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278

  拿破仑听了,点了点头。约瑟夫的计划相当完美,一般来说,在约瑟夫的业务范围内,的确没什么需要他来啰嗦的。只是很多时候,他都不明白自己的这个哥哥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
  “一般的说来,一个人的脑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科学研究,那是多么消耗脑力甚至是消耗体力的事情呀!你看看约瑟夫的助手高斯,那家伙是多么聪明到非人类的家伙呀,他的思路快得简直就是……但是即使是高斯,也几乎在研究工作中耗尽了脑力,以至于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问题,经常都会出问题。
  可是约瑟夫呢,这家伙既要搞科学研究,又要研究军事,又要做生意,还要玩政治阴谋。更要命的是,任何一样他都能玩到一个惊人的高度。在科学上,人们已经说他是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了;在军事上,拿破仑也要承认,这家伙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说起做生意,他如今已经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财团,他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至于玩阴谋——当然这个混蛋绝不会承认他是玩阴谋,他恬不知耻地宣称,自己玩的都是光明正大的谋略,就像下象棋,从不遮遮掩掩,每一步都能让敌手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让他万般无奈地被将死——比如说,刚才的那一套,就很有这种风格。还好,这家伙真的下象棋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水平,这几乎都已经是他最明显的缺陷了。你说,这家伙,他怎么就这么不科学?还好,这家伙是我大哥,和我一样姓波拿巴……”
  就在拿破仑无聊地冒着这些傻念头的时候,约瑟夫又开口了。
  “吕西安,第一届的普罗米修斯奖的评选就要开始了,你要把这件事情的热度弄起来,不仅仅是在学术圈,也不仅仅是在体面人的圈子里面把热度搞起来,更要弄到整个欧洲,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每一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哪怕他是连字都不认识的文盲!能做到吗?”
  “你要是把奖金提高到一百万法郎,这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吕西安说,“五十万虽然也是个大数字,但是和一百万相比,那个震撼性,就差的太多了。”
  吕西安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的确,五十万已经是个大数字了,一般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弄不到这么大一笔钱。但是大家在形容一个人有钱的时候,习惯上还是喜欢说他是个“百万富翁”的。有谁听说过“五十万富翁”?一个奖项,一下子就把一个人变成了百万富翁,这可比“五十万富翁”刺激得多。
  “一下子发出四百万的奖金?那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这需要拿破仑你再给科学院多拨点经费。”约瑟夫说。
  “啊,这个问题……”拿破仑觉得,涉及到小钱钱的事情,最好不要决定得那样草率,还是要细细地考虑考虑的好,嗯,这件事情需要好好地考虑一下。
  “你们真是笨蛋!”吕西安不屑地道,“约瑟夫,你还记得你讲过的那个印度养猴子的人的故事吗?就是那个早上给三个苹果,晚上给四个苹果;还是早上给四个苹果,晚上给三个苹果的?”
