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25

  林恩很是费解地揣摩了一番:这是让自己到上面去打狙击?
  对于射击技术,某人的自我感觉确实良好,只是按照常理推断,战场上爬得越高、死得越快,房顶肯定更容易挨弹片跟枪子。可是,“屠夫”没理由会害自己吧!
  空想得不出结论,见“扬克尔”已经背着手转到别墅后面去了,林恩干脆拎着步枪爬出战壕。这会儿隶属于不同部队的士兵们都在“大兴土木”,压根没有人关心这个党卫军步兵的动向。踏着石板铺就的房前台阶,林恩走到了别墅的大门前,原先的木门已经不知去向,一队国防军士兵在这里堆砌了沙包掩体,架设于此的机枪上挂着长长的金属弹链,而士兵们还在忙碌地往门口搬运木桌、椅子,只是这些东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加固防御,林恩表示非常疑惑。
  绕过正门从左侧的楼梯上了楼,第二层楼面上同样是忙碌的场景。士兵们在靠窗和阳台处都构筑了射击战位,也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大麻袋,居然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位置都利用起来了,并且放好了机枪、步枪甚至还有一门“洋娃娃”重型反坦克火箭筒!
  乍一看,二楼并没有通向顶楼的楼梯,林恩来回看了看,终于在一扇木门后面发现了旋转状的楼梯,皮靴踩在木质踏板上咯吱咯吱作响,恍然间将林恩带回到了儿时的回忆,那时候许多楼房用的都还是木质楼梯,一旦年代稍久,经常踩踏处就会磨薄直至产生破洞。
  所幸的是,这木头楼梯算是比较结实的,除了发出声响,连颤悠感都没有。走出楼梯尽头所对的小门,林恩来到的是一个圆弧形的小露台,它小得甚至摆不下一对茶桌椅,别墅主体的尖屋顶基本与这露台的地面相平,屋顶上铺着条纹块状的红褐色瓦片,压根不适合布设战位——仅有两名士兵趴在那里用望远镜朝河对岸观望,估计战斗打响后就会撤走。
  林恩本打算就此折返回到自己的阵地去,可头顶传来的咳嗽声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抬头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露台虽然没有台阶或楼梯继续往上,但可以顺着凹凸的墙体往上爬,他将步枪靠在门边,扳着墙体攀上两步,脑袋刚探出屋顶,竟与一双湛蓝色的眼睛近距离对视。林恩当时就给怔了一下,他定睛一看,通往露台的楼梯上方的屋顶近乎于两米见方的正方形,一名周身覆盖着浅灰色伪装布的士兵就趴在这里。
  此人就是传说中的战场狙击手么?
  看对方手里裹着灰布的步枪以及安装在步枪上的瞄准镜,林恩立即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林恩盯着狙击手,这狙击手也看着林恩,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地望着,全然不知对方的意图所在。几秒之后,林恩从走神状态回归,心里一个激灵,迅疾腾出右手从口袋里掏出那包用“波波沙”淘换来的香烟,很是艰难地递到对方面前,并且极其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嗨!”
  没有军礼,没有口号,对方也只是非常简单地回应道:“嘿!”
  对于任一交战国的士兵们来说,烟都是好东西,来自同伴的更是毫无拒绝的理由。狙击手伸出左手接住这包香烟,见它还没有开包,略略有些诧异,但很快腾出右手在香烟包正上方撕开一个口子,熟练地抖了抖,抖出一根香烟然后叼在嘴里,边把余下的香烟还给林恩,边道了声谢。
  得益于《德语日常会话》,林恩听懂了对方的话语,还顺势说了句“不客气”。见对方没有离开的意思,狙击手平着往右挪了半个身位,林恩连忙把香烟揣在上衣口袋里,撑着屋顶边缘就爬了上去。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这离地十几米的屋顶上,趴着也能够看到更远的前方:积雪覆盖的树林有种壮观的自然美,它占据了前方视线的大部分,尽头的凹地可能就是林恩他们先前战斗过的村庄。树林边缘距离眼前这条河流的南岸有两三千米,地势平坦、一览无遗,林恩觉得如若自己是指挥官,一定会抓住这里的地形做文章,埋设地雷、挖设反坦克壕沟,好让冲出树林的苏军坦克和步兵无法顺利前行,届时己方的炮火就能够舒舒服服地痛揍对方。然而现在看来,德军指挥官们什么也没有做。
  扭头向右,隔着不远就是小镇“霍尔根”。从侧面看,它的多数民房都建立在河流北岸的缓坡上,木石结构的尖顶房紧凑而又错落有致地排放在一起,让林恩看到了远离都市喧嚣的传统欧式风味,虽然异乡的土地未必适合自己,但这里原住民过着的应该是一种和谐安逸的生活。
  曾几何时,林恩也只想安逸地活着,但这现在俨然成了奢望。
第37章
神的庇佑
  先是硫磺,然后是烟草,火柴和香烟相继点燃让林恩闻到了两种很清淡的气味。比起炮弹爆炸后产生的呛鼻硝烟,它们可要柔和得多。
  见林恩没有拿出烟来,狙击手点着香烟也就弄灭了未尽的火柴,连抽了两口,开口问道:“你从哪里来?”
