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539

  ……
  韩秀峰没想到皇上会在这种场合下召见他,边跟着侍卫走边暗想皇上会问什么,正忐忑不安,只见带路的侍卫停住了脚步。韩秀峰这才发现已经到了,急忙掏出张银票塞到侍卫手里,然后在侍卫的示意下走到殿前。
  “臣韩秀峰恭请圣安!”
  “朕安,进来吧。”
  “臣遵旨。”
  韩秀峰跨过门槛,正准备行磕拜大礼,盘坐在木炕上吃点心的咸丰抬头道:“大过年的,别跪了,站在说话。”
  “谢皇上。”
  “韩四,知道朕为何只留你的牌子吗?”
  本打算说几句吉利话给皇上拜年的韩秀峰楞了楞,连忙道:“臣不知。”
  咸丰拿起手巾擦擦手,就这么半躺着道:“朕之所以不留陈孚恩他们的牌子,是因为他们的妻儿老小全在京城,他们这年过得比朕都舒坦。你跟他们不一样,你是从武昌阵前奉诏回京的,妻儿老小全不在身边,这年过得孤苦伶仃,朕于心不忍。”
  “皇上这么体恤臣,臣惶恐,臣……”
  “好啦好啦,说正事。”咸丰猛地坐起身,端起茶杯问:“韩四,你有些日子没递牌子了,这些天都在忙些什么?”
  韩秀峰心想近一个月没递牌子求见,皇上您不高兴。可我要是三天两头递牌子求见,那别人就会不高兴了。不过这些话只能放在心里,连忙躬身道:“禀皇上,封印前的那些天,臣白天去衙门当值,晚上回去办皇上交代的差事。封印后的这些天,白天光顾着应酬了,只能晚上回去办差。”
  咸丰并没有因为应酬的事生气,毕竟谁没个三朋四友,何况正值过年,于是低声问:“办得什么差?”
  “臣以为西夷之事应以息兵为要,但也不能不防。所以臣往广东、上海加派人手,详加打探英佛咪等夷动向,命新安、香山和上海等分号打探能否买到新式洋炮,并收集天津尤其大沽口一带的舆图,以便熟悉那一带的山川河流。”
  “就这些?”
  “禀皇上,臣正打算等过完年上折子奏请赴天津,臣不去走走,不亲眼瞧瞧心里不踏实。”
  咸丰心想文祥掌管“厚谊堂”时,除了打探夷情之外就知道翻译西夷的那些风土人情的书籍,只晓得拆卸仿制西夷的那些物件,却不知道什么叫轻重缓急。
  见韩秀峰已经开始做两手打算,要是西夷蛮不讲理非要起衅那就只能开打,咸丰微微点点头:“朕准了,等过完年朕给派个去天津验收漕粮的差事,再给你一道巡视海防的密旨。”
  “谢皇上!”
  咸丰想了想,接着道:“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晓得你是个实心办差的,可有些事光靠你是办不成的。今儿个已经初四了,别再光顾着应酬。得空去拜见下僧格林沁,跟他说说西夷的事。至于僧格林沁那边,朕会差人传旨,他会洗耳恭听的,不会将你拒之门外。”
  “臣遵旨。”
  “还有这些事只是有备无患,切不可张皇。”
  “臣明白,臣比谁都明白朝廷的难处。”
  “明白就好,跪安吧。”
  ……
  
第六百六十三章
捐输转运分局
  大过年的,衙门封印,许多商铺都没开门,连码头上的船都比平时少了,但湖广会馆和湖广会馆后头的“奉政第”却热闹非凡。
  潘二跟着韩秀峰去了一趟湖北,不但摇身一变为尽先补用的湖北候补知州,还带着加盖有湖北总督和湖北巡抚关防的公文回来设立捐输转运分局,把湖广会馆当作临时衙署,在大门口插上“肃静”、“回避”木牌,甚至让几个团勇换上衙役的衣裳,或手扶腰刀,或持水火棍在门口当值。
  他筹饷跟尸骨刚运回来不久的钱俊臣去年筹饷不一样,不是空口说白话,只要拿钱甚至拿米来就能领着捐纳执照,上到四品道员,下到文武监生,在他这儿全能捐到。花翎、蓝翎和各种恩典一样可在此办理,甚至连被革职的四品以下文武官员都能来此办理捐复。
  对在巴县经商的湖广商人而言,捐个官身这买卖做起来会更方便,何况这不只是光宗耀祖的事,也能以此回报家乡,所以从江宗海、关允中等客长口中确认这消息是真的之后,湖广会馆顿时变得门庭若市!
  尽管潘二从武昌带回来两个能说会道、能写会算的帮办委员,但依然忙不过来。并且涉及到山陕、两广尤其本地的“主顾”,他这个湖广官员出面不合适,于是前府衙兵房经承段吉庆和前县衙刑房经承王在山,从今天开始也跟着忙碌起来,端坐在会馆后头的“奉政第”正厅里,帮着办理起捐输事宜。
  肥水不流外人田,头一个“主顾”是亲家公杨财主和女婿杨兴明,他们父子俩没办好,别人只能在外头候着。
  四十石米外加五两公费银就能捐个监生,这样的好事去哪儿找?
