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278

  安迪·弗雷德问这个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找不到合适的中间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的有着很多的可以合法获得佣金之类的收入的空当。这种利益当然是要给路易,或者说给路易斯安纳开发银行。如果连这点基本的原则都不知道,那这生意肯定是没法做了。
  “啊,我觉得,圣多明各就不错,您觉得呢?”路易回答道。
  就在一年前,圣多明各刚刚完成了独立建国,正式成为了法国的“保护国”。而杜桑·卢维杜尔总督也成为了终身执政。
  圣多明各虽然已经“独立”了,但是它依旧是法国的经济圈中的一环,而且接受法国的“保护”,就像后世的不丹,接受三哥的“保护”一样。由它提出租借宗主国的巡洋舰,然后法国人立刻同意,这简直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圣多明各拿到法国巡洋舰之后,立刻转手将这两条巡洋舰转租给美国人,那是圣多明各人不明白国际社会的准则,钻了合同的空子。再说,黑人国家嘛,出点什么这类的事情,也正常是不是?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谁会给你干?
  双方就原则性的问题达成一致之后,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这些事情,就不需要路易这样的高层来谈了。于是两个人随便又说了两句,安迪·弗雷德便起身离开了。
第四百四十五章,向华盛顿进军
  就在美军在海上和陆地上都遭遇到了挫折的时候,在海上终于又好消息传了回来。“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巡洋舰在海上搜索了半个多月之后,终于发现了英国人的分舰队,并和英国分舰队进行了交战。并给英国人造成了相当沉重的打击——英军的两条老式战列舰都被击沉,但是在她们的掩护下,其他几条船倒是都成功地逃脱了。但是这几条船也都不同程度的受损。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战斗力了。
  这次战斗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由老式的木质战舰改装的蒸汽战舰,在真正的钢铁战舰面前,已经是毫无战斗力可言了。在战斗中,法军,啊,应该是美军的120毫米口径舰炮发射的高爆弹能轻而易举的撕碎木质战舰的船壳,并以惊人的效率制造死亡。
  相反,英国人虽然也给自己的军舰换上了钢制线膛炮。但是收到船只本身的限制,(这些老式木船也不值得花大钱改造。)他们只是简单的用钢炮替代了过去的铁炮,这些钢炮普遍比较小,威力也有限,根本就无法击穿“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的装甲。
  再加上航速上的差距,整个战斗几乎就是两条法国军舰在拳打南山敬老院,可以说就战斗而言,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的法国士兵可不这么看,他们都得意得很,因为根据他们和美国人签订的合同,他们击沉或者俘获的没一吨英国军舰或者英国船只,都会又对应的作战津贴,而且作战津贴还相当高,至少是美国同行的十几倍。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承诺,给他们发的工资,用金币结算。虽然理论上一美元钞票和一美元金币完全等价值,但是在美军连续失败的情况下,黄澄澄的美元还是比绿油油的美元要更好一些。
  可惜的是长时间在外面搜索敌舰,“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几乎耗尽了船上的各种物资,所以他们也没法再去拦截那些逃掉的英国军舰了,虽然他们知道,英国人的军舰都受了伤,必须立刻返回哈利法克斯港。如果“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还有充足的淡水和燃煤,倒是可以靠着速度优势,抢先赶到哈利法克斯港外,拦住他们。但是如今,他们也只能放弃这块肥肉,回去加煤加水领奖金了。
