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539

  段吉庆没想到他竟会提前来,急忙让老伴回家收拾客房,请这些天一直在女儿家帮忙的关婶和隔壁的王婶赶紧上街去买些酒菜,再让幺妹儿把小外孙抱出来让亲家和大女婿瞧了瞧,这才招呼亲家和大女婿坐下喝茶。
  “娃出生那两天真把我给吓坏了,琴儿奶水不够,娃吃不饱,才那么大点人嘴还叼,米汤一口也不喝,好不容易喝一口还吐出来。”
  “后来咋弄的?”
  “都说远近不如近邻,这次多亏了隔壁王婶,她家小姑子正好也生了个娃,奶水多的娃都吃不掉,见我家娃吃不饱整天哭,连琴儿都急哭了,就帮着把她家小姑子从乡下接到城里,就住在她家。有时候过来帮着喂,有时候我老伴和幺妹儿把娃抱过去喂。”段吉庆喝了一小口茶,又笑道:“这个忙我们也不能让人家白帮,一个月给人家二两银子。猪蹄汤、肚肺汤、鲫鱼汤、老母鸡汤要么不炖,要炖全炖两份儿,琴儿要滋补,人家一样要滋补,不滋补哪来奶水。”
  杨财主点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毕竟吃人家的奶嘛。”
  杨兴明心里却酸溜溜的,觉得老丈人对小女儿远比对大女儿好,对韩四的娃远比对他杨兴明的两个娃好。
  段吉庆何等精明,岂能看不出大女婿兴致不高,捧着茶碗不动声色说:“亲家,兴明,志行远在京城,他爹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前几天托人捎信说来不了。他大哥倒是会来,可来了连句话也不敢说,帮不上啥忙。韩家添丁这么大事,我们不帮着操办谁帮着操办,你们说是不是?”
  杨财主也看出他儿子似乎不太上心,急忙抬起腿在桌下踢了儿子一脚,旋即笑道:“是是是,亲家说得在理,这面子我们无论如何也得帮志行撑起了!”
  “亲家,这话说反了,”段吉庆放下茶碗,敲敲桌子:“志行现而今不但是官身,也是我们重庆府在京城的会馆的首事,每天打交道的全是达官贵人!翰林院编修吉老爷、翰林院庶吉士敖老爷,刑部员外郎江老爷等京官不晓得多器重他,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有一个算一个全受过他恩惠,不晓得有多感激他,所以现而今不是我们给志行撑面子,而是志行在帮我们撑面子!”
  杨财主由衷地叹道:“我听刘举人说过,我早晓得志行是个有出息,但咋也没想到他这么出息,一到京城就做上了会馆首事。”
  “亲家,你不晓得的事多了,今天要说正事,明天得空再跟你细说。”
  “对对对,先说正事。”
  段吉庆瞄了大女婿一眼,不缓不慢地说:“娃的满月酒我本打算办简单点,本打算就请请家里这些亲戚和志行在县衙、府衙、道署里的那些长辈,摆三四桌足够了,结果顾老爷一听说韩家添丁、志行有后了就要来吃满月酒。”
  杨财主惊诧地问:“柴家巷的顾老爷?”
  “正是。”段吉庆得意地点点头,接着道:“荣昌县鲍举人和你们江北厅的刘举人跟志行乃八拜之交,他们不但早差家人送来了贺礼,还托家人给我捎信,说志行的娃满月那天他们一定会到。”
  “顾老爷可是翰林老爷,一下子来一位翰林老爷和两位举人老爷,这面子真给大了,志行的娃真是个富贵命!”
  “两位举人老爷,亲家,你开啥玩笑?”
  “不止?”
  段吉庆笑看着他们父子,扳着手指盘算道:“荣昌敖家半个月前差人送敖家先贤的画像去京城,经过巴县时顺便送来一百两银子的谢礼。人家本打算留下谢礼便走,结果发现琴儿生了,志行有后了,又赶紧托人给家里捎信。前天敖家族老又专程差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敖册贤敖老爷会亲自登门祝贺,来这儿吃完满月酒再去成都。”
  “荣昌敖家,敖半县?”
  “正是一门两进士的荣昌敖家。”段吉庆笑了笑,接着道:“志行不是在京城翻建会馆吗,其实不只是翻建扩建会馆,还在建文昌阁和乡贤祠。长寿的振威将军府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振威将军府也差人来了,一样送来了贺礼,娃满月那天一样会有人来吃酒。”
  “振威将军府,这我还真没咋听说过。”
  “亲家,你咋连胡超胡将军都没听说过!说起来胡大人虽不是科举入仕,但也是我们重庆府的一个传奇。他幼年不幸父母双亡,家庭贫困,沦为乞丐,被迫投入绿营从军。力大无比,善使八十斤重的大刀,在平白莲教之乱时积功至大昌营千总,之后一路高升。
  做过酉阳营守备、巫山营都司、重庆镇重庆右营都司、陕西泾州营都司,在陕西河南等地攻剿天理教贼匪,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又迁陕西秦州营游击、兰州城守营参将、甘肃永昌协副将,绕了一大圈又回来做重庆镇总兵。”
  杨财主平时只关心地里收成咋样,地租能不能收齐,哪里晓得这些,下意识问:“后来呢?”