  约瑟夫楞了一下。
  “这给故事还是你讲个我听的呢。这种印度人都会的耍猴子的花样,你们都不会?我们完全可以将四个奖项错开,嗯,今年发数学和物理学,明年发医学和化学,这样每年就只用发出两份奖金,而每年的总奖金本来就是两百万,这不就是大奖奖金百万了吗?而且这样虽然变成了两年一发,但是依旧保持了年年都有评奖,年年都有热度。你看,这多好呀!你们呀,连耍猴都不会,真是太愚蠢,太……”吕西安顿时得意了起来。
  “拿破仑,要说吕西安这个花样似乎还真的不错呢。你觉得呢?”约瑟夫问道。
  “吕西安也就有这么点小聪明了。”拿破仑不屑一顾地道。不过,语气上虽然不屑一顾,但是他也没有表示任何的反对。显然拿破仑本人也觉得这样做其实挺不错的。
  于是吕西安的这个建议便迅速地被通过了。然后能者多劳的吕西安立刻就赶回了他的办公地点——红磨坊中的某个豪华办公室,并开始安排于此相关的事情了。
第三百六十章,轰动
  贝多芬刚刚从海利根施塔特返回到维也纳,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听力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发展到即使是人家对着他的耳朵大喊大叫,他也几乎什么都听不清了。
  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在焦虑之中,贝多芬又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在请教了医生之后,他决定离开维也纳,前往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
  在海利根施塔特,贝多芬的腹泻问题解决了,但是耳朵的问题却毫无缓解,甚至日趋严重。终于到了几乎完全聋了的地步。这让坚强的贝多芬无比的绝望,他一度想要自杀,甚至还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一份著名的遗书。
  但是贝多芬最后还是以足以让整个人类为之骄傲的勇气战胜了绝望,并再次回到了音乐的重心,维也纳城。
  在维也纳,贝多芬继续保持着在海利根施塔特形成的习惯,每天清早,离开住所,在他的学生卡尔·车尔尼的陪伴下,前往不远处的公园散步。
  也许是因为昨天成功地写出了一段让自己满意的旋律,所以贝多芬的心情相当不错。他大踏步地向前走着,就像传说中能分开海水的巨兽一样。还是个半大孩子的卡尔·车尔尼一路小跑着提心吊胆地跟在后面,还一边东张西望,生怕他的老师会被一辆突然出现的马车撞死——因为他的老师贝多芬先生听不到马蹄声和铃铛的声音。
  贝多芬一边走,一边在嘴里哼唱着昨晚上他写出来的那段旋律。不过贝多芬的耳朵听不到自己哼唱时候的声音,因此他哼出来的曲子其实完全都跑调了——就像后世的一些人一边带着耳机听音乐,一边跟着唱的时候那样——以至于除了跟着他身后的,为他整理了记录的车尼尔之外,就没人听得出这曲调原本是什么样子的。
  刚刚到达公园门口,一阵巨大的惊呼声,就传了过来。这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就连已经几乎全聋了的贝多芬都听到了。
  贝多芬惊喜的抬起头来,朝着那边望了过去,同时开口道:“卡尔,出什么事情了?”在开口的同时,他脸上的惊喜却也消失了——因为他并没有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
  这时候,一个满脸兴奋的神色的学生模样的人手里捏着一份报纸急匆匆地向他们这边走过来。那个学生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什么,还时不时地将紧紧握住的拳头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车尼尔隐隐约约地听到这样几个词:“努力……加油……去巴黎……万岁!……巴黎!”
  车尼尔赶紧拦住那个学生,问道:“先生,发生什么事情了?难道发生战争了?”
  “战争?”那个学生停住了,“是的,是一场战争,一场向着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的大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这场光荣的圣战了!”
  “啊,先生,到底是和谁开战了?”车尔尼没听明白。
  “和未知,和未知的一切!你自己买一份报纸看看就明白了!我现在要赶去图书馆,啊……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斗志!”那个学生说完这一句就跑开了。
  “报纸?对了,报纸。”车尼尔朝着四面张望,看到一个报童正抱着一叠新印出来的报纸,从那边过来,一边跑,一边喊道:“法兰西科学院设立一百万法郎惊人大奖,奖励那些在探索未知世界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就的学者!”
  一群人一下子围了过去,车尼尔仗着自己个子小,从人群中缝隙中钻了进去,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张报纸又钻了出来,跑到了微笑着望着他的贝多芬面前。
  “卡尔,你的衣服弄皱了。”贝多芬用磕磕巴巴的语言说道。
  贝多芬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了,所以他开口说话的时候,音调和声音的高地长短都难以控制调整,别人要听明白他在说什么并不容易,这自然也使得贝多芬变得更加的孤僻了。好在车尼尔是少数的能够听得懂贝多芬在说什么的人。
  “先生,您看看这报纸。”车尼尔将手里的报纸递给贝多芬,“我没能抢到《科学真理报》,只买到了《生意人报》,不过那条消息一样有的,而且也一样就在头版头条。”
  车尼尔知道,贝多芬不是很喜欢《生意人报》这样的充满了市侩的气息的报纸。不过当时,人太多,报纸太少,能抢这么一份出来,已经是不错了。
  贝多芬接过报纸,一行文字就映入了他的眼睛:“法国科学院设立‘普罗米修斯’奖,奖金高达一百万法郎!”
