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刃(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387

  也就在调查工作展开的时候,高盛公司的股票一路跌到了谷底,同时因为当时高盛公司在此之前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购买了大量的石油,准备在石油价格涨上去之后再卖掉,而现在纽约的油价已经下跌了35%,而且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如果不是法院查封了高盛公司的话,那么现在高盛公司就已经破产了。
  受到牵连的还有那几家银行,就算法院没有查封这几家银行,但是因为与“高盛丑闻”有关,这些银行的股票价格也大幅度缩水。而此时,已经抛掉了高盛公司股票的黄龙飞等人正在抓紧收购那几家美国大银行的股票呢。
  当然,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没有人知道最高法院会做出什么样的裁决。可问题是,随着调查越来越深入,暴露出来的丑闻就越来越大,最终波及到的就不仅仅只是前总统,以及共和党了。
第八十二节
玉石俱焚
  比起一片惨淡的华尔街,美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却热闹得快要翻天了,后来,甚至连一些外国媒体也加入了进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了好几次民意调查,并且邀请全美最知名的专家,甚至一些早就退下来的政界要人,在电视台对当今发生的事情做评估。
  虽然,最高法院迟迟没有宣布调查结果,也迟迟没有正式起诉涉案人员,但是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相信,包括前总统在内的众多嫌疑人员都是有罪的。最有趣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的调查是,如果前总统的受贿罪名成立,现总统会不会给他司法赦免?另外,如果现总统不给他司法赦免的话,那么最高法院会对前总统的受贿罪进行何种判决?调查中,甚至提到了前总统会被罚款多少,如果是刑事罪的话,会被判多少年的徒刑?
  面对这种几乎是控告式的调查,前总统终于沉不住气了,这个时候,如果所有美国人都认为他有罪的话,那么他就逃不过司法审判。
  也就在调查刚进行了一周之后,在他发表第一次讲话后三天,美国前任共和党总统再次发表了讲话,这次,他邀请了上百名记者。在这次讲话中有三个重点,一是承认自己曾经收了高盛公司的巨额贿赂,并且表示这是私人行为,与共和党没有关系。二是承认在制订政策,包括发动伊拉克战争与伊朗战争时都是以石油为目的,而且也表示,这是私人目的,与共和党无关。最后,他将矛头一转,直接对准了民主党,表示当时也有大量民主党议员接受了高盛公司的政治献金,其中包括现任总统在第一次大选时收了高盛公司不低于3亿美元的捐款,且绝大部分捐款并没有用于大选,另外,民主党的众多议员,包括现任副总统都在议会出任能源、外交、国防等委员会委员时,收了包括高盛公司在内的,众多公司提供的献金!最后,前总统还表示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并且承担司法责任。
  站在一个比较公允的立场,美国前总统的交代是比较彻底的。可是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前总统的这番讲话采用的是“玉石俱焚”这一招。最狠毒的是,他将完全牺牲自我,从而达到保护共和党,抨击民主党的目的。如果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这无疑是狗咬狗,而站在共和党的立场来看,前总统是在用自己的声誉换共和党的未来。站在民主党的立场来看的话,前总统的这番讲话无疑是要将现在的民主党政府与总统拖下水。
  美国前总统这番讲话确实起到了极为巨大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力绝不比当初揭露挪有战略石油储备的丑闻,以及高盛等公司向政府官员与党派捐献政治献金差,甚至可以说,这从根本上打击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用当时很多美国评论家的观点来讲,美国前总统这番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桀骜不驯”的讲话从根本上揭露了美国政治的黑暗,将美国政治最肮脏的角落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而任何涉身其间的美国政客都不可能没有沾上污点。同时,这是对美国政治体制弊端的直接与残忍的批驳,更是将美国两大政党与国内经济垄断集团之间的政治与利益丑闻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揭露了政治的丑恶面。
  不管怎么评价,美国前总统的这番讲话就如同在一个本来就已经不平静的池塘里丢下了一枚炸弹,而最终炸起的绝对不仅仅是水花,还有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淤泥,那些平常看不到,却严重污染着池水的淤泥。
  在美国前总统讲话之后,最高法院立即就下达了逮捕令,从而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遭到司法逮捕的卸任总统。随即,美国最高法院就宣布调查工作将转入司法程序,并且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宣布前期调查结果。美国最高法院开出的第一份司法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数十名前政府官员,包括高盛公司高层在内的上百名各大涉案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另外,最高法院还给十多名现政府官员下达了传票,要求其随时准备到法庭上做出陈诉。
  可以说,到此时,美国政坛已经是一片混乱。虽然现总统已经声明,自己没有接受贿赂,而且与高盛公司操作石油价格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部分评论家都认为,现总统也肯定洗脱不了关系,毕竟政府里有那么多的官员遭到了调查,如果总统与此无关的话,那就成怪事了。再说了前总统披露的那3亿美元的献金的去向还没有得到解释呢!
