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539

  “娘,你是说刘山阳那个待字闺中的妹妹?”任禾惊诧地问。
  “咋了?”老太太这次晓得他是咋想的,拍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禾儿,刘家五闺女长得虽不算俊俏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不光贤惠,还能做一手好女红,娶妻就得娶这样的。要好看要俊俏还不容易,等将来中式了可以纳个好看的妾,就算纳个狐狸精似的妾回来娘也不管。”
  任怨晓得老太太的良苦用心,见任禾欲言又止,忍不住说:“大哥,刘家是江北有名的大财主,光乡下的地就有上千亩,你要是愿意娶刘家五小姐,这嫁妆一定不会少。”
  生怕大儿子不答应,老太太竟吟着累哽咽地说:“禾儿,你爹不争气,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能考上举人,把祖上留下的点家业败差不多了,幸亏菩萨保佑,你给咱家争了口气。可你还要考进士,进京赶考的盘缠,到京城之后的花销,与同窗好友的应酬,这些全要花银子。能开口的去年全跟人家开过口,今年不能再跟人家开口,就算不为这个家只为你自个儿也得答应这门亲事。”
  去了趟京城,花掉一千多两,去年通过“议修谱牒”和拜访亲朋好友筹的银钱只剩下了一半。
  任家不比财大气粗的刘家,乡下没多少地,城里没有铺子,家里一样没生意,不想想办法真要坐吃山空。
  任禾不想让老太太伤心,也不想让弟弟跟以前一样吃苦,咬咬牙,抬头道:“娘,我听你的。今年都二十五了,这婚事是不能再拖。”
  “好,娘就等你这句话。”
  ……
  老太太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几个月前去报恩寺上香,正好遇上同样去求菩萨保佑远在京城的刘山阳能高中的刘家老太太。任禾不但与刘山阳是同窗同年,还是一道去京城应试的,两位太太谈的很投机,上好香许完愿在寺里吃斋饭时,刘家老太太主动提起结亲的事,所以任家老太太一直记在心里。
  然而,任二请的媒婆兴冲冲赶到江北厅城没见着刘家老太太,只见着了刘举人。刘举人说他爹抱病在床经不起折腾,他妹妹的终身大事要等他爹身体好转之后再说。
  媒婆就是吃百家饭的,早就练出了一身察言观色的本事,岂能听不出刘家不愿意把五小姐许给任禾。她悻悻地回到任家已是傍晚,一见着等了一下午的任家老太太和任二就吐沫横飞地说:“刘家现而今是刘举人当家,刘举人不答应我说啥也没用。老太太,要不我帮您家大公子去说一门亲事,女方家大业大,女方家的老爷身份一样尊贵!”
  老太太懵了,楞了好一会儿才将信将疑地问:“七婆,刘家老太太跟我说好的事,咋才过了几个月就变卦了呢?”
  “这我就不晓得了,反正这门亲事我看是结不成,不管您请谁去说。”媒婆生怕老太太不信,又说道:“照理说家里越是有人生病越要冲喜,可刘举人居然说啥子他家老爷子抱病经不起折腾,老太太,您说说这算啥借口,骗三岁小娃呢!”
  刘家老太太同意,刘举人却不同意,想到在京城发生的那些事,任怨猜出了几分,又不晓得该咋老太太解释,干脆问道:“七婆,你刚才说的那一家姓啥,是我们巴县的吗?”
  “姓魏,就住在朝天厢。”
  “朝天厢外地人不少,本地人不多,也没听说过有姓魏的大户人家。”老太太喃喃地说。
  “魏老爷不是我们巴县的,魏老爷是福建人,家里有好几个经营瓷器的铺子,买卖做得可大了!”媒婆顿了顿,又眉飞色舞地说:“魏老爷不但是福建会馆的客长,而且有功名。秀才出身,学问好着呢!他家千金芳龄十六,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段有身段,不光知书达理还会持家,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第一百七十七章
母子平安
  任家忙着找媒婆,韩家则忙着找稳婆。
  段吉庆刚把顾老爷交代的信写好,把写给巴县士绅的连同顾老爷的名帖一道交给关捕头,把写给其他州县的信连同顾老爷的名帖一起交给府衙承发房的书吏,老伴儿段徐氏就让念书念瓜了的儿子来喊他赶紧回去。
  段吉庆一刻不敢耽误,一路小跑着赶到女儿家,一进门就急切地问:“琴儿咋样了,有没有去喊稳婆?”