  段吉庆身为府衙兵房经承,每天办理的全是兵事,想不晓得这些都不成,何况前不久刚收了胡家后人的好处,眉飞色舞地说:“后来胡将军出征新疆,生擒叛酋张格尔,以功赐宴,绘像紫光阁,封为振威将军,赐蟒袍。再后来任甘肃提督,可惜因西宁番叛,调援不力被褫职,老将军戎马一生也不容易,干脆告病解甲归田,道光二十九年仙去的。行伍出身的又咋样,只要能建功立业,一样能入乡贤祠!”
  
第一百八十一章
谁给谁撑面子(二)
  这次要入乡贤祠的先贤不少,但只有荣昌敖家和长寿胡家领韩四的情。
  敖家领情是因为敖家的先贤不仅中式名次不高,没馆选上翰林院庶吉士,甚至连官做得也不大,只做过两任知县,不管咋比也比不过别的先贤;胡家的先人振威将军虽官居一品,但终究是行伍出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指望一帮本就瞧不起行伍的读书人选一定是选不上的!长寿胡家的后人想争一口气,只能用银子打点。
  而县官不如现管,顾老爷等本地士绅虽点了头,但京城的官员一样可能提出异议,所以既要打点本地士绅一样要给韩家点好处,只要远在京城的韩四愿意帮忙,胡老将军入祠的事就不会有啥变数。
  这些内情段吉庆是不会告诉杨财主的,乡贤祠的事一带而过,又眉飞色舞地说:“内阁中书何老爷与志行也是八拜之交,他远在京城且公务缠身肯定是回不来的,但早就给家里写过信,他弟弟何秀才前几日还问过满月酒到底是哪一天。”
  内阁中书,一听就晓得是内阁的官老爷。
  杨财主大吃一惊,杨兴明同样一脸惊诧!
  “璧山县费举人是志行的长辈,他老人家早就说了,满月那天一定要请他。对了,还有你们江北厅的杨举人,虽说出了六服但跟你们也是同宗,他人在京城回不来,但他家人一样会有人来吃娃的满月酒……”
  重庆府十四州县今年去京城应试的考生,除了任禾之外能来的全会来,来不了的也早跟家里写过信,让家人备贺礼来吃满月酒。
  因为种种原因今年没进京应试但打算来年应试的举人,早因为会馆翻建筹银、选乡贤入祠和费二爷、刘山阳等人的介绍晓得重庆会馆现在的首事是韩秀峰,从费二爷、刘山阳乃至顾老爷嘴里得知韩秀峰的为人,离得不远的、只要能来的也全会来。
  光举人老爷就能坐两桌,并且人家不是不吃不喝,有的早把贺礼送来了,有的来时会带上贺礼,这是多大的面子!
  杨兴明意识到老丈人为啥对连襟那么好,不敢再胡思乱想,急忙道:“爹,来吃满月酒的全是平日里请都请不到的贵客,人家给我们这么大面子,这酒席可不能办太寒酸。”
  “这是自然,我早跟望江楼掌柜说好了,上好的酒席办四桌,院子里正好能摆下。”
  “望江楼帮着办酒席,这么说我到时候就是帮着迎来送往?”
  “兴明,迎来送往的事用不着你操心,璧山费老爷和你们江北厅刘老爷到时候会帮着招呼顾老爷他们。”
  “那您让我来帮啥忙?”杨兴阳不解地问。
  段吉庆放下茶碗笑道:“琴儿生的不只是志行的娃,也是我的外孙,不光要请顾老爷他们,我段家的亲戚、我在府衙的同僚一样要请,十四州县散厅正堂的坐府家人要请,志行在县衙、府衙和道署的那些长辈要请,街坊邻居全要请!”
  想到亲家原打算把琴儿许给任禾,结果任禾中举之后嫌门不当户不对居然提出要纳琴儿为妾,把眼前这位在府衙当差的亲家差点气死,杨财主意识到亲家这是打算借办小外孙的满月酒扬眉吐气,不禁笑道:“是该请,不过院子就这么大,摆不下几桌。”
  “我家离这儿又不远,这边摆四桌,那边摆十桌,两边一起请。”段吉庆笑了笑,又说道:“不过那边的酒席得自个儿家做,要是那边的酒席跟这边一样,不管收多少礼也不够赔的。”
  “对对对,这么安排最好。”
  ……
  见亲家和大女婿愿意帮着操办,段吉庆从袖子里掏出早草拟好的章程和银票,正事无巨细地交代该做哪些准备,府衙的一个书吏竟带来一个不速之客。
  “段经承,京城来人了,还捎来韩老爷的信!”