  这下,皮球踢到了现任民族党总统的脚下。而且,这次前任共和党总统踢来的球非常快,也非常急,一时之间,十多位在职官员遭到了调查,总统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上个世纪70年代,“水门事件”差点使总统遭到弹劾(主动辞职),如果这次弄个“油门事件”出来的话,那现在这位民主党总统的结果绝对不比那位共和党总统好多少。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总统自己出来的解释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了,而且这样的事,是越摸越黑,越解释越有问题。结果,总统保持了沉默,并没有发出任何声明。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很快,调查人员就在几位现任官员那取得了突破,这几位曾经辅佐总统获得大选的官员所交代的事情并不完全相符,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其中有人交代不实。那么,他们刻意隐瞒事实,自然是在保护某个更重要的大人物。
  也就在政府官员那边取得突破之后,受到审讯的高盛等公司的高层也陆续交代出了一些重要情况。正如同当时美国的很多评论家所“预测”的那样,这次调查越往下挖,就会挖出越肮脏的淤泥,最终肯定会挖出一些惊天丑闻来。
  调查只进行了一周,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在任总统。当时,在任总统主要有三点嫌疑。一是在竞选期间所筹集到的巨额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竞选,剩余资金的去向不明。其次,动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仅仅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而没有别的解决手段吗,如果有,那么这幕后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第三,总统手下的十多名官员都被陆续查证有受贿的事实,而且这些人都曾经参与过总统的竞选,那么总统会与政治献金没有任何关系吗?要知道,总统可是政府首脑,是政府最大的官。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疑点之外,当时美国民众普遍关心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任总统是否会给已经遭到了司法起诉的前任总统赦免权。按照美国的法律,除叛国罪之外,总统有权赦免任何罪犯。
  实际上,这也正是美国总统头痛的一个问题。按照以往的惯例,前任总统犯罪之后,都会获得赦免的,甚至连遭到弹劾的总统都有可能拿到赦免。可问题是,这次前任总统是自己承认有犯罪事实,另外,现任总统也是丑闻缠身,如果他赦免了前任总统的话,就很有可能引起更多人的猜疑,认为他也有犯罪事实,因此他赦免前任的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被弹劾,甚至是被司法起诉后能够得到下任的赦免。
  这个问题也就这么僵持了下来。可以说,这次前任总统,以及共和党采用的手段是极为残酷的,简直就是要同现任总统与民主党玉石俱焚。而搞到这步田地,谁都没有获得好处,而且民主党与共和党,甚至是所有美国人都不可能从中获得好处。
  真正遭殃的还是纽约股市,在司法调查的这段时间内,道琼斯股指严重受挫,连续下滑了40多个百分点,与崩盘几无区别。另外,标准普洱,纳斯达克这两种股指也都纷纷出现了甭盘性的下挫。恐怕,唯一转好的还是油价。高盛公司暗中操控油价的事情已经被揭露了出来,所有石油投机商纷纷抛出手里的石油,并且从期货市场撤资,从而引发纽约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跳水般的下降,同时带动伦敦北海布伦特轻质原油价格也跟着下挫。这对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针,这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遏制了纽约股指的下挫。可是,美国政经界的丑闻影响太大,仅仅是油价大幅度降低仍然不可能有效的带动纽约股指回升。
  最重要的是,这次动荡,特别是高盛公司利用银行,石油公司,联合政府联手操控石油价格的事情让太多的人开始反思了,并且进行了总结。归根结底,这是美国独霸世界金融市场带来的必然后果,其次是美国想利用金融,石油控制世界的野心,第三是投机商在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下的超强影响力,最后就是现行市场交易机制的严重弊端。
  可以说,正是这次动荡,彻底的动摇了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的根基,美国政府的丑闻严重的打击了美元的市场信用。而随着美元逐步失去了作为全球通用货币的作用,美国独霸世界金融市场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了。另外,由共和国主导成立的国家间能源交易机制成为了遏制石油投机的唯一办法,在美国的市场交易机制受到质疑之后,能够取代纽约的正是上海。