  段徐氏守在堂屋前,拦住他道:“中午破的羊水,羊水一破我就赶紧让幺妹儿去喊干娘,这会儿全在里头呢!”
  段吉庆这才注意到小仵作也来了,正在厨房里忙着烧水,而东厢房里则传来阵阵痛苦的尖叫,叫的人心里发慌。
  “女人生娃都这样,尤其是头胎。没事的,有干娘在,琴儿一定不会有事,她肚子里的娃也不会有事。菩萨保佑,一定会母子平安。”段徐氏既是在劝慰段吉庆,何尝不是在劝她自个儿,目光一直盯着窗台,说话时紧张的搓着双手。
  不过听说接生的稳婆是干娘,段吉庆倒是放心了不少。
  这个干娘并非他段吉庆的干娘,也不是段家两个闺女的干娘,更不是韩四的干娘,而是储奇坊的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姑娘。她家世代行医,她爹悬壶济世,她娘活着时也帮人接生,有一年一个人去她家请她娘赶紧去帮着接生,她娘正好不,她担心产妇的安危,竟背着药箱去了,当时她才十六岁!
  不帮人接生没啥,一旦帮人接生哪怕只接过一次都是稳婆。喊她去接生的那家母子平安,她却因此从一个待字闺中的黄花闺女变成了稳婆,嫁不出去了。
  她二十一岁时朝天坊又发生一起通奸案,县太爷让衙役去找稳婆验看被未婚夫家告到衙门的女子是否守身如玉,衙役一时半会儿没找着专帮衙门干这种事的稳婆,情急之下竟喊她去。这一去她就不只是帮人接生的稳婆,而是跟仵作差不多的那种稳婆,害得她更嫁不出去。
  换做别人要气的去跳江,她没跳江,反而跟她爹娘说此身不嫁了,从那之后一直帮人接生,随喊随到,几十年下来不晓得接生了多少个娃,不但妙手精良而且心肠极好,遇到家境贫寒的一概分文不取。
  也不晓得从哪一年开始的,许多人家让刚生下来的娃认她做干娘,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了她的闺名,见着她都喊干娘。
  段吉庆正琢磨着等娃生下来也让娃认干娘,柱子把刚烧开的水舀到桶里提了过来:“段经承,水烧好了。”
  “跟我说有啥用,我跟你一样不能进去!”
  “给我,我送进去!”段徐氏反应过来,急忙从柱子手里提起桶。
  段吉庆不放心地说:“顺便问问干娘还缺啥,要是缺啥我赶紧上街买。”
  “啥也不缺,”段徐氏边提着桶往里走,边头也不回地说:“参药、红糖、生姜、草纸这些一个月前就预备好了,指望你黄花菜都凉了。”
  段吉庆悻悻地说:“我不是要忙正事嘛。”
  段徐氏从未如此有底气过,嘀咕道:“琴儿生娃就不是正事?”
  见他们老两口竟斗起嘴,柱子忍不住提醒道:“段经承,干娘说外面的人不能大声喧哗,不然琴儿嫂子会更惊惶。”
  “哦,晓得了。”
  正说着,里面突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哇哇的哭!
  换做平时,换做别人家的娃,一向喜欢安静的段吉庆肯定嫌烦,而此时此刻他不仅不嫌烦,听在耳朵反倒如天籁之音,激动地说:“生了,生下来了,柱子,你听听哭得多有劲儿,哭的声儿多洪亮,肯定是个大胖小子。”
  柱子也欣喜若狂,正准备开口,在里面帮忙的幺妹儿就喊道:“老爷,琴儿嫂子生了!”
  “男娃女娃?”段吉庆急切地问。
  “男娃!”
  “好,好,太好了!”段吉庆激动得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
  柱子不像他这么没心没肺,禁不住问:“幺妹儿,嫂子呢,嫂子没事吧?”
  “没事,干娘说没事!”
