰山,在泰山顶上又用一套秘密的方法进行祭祀。而在泰山脚下祭祀五帝,各在与它们的颜色相应的方位,只有黄帝和赤帝在同一个位置,这些都是由主管官员陪同祭祀。祭祀时山上升起火光,山下就都举火响应。
这以后的第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晨旦是冬至时刻,推算历法的人用它做新历的起点。天子亲自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一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没有举行封禅。祭祀时候的祝词说:“上天增授给皇帝太古时代上皇创制历法时的泰元称号和神蓍草,周而复始地循环。皇帝恭敬地拜谢太一神。”皇帝向东巡行到达海边,考查进入海域求神的人和寻求神仙的方士,没有应验的,但还是增加派遣人员,希望能够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台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朔日,皇帝亲自去泰山下的高里山举行禅礼,祭祀后土神。又到渤海边上,准备用望祀的礼仪对蓬莱一类仙岛山的众神进行祭祀,希望能够到达仙人之庭。
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受计:接受郡国所上的计簿。】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胜服:指用厌胜的方法镇服火灾。胜,厌胜。】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色食所胜,而以木禺马代驹焉。独五月尝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命曰明年。上亲礼祠上帝焉。
皇上回到长安,由于柏梁发生了火灾的缘故,在甘泉宫坐朝接受郡国所呈上的包括户口在内的年终会计簿册。公孙卿说:“黄帝建成青灵台,十二天后就被烧掉了。黄帝于是修建了明廷。而明廷,就在甘泉宫这个地方。”方士中很多人说古代的帝王中有在甘泉建都的。从那以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见诸侯,在甘泉建造了诸侯的官邸。勇之于是说:“越地的习俗是发生了火灾后,重新修建的住屋一定要比原来的更大,用厌胜的方法来镇压灾祸。”于是建造了建章宫,宫殿的规模为有成千上万道门户。前殿的高度要超过未央宫。它的东边就是上面有铜凤凰的凤阙,有二十多丈高。它的西边就是唐中池,有几十里地的虎圈。它的北边挖了大湖,大湖的中间建有为水所浸的渐台,渐台高达二十多丈,大湖被命名为太液池,池中还建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座仙山,仿真海中的神山、龟鱼、大鱼一类的事物。它的南边建有玉堂宫、建章宫的正门璧门、大鸟等一类的建筑物。还建造了神明台、井干楼,长达五十丈,用可以行车的天桥互相连接起来。
夏天,汉朝更改历法,以正月作为每一年的开始,车马服饰崇尚黄色,把官名的印章都改成了五个字,纪元上这年称为太初元年。这一年,向西攻伐大宛。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方士丁夫人和洛阳的虞初等人都用方术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主管官员上书说雍县五畤没有熟牲做祭品,芬芳的香气不具备。于是命令祠官把熟牛犊作祭品进献五畤,毛色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则选择符合各畤颜色的牲畜供神灵享用,而用木刻的马代替了马驹。只有五月的尝驹祭以及皇帝亲临郊祭的时候用马驹。至于各个名川大山用马驹作祭品的,全部改用木刻的马代替。天子出巡经过的时候祭祀,才能用马驹作祭品。其他的礼仪和从前一样。
第二年,东巡到海边,考查求访神仙一类的事情,没有应验的。有方士说“黄帝的时候建造了五城十二座楼,在执期恭候神人,命名叫迎年祠”。皇帝允许建造同样的城和楼,命名叫明年祠。皇帝亲自去那里以礼祭祀上帝。
公玊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五年之礼:即修封。每五年修封土一次。】如前,而加以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还过祭恒山。
今天子所兴祠,太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以岁时致礼。凡六祠,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祠,行去则已。方士所兴祠,各自主,其人终则已,祠官不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迹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公玊带说:“黄帝的时候虽然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但是黄帝的臣子风后、封巨、岐伯还让黄帝到东泰山举行封礼,到凡山举行禅礼,来契合神灵降赐的符应,然后才长生不死。”天子于是下令准备祭祀用品,到了东泰山,东泰山非常矮小,与它的名声不相称,就下令祠官去行礼祭祀,而不亲自封禅。这以后命令公玊带在这里供奉祭祀来恭候神仙。夏天,就回到泰山,像从前一样,举行五年一次的封禅大典,还增加了石闾山的祭礼。石闾这个地方在泰山脚下的南面,方士中很多人说这是仙人居住的里巷,所以皇帝亲自行了禅礼。
以后的第五年,皇上再次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回程的时候顺路祭祀了恒山。