  但是法国人在海上的胜利并不足以扭转战局。在陆地上,他们还是被战术上领先了一个多时代的英军吊起来打。在火烧了底特律之后,英军继续南下。在克利夫兰附近,仓促集中起来的一万多美军,和艾萨克·布洛克将军率领的七千多英军(主要是加拿大民兵)展开了一场会战。结果英军好好地给美国人上了一节战术课,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玩意儿叫散兵战术,什么玩意儿叫步炮配合。英军仅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击溃了美军,逼近了克利夫兰。
  因为害怕遭到底特律一样的命运,美军干脆就没有在克利夫兰进行抵抗,而是直接撤出了克利夫兰,英军进入克利夫兰之后,缴获了美国人在克利夫兰造船厂制造的好几条内河炮舰——美军撤退得过于匆忙,以至于没来得及破坏这些东西。
  英军在克利夫兰停留了一段时间,因为在此前的战斗中,英军已经消耗掉了大量的物资,他们现在必须停下来修整一番,以等待后方通过伊利湖送来的补给,以及更多的援军。
  而美国人也赶紧从其他地区调集军队,以便将英军从克利夫兰赶走。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和圣多明各共和国达成了租借协议,从圣多明各租借了两条巡洋舰,它们和“自由贸易号”和“共同市场”号一起重返哈利法克斯港。不过这支挂着美国旗,但几乎所有成员都是法国人的舰队并没有在哈利法克斯发现英军舰只——看来英国人也知道哈利法克斯比较危险,所以直接撤入了圣劳伦斯湾。
  圣劳伦斯湾浅滩多,暗礁多。所以法国人根本就不敢进入这一不熟悉的水域,于是他们便重新将卡博特海峡和贝尔岛海峡卡住,以阻止英国人的船只进入加拿大。
  不过,这时候,英国人那边已经得到了美国人对他们宣战的消息了,所以,在没有护航的条件下,傻乎乎地装上来的英国船少多了。这让梦想着发一笔横财的法国海军将士们很是失望。
  另一方面,就在艾萨克·布洛克将军在克利夫兰等待补给的时候,美国人也开始将更多的军队集中到了距离克利夫兰大约两百公里左右的匹兹堡。同时从新奥尔良出发的“走私船”,光明正大地挂着法兰西国旗,不断地驶入纽约,然后在那里卸下各种走私的民用武器弹药。这些东西有很快被装上铁路,送往匹兹堡。以准备对抗随时可能离开克利夫兰继续南下进攻华盛顿的英军。
  同时一批被临时高价聘请过来的“法国顾问人员”出现在了美军之中。当然法国政府并不承认有法国顾问在美军之中,那些人只是愿意帮助美国人的“志愿者”而已。
  法国“志愿者”的加入,以及他们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让美国军官们感到大开眼界。但同时也对战争的前景越发的担忧了。因为他们发现,美军相比欧洲大陆上的军队,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而他们也没有时间来完成对士兵,甚至是对军官的新战术的教育了。
  艾萨克·布洛克将军很快就得到了他期待的援军。如今他麾下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了两万五千人,同时炮兵和骑兵都得到了加强。上面希望他能向华盛顿进军,以迫使美军和他进行一场决战。段时间内,因为法国的牵制,国内很难大举调兵来支援,这使得如果战争拖延下去的话,人口更少,工业更差的加拿大肯定会首先支撑不住。所以上面希望艾萨克·布洛克将军能迅速的击败美军,并迫使美国认输求和。
第四百四十六章,重新装修
  在加拿大人气势汹汹地压过来了之后,美国人也知道,最好不要依托城市作战,要不然,天知道那些野蛮的英国佬会不会故技重施,用燃烧弹一把火把整个的匹兹堡给烧掉,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美国城市,大多都是野蛮生长出来的,到处都是便宜的木房子,真要是被人用燃烧弹袭击,那就真的像是波拿巴兵工厂的伏尔甘(罗马火神)打火机的广告一样:“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所以在法国顾问们的建议下,美军早就在匹兹堡被北边通往克利夫兰的道路上修好了工事,并依托工事进行防守。这时候,美军的士兵人数已经有差不多四万人了,而朝着他们杀过来的英军才两万五千人,而且大部分也和他们一样,都是民兵而已。
  但是那些法国顾问们就是看不起美国人,他们就是认定,美国人如果离开防御工事,去和英军野战,哪怕他们人更多,英国人也能轻松地打爆他们,因为英国人那边虽然也是以民兵为主,但是英国人那边连排一级的军官,大多都有在欧洲大陆或者在爱尔兰战斗的经验。
  相反,美国的那些民兵,最多也就有点欺负印第安人的经验,他们要说也就有点热血和蛮勇而已。用法国顾问的话来评价就是:“不是真正的军人,连最基本的战术都不懂。”而基层军官队伍,很多时候就是战斗力的保证。所以法国顾问们坚持认为,美国军队老老实实地蹲在战壕里就行了,就不要出去卖萌了。
