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419

  美国没有加快弹药生产速度,而是动用了国内的战略储备。
  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些弹药都是用来应急的。
  当然,韩军能不能及时渡过清川江,关系到美韩联军能否在严寒到来之前打到鸭绿江与图们江,算得上事关重大,有理由动用战略储备。
  正是如此,韩军才能在安州如此嚣张。
  面对韩军的轰炸,叶振邦等三营官兵也很是无奈。
  真要面对面的打,没有哪个中国军人会输给棒子兵。
  问题是,跟着美军混了几十年,夺回制空权之后,韩军根本就不与中国军队面对面的交手,而是按照美国老师交的战术,在照面之前就打垮敌人。
  一个多小时的轰炸,足以摧毁三营的防线。
  三营不是没有做准备,而是没办法应付如此猛烈的打击。
  在前几天的战斗中,三营官兵没摸索出了一些对付轰炸的办法。比如在对付钻地炸弹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防空洞里设置热源,再打开通风口,把热空气排出来,让韩军将那些早已废弃了的防空洞当成地下防御工事。
  可以说,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朝鲜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朝鲜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防系统,其中后方城市的人防系统都是在五八年之前,由志愿军建设的。
  毋庸置疑,这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防空洞足够坚硬,却顶不住现代化弹药的直接打击。
  主要就是埋得太浅了,扛普通炸弹没问题,对付那种有聚能前置战斗部的钻地炸弹就太过勉强了。
  保护不了人员,作为假目标还是合格的。
  说简单一点,不但是韩军,连美军都没有探测地下目标的有效手段。即便美国早就开发出了一种具备探测地下设施的雷达系统,并且做了测试,可是这种雷达最多发现地下三米处的洞窟,而任何一座防空洞的掩埋深度都不止三米。
  美军开发这种雷达,不是用来对付防空洞,而是对付路边炸弹。
  无法直接探测,就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探测地下设施,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采用的办法就是寻找地下设施的通风口。
  小到人员掩体、大到战略指挥中心,任何地下设施都有通风口。
  一些大的地下设施,因为人员、设备密集,排出的空气肯定比较热,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夜晚,废气中带的热量就很容易被发现。
  发现了通风口,也就发现了地下设施。
  实战证明,美军确实在用这个办法。正是如此,三营官兵想到的“土办法”才发挥了作用,让韩军在那些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防空洞上浪费了大量弹药。
  就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轰炸中,至少有九成的钻地炸弹白白用掉了。
  如果志愿军官兵知道他们修建的防空洞竟然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说不顶从朝鲜撤军的时间就不是五八年,而是六八年了。
  再有十年,三十多万志愿军能把整个朝鲜都变成一座巨大的“防空洞”。
  可惜的是,韩军的轰炸太密集了。
  即便只有一成的小直径钻地炸弹命中了真目标,也够三营官兵喝一壶的了。
  万幸的是,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而不是在一瞬间投下全部炸弹。
  遭到轰炸的时候,大部分洞窟里的官兵都在表面阵地上作战,或者护送伤员去了清川江北岸,只有两座洞窟里的十四名战士没有那么幸运,在明白过来之前就被炸弹击中。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解脱吧,毕竟被炸死的话几乎不会有时间感觉到痛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半小时内,韩军没有停止地面进攻!
  当时,三营实际上只有两个连,而且算上了补充的那个连的兵员。
  他们要面对的是从三个方向上杀来的三个韩军装甲营。
  这仗,基本上没得打了。
  即便黎卫东下的是死守的命令,三营官兵也只能在韩军的挤迫下,边打边退。
  直到身后就是清川江南岸河滩的时候,官兵们才收住脚步。
  命令很清楚:死守。
  在友军的最后一名官兵撤到青川江北岸之前,三营必须留在安州城区内。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算是死,也要战死在城区内,而不是倒在河滩上!
  绝不能退,更何况,身后就是一三三旅的兄弟!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三十二章
全旅压上
  一三三旅压到最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到了十月份,朝鲜半岛的降雨少了许多,清川江的流量大大减少,所以发动反击的时候,各师旅是在不同地点渡河的。
  退守的时候,情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韩军夺回制空权之后,加大了轰炸力度。
  能过河的地点就两个,一是介川,二是安州。
  不是这两处地点的桥梁没有被炸毁,而是这两处地点的水流比较平缓,适合密集架设浮桥,特别是能够让坦克与重型卡车通行的大型浮桥。
  机械桥?
  清川江是朝鲜半岛上数得上号的大江,就算在降雨比较少的旱季,下游的江面宽度也在一公里之上。
  这世界上,长度超过一公里的机械桥还没诞生呢。
  安州本来就是一三三旅的防区,而退守的时候需要从安州通过的还有同师的一三四旅与一三五旅,以及四十四师的一三零旅与一三一旅,另外几个旅去了介川。
  按照军队中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东道主”,一三三旅得负责殿后。
  眼看着三营被韩军赶了过来,一三三旅旅长霍弘光上校有点坐不住了。
  与十五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一样,作为一名深受罗耀武熏陶的铁血军人,霍弘光不但脾气大,还非常果断。
  军长的命令不但下达给了三营,还下达给了一三三旅。
  挡不住也要挡,必须守到全部部队退守江北为止。
  当时,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还没有完成!
  事实上,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应该提前完成。因为从介川撤退的只有四个旅,而且没有受到韩军攻击。
  问题是,并非一切顺利。
  介川没有在清川江河畔上,而是在清川江的一条支流的北岸,要往北大约十公里才到清川江。
  也就是说,部队撤退的时候,需要渡过两条河流!
  毫无疑问,这很要命。
  渡过一条河流都很困难,别说渡过两条河流了。
  虽然屁股后面的韩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渡河总得花时间。第九机械化步兵师攻入安州的时候,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更要命的是,如果安州失守,韩军就能沿着铁路线向东北方向推进。
  也就是说,韩军能从安州出发,迅速杀到介川。
  以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而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
  让韩军杀到介川,丢掉的就不是一三三旅,而是四十三师。
  因为在介川那边,殿后的也是四十三师。
  霍弘光非常清楚,罗耀武正在考虑对第十五集团军进行深度改编,将现在的集团军-师-旅的编制体系改编成集团军-旅,即取消师级编制单位,减少指挥环节上的麻烦。
  虽然改编工作还没有开始,但是按照正常情况,肯定得“试点”。
  先拿一两个旅出来,成立独立旅,通过实战来检验独立旅的战斗力,再决定是否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编制。
  按理说,这么个美差,基本上与霍弘光无关。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军长是黎卫东,而他又是四十四师的前师长。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好事,自然是留给四十四师了。
  有趣的是,黎卫东这人比较要面子,在罗耀武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客气了一句,结果被罗耀武当真,直接把四十四师排除在外。
  也就是说,从四十三师与四十五师中抽取一个旅作为独立旅。
  在这两个师中,最有资格的就是四十三师的一二九旅与四十五师的一三三旅。
  不用多说,一三三旅的胜算要高那么一点。原因是,罗耀武就是从四十五师出来的,而且与一三三团有着密切关系。
  再说了,四十五师才是十五军的嫡系部队,而四十三师之前是空军陆战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