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0/945

  显然,他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
  别说迢曼帝国,就算拿整个西陆集团也比不过梁夏帝国。再说了,在西陆集团与梁夏帝国之间还有广袤的,几乎是无法跨越的巨大陆。从军事层面上看,通过地面战争击败梁夏帝国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绝对不是在涨敌威风。
  要说的话,梁夏帝国在巨大陆方向的态势,比上次大战爆发之前,还要好上几十倍。
  关键就是,把“势力边界”向西推了数千千米,都到了伏尔加河东岸。
  任何来自西方强敌,向东发动进攻的时候,首先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还要翻越崎岖的乌拉尔山,强攻以防御坚固而出名的叶堡,接下来要跨越几千千米的平原荒漠,才能达到梁夏的本土。即便冲到了这里,离胜利也十分的遥远,因为到梁夏帝国核心地区,还有数千千米呢!
  要说的话,没有任何一支地面部队能够在一场战争当中,完成跨度接近1万千米的远征行动!
  哪怕是当初征服了世界岛的蒙古骑兵,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打了成百上千场战斗。
  哪怕只是渡过伏尔加河,也困难重重。
  在上次大战结束前,准确说是在骆沙联邦投降之前,梁夏帝国不惜耗费更多的物资与牺牲更多的将士,抢在迢曼大军渡过伏尔加河的前面,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就是为了控制乌拉尔山以西的土地。
  简单的说,是为了让乌拉尔山成为真正的战略防线。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要想让乌拉尔山成为战略放线,就必须向西推进,控制西边的伏尔加河平原。
  简单的说,让伏尔加河东部平原成为战略防御的缓冲区。
  这样一来,来自西边的敌人首先就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要向东推进数百千米,才能够到达乌拉尔山西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弃伏尔加河东岸平原,迢曼帝国的军队就能直接面对乌拉尔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问题。
  对防御的一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守卫整条山脉,至少要沿着乌拉尔山布防。
  有了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防御部队就能够击中部署在叶堡等要塞里面,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梁夏军队一直采用的这一套防御战略。
  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地区,都是梁夏军队的防御缓冲地带,而这套防御战术对梁夏帝国的装备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机的航程与作战半径。
  从乌拉尔西边前进基地,到伏尔加河的平均距离在300千米左右,梁夏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机在满载下的航程不低于300千米,大型直升机更是以600千米为设计指标。
  只要战争爆发,梁夏陆军航空兵就能够依托乌拉尔山西边的前进基地出击,打击来自伏尔加河对岸的敌人。
  此外还有,梁夏陆军唯一的远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战术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这个地理因素,就连梁夏空军都没能避免。
  梁夏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作战半径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间,就是因为前进基地在乌拉尔山东边。从这些基地起飞,攻击机需要飞跃乌拉尔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防御部署上,整个伏尔加河的东岸,以及阔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战略缓冲区。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以及西陆联军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现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进到乌拉尔山一线。
  要想继续向东推进,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会导致后方防线空虚。
  简单的说,等梁夏陆军发起反击,西陆集团或许连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拟定的几套战略计划中,其实全都以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为主要目的。
  在完成对骆沙联邦共和国的攻占行动之后,也就是在拓展了战略防线之后,就必须立即由攻转守。
  接下来嘛,就得看友军的表现了。
  只有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并且在东望洋上发起进攻,牵制梁夏海军的主力,以及同时夺取夕落洋的制海权,打通到西大陆的海运航线,通过海运向西陆集团提供战略援助,才会考虑在巨大陆战场上继续向东推进。
  当然,如果纽兰共和国出兵参与地面战争,自然是再好不过!
  因为纽兰共和国立即参战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在西陆集团的战略计划中,要在巨大陆战场上跟梁夏帝国鏖战。
  取得全面胜利?
  显然,那只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一整套战略计划,在单方面跟东方集团开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能够争取的最理想的结果,只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骆沙民主共和国吞并了骆沙联邦共和国,并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统一。
  不过,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东方集团发起反击之后,西陆集团的大军撤回到伏尔加河的西岸。
  要到这个地步,能够守住本土就很不错了。
  当然,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或者说没有指望通过战争击败梁夏帝国。
  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转移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借战争加强对西陆集团的统治力度,打击那些试图或者已经在挑战迢曼帝国,想要摆脱迢曼帝国控制的分裂势力,让当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情况显然没那么简单。
  用几名高级将领的话说,在战火点燃之后,到底打成什么样,发展到多大规模,就不由莱因哈特来决定了。
  要是能够打赢,还好说。
  只要愿意做出适当让步,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对手讨价还价,也就有把握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如果战败,或者说没掌握主动权,恐怕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说得直接一点,不是莱因哈特想结束就能够结束的。
  问题就在这里。
  之前召开的几十次军事会议,讨论的全都是战争规模的问题,而莱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够控制战争规模。
  可惜的是,军方将领全都认为不可能!
  为此,总参谋长亨克尔上将还专门向不太懂军事的莱因哈特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其实是战争动员。
  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把完成基本军事动员的时间由之前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但是动员本身并没有变化,仍然需要在前线集结作战部队,也仍然需要调集运输力量运送装备弹药。
  如此一来,战争动员就成为了开战的信号。
  和平时期,三个超级霸权都在监视对手的武装力量,首先关注的,就是对方有没有秘密进行军事动员。
  此外,三巨头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军事通报机制,同样跟动员挂钩。
  简单的说,任何一方在产生怀疑之后,都有权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让怀疑对象在24小时内做出解释。收到质疑的一方,不但要在24小时内给出解释,还要立即停止相关的军事行动。
  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必须事先通报的互信机制。
  在决定出兵波沙湾之前,梁夏帝国已经通报了相关事宜,特别是军事动员的范围与持续时间。
  不动员就开战?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但是在平常时期,谁都不会让军队处于战备状态,毕竟军人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度。
  关键还有,在平常时期,也没办法维持太多的作战力量。
  相对而言,西陆集团的情况还算好的。
  因为整体实力不如东方集团,所以在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面,西陆集团一直保持较高的战备状态,或者说是更害怕遭到突然袭击,也就需要部署更多的兵力,让更多作战部队处于作战状态。
  这跟西陆集团长期保持进攻态势其实是一件事。
  当然,这跟西陆集团的战略纵深有关,从伏尔加河往西,几百千米之外就是骆沙的首都莫萨。
  相对而言,凭借雄厚的实力,广袤的战略纵深,东方集团在巨大陆方向上的战备级别反而低得多。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梁夏帝国一度将部署在东骆沙的地面部队缩减到了40万。
  关键就是,在巅峰时期,只是驻扎在叶堡的梁夏陆军就有50万!
  按情报机构提供的消息,东方集团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够完成战争动员,准确说是向东骆沙投入足够的兵力。
  显然,这就是关键所在。
  西陆集团只需要1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成动员,因此有足足2个月的时间,也就有希望赶在东方集团完成动员之前取得重大胜利。
  毫无疑问,这也正是西陆集团军事战略的核心所在!
  只要局势失去控制,就必须抢先出手,利用首先完成动员所获得的2个月时间,拿下足够左右战争进程的胜利果实。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做的推演,这是唯一有希望在巨大陆战场上取胜的战略。
  当然,所谓的“取胜”也只是拿下东骆沙,再逼迫梁夏帝国接受现实,或者等待纽兰共和国参战。
  问题其实就在这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