  不管美国最高法院的审判结果如何,不管美国的这场丑闻还要闹多大,实际上,黄龙飞他们所需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在这场风波中,黄龙飞他们并没有赚多少钱,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是到美国去赚钱。这场风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从伊朗战争到美国政治丑闻大爆发,这是从美国独霸世界的时代走向全球多极化时代的演变过程。正如同黄龙飞所说的一样,美国依靠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横行霸道,利用“自由与民主”来推广美国式的道德价值观,利用“好莱坞”的电影来传播美国文化,可是从根本上讲,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支柱只有两根,一根就是掌握在美国手里的石油,另外一根就是美国在全球金融中所占的霸主地位。伊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惨败,以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的觉悟,最终让美国失去了石油这根支柱。而这次的政经丑闻风暴又彻底的打击了美元在世界金融里的地位,毁灭了美国的金融支柱。当这两根支柱倒下的时候,就算美国仍然还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仍然还在宣扬“自由与民主”的美国道德价值观,“好莱坞”的电影仍然在世界各大影院上映,美国也无法再保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从而沦落为一个普通的世界强国,与其他已经崛起的国家与地区一道,成为了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一极而已。
  当然,美国的衰落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要形成比较完备的地区经济圈,其他强国要逐步改变外交与政治政策,众多地区性强国,以及重要国家也需要调整其外交与政治策略。另外,世界金融市场也需要时间调整,以改变以美元为主的金融体制,包括欧元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货币将逐步成为新的国际,以及地区通用货币。
  这个过程也许要几年,也许要十几年的时间。但不可否认,或者说不可逆转的是,美国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世界霸主,至少在新一轮竞争结束之前,美国是没有任何希望再独霸全球的。另外,其他的强国要树立,并且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做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
第八十三节
烽火连天
  美国的政治丑闻对南大西洋上的战争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阿根廷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本来就不太紧密,特别是在与共和国、俄罗斯签订了大笔军购合同之后,阿根廷更注重拓展与共和国的贸易合作,并且加强与俄罗斯的政治合作。同样的,英国在经济上也更倾向欧盟,而不是美国,在这场灾难中,欧盟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数家欧洲的石油公司、军火公司、银行、金融公司甚至还准备联合起诉美国同行利用贿赂等非正当手段进行商业竞争,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要美国同行支付巨额赔偿呢!
  阿根廷空军的第二次长途奔袭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只是击伤了一艘法国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另外把一艘“拉菲特”级护卫舰炸成了两截。而当时位置偏后的英国远征舰队反而没有遭到打击。当然,对于战争来说,那艘受伤的“地平线”级驱逐舰与战沉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至少在战争结束之前,别想再回到战场上来。
  在欧洲联合舰队到达之前,阿根廷空军还组织了一次长途奔袭,结果遭到了英法战斗机的全力拦截,损失了10多架战机,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另外,英法舰队也试图靠近马岛,并且再次派出了警戒舰,阿根廷空军也立即还以颜色,迅速出动战机,将英法舰队派出的两艘警戒舰送到了海底。到此,英法海军一共战沉了9艘战舰!
  当时,发生的最重大的一次战斗就是阿根廷的3艘潜艇围剿了正在南下的欧洲联合舰队。这也是阿根廷海军第一次在战争中使出撒手锏。
  在此之前,阿根廷海军的潜艇一直没有出现,战争已经打了一个多月,按理说,那些在潜艇也差不多应该返回港口了。就在大部分人都认为阿根廷的那些常规潜艇将因为缺乏燃料、食物、淡水等物资而返航的时候,途径阿森松岛南下的欧洲联合舰队在夜间遭到了至少三艘阿根廷潜艇的突然袭击,而且,这三艘潜艇全是用鱼雷发动的攻击,而没有使用潜射反舰导弹!