  “一百万法郎”用的是阿拉伯数字,那后面一连串的零几乎让人的眼睛都有些发花。法郎相比英镑,价值其实要低不少,以黄金来计算,一法郎的含金量大约是0.29克黄金,而一英镑大概要7.32克黄金。但是一百万法郎,换算成黄金,那也是整整二百九十公斤黄金,这么多的黄金,这足以让看到这条消息的绝大部分人都陷入疯狂。即使是贝多芬这样的,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依旧被震撼了一下。
  “法国人对科学还真是非常的看重呀。”贝多芬感叹道。
  “可不是吗?一百万法郎,真是难以想象。您说是不是。”车尼尔也感叹道。
  “卡尔,有没有后悔学了音乐?”贝多芬其实没有听到车尼尔的感叹,不过法国人对科学的看重实际上很对贝多芬的胃口,因为在贝多芬看来科学重要的同样是才华和努力,而不是出身。所以贝多芬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带着开玩笑的味道的,脸上也满是笑容。
  “才不呢,我看见数字就头疼……老师,我觉得这事情不是我们能干的,我们还是先努力把奥运会的序曲写好吧。”
  不过在英国,当瓦特他们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可就没有贝多芬他们这么淡定了。
  “老天,这家伙这么大方?一家伙就是一百万法郎!这么多钱,这真是,一家伙就成了百万富翁了呀。威廉,你心动了没有?”瓦特向自己的助手威廉·默多克问道。
  默多克笑道:“这件事情我记得几个月之前您就已经和我提到过了。我记得这个奖项是针对基础科学,而不是针对技术的。除了医学,基本上,任何可以获得专利的,技术类的东西都不在奖励的范围内。嗯,瓦特先生,我觉得,我的年纪,已经来不及改行学医了。就是我的儿子,也来不及了。如今只能指望我的还不知道在哪里的孙子了。”
  “要说当时波拿巴院长的确和我提到过这样的事情,他说基础科学的研究,在难度上一点都不亚于技术——嗯,我觉得其实还要超过技术,至少那些该死的数学,我就已经有不少都看不懂了——但是研究基础科学却不像研究技术,能够给自己带来专利,你总不能发明一个方程式的解法,然后要求每个用这种方式解方程的人都给你支付专利使用费吧?