  对于法国人对自己的评价,美国人其实是相当的不服气的。他们很多人都觉得法国人完全是在危言耸听。英国人之前是占了一点便宜,但那主要是因为他们面对的都是北佬。虽然这个时代的美国还只有十三个州,但是十三个州之间的地域歧视却依然存在。事实上,大部分的国家,都会有这类的事情。比如说尼哄国的关东和关西,又比如说美国的南方和北方。
  这次美军的成员主要是从南方各州增援过来的州兵。美国南方的那些家伙一向不太看得起北方佬,在他们看来,北佬都是不会打仗的胆小鬼和蠢蛋。因此,虽然英国在此前已经在两次会战中轻松的打垮了美军,但因为他们打垮的,都是“北佬”,所以那些南方来的家伙并没有太觉得意外,甚至还产生了“北佬果然都是不会打仗的娘娘腔”的想法。
  这些南方佬甚至于就连法国顾问其实也没太放在眼里。虽然大家都说法国陆军天下无敌,但是不少自大的南方佬却觉得,那也没个啥了不起的。因为当年法国陆军,大家也不是没见过。
  当然,以这些人的年龄,他们当然不可能参加过独立战争,不可能和拉法耶特麾下的法军并肩战斗过。他们所了解的法军,都是从他们的父辈,那些真正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家伙的嘴巴里听到的。
  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全世界的老兵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吹牛逼。正所谓“老兵的嘴,大海的水”。他们一吹起来,那个泡沫比世界上最好的啤酒都要细腻丰富得多。
  于是在他们的描述中,法国人当然是帮了一点点小忙的,起到了一点点的并不关键的作用的。但是独立战争嘛,主要还是我们自己打赢的。嗯,法国人?他们打仗的时候很勇敢,就是有点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嘛,还不如你爸爸我,嗯,当然,他们还是要比那些北佬强不少的。我跟你说呀,那些北佬……
  这其实也正常,老前辈嘛,不在下一辈面前吹吹,怎么能当老前辈呢?但问题是,下一辈的小青年却不知道老前辈们多半是在吹牛,还以为是真的呢。如今到了战场上,他们满心想的都是自己向英国佬发起勇猛的进攻,就像英勇无畏的狮子王冲向一群卑劣的,丑陋的,可耻的斑鬣狗一样,结果嘛,当然是狮子王秒杀斑鬣狗,再次证实美国南方人才是天生的勇士。
  然而那些可恶的法国人,却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哪怕二打一,都不是英国人,不对,都不是加拿大人的对手。这实在是欺人太甚。这完全就是把他们当成了不堪一击的北佬了嘛!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倒也罢了。反正到时候在战场上,大家一个勇猛的冲锋,彻底打垮那些加拿大人,然后看那些可恶的法国佬还能说出什么来。这样想想,那些小奴隶主们还都觉得挺爽的呢。
  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差点就让这些骄傲的南方小奴隶主们要爆炸了。法国人居然要求他们像一个低贱的奴隶那样在地里挖土——这,这是一个高贵的战士该做的事情吗?然后还要求大家打仗的时候躲在壕沟里。而他们的理由居然是,这样做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敌军的子弹命中自己的几率。
  这个说法从数学上来说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这种说法却是非常的,非常的胆怯,非常非常的不专业,而且不虔诚的。首先,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子弹也是长了眼睛的,它们专门会打那些胆小鬼;而对于那些无所畏惧的英雄,子弹都会躲着他们走的。所以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躲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的向前冲,才不会被子弹打倒。
  其次,在战场上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这里面当然有个人的努力,但是更为关键的,难道不是上帝的意志吗?上帝觉得某个人不应该死,那还会有任何一颗子弹,能够违背上帝的意志击中他吗?如果上帝觉得他需要让某个人到天堂来陪他唠嗑一下,那他就是把脑袋埋进沙子里,子弹就打不中他了吗?所以一切试图靠壕沟之类的东西来躲避子弹的,都是不愿意信靠上帝的不虔诚的家伙。这就像在后世,虔诚信仰上帝的人是绝不会在瘟疫出现的时候戴口罩的。也绝不会因为那些不虔诚的科学家胡说八道就不聚集在一起听布道了。他们只会手按《圣经》,喝令病毒退散,就像喝令邪灵退散一样。