当今天子所兴起的祭祀,有太一、后土,是每三年亲自去郊外祭祀;创建的汉朝封禅制度,是每五年一次举行祭祀。薄忌建议设立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处神祠,并由祠官宽舒管理,每年按照时节祭祀行礼。以上一共有六处神庙的祭祀,都是由太祝官管理。至于像八神等神仙,明年、凡山等著名的祠庙,皇上出行路过时就进行祭祀,皇上离开以后就停止祭祀。方士们所兴起的祭祀,由他们各自主管,兴起的那个人去世了就停止,祠官不再负责管理。其他种类的祭祀都和以往一样。当今皇上举行封禅大典后十二年以来,祭祀就已经遍及了五岳、四渎。而方士们恭候、祭祀神仙,进入大海去寻求蓬莱岛,始终还是没有一点应验。而像公孙卿这样的恭候神仙的人,还是拿巨人的足迹作为解脱的借口,也没有效应。天子更加厌倦方士们的奇谈怪论了,然而还笼络他们,不肯断绝往来,总是希望能遇见真正的神仙。从此以后,方士们谈论神人和祭祀的事就更多了,然而它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表里:“用事于鬼神”这类事件的详细经过。】。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若至俎豆圭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
太史公说:我跟随皇帝巡行,祭祀天地间各种神灵和名川大山,并参加了封禅大典。进入寿宫陪祭,听到了祭神的祝词,认真观察了方士和祠官们的用意,于是坐下来依次论述自古以来对鬼神进行祭祀的情况,把它们的外部形式和内中缘由完备地呈现在这里。以后如有君子,能够借此进行考察。至于说像俎豆玉帛等祭品的详细内容,献飨酬报的各种礼仪,就由有关的主管官员保存。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顾炎武:“今河津县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贞观十年筑;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公孙恕凿,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所以贮渠田之入,转搬至京以省关中之漕。此即番系之策,乃汉行之不利,唐行之而利。故知天下无不可举之功,存乎其人而已。谓后人之事,必不能过前人者,诬也。”
《河渠书》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做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做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载:相当于“则”。】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毳:同“橇”。】,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陂:障塞,壅遏。】九泽,度九山。然河灾衍溢【衍溢:外流。】,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厮:同“斯”,有析、噼意。】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尚书·夏书》上说:大禹治理洪水的十三年中,经过自己的家门口而不进去。在陆地上行走要坐车,在水中行走要坐船,在泥泞中行走要踩木橇,在山路中行走则乘轿。天下被划分为九个州,顺着山势疏浚河流,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制定贡赋等级。开通九州的道路,堵塞九州的湖泽,估量九州的山地的物产。但是黄河泛滥成灾,对中原地区的损害尤其严重。所以集中力量治理黄河。于是疏导黄河,引导河水从积石山开始,经过龙门,南行到华阴县,由此折而东下,经过砥柱山和洛州河阳县的孟津、雒汭,一直到达大邳山。大禹认为大邳以上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很高,水流湍急凶猛,很难在平地通行,多次冲毁河堤,造成水灾,于是开凿两道河渠将黄河分流成两条,引黄河东流直接入海,其正流往北通过高地,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分拨成九条支流,然后又汇合成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河川既然已经疏通,九州的湖泽已经分泄,华夏诸国得以安宁,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同“浸”。滋润灌溉。】,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田畴:泛指一切农田。】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罢:同“疲”。使其疲敝。】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阏:同“淤”。淤泥。】之水,溉泽卤【泽卤:指低洼盐碱地。】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从大禹治水以后,后人又从荥阳城下引黄河水往东南方流经,成为鸿沟,水流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链接起来,分别于济水、汝水、淮水、泗水相会。在楚地,西方有渠道连通汉水、云梦泽一带,东方有沟渠通达江、淮之间。在吴地,有渠道连通三江、五湖。在齐地,则在菑水和济水之间修渠连通。在蜀地,蜀郡守李冰凿开离礁,用以避开沫水造成的水灾,在成都平原开凿两条江水支流。这些渠道都可以通航,多余的水则用来灌溉农田,给百姓带来了很多便利。至于渠水经过的地区,人们往往开凿一些支渠引水灌溉农田,流入田地中的水渠的数目要以万亿来计,但是由于规模小,不值得计数。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县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兴建工程,想借此来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它物力侵犯山东诸国,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做间谍,找机会游说秦王,劝说秦国修一条水渠,引泾水从中山起西到瓠口,傍依北山向东流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计划用它来灌溉田地。