  “进来进来,赶紧进来。”
  余掌柜的大儿子不等书吏介绍,就解开行囊取出韩秀峰的信双手奉上,恭恭敬敬地说:“晚生姓余,名长有,晚生家是做茶叶买卖的,家父在京城开了个茶庄。幸得韩老爷提携……”
  “原来是余贤侄,自家人无需多礼,坐下说。”
  “谢段老爷。”
  “贤侄稍坐,容老夫先看信。”
  段吉庆一边让大女婿赶紧给客人沏茶,一边急不可耐地拆开信,不看不晓得,一看欣喜若狂,竟扔下众人就这么起身走进东厢房,站在床边看着刚听说京城来人已经坐起来的琴儿,激动地说:“琴儿,你真是个有福的,志行人在京城心却在你们娘儿俩这儿,担心你们娘儿俩过不好,不但巴结上了即将上任的盐茶道,还把好不容易攒下的一千两全拿出入股,跟余掌柜家合伙做边茶买卖!”
  琴儿惊问道:“入了一千两,他哪来这么多银子的?”
  “这你就别管了。”段吉庆探头看看睡在里头的小外孙,笑道:“志行在信里说得清清楚楚,让我帮着照看这生意,将来分红分到的银子不用往他那儿送,全留作家用!这么说吧,这就是一门生计,一年少说也能分三四百两,你们娘儿俩再有不用担心坐吃山空。”
  琴儿当然高兴,可想想又问道:“爹,万一亏了咋办?”
  “你晓得啥,茶引跟盐引一样不是谁都能领到的,别的地方我不晓得,但在我们四川只要能领到茶引就能赚到银子。”段吉庆小心翼翼的折好信,又笑道:“机会难得,只入一千两太少,等余掌柜到了爹也入点股。”
  这半年没少收礼,琴儿真没想过今后的生计,而是急切地问:“爹,他在信里还说啥?”
  “信是一个半月前写的,那会儿娃还没出世,他说他天天念着家里,做梦也念着你和你肚子里的娃,不但去庙里上香许愿保佑你们母子平安,连每天出门前都要先上柱香。”段吉庆顿了顿,接着道:“他让你别那么省,想吃啥就让幺妹儿去买。他让你别为他担心,他会照顾好自个儿,等补上缺做上官就接你去任地团聚。”
  琴儿既高兴又难受,泪水夺眶而出,生怕哭出声被外面的客人听见,急忙用双手紧紧地捂着嘴。
  
第一百八十二章
古色古香
  砌墙、盖瓦、铺青石板和青砖这些很快,门窗等木匠活儿却很多做起来也很慢,一扇门或一扇窗光雕花就要两三天,雕好还要打磨上漆,要是指望原来的那帮工匠估计要做到年底。
  韩秀峰不想总借住在翰林院庶吉士敖彤臣租的那个院子,干脆又给了富贵一百两银子,让山东人和山东人找的老木匠量好尺寸,跟富贵一道去拆朝廷查抄的那些犯官家的门窗,甚至把几个院子的青石板都扒来了。
  拆很容易,而怎么拆是有讲究的。
  不能光只拆一家,真要是把门窗全拆了,负责看门的人没法儿跟内务府交代,如果内务府追究下来,重庆会馆也脱不开干系,所以一个院子只能拆三五扇。就这么拆了十几个院子,总算把会馆缺的门窗给凑齐了。
  从开始给会馆干活的那天起就总找机会求潘二,等会馆建好之后能不能让他在会馆干,能不能给口饭吃。
  想到会馆建好之后少不了修修补补,而老木匠的手艺确实不错,潘二一说韩秀峰就答应了。没想到山东人霍沉兴也想给他小儿子找个差事也跟着天天哀求,想着会馆建好之后不能没人干活,韩秀峰也一口答应了。
  从那之后,山东人和老木匠把会馆的活儿当自个儿家的活干,天一亮就起身干活,肚子饿了吃几口接着干,每天都要干到天黑才收工,只用了半个月就把几十扇风格各异的门窗修补得焕然一新。
  把门窗拉会馆来安上之后又帮着干其它活儿,他们不歇原来的那帮工匠也不好偷懒,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干,一干到十月二十八,会馆总算有了点样子!
  一个破旧不堪的三合院在短短半年内变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两进大院子,韩秀峰真有些感慨万千,昨儿个在会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呆到很晚才回去,今儿个一早又陪着敖彤臣、何恒一起来会馆。
  二人刚走到巷口,翰林院编修吉云飞、户部员外郎王支荣、刑部员外郎江昊轩也被潘二接来了。
  众人寒暄了一番,一起步行到会馆门口。
  跟南北两边残破的旧院子相比,会馆这边真是风景独好,江昊轩停住脚步,仰望看着上有“天官赐福”、“麻姑祝寿”和“鹿鸣梧桐”等镂空砖雕的门楼,惊叹道:“青砖黛瓦,高墙深锁,气派庄严,透满神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