  凌天翔是在第二天拿到了由海军提交给总参谋部的作战报告的,战斗中,一共击沉了4艘敌舰,有1艘潜艇一直没有与基地联系,而另外2艘潜艇已经在返回港口的途中了。
  战斗是在夜间打响的,当时欧洲联合舰队里一共有22艘战舰,其中包括意大利的2艘轻型航母,2艘“地平线”级驱逐舰,与4艘“西北风”级护卫舰;西班牙的1艘轻型航母,1艘F100型防空护卫舰,2艘反潜护卫舰;荷兰的2艘防空驱逐舰,2艘护卫舰;德国的2艘F125,与2艘F124护卫舰;丹麦的1艘护卫舰;比利时的1艘护卫舰。除此之外,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与荷兰还各派遣了一艘战斗支援舰。毫无疑问,这是一支标准的“万国舰队”。
  幸亏这些国家都已经加入了欧洲联合舰队,而且早在此之前就多次配合作战,每年还会举行2到3次联合演习,能够熟练的配合行动。另外,这支舰队里的护航战舰是相当强大的,防空战舰有6艘,其中2艘防空驱逐舰,4艘大型防空护卫舰(不比驱逐舰小多少)。更重要的是,这6艘防空战舰全都装备的是宙斯盾或者是桑普森,或者是EMPAR(欧洲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都有标准或者是紫苑区域防空导弹,且舰龄多数都在10年之内,属于新锐防空战舰。反潜力量就更为强大了,足足有13艘反潜护卫舰,其中除了意大利与西班牙的有点落后之外,另外7艘护卫舰都属于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反潜战舰。
  本来,在北约体制中(这次派遣战舰参战的都是北约成员国),这些国家海军的任务就是为美国海军的航母保驾护航,而且其主要任务就是对付前苏联与俄罗斯的潜艇。反潜一直是欧洲国家海军的传统强项。只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欧洲众多国家,特别是法德产生了摆脱美国影响的想法,提出了成立大欧洲的计划,所以欧洲国家才开始自己走路,发展拥有远洋综合作战能力的海军,也就陆续发展出了好几种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战舰,这其中F100、F125、45,与“地平线”都是典型代表。可问题是,欧洲独立发展的时间才多久?而要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绝不是20多年就能成功的。同样的,海军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反应,欧洲在没有统一之前,都是各个国家自行发展,依靠拼凑,自然不可能获得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从欧洲联合舰队的航空作战能力,也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上就能看出来。表面上,有3艘航母,可全是轻型航母,载机总数还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号一艘多,综合作战能力远比不上英国与法国的中型航母。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最多同时派遣6架F-35B执行制空作战任务,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也好不到哪里去,其新建造的那艘航母也只是稍微好一点而已。说白了,这3艘航母在实战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恐怕欧洲人心里最有数。
  不可否认,这支舰队的反潜能力确实强大,可问题正好就出现在这个地方。当时,欧洲联合舰队选择的南下路线距离阿根廷有2500公里之远,而且仗着有强大的反潜能力,几乎没有人想到阿根廷的潜艇赶前来偷袭。另外,欧洲人太过于相信他们所获得的情报了。
  当时,阿根廷海军准备的潜艇有两种,一是从共和国购买的“辽”级,二是俄罗斯生产的“阿穆尔”级。这两种潜艇的作战范围都在2000公里以内。可这是针对潜艇在作战海域巡逻40天而设定的。两种潜艇携带的燃料都可以使其以10节的速度巡航上万海里,也就是说,如果缩短在战区内的巡逻时间,其作战半径还可以延长很多。而当时,阿根廷潜艇确实扩大了巡逻半径,并且尽量设法减少消耗,以延长巡逻时间。
  首先发现以12节速度南下的欧洲联合舰队的是一艘“阿穆尔”级潜艇,该潜艇立即用卫星通信设备把消息发送了回去,同时尾随欧洲联合舰队,寻找战机。很快,在南面巡逻的2艘“辽”级潜艇收到了消息,立即就赶了过来。这是极为标准的“狼群”战术,而且是潜艇对付水面战舰最有效的战术。
  到了夜间,3艘潜艇都到达了各自选择的攻击阵位。攻击得手的只有两艘潜艇。1艘是从意大利护卫舰负责的巡逻方向上进入的,而另外1艘是从西班牙护卫舰的巡逻方向上进入的。也就是说,这2艘潜艇误打误撞的正好找到了欧洲联合舰队反潜力量最薄弱的漏洞,并且成功的逼近了舰队。
  最先发动攻击的就是那艘“阿穆尔”级潜艇,艇长毫无保留的齐射了6条重型鱼雷,而且全都是采用了声自导与尾流制导的俄罗斯鱼雷。而战舰上反鱼雷干扰设备最多就只能应付声自导鱼雷,根本就无法干扰采用尾流制导系统的鱼雷,因为战舰上没有任何干扰设施能够伪造出与战舰一样的尾流,也就无法欺骗鱼雷。