在施工的过程中,秦王发觉了郑国的计谋,秦王打算杀死郑国。郑国说:“当初我的确是被派来做间谍的,然而水渠修成功后也确实能使秦国获得利益呀。”秦王认为这话有道理,最终让郑国继续主持开渠的工程。水渠开通以后,引来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于是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再也没有饥荒的年头了,秦国因此富强起来了,最终吞并了诸侯各国,于是把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人徒:普通人与罪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鼢fén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食鄃:食鄃城的租赋,即以鄃为奉邑。】。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鼢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表:用表测量地势高下,从而确定水流走向。表,一根长八尺长的木杆,上面有刻度,与水准、悬锤配合使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汉朝建国三十九年,到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县决口,东边的金堤被冲垮了,于是东郡发动了很多兵卒堵塞决口。
这以后经过四十多年,到了当今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又在瓠子决口,向东南流入钜野泽,将淮水、泗水连通成一片。于是天子命汲黯、郑当时调发民众、罪徒去堵塞决口,往往是刚刚堵好就又被水冲毁了。这时候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鼢,他的奉邑是鄃县,鄃县地处黄河以北,而黄河决口向南泛滥,所以北边的鄃县没有发生水灾,收成很好。田鼢对皇上说:“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安排,不能轻易地凭借人力强行堵塞。即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那些看云气天象的和使用术数占卜的方士也认为田鼢说得对。于是天子很长时间不再处理堵塞决口的事。
当时郑当时出任大司农官职,建议说:“过去关东地区运粮沿渭水逆流而上,运到长安估计需要六个月才完成,水运全程有九百多里,途中还有很多难行的地段。如果开凿渠道引渭水从长安开始,沿着南山而去,到达黄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条直路,容易行船,估计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运完;而渠道附近有田地一万多顷,又可以得到渠水灌溉:这样可以节省水运的时间和人力,并且使关中土地更加肥沃,从而使收成更好。”天子认为有道理,就派齐人水利专家徐伯进行勘测,确定河道走向,一下子发动士卒数万人开凿水运渠道,历时三年完工。漕渠开通,用来水上运输,非常便利。从这以后,水运就逐渐多起来了,水渠一带的百姓也能得到渠水灌溉的利益。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堧【堧:河边的地方。】弃地,民茭牧【茭牧:打草放牧。茭,喂牲畜的干草。】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湍石:湍急多石。】,不可漕。
这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山东用船运粮西行入关,每年有一百多万石,途中经过砥柱这个行船危险的地区,运粮船只沉没很多,损失很大,而且耗费也很大。如果开挖河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之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这五千顷土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百姓在那里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种,估计可以得到粮食二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沿渭水运到长安,与直接从关中收获并无两样,那么可以不再从砥柱以东漕运入关了。”天子认为有道理,发动士卒数万人修渠造田。几年以后,黄河改道,渠水不足,种地的收成还不够用来补偿种子的费用,时间长了,河东的渠田就荒废了,交给从越地迁来的百姓耕种,只收少量的赋税。
这以后有人上书,是为了想打通褒、斜道和便利漕运的事宜,天子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张汤详细了解后,说道:“从汉中达蜀地要经过故道县,故道县有许多斜坡,回环绕远。如今要凿通褒、斜道,少斜坡,路程与故道相比缩短了四百里;并且褒水和沔水相通,斜水和渭水相通,都可以通行运粮船只。水路运粮从南阳往上逆行沔水进入褒水,从褒水登陆,走陆路到斜水,其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再从斜水往下驶入渭水。这样一来,不仅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不会遇到阻隔,比经过砥柱水运便利。而且褒、斜道附近一带盛产木材竹箭,可以和巴蜀地区媲美。”天子认为有道理,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担任汉中太守,调发数万人修筑一条长五百多里的褒斜道。这条新道果然很方便,而且路程短,但是水流湍急,多礁石,粮船不可通行。