  所以虽然在军令的强压下,那些南方小奴隶主们勉勉强强的挖了战壕,但是战壕的质量却挖的一塌糊涂。各种偷工减料。无论是深度,还是转折的次数都不合要求。气得法国顾问们强烈要求他们返工。但是法国人只是顾问,无权直接下令,而美军指挥官安德鲁将军则担心,强令士兵返工,会引起哗变,于是,工事也就只好这样了。
  因为对于军事发展不了解,所以美军在物资配备上也出现了问题。美军有线膛枪,有线膛炮。但是却缺乏一些看起来不太显眼,但却非常关键的东西,比如说铁丝网,比如说地雷。
  虽然法国顾问们强烈要求要有铁丝网,要有地雷。要求美国人立刻去搜罗或者订购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短时间内,还真不好买。就是在路易斯安纳都没什么货。铁丝网这东西,都被那些平时说德语比说法语还多的法国人买去保护自家的根底不受野牛的破坏去了。地雷呢,都卖给墨西哥人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两样关键的东西,还真买不到。
  美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法国顾问的帮助下,摆出了一个缺斤少两的“约瑟夫式防御”。不过即使如此,法国顾问团依旧觉得,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再加上不管怎么说,美军还是很高的士气,美军应该能在这里挡住英军。
  但是会战的过程却让法国顾问团完全傻了眼。
  一开始英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那些美军还算是能老老实实地蹲在战壕里开枪;(战壕挖的不够深的结果)但是因为没有地雷,没有铁丝网,当然更没有阔剑。单靠火炮(美国人的榴霰弹也不多)和步枪,还是很难阻止敌军靠近的。加拿大人在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之后,还是逼近了美军的战壕。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有铁丝网,他们就应该被铁丝网拦住了,然后变成活靶子;如果有阔剑,那更是直接就可以糊他们一脸的钢珠。但是在没有这些东西的情况下,如果敌军已经逼上来了怎么办?那当然是立刻用刺刀冲锋来将敌军打下去。
  这个方案也是得到法国顾问团认可的。所以那些小奴隶主们便也上了刺刀,然后迫不及待地从他们早就不愿意蹲着的战壕中冲了出去。
  靠着人数优势,美军在刺刀战中占了上风,加拿大人开始撤退了。依照原本的安排,加拿大人如果撤退了,美军就应该返回阵地,继续固守。但是那帮子小奴隶主这个时候哪里还愿意蹲战壕?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彻底的打败英国佬,也让那些胆小的,不虔诚的法国佬见识一下真正的天下第一的陆军是怎样战斗的。于是这些家伙就这样追上去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家伙追上去了也就罢了,因为后面还有其他部队呢,反正美军人多。但是出乎法国人预料的是,后面的那些守在战壕里面的南方佬居然在看到前面的战友追上去之后,不等待命令就自发的跳出战壕,发起了冲锋。
  然后……然后他们就在冲出去一段距离后,遭到了英军炮兵的榴霰弹的覆盖射击,伤亡惨重。但是这些小奴隶主们就是头铁,硬是顶着这样的伤亡继续向前冲,然后,就又被阴险的英国人用山寨版的阔剑狠狠地阴了好多把。然后他们的突击阵型也就乱成了一团。而英国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立刻将手中一千多骑兵投入了进去。然后美军就被打崩了。他们又往自己的阵地上跑,而英国人则跟着他们杀了过来。
  那帮子小奴隶主们的战术水平其实一塌糊涂这个时候他们只管往自己的阵地上跑,结果反而成了后面的英军的掩护。气得那些法国顾问都建议直接向他们开火了。当然,法国人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的后果是,美军的整个防御都被自己的溃军冲乱了。英军趁机投入主力猛攻,一家伙就又把美军打崩了。
  匹兹堡自然是没法防御了,最后安德鲁将军只带着一千多人逃回了华盛顿。而这一千多人中,还有一百多人是法国顾问团的人。(法国人都有马匹,跑起来比大部分美国人都快)