  接着,机动到了另外一侧的“辽”级潜艇也发射了4条鱼雷。这是4条共和国制造的重型鱼雷,采用了中程线导,末端声自导的技术。不过,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发射后就切断导线,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或者是按照设定好的航线导向目标。
  这两艘潜艇的攻击都得手了,而且都奇迹般的避开了敌人反潜护卫舰的攻击,成功的逃了出来。特别是那艘“阿穆尔”级潜艇,在遭到了4艘意大利护卫舰的攻击之后还成功逃脱,这一方面说明意大利海军的反潜护卫舰确实是落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俄罗斯最新的常规潜艇确实性能不俗,当然,阿根廷潜艇艇长的技术也肯定不错。
  最倒霉的还是正面撞上了2艘F124的那艘“辽”级潜艇。这艘潜艇在攻击之前就被德国的护卫舰发现,并且立即就遭到了攻击。随即,潜艇紧急下潜,可就再也没有浮起来。不过,到底是不是德国的护卫舰击沉了这艘潜艇,战后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是一艘英国的核潜艇干掉了这艘“辽”级潜艇,因为当时英国有两艘核潜艇正准备返回阿森松岛补充巡航导弹,另外两艘已经补充了巡航导弹的英国核潜艇正在返回战区。不过,英国,德国都没有公布相关的消息,而阿根廷也一直没有弄清楚这艘潜艇是怎么被击沉的,所以到底是德国护卫舰的战果,还是英国核潜艇的战果,成为了一个悬案。
  不过,被击沉的4艘战舰是得到了确认的,分别是意大利的1艘驱逐舰,西班牙的1艘护卫舰,荷兰的1艘护卫舰,与德国的1艘护卫舰。这4艘战舰中,除了荷兰那艘护卫舰是反潜战舰之外,另外3艘竟然全是防空战舰!如果从后面战争的发展来看,这次阿根廷海军潜艇的战果是非常显著的,用一艘潜艇就交换掉了欧洲联合舰队里一半的防空战舰,还虚削弱了敌人的反潜实力,这绝对划算,而且影响绝对长远。
  这也算得上是双方第一次正规意义上的海战,交战中,除了反潜直升机之外,没有动用任何航空力量,而且阿根廷出动的也是海军的潜艇,而不是空军的战机。
  比起伊朗战争期间,伊朗潜艇偷袭美国航母来说,这次阿根廷潜艇的战绩不算显著,可规模却不小。最重要的是,阿根廷潜艇打出了阿根廷海军的士气,至少让人认识到,阿根廷海军并没有完全躲在港口里面,并且拥有威胁到欧洲舰队的实力。最大的意义还是严重削弱了欧洲联合舰队的防空能力,同时让欧洲舰队不得不更多的考虑潜艇的威胁,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空中威胁。这对后来欧洲舰队的作战行动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
  遭到袭击后,欧洲联合舰队没有停止前进,除了抢救落水官兵耽搁了点时间之外,仍然按照计划南下,只是在航渡的过程中,加强了反潜警戒。2日后,欧洲联合舰队到达了交战海域,与英法舰队会合。
  如同凌天翔所猜测的一样,欧洲联合舰队没有立即投入战斗。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指挥权问题。经过协商之后,仍然由英国海军将领担任司令官,法国海军将领担任副司令与参谋长,而其他国家的战舰则服从指挥与调遣。接下来,还需要确定作战部署的问题。因为有三艘轻型航母到达,而且英法舰队损失的战机也都得到了补充,或者是即将得到补充。所以舰队实力大增。经过了一番商议之后,最终确定逼近马岛,由英国与法国舰队负责提供防空掩护与护航掩护,意大利与西班牙海军则主要承担对地攻击任务。
  可此时,仍然有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舰队仍然严重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能力。因此,要想确保舰队的安全,仍然得安排警戒舰。同样的,因为航空作战能力的增强,舰队在战斗机的调度与使用上更有灵活性了。最终,舰队司令官仍然确定必须要部署前出警戒舰,同时,由法国航母派遣4到8架战斗机为前出警戒舰提供防空掩护。
  这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当时法国能够设法弄到一批E-2的话,那就要好办得多了。可是,美国国内一团混乱,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与法国谈判租借,或者是出售E-2的问题。显然,阿根廷空军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第八十四节
全面角力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阿根廷方面的损失也不小。其中最大的一笔损失就是那艘“辽”级潜艇,以及潜艇上的54名官兵。从总体损失来看,阿根廷空军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在31天的战斗中,阿根廷空军一共出动了2186架次的作战飞机(不包括预警机,加油机以及其他支援飞机的作战任务),损失了102架战机,阵亡与失踪飞行员74名,战机的战损率达到了4.67%,飞行员的损失率达到了3.5%。这个损失率是相当高的,远超过了冷战后的各场局部战争中的平均损失率。
