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校注本)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03

两肉——指两头牛。​
凹骨——指牛的两只角。因两支牛角构成“凹”字形,故称。​
块山——指土墙。​
倏起——突然,忽然。
搪突——冲突。​
不俱刚——不都是很强壮。​
土窟——指井。​
略不思索——亳不思索。略:全,皆。​
口占一首——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占:口头吟诗吟词。相传下面这首诗才是“七步诗”,且诗的文字也有差异。其一见于《魏志》(见《太平御览》卷六○○引):“文帝(曹丕)尝欲害植,以其无罪,令植七步为诗,若不成,加军法。植即应声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善之。”其二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豆萁(q
í其)——豆秸,即豆子的茎杆。​
釜——古代炊具,其用途相当于今之锅,但造型不同。​
相煎——双关语:表面上是指以燃豆萁的火来熬煮豆子,实则是比喻曹丕折磨兄弟曹植。​
老革荒悖——即老兵荒谬绝伦。这是骂刘备的话。革:兵革,代指兵。悖:违背常理。​
建伊、吕之业——这是孟达讽刺刘备,说他辅佐汉朝的丰功伟业,将赶得上伊尹辅佐商朝、吕尚辅佐周朝的丰功伟业。伊尹事见《史记·殷本纪》:伊尹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他生于伊水,故名“伊”。伊尹是商朝的五朝元老。先助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商汤崩,伊尹立外丙为帝。外丙在位三年即崩,伊尹立中壬为帝。中壬在位四年即崩,伊尹立太甲为帝。太甲在位三年,暴虐无道,伊尹将其流放到桐宫(地名),亲自摄政。三年后太甲悔悟,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崩,伊尹又立沃丁为帝,伊尹卒。吕尚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六韬·文韬·文师》:吕尚,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因其先人被封于吕地,故称吕尚;又因周文王遇见姜尚后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又称太公望;民间则称其为姜太公。吕尚七八十岁尚穷困,常在渭水钓鱼。周文王狩猎时遇之于渭滨,尊之为师。吕尚辅佐周文王,使周地逐渐扩大,天下三分有其二。文王崩,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武王尊之为师尚父,封为齐王。​
追桓、文之功——这依然是孟达讽刺刘备,说他称霸当今的丰功伟绩将赶得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春秋时的丰功伟绩。追:赶得上,比得上。​
假势吴、楚——意谓以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根据地。吴、楚:指春秋时吴国和楚国的故地,即长江中下游一带。​
委质——即委身。指投靠君主,为其献身。泛指臣服、归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屈膝而君事之,则不可以贰。”孔颖达疏:“质,形体也……拜则屈膝而委身体于地,以明敬奉之也。”​
愆戾(qi
ān
l
ì谦例)——罪过,过失。山积——形容很多。《后汉书·崔骃传》:“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
英俊鳞集——形容众多杰出人才聚集。​
列次功臣——列入功臣行列。​
范蠡识微,浮于五湖——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为春秋时楚人,而辅佐越王勾践二十馀年,使越国强大起来,终于灭掉吴国,称霸当时。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遂向勾践请辞,改名换姓,漫游于江湖之上,经商致富。识微:指从事物的苗头就能察知其本质或发展趋势。​
舅犯谢罪,逡(qūn)巡河上——事见《史记·晋世家》:舅犯,即狐偃,字子犯,因他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之舅,故称舅犯。舅犯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劳苦功高。及至重耳由秦返国,行至黄河岸边,舅犯对重耳说:“臣从君周游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发誓说:“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并“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舅犯才随重耳回到晋国,辅佐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际会——机遇,遇合。​
请命乞身——请求恩准辞职。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以请求辞职为“乞身”。​
欲洁去就之分——希望来去明白。“去”指辞官,“就”指做官。​
元功巨勋——大功。“元功”、“巨勋”为同义词,皆为大功,故“元功巨勋”为同义复合词。​
自系于时——意谓自愿参与朝政。系:归属,参与。​
远耻——避免耻辱。​
申生至孝,见疑于亲——事见《史记·晋世家》:申生为春秋时晋献公之长子,被立为太子。骊姬欲立己子奚齐,便下毒陷害申生而未遂。或劝申生向其父献公申诉,申生说:“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又劝其出亡,申生说:“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纳)我?我自杀耳。”遂自杀。​
子胥至忠,见诛于君——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为春秋时楚人。楚平王杀其父伍奢,伍子胥逃至吴国,助吴国先后大败楚国和越国,使吴国称霸一时。吴王夫差因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赐伍子胥属镂剑,伍子胥遂自杀。​
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事见《史记·蒙恬列传》:蒙恬为战国时秦朝名将。曾率兵大破齐军。又曾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拓展大片疆土,威振匈奴十馀年。又修筑长城,自临洮至辽东,长达万馀里。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令蒙恬自尽,遂服毒而死。​
乐毅破齐而遭谗佞——事见《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为战国时燕国大将,曾率赵、韩、魏、楚、燕五国联军大破齐军,拔城七十馀座,名震当时,被封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不喜欢乐毅,又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更怀疑乐毅欲自立为王,乃使骑劫代乐毅率兵,而召乐毅入朝。乐毅畏诛,遂逃亡赵国。​
益用——更加。​
迩者——近来。​
寻事——即寻思。“事”为“思”的假借字。​
自放于外——自贬于朝廷之外。即自愿去做地方官。​
交绝无恶声——语本春秋·乐毅《献书报燕王》(见《史记·乐毅列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意谓朋友绝交时并不恶语相加。即好离好散。​
执迷不省——参见第五十四回“执迷不悟”条注。​
大飨先茔——大张旗鼓地祭祀祖坟。​
扬尘遮道——形容很多人拦路迎接。扬尘:形容人多,以致激起漫天尘士。遮道:拦路迎接之意。​
汉高祖还沛之事——事见《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即帝位之后,曾回故乡沛,与父老乡亲聚饮十馀日。​
凤凰来仪——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神鸟,雄者为“凤”,雌者为“凰”。仪:容止仪态。“凤凰来仪”出自《尚书·虞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意谓《箫韶》一奏,优美的乐声使凤凰飞来,并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仪态优美。古人视为祥瑞(吉祥之兆)。​
麒麟——上古传说中的神兽,古人以为是祥瑞的象征。​
黄龙——上古传说中的神兽,谶讳家以为是帝王的瑞征。​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却说华歆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歆奏曰:“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帝闻奏大惊,半晌无言,觑百官而哭曰:“朕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汝百官再从公计议。”