  所以他提议设立这样的一个奖金,用来鼓励那些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也让他们能获得一定的财富的补偿。毕竟,能在基础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如果他们用他们的聪明去干别的,多半能赚到更多的钱。
  对他的这个提议,我当时是非常赞同的,我唯一没想到的是,法国人居然这样的大方。我最开始以为,能有一万法郎的奖金,就已经是非常的丰厚了呢。嗯,对了,当时他还邀请了我作为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作为评奖委员会的委员,我有权推荐一个候选人,并且在评选的时候投出一票。”
  “那么先生,您准备推荐谁呢?”虽然知道这事情肯定和自己无关,但是对到底是谁会成为那个有机会赢得一百万法郎的大奖的幸运儿依旧充满了兴趣。是的,只要能入围这个候选的圈子,就是幸运儿,因为即使无法得到最后的大奖,但他能够入围,这本身,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啊,这个问题呀,今年将要颁发的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奖项。这两个奖项中,老实说,医学一点悬念都没有,肯定是那个叫卡罗尔的爱尔兰人。嗯,在英国,肯定有不少人不愿意看到他得奖,因为他的政治态度……但是,考虑到他对细菌的研究,在医学上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我想,这个奖项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了。”
  “那么,数学呢?”默多克问道。
  “数学呀,争夺很激烈。我打算支持波拿巴院长的助手高斯先生。虽然拉普拉斯先生、还有傅里叶先生也有很高的呼声。但我觉得,我还是更愿意支持高斯先生一点。虽然他应该并不需要我来推荐他。很可惜,在今年的两个项目上,我们英国人基本上只有看戏的份。我很想推荐一位英国的科学家,但是在数学和医学这两个领域,显然我们要落后于欧洲大陆。嗯,也许我今年在王家科学院的会议上,应该提一提这个问题。”
第三百六十一章,英国鱼塘
  相当于二百九十公斤黄金的奖金,这在整个的欧洲都引起了轰动。有关这件事情的讨论一下子就将其他任何新闻都驱逐到第二版上去了。就连《太阳报》这样的假新闻媒体,也忍不住跳出来装出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讨论起这个问题来了。
  不过《太阳报》毕竟是《太阳报》,才讨论了两句,就不知不觉地歪楼到了有关太阳的问题上去了。话题很快就变成了:“哪一位可能中奖的英才,才是广大女性朋友最愿意与之共赴巫山的对象?”
  不过在欧洲各国,这个新闻引起的具体的情感却并不太一样,在法国,大家已经习惯性的开始为科学院叫好了。每个人都觉得,这体现了法兰西追求科学和进步的精神,而巨额的奖金,也体现了法兰西的繁荣和富饶。
  至于可能的获奖者,法国人大多都认为,医学奖肯定会给爱尔兰人卡罗尔。不过大家并不因为他不是法国人而感到有什么不满意的。反正卡罗尔的老师是法国人,而且他也是在法国才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另外,数学奖,应该还是有很高的可能会发给法国人的。当然,那个叫做高斯的莱茵联盟的小伙子的呼声也很高,考虑到他更年轻,当然看起来也更帅气,所以在法国还是有不少的姑娘更愿意支持他。
  至于莱茵联盟那边,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到了高斯的身上,大家都在猜测他们这位小老乡会不会得奖,不过考虑到这个奖毕竟是法国人发的,大家觉得,法国人得奖的机会应该还是要更大一点。
  “不过不要紧,反正高斯还年轻,而且考虑到法国人一向表现得还是很公平的,嗯就算这次得不到,两年之后也还有机会,就算两年之后……四年之后也该轮到他了。”很多关心这个事情的北德意志人都这样想着。
  但是英国人那边,在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他们先是觉得新奇和兴奋,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在这次评选中,似乎竟然没有英国人什么事。
  医学倒也罢了,英国的医学,从传统上来说。虽然不算落后,但也没先进到哪里去。事实上,在那个伟大的突破出现之前,全欧洲的医生,基本上都是蒙古屠夫。所以这个拿不到,那也没啥。反正,没看到这个评选当中,到现在为止,大家提名出来的候选人还就只有卡罗尔医生一个人。所以这个奖项和英国没关系,这个真的不寒碜。
  但是数学这个奖项可就不一样了。想当初,牛顿爵爷还在的时候,爵爷一个人,就压住了整个的欧洲大陆。(当然,爵爷的手段多少有点那个什么)甚至,牛顿爵爷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呀!如今英国的数学家竟然连入围都做不到了,这就真的是很他妈的寒碜了。
  当然,明年还有物理和化学的评奖,但是,英国人盘算了一下,除非牛顿爵士复活,否则,物理奖真是一点悬念都没有,推动了电气化时代到来的约瑟夫只要参加,那这个奖就肯定是他的;至于化学,如果拉瓦锡先生参加,嗯,那也是一点悬念都没有。而英国呢,还是只有看的份,甚至都没有底气说,这个评奖太偏袒法国人。这真是寒碜,真他妈的寒碜!于是在一些报纸上,立刻就出现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这个国家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沦落至此?只一定是……”
  这当然不是体制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的媒体是相当的自觉的。无论是托利党,还是辉格党,还是新托利党,都很清楚,无论怎么斗,都不能真的把这个台子斗垮了。不能吃饭砸锅,所以在这一点上,他们还是非常有底线的,这底线就是:联合王国的体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乃是历史的终结,是终极的真理,绝不允许怀疑。
  既然体制没有问题,那就只能是体质的问题了,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这一届的人民不行,居然一个数学天才都没有出!