  如今从匹兹堡到华盛顿,已经再也没有什么成建制的美国军队了。再也没有人能阻挡英军了。法国顾问团也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已经不存在能守住华盛顿的可能了。杰弗逊总统不得不带着政府紧急向南方的里士满转移。而他们前脚刚刚离开,英国人的骑兵就出现在了华盛顿的近郊。
  英国骑兵的出现让华盛顿乱成一团,市民们也纷纷从华盛顿逃离,所以几天之后,当英军主力抵达华盛顿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在原本的历史上,英国人在美国总统府放了一把火,把整个总统府都烧黑了。后来美国人回到华盛顿之后,为了掩盖被焚烧的痕迹,便将整个总统府刷成了白色,于是美国总统府就变成了“白宫”。所以白宫外表看起来是白的,但是白色下面全是黑的。要说这也的确非常的美国。
  但是在那个时空中,英国人或者说加拿大人之所以烧掉白宫,是因为美国人先在多伦多放了一把大火。而在这个时空里,美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火烧多伦多的机会。所以,加拿大人倒是没有火烧美国总统府。
  但是加拿大人也不是什么都没干。他们在美国总统府展开了涂鸦比赛。他们觉得美国总统府的装修实在是太没品味了,便帮助他们将总统府按照后现代风格重新装修了一下。比如说总统办公室的墙壁上,就多了这么一句话:“亲爱的美国佬,我们会经常回来,检查你们的‘战争的艺术’的学习成绩的。”
第四百四十七章,撤退
  如果这次进入美国总统府的加拿大人,都是正宗的,说英语的加拿大人倒也罢了。那些家伙虽然很坏,但是艺术细胞有限,在乱涂乱画上,没太多的创造力,最多不过是弄点红颜料,写点乱七八糟的,诸如用字母F开头的鬼话,比如说,“我F了Y”这类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玩意儿。
  但是,加拿大人中还有魁北克那边的,说法语的家伙。魁北克那块呢,原本曾经是法国人的殖民地,后来在七年战争中,法国人败给了英国人,这块殖民地就归了英国。但是当地的主要居民却还是说法语的。只不过是变成了说法语的英国人。就像现在在路易斯安纳,到处都是说德语的法国人一样。
  按说这些说法语的家伙,对于英国的认同感并不高。老实说,他们对于加拿大的认同感都不高,一直到几百年之后,他们都是不是的扬言,要全民公投独立。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对于打美国人却非常来劲。这当然是因为——美国人迫害天主教徒!
  要说最初跑到北美大陆上面来的英国移民,其中很多都是为了躲避英国国教对清教徒的迫害的。但正所谓屠龙的少年最后总是变成了恶龙一样。这帮子信仰加尔文主意的家伙们一旦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立刻就开始迫害起了其他的,诸如天主教这类异端。
  不过这也算是加尔文宗的传统艺能了。当年加尔文在他还在受到天主教的迫害的时候,在他最重要的著作《宗教原理》中,非常诚恳地写道:“把异端处死是罪恶的,用火和剑结束他们的生命是违背人道的所有原则的。”但是等加尔文成为了日内瓦事实上的统治者之后,他就立刻用一个叫做赛尔维特的,不承认“三位一体”的异端做了一次大烧烤。
  所以当清教徒,这些加尔文的信徒在美国获得权力之后,他们就向他们的老师学习,对那些“不虔诚的异端”大加攻击。很多天主教徒便都逃到了加拿大的法语区,他们也将这种宗教仇恨带了过去。
  要说在艺术细胞上,说法语的就是比说英语的更好一些。比如说来自渥太华的列兵比尔正提着一桶黑油漆,准备在美国总统的办公桌上写一段粗鄙不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朋友,来自魁北克的路易一把拉住了他。
  “你打算在这上面写什么?”路易问道。
  “当然是,杰弗逊,我F你全家了。还能是什么?”淳朴的比尔反问道。
  “这也太没想象力了!这真是……听我的!首先,你要去换一桶红色的油漆来,然后你要这样写:‘亲爱的杰弗逊总统,我在你的办公桌上,和你的姐妹女儿玩了个痛快,并且用她们流出来的东西,在这里给你写了封信,他们都表示,我比你能干多了……’”
  “哇!路易,你真是个坏东西!不过,这么写真的很有意思,哈哈哈……就这么干!”
  然后比尔就去换了一桶红油漆……
  除了文字,那些说法语的家伙还在总统府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什么加尔文下地狱呀,什么加尔文带着清教徒在地狱中跪舔路西法呀,要说画得还相当的逼真。
  除此之外,加拿大人还在美国总统府的地下找到了一条密道,不过这条密道好像已经很久没人进去过了,也不知道是用来干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