华歆引李伏、许芝近前奏曰:“陛下若不信,可问此二人。”李伏奏曰:“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许芝又奏曰:“臣等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帝曰:“祥瑞、图谶,皆虚妄之事,奈何以虚妄之事,而遽欲朕舍祖宗之基业乎?”王朗奏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馀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曰:“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曹洪、曹休力请献帝出殿。帝被逼不过,只得更衣出前殿。华歆奏曰:“陛下可依臣等昨日之议,免遭大祸。”帝痛哭曰:“卿等皆食汉禄久矣,中间多有汉朝功臣子孙,何忍作此不臣之事?”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臣等不忠于陛下也。”帝曰:“谁敢弑朕耶?”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帝战栗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呼曰:“符宝郎何在?”祖弼应声出曰:“符宝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玺。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后人有诗赞曰:
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
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帝颤栗不已,只见阶下披甲持戈数百馀人皆是魏兵。帝泣谓群臣曰:“朕愿将天下禅于魏王,幸留残喘,以终天年。”贾诩曰:“魏王必不负陛下。陛下可急降诏,以安众心。”帝只得令陈群草禅国之诏,令华歆赍捧诏、玺,引百官直至魏王宫献纳。曹丕大喜,开读诏曰: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辞。
曹丕听毕,便欲受诏。司马懿谏曰:“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丕从之,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帝览表,心甚惊疑,谓群臣曰:“魏王谦逊,如之奈何?”华歆曰:“昔魏武王受王爵之时,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今陛下可再降诏,魏王自当允从。”
帝不得已,又令桓阶草诏,遣高庙使张音持节奉玺至魏王宫。曹丕开读诏曰:
咨尔魏王,上书谦让。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幸赖武王操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区夏。今王丕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玺绶,王其受之。
曹丕接诏欣喜,谓贾诩曰:“虽二次有诏,然终恐天下后世不免篡窃之名也。”诩曰:“此事极易。可再命张音赍回玺绶,却教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令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丕大喜,即令张音赍回玺绶,仍作表谦辞。
音回奏献帝,帝问群臣曰:“魏王又让,其意若何?”华歆奏曰:“陛下可筑一坛,名曰‘受禅坛’,集公卿庶民,明白禅位,则陛下子子孙孙,必蒙魏恩矣。”帝从之,乃遣太常院官卜地于繁阳,筑起三层高坛,择于十月庚午日寅时禅让。
至期,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集大小官僚四百馀员,御林虎贲禁军三十馀万。帝亲捧玉玺奉曹丕,丕受之。坛下群臣跪听册曰:
咨尔魏王:昔者唐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滋昏,群凶恣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於戏!
“天之历数在尔躬”,君其祗顺大礼,飨万国以肃承天命。
读册已毕,魏王曹丕即受八般大礼,登了帝位。贾诩引大小官僚朝于坛下。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丕即传旨,大赦天下。谥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华歆奏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汉帝既禅天下,理宜退就藩服。乞降明旨,安置刘氏于何地?”言讫,扶献帝跪于坛下听旨。丕降旨封帝为山阳公,即日便行。华歆按剑指帝,厉声而言曰:“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献帝含泪拜谢,上马而去。坛下军民人等见之,伤感不已。丕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群臣皆呼“万岁”。后人观此受禅坛,有诗叹曰:
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
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
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丕方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坛上,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后病稍可,方出殿受群臣朝贺。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丕疾未痊,疑许昌宫室多妖,乃自许昌幸洛阳,大建宫室。
早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玄德因此忧虑,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与孔明。
孔明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汉中王为帝。谯周曰:“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汉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更复何疑?”于是孔明与许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汉中王览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孔明奏曰:“非也。曹丕篡汉自立,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汉中王勃然变色曰:“孤岂效逆贼所为?”拂袖而起,入于后宫。众官皆散。
三日后,孔明又引众官入朝,请汉中王出,众皆拜伏于前。许靖奏曰:“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弑,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汉中王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孔明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于是孔明托病不出。
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汉中王视之,乃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也。汉中王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孔明曰:“王上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即时送汉中王还宫,一面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礼,筑坛于成都武担之南。
诸事齐备,多官整设銮驾,迎请汉中王登坛致祭。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罢祭文,孔明率众官恭上玉玺。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孔明奏曰:“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文武各官皆呼“万岁”。
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大赦天下。两川军民,无不欣跃。
次日设朝,文武官僚拜毕,列为两班。先主降诏曰:“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言未毕,班内一人拜伏于阶下,谏曰:“不可。”先主视之,乃虎威将军赵云也。正是:
君王未及行天讨,臣下曾闻进直言。
未知子龙所谏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炎刘——指以火德为帝的刘氏汉朝。汉·赵岐《〈孟子〉题辞》(见《孟子》赵岐注宋本):“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馀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