  但欧洲联军的损失率更加巨大。到此,欧洲已经战损了13艘战舰,其中6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战沉战舰总吨位超过了7万吨。阵亡与失踪海军官兵764人,官兵的战损率超过了21%。这还没有包括被击沉的运输船与非战斗舰艇。另外,英法两国损失了144架战机,阵亡、被俘与失踪飞行员97人,战机的战损率高达7.88%,飞行员的战损率也高达6.52%。换句话说,战斗机每执行不到13次任务就将被击落一架,飞行员每执行不到15次任务就将少一名。这个战损率更加吓人,在冷战结束后,英法航空兵参加的数次战斗中,都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战损率,甚至不到这个战损率的一半。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但是,战争也到了关键阶段,现在双方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战术,更多的时候拼的就是军队的士气、斗志,以及毅力。在这方面,阿根廷占有的优势更加明显。
  阿根廷国内的新闻机构已经开始宣传,这是阿根廷历史上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而且必然会成为阿根廷历史上,除独立之外最伟大的一场战争。显然,绝大部分阿根廷人都相信,他们将笑到最后,他们将获得战争的胜利。相反,不但在欧洲国家,在英国,都有很多人认为,战争的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有几个派兵参战的欧洲国家对政府的行为表示了异议,特别是荷兰与德国这两个刚刚遭受了损失的国家,很多人都认为不应该介入这场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战争,更不应该帮英国人火中取栗。
  再看现在双方剩下的兵力,阿根廷仍然占有明显优势。虽然从战争爆发之后,阿根廷就再也没有从共和国与俄罗斯获得过武器弹药,但是阿根廷空军与海军仍然保持着足够的战斗力。
  现在,阿根廷空军还有340架左右的战机可以使用(有几架严重损毁),另外辅助战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只有1架预警机在巡逻的时候因为故障坠毁,还有1架加油机在降落的时候因为飞行员严重疲劳而不慎冲出了跑道,结果撞得机毁人亡。加上最初时坠毁的那架运输机,阿根廷才损失了3架辅助飞机而已。弹药方面,阿根廷的储备更是充足,进口的1200多枚反舰导弹还有大概700枚的库存,中程空对空导弹还有2100枚的库存,格斗导弹还有1300枚的库存。其他物资方面,阿根廷储备的石油还可以支持军队打上至少半年,储备的零备件也足够支持半年以上。换句话说,阿根廷空军至少还能够坚持作战半年。
  同样的,阿根廷海军的实力也没有太大的削弱。本来阿根廷海军就没有指望那些老旧的水面战舰派上用场。而在战争爆发前,阿根廷海军获得的12艘潜艇中,还有11艘潜艇在海上活动。虽然这些潜艇都需要尽快返回基地,补充燃料、食物、淡水等物资,但是都可以再次迅速投入战斗。当时,阿根廷修建了两座地下潜艇基地,入口都开在海面以下。另外,为了支持AIP潜艇,阿根廷向共和国与俄罗斯分别订购了一套液氧与金属氢制造设备。弹药方面更是充足,本来阿根廷海军的潜艇就没有在战斗中消耗多少弹药。
  马岛上的阿根廷陆军更是准备充足。最大的问题就是阿根廷的防空导弹部队(编制上属于空军,只是在战时将指挥权移交给了陆军)消耗了大概4成的弹药,而要为其运送弹药,就只能依靠有限的空运力量。另外,阿根廷陆军部署在岛上的反舰导弹部队(编制上属于海军,也只是在战时将指挥权移交给了陆军)、岸防炮兵部队,以及地面部队都没有多大的消耗,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
  相反,战争的另外一方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英国海军已经无舰可派了。正在建造的“维多利亚女王”号,以及2艘45型驱逐舰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工,而且就算建成了之后,也需要时间测试,需要时间训练新的战舰官兵,因此,这3艘战舰不可能投入战争。另外,英国海军留下的6艘23型护卫舰必须要用来为运送远征部队与作战物资的船队护航,毕竟在阿根廷海军的潜艇露了一手之后,英国海军再也不敢放松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