  于是各家报纸自然就痛斥英国的年轻一代,说他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你看看人家高斯,再看看你们,你们不脸红吗?然后这些报纸进一步指出,他们再不好好悔改,再不努力学习,马上就要被法国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知道不?
  英国的大学生们自然是不服气的,他们觉得,自己其实也是很认真的,而且你拿谁比不好,你拿高斯这种变态来比!这家伙在去巴黎大学之前,就已经很牛很牛了好不好?再说了,高斯的老师是谁?约瑟夫·波拿巴!再看看咱们这里的老师,哪一个赶得上他的?
  对了,你们看过《柳叶刀》上的那篇划时代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没有?啊,你们肯定没看过。在英国,做记者的普遍没文化,哪里会去看这样的东西?嗯,卡罗尔医生在那里承认了,整个构想和研究方向都是波拿巴院长提出来的。说把高斯的那个位置换成我,那我也行,这话我们不敢说;但要说把卡罗尔的那个位置换成我们,那我们还真敢说,我上我也行!可是英国有这样的好老师吗?波拿巴院长将这样的荣誉都让给了自己的学生,换了在英国,就算有了这样的一篇论文,说不定,卡罗尔的名字也会被丢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所以,完全是你们这些前浪不行呀!
  既然大学生们认定,英国在科学上落后了,主要是因为前浪不行,那么最好的,最合乎逻辑的事情当然是干脆去法国求学好了。医学就不说了,自从“《柳叶刀》论文事件”之后,学医的人,不到法国去学习一下,都没有病人敢让他们看病了。而如今,在细细的一讨论之后,大家发现,不仅仅是医学,就连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也已经没法在英国学了。
  “如今在英国,也就能学学‘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了。至于自然科学,完全就没法学了呀!”
  随着英国的大学生们对英国大学的水平的质疑,法国人的报纸也立刻加入了进来。他们向有意去法国留学的英国学生们介绍起了法国各个学校的情况。在介绍这些学校的情况的时候,法国人的报纸拿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排名,那就是基于各个学校在法兰西科学院的官方期刊《自然》上面的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的数量,按照一定规则计算出来的一个排名。这个排名相当的细致,既有各个学校整体的排名,也有各个学校单个学科的排名。对于想到法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这个排名实在是太好用了。
  “咱们英国怎么就没有这个排名呢?”很多英国学生都忍不住问出了这么个问题。
  这个问题自然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英国的大学也参加这个排名,那么它们能排到什么位置?还真有好事者按照这个模式算了算,因为最近一两年,英国的不少学着,在完成了论文之后,也是更愿意优先投稿给《自然》的,因为法国人虽然在审核的时候很挑剔,但是给起钱来却相当大方。
  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不太让人满意,剑桥居然都要排到法国的某个高等师范学校后面去了。这真是……当然,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毕竟英国人不像法国人,什么论文都往《自然》投。所以牛剑的水平应该还是比什么高等师范要强的,大概,可能,应该和巴黎大学差不多少吧。嗯……最多就差一点点,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然而虽然有这样的强行解释,但是大批的英国青年前往法国留学,却成了潮流,而这,还顺带着带来了另一个抱怨,那就是:英国的客船太没良心了,又贵又不舒服!完全没法和欧洲的比!“航海条例”把那些船东都养成懒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