  “谢天谢地,菩萨保佑,没事就好。”
  ……
  幺妹儿说没事,但只是现在没事了。
  等慈眉善目的干娘将把娃抱出来交到段吉庆手上,另一个帮忙的稳婆跟着走出来絮絮叨叨说了一番,段吉庆才晓得刚才有多么危险。
  原来胎位不正,遇上了“横生”!
  幸亏干娘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当即让琴儿安然仰卧,以热水温手,先推娃身顺直,使娃的头对产门,再以中指探其肩,不使脐带羁绊。然后赶紧用早准备好的汤药催之,再让琴儿努力,这才把娃给生下来了,换做没经验的稳婆,不但娃保不住,连琴儿的命都不一定能保住。
  段吉庆惊出一身冷汗,急忙把刚出生的小外孙交给老伴,抱拳躬身道:“干娘,你可是小女的再生父母,请受段某代小婿小女一拜!”
  “段老爷,使不得,使不得。”
  “使得,使得,干娘,这一拜你受得起。”段吉庆拜完之后摸出一叠钱票,数都没数就双手奉上,发自肺腑地说:“干娘,这是段某的一点心意,千万别客气。”
  “段老爷,太多了,哪用得着这么多!”
  “不多,一点也不多,”段吉庆担心她不收,干脆把钱票塞给帮忙的稳婆,随即转身道:“柱子,赶紧去柴家巷禀报顾老爷,就说志行有后了,你嫂子生了个男娃!”
  “好咧!”
  “等等,禀报完之后顺便去一趟县衙,问问这两天有没有人去走马岗,韩家添丁这么大事,再忙也得给志行他爹捎个信儿。”
  “晓得,我这就去。”
  目送走柱子,段吉庆从老伴儿手里再次抱过小外孙,咧嘴笑道:“瞧瞧这眉头,跟他爹有模有样,志行要是在家就好了,志行要是晓得琴儿给他生了个男娃,一定高兴的吃不下饭。”
  “他当然高兴,只是苦了我家琴儿,差点因为帮他生娃丢了性命。”段徐氏嘟囔道。
  
第一百七十八章
举头三尺有神明
  生娃可是一件大事,古往今来不晓得有多少女子难产而死,不晓得有多少娃生下来没几个月甚至没几天便夭折,所以一进入八月下旬,韩秀峰就变得心神不宁,因为算算日子琴儿该生了!
  昨儿个刚去庙里上过香,今儿早上出门前也上过香,来会馆的路上见着一个也不晓得是谁搭的并且早断了香火的土地庙都过去拜了拜,可看着翰林院编修吉云飞差家人送来的《重庆会馆记》、《翻建重庆会馆记》和这几天正在整理的《重会馆收捐清册》心里还是不踏实。
  潘二晓得他人在京城心却在巴县老家,故意指着刚摊开的文章问:“四哥,这字咋念?”
  “啊……”
  “这个字我不认得,到底啥意思,到底咋念?”
  “这字念僦,就是租的意思。”韩秀峰缓过神,捧起吉云飞的文章念道:“吾重在京本无会馆,故于未建馆前,凡同乡来京应试及朝觐者,多临时僦屋以居,每苦不便。道光十五年,巴县顾公忠政供职于翰林院。有鉴于此,遂慨然倡议创修重庆会馆。涪州黄公伯雨,佐顾公擘划经营,订定馆规,用期垂久。是时徐州兵备道陈公锦澄得顾公函,欣然襄助,十四州县散厅在京官员踊跃拨捐……”
  许多字不认得,潘二看不明白但能大致听懂,韩秀峰一念完他便惊诧地问:“四哥,我们重庆府也出过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道台?”
  “大学士都出过一位,出了几位道台有啥好奇怪的。不过据我所知这位陈大人早去世了,而且他那个兵备道只是署理并非实授,署理的时间好像也不长。”
  “能署理上也不错了,”潘二想想又问道:“四哥,吉老爷这又写的啥?”
  “说起来惭愧,我韩四只是想省点花销,只是想混口饭吃,吉老爷却觉得我好像费了多大心血,做了多少事似的,竟然也帮我写了一篇记,还让赶紧去找石匠刻碑。”
  “这是好事啊,四哥,再念念,吉老爷到底是咋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