  法国海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法国海军就没有打算要在短期内增添第二支航母战斗群,因此其护航战舰的配制也是按照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标准建造的。当初,法国就只订购了2艘“地平线”级防空巡洋舰,5艘“拉菲特”级护卫舰派了4艘出去,另外1艘正在大修。与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欧洲护卫舰还在建造之中,其他的那些老掉牙的战舰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且大部分都已经不堪使用了。
  德国与荷兰在受到了国内舆论的压力之后,已经先后表示不会再向南大西洋派遣战舰,并且在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之后,会立即招回其战舰。意大利与西班牙也基本上把能够派出去的都派出去了,除非动用那几艘两栖攻击舰,而现在的战局还暂时用不上两栖攻击舰。比利时与丹麦海军本来规模就不大,能够派出1艘护卫舰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其他那些暂时还没有派遣战舰参战的欧盟成员国在考虑到南大西洋上的惨烈战斗,以及英国获得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之后,也都纷纷沉默了下来,没有表示要派遣战舰前去支援英国人。
  除了难以获得更多的战舰之外,战机方面的问题也很尖锐。在向美国购买了120架F-35B之后,英国已经难以拿出资金购买新的战机了。而现在美国政府丑闻缠身,根本就不敢再搞什么小动作,也就是说,英国人拿不出钱,就买不到飞机,而英国自己的F-35生产线还没有建成,美国公司的订单已经排满了,如果英国无法搞定排在其前面的那些国家,也不可能立即拿到新的战机。
  同样的,法国这边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虽然英国政府已经向法国政府秘密提供了5亿英镑的经费,资助法国海军购买更多的“阵风”M型战斗机,但是达索公司的生产线已经有2年没有开工了,而且还曾经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辞退了不少的技术工人,光是找回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就是件麻烦事。另外,战斗机的生产牵涉到了众多的下游厂家,需要先向下游厂家订购零部件,这也是一件麻烦事。拿到了钱的法国政府只给了英国人一句答复,那就是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够重开“阵风”M的生产线!结果,英国政府不得不再次支付了5亿英镑的资金,这样,法国政府才保证在一个月内交付第一架“阵风”M,可这仍然显得慢了一点。达索公司一个月10架的产能,也跟不上战斗的消耗速度。
  表面上,这是一场阿根廷与欧洲众多强国的角力,可实际上,这是共和国、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角力。另外,阿根廷的战争准备进行了近5年的时间,而欧洲国家在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多少准备工作,或者是准备工作所需时间太长。显然,在这场角力中,欧洲国家已经落后了。
  这时,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论调,那就是英国如果不使用核武器的话,就不可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可问题是,英国敢使用核武器吗?首先,英国已经将所有的战术核武器销毁掉了,只留下了战略核潜艇上的战略核武器,没有适合战术使用的核武器。其次,如果英国首开先河在地区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的话,那就开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头,今后所有的有核国家都有可能在地区冲突中使用核武器。暂且不说另外四个核大国会不会做出同样的蠢事,至少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会效仿,并且有可能在克什米尔冲突中动用核武器。显然,不管是共和国、俄罗斯,还是法国与美国,绝不可能允许英国在地区冲突中使用核武器。
  英国会这样认输吗?至少,在表面上,欧洲舰队仍然强大,英国还有希望获得胜利。也正是这种表面现象,驱使着英国人继续战斗下去,也同时带动了其他的欧洲国家继续战斗下去。
  战争的第33天,也就是在欧洲联合舰队与英法舰队会合,组成了新的联合舰队的第3天,舰队开始向西推进。当天下午,意大利海军的战机就轰炸了马岛,同时法国海军出动战斗机为其护航。当天傍晚,一艘德国的F125与一艘英国的23型护卫舰前出执行防空警戒任务。
  这两艘战舰的行踪很快就被掌握了,而这次首先发现敌人行踪的是一艘潜艇,而不是天上的预警机。结果,当天晚上,那艘“辽”级潜艇就偷袭了德国与英国战舰,不过偷袭没有得手,反而差点被23型护卫舰搭载的“超级海山猫”反潜直升机投下的MK54型反潜鱼雷给击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