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颓:同“颓”,水向下流。】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不登:谷不升仓称为“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窴:同“填”。】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这以后庄熊罴说:“临晋城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水,筑成水渠,引洛水灌溉重泉城以东的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倘若真的引来水,可以使每亩的产量达到十石。”于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徵调了一万吐司卒开凿水渠,从征县引洛水到商颜山脚下。由于渠道容易塌方,于是沿着河流打井,井深达到了四十多丈。由于沿线到处打井,井下互相连通,因此水流通行。水在地下流,穿过商颜山,东行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路。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开凿井渠的时候曾掘出龙骨,因此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龙首渠”。龙首渠开凿了十多年,有些地方通畅了,但并没得到多少好处。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每年都因为黄河泛滥没有好收成,这种情况在梁地和楚地更为严重。天子已经举行了封禅,并巡祭了天下的名川大山,第二年,天旱,据说是上天为了要晒干泰山封坛的土因而少雨。天子于是派汲仁、郭昌徵调数万士卒堵塞瓠子决口。天子在万里沙祭祀过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的地方,把白马、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河神,命令所有随从的大臣官吏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来填塞黄河决口。当时东郡百姓只能烧草做饭,因为柴薪缺乏,就砍下淇园的竹子用来作堵塞决口用的楗桩。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晧晧旰旰:水势汪洋恣肆的样子。】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汤汤:水大流急貌。】兮激潺湲【潺湲:水流徐行貌。】,北渡污兮浚流难。搴【搴:拔取。】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灾,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信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天子已经亲临黄河决口的地方,悼念堵塞决口的事没有成功,于是作歌吟唱道:“瓠子决口啊,有何办法啊?水势汪洋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河了啊,大地不得安宁,人们无休止地挖土堵塞决口,可是眼看山都被挖平了。决口仍然没有被堵住,流入钜野湖的水仍然泛滥不止,鱼儿遍地都是啊,水已迫近天边。黄河正道废弛,离开了正常的水流,蛟龙因而驰骋啊,正打算远游。但愿神灵光大,使黄河回归原来的河道吧,我若不来巡行封禅啊,如何能知道外边有这样大的水灾!替我告诉河伯啊,为什么这样狠心,泛滥不停止啊,使我们发愁!像啮桑这类的城邑都漂起来了啊,淮水、泗水都满了,黄河长久不回正道啊,但愿水流变缓慢。”又有一首歌说:“黄河浩浩荡荡啊,激起滚滚波涛,北渡迂远啊,流急难疏浚。人们用草埽来堵塞决口,又把美玉沉入河中来祭祀河伯,河伯即使答应了,然而柴薪却不够用。柴薪不够用啊,这全是卫地人的罪过,因为他们把柴薪都烧光了,田野呈现一片凄凉,用什么方法来防御水灾!只好把淇园的竹子砍掉,用来打桩立石来填塞决口,宣房堵塞成功啊,这样众福都来了。”就这样,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并在当地修筑了一座宫殿,名叫宣房宫。又修了二条大水渠引导黄河向北流,恢复大禹时的水道,梁、楚地区又重新得到安宁,没有水灾了。
从这以后,负责河渠事宜的官员争相谈论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之水和川谷的水用来灌溉田地;关中地区的辅渠、灵轵渠引川中诸水;汝南、九江两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的水;泰山脚下引汶水:都开凿渠道用来灌溉一万多顷的田地。其他小的水渠以及噼山凿通的水道,不可尽数。但最著名的工程还是在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太史公说:我曾南游登上庐山,察看大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了会稽太湟,登上姑苏山,眺望五湖;向东行察看了洛汭、大邳,迎着黄河向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条河渠;西行瞻望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向北游行,自龙门到达朔方。深切感触:厉害呀,水既能使人获得利益,又能使人受到损害!我随从天子出行,也曾背柴薪堵塞宣房决口,感伤天子所作的《瓠子》歌,因此写下了《河渠书》。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平准书》所述的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对于整个封建制度,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益。