  杨财主感觉捡了个大便宜,看着刚翻出盖有户部关防的空白捐输执照,举着笔正准备填写的段吉庆激动地说:“亲家,银子现成的,这米我回去之后雇船运过来!”
  “米不着急,头一批盐粮再快也要等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启运,你赶在起运前送过来就行了。”想到这既是潘二的差事,也是女婿交办的事,段吉庆又抬头道:“亲家,这可是要解往湖北军中的军粮。谁要是敢掺沙子石子儿,或敢以次充好,那是要掉脑袋的!”
  “这你大可放心,保证全是去年的新米。”
  “好,你先坐,我先帮你把执照和公文填上。”
  执照的格式都差不多,也不长,很快就填妥了。公文却有点长,确切地说应该是“关文”。
  换做一般人真不写,不过难不倒段吉庆这样的老吏,他昨儿晚上就打好了腹稿,今天一早又让王在山帮着斟酌了一番,所以“笔下如有神”,在亲家公和女婿敬佩的眼神中,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钦派办理云贵川晋等省捐输转运重局五品衔即选知州潘,为移知事。
  案照本局,奉湖广阁督部堂湖北巡抚会奏,钦奉谕旨,允准推广收捐道府州县及翎枝等,以济军需。当经设局劝办在案。
  兹据俊秀杨百富系四川重庆府江北厅人,赴局报捐监生,除将捐项弹兑,填给执照,并案月一卯汇案奏咨外,查该生籍贯
  贵治,相应备文移知,为此合移。
  贵厅,请烦查照,注册施行。
  须至移者
  计开
  捐生杨百富,年四十九,身中,面白,短须。
  三代
  曾祖荣贵,祖得财,父旺财
  右移,四川重庆府江北厅正堂
  咸丰七年正月初九日,移。
  ……
  段吉庆放下笔,捧起公文吹吹墨迹,随即转身交给王在山。
  王在山看了看,确认格式没问题,也没错字漏字,放下笑道:“段经承,把兴明的也填上吧,填好我送前头去用印。”
  “差点忘了,还有兴明呢,这就填写。”
  杨兴明同样激动,禁不住问:“爹,这道公文是不是要送江北厅衙门?”
  “这是自然,江北厅的老爷要是没这道公文,他怎么帮你们登记注册。要是没这道公文,或者有却没交到江北厅老爷手上,你们捐了也等于没捐。”
  “可他晓得我们不是湖北人,没去过湖北,更不是在湖北捐的,他会收下吗,会帮我们注册吗?”
  “是啊亲家,他要是不让咋办?”杨财主担心地问。
  不等段吉庆开口,王在山就胸有成竹地笑道:“他才到任几年,你们父子究竟有没有去过湖北,他哪里会晓得。你们说去过那就是去过,至于是不是在湖北捐的,他说了不算,而是咱们说了算。”
  见他们父子还有些担心,段吉庆接过话茬:“亲家,这你大可放心。他晓得你我之间是啥关系,也晓得志行现而今不但官居太仆寺少卿,并且依然是‘小军机’,所以就算看破也不会说破。”
  “那等长生在这道公文上用完印,我就带回去送衙门?”
  “不要你送。”
  “我不送,谁送?”
  “这种事急不来,等过几天要移送的公文多了,一起送离咱们这儿最近的湖北巴东,再走兵部邮传移送到江北厅衙门,这就叫公事公办!”
  “对对对,公事公办好。”
  ……
  与此同时,潘二这边已经收捐了两个道员、三个知府,愿意花大钱捐正四品和从四品的这五位,全是财大气粗的湖广商人,其中一个甚至是盐商。
  送走五个“大主顾”,潘二干脆让从湖北来的那两位帮办委员接待等着报捐的“小主顾”,然后走到左边的花厅问:“占魁,库房的事办得怎么样?”
  刚出去跑了一圈的陈占奎连忙起身道:“禀潘老爷,跑了一上午总算找着了两个,一个在朝天厢,一个在南纪厢,朝天厢的那个不小,前后两排,加起来共期间,能存放不少米,只是离码头有点远。南纪厢的那个就在码头边上,可只有两小间,存放不了多少米,而且离江太近容易受潮。”
  “那就把朝天厢的那个租下来。”
  “行,我这就去办。”
  “等等。”潘二抬头看了看那些正在院子里等着报捐的湖广商人,低声问:“玉皇团、地藏团和你们文经团的弟兄啥时候回来?”
  “年前跟他们说得是正月十五,您放心,他们只会早不会晚。要是正月十五还没回来,您拿我是问。”
  “正月十五太晚了,我打算十五那天先送一批盐粮去武昌,你赶紧差人给他们捎个信,让他们赶在十四前回来。火器团那边我跟江先生说,十船盐、五十多船粮,只有用自个儿解运才放心。”
  陈占魁愣了愣,禁不住问:“潘老爷,咱有钱了?”
  “啥有没有钱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