汉兴,接秦之坏,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钧驷:毛色一样的驾车的四匹马。钧,同“均”。】,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齐民:指平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余业:指剩余的商品。】以稽【稽:囤积。】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朝创建之初,继承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衰弊的局面,壮年男子参军打仗,老弱也被征去运输粮饷,要解决的事情很多而又财政匮乏,就是皇帝都不能具备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将军、宰相有的还要乘坐牛拉的车,老百姓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当时由于秦朝所铸的钱币太重了,不方便流通使用,所以下令百姓新铸榆荚钱,又规定一方寸黄金的重量为一斤,废除或简省秦朝的一些苛刻的法令和禁条。但是那些不守法令、唯利是图的人,却囤积居奇造成物价粮价飞涨,一石米卖到了一万钱,一匹马的价值是一百金。
平定天下以后,高祖就下达了命令,不允许商人穿丝织的衣服、乘坐马车,并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使他们遭受经济上的困顿和人格上的羞辱。孝惠帝、高后执政时期,因为天下刚刚安定,于是放松了抑制商人的法令,而仍然不允许商人的子孙在官府担任吏员,更谈不上做官。国家衡量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其他用度,据此向百姓征收赋税。山林、河川、园囿、陂地、商业征收来的租税的收入,加上从皇帝到大大小小有封号的贵族这些人的收取赋税的私邑所带来的收入,都各自作为他们私家的供养费用,不从国家经费中支出。从山东漕运粮食,以供给京都中的官员,每年不过数十万石。
至孝文时,荚jiá钱【荚钱:一种形似榆荚的小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给食:供养。】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修矣。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廪庾:廪是米仓,庾是露天积谷处。】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pìn【字牝:指年轻的母马。字,通“牸”,雌性牲畜。】者傧【傧:通“摈”,排斥。】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僭:超出等级名分。】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到孝文帝时,私人铸造的榆荚钱越来越多了,但是因分量很轻,所以改铸四铢钱,上面标着“半两”的字样。但又同时下令百姓仍然可以随意自由造钱。因此,吴国不过只是一个诸侯国,因为封国内有铜山可以采矿铸钱,所以富得可以和皇帝相比,结果最终凭仗富有造反了。邓通,不过是一个大夫,也凭借铸铜钱使其财产超过了诸侯王。所以因为吴国邓通所铸的钱遍及全国,所以导致禁止私人铸钱的法令产生。
匈奴屡次侵犯掠夺北部边境地区,汉朝在边境驻扎了很多戍边的士兵,而边境囤积的粮食不足。于是,朝廷招募百姓,凡能给边境驻军捐献或运输粮食到边境的的人都授予爵位,最高的能达到大庶长爵位。
孝景皇帝在位期间,上郡以西的地区发生了旱灾,朝廷又重新修订了出卖爵位的法令,降低爵位的价格用以吸引人们购买;犯罪的囚犯和在监外劳作的人,可以通过向官府交纳粮食来免除惩处。又增设苑囿用于养马,以便准备战争需用,同时,皇帝的宫室、各种宫观建筑、车马等也日益增多了。
到了当今皇上即位几年以后,在汉朝创建以来的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没有战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和旱灾,天下百姓家家丰衣足食,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少府仓库里还有多余的大量货财。京城里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年年堆积,粮库已经装满,有的粮食只得露天堆积在外,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大街小巷的普通百姓家中都养有马匹,田野间牛马成群,以致用母马驾车的人被排斥,不允许参加聚会。看守里门的人都吃细粮和肉食。做官的人安守其位,在其任职期间儿孙都长大成人,有的官吏因为久居其职,就用官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或称号了。因此,人们都非常自爱,惧怕触犯法律,崇尚礼仪,而鄙弃和排斥那些耻辱的勾当。在这个时期,法网宽疏而百姓富裕,因此那些人倚仗钱财骄奢放纵,驭使他人,有的甚至大肆兼并土地成为豪强恶党,倚仗势力横行乡里。皇帝宗亲以及享有封地的诸侯和公卿大夫,争相攀比骄奢,房室、车马、衣服的享受规格超过了自身的等级,没有限度。事物在兴盛之后就会转向衰败,这是必然的变化规律呀。
陈仁锡:“罪者国之公法,非可赎也,而赎之爵者国之公器,非可卖也,而卖之,于以见用兵烦费,患为刚口哉!牛运震曰:卖爵开,则功利之徒,得以滥进,峻法用则聚敛之令得以必行。故篇中于二事,往往及之。而武功爵见知法连为一段,正以着乱政坏法之端也。”王夫之:“武帝之劳民甚矣,而其救饥民也为得。……《史》讥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然则疾视民之死亡,而坐拥府库者为贤哉?司马迁之史,谤史也,无所不谤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