  最基础的对话林恩已经学会了四五句,他答道:“丹麦!”
  丹麦和中国,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大小、历史、人种、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天壤之别,可披了一身“白皮”,林恩也只好暂且把自己当丹麦籍的日耳曼志愿兵来看待。
  “我从巴伐利亚来,奥利弗·格林斯特!”狙击手说自我介绍说。
  林恩点点头:“幸会!我叫林恩·加尔戈!”
  如果对话到这时候结束,那么林恩的表现将是无可挑剔的,然而狙击手紧接着又说了一长串的话,里面的词语都超出了林恩现在所掌握的内容。可怜的林恩只能一动不动地趴在原地,假装自己很认真地注视着前方,而这会儿前面的树林也确实有了一些异常的动静:在距离树林边缘还有一段距离之处,那些松树的尖顶晃着晃着就“消失”了。
  狙击手略微抬起枪用狙击镜观察了一下,恨恨地说:“是俄国人!”
  穿过树林时需要压倒一部分树木,这就意味着即将投入进攻的苏军部队中有一定数量的坦克装甲车。其实基于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林恩早就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到了战争末期,苏军的钢铁洪流已是势不可挡!
  就在林恩纠结着自己是否需要向同伴们告警的时候,在二楼尖顶屋面上用望远镜警戒的士兵们就朝下面大叫起来。林恩只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了“俄国人”以及“准备战斗”,想着自己在屋顶上非但帮不上忙,还可能把盖着伪装布的狙击手给暴露了,再加上他总觉得屋顶不太安全,遂决定原路返回。可他的左腿刚刚下了屋顶踩在墙上,就看到树林远端有异样的光亮在跃动,灰白色的烟雾也一团团出现在那里,汽笛一般的怪叫声随即传入耳中……
  苏军的炮击开始了,林恩大为惊愕。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敌人战车炮以外的大炮开火,更夸张的是,他肉眼居然看到了跨越树林飞落到近处的炮弹。它们的速度比夜战中的子弹还要快许多,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飞过了好几公里的距离,而伴随着第一发炮弹落在河面并激起十几二十米高的水花,猛烈而密集的爆炸开始撼动地面,在林恩的位置上都能够感觉到屋面和墙的颤抖。他来不及对新交的朋友说声再见,连滚带爬地回到露台,捡起步枪沿着楼梯飞快往下面跑。从二楼下到一楼,沿路就看到德军士兵们不再搬运东西而是呆在战斗位置上。
  轰!
  林恩刚从别墅的小门出来,一枚炮弹就落在了不远处的阵地上,这不仅震得他耳朵发鸣,爆炸形成的气浪更是卷着积雪泥屑飞来。林恩下意识地低头弯腰,可在这强劲的冲击下仍是站不稳脚。等到气浪消去,林恩又继续同伴们所在的战壕跑——这是新兵最容易犯的一个致命错误,要知道连续炮击会形成片状的杀伤区域,暴露在外的人甚至可能被落在几十米外的炮弹产生的弹片夺走生命。尽管阵地上有人注意到这个冒失鬼并且大声喊叫提醒他趴倒,然而林恩依然埋头往前跑,在他看来区区五十米的路程转眼就到,可这“一转眼”所需要的时间比他想象的要长得多!
  轰……轰……轰……
  经过最初的调整,苏军的炮火渐渐开始向北岸延伸,越来越多的炮弹落在德军阵地上,短时间内就形成了炽烈的烈焰风暴,在爆炸冲击波和弹片的双重作用下,别墅朝南一面残存的玻璃纷纷破碎坠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恩仍然暴露在阵地上,炮弹的巨响震晕了他的头脑,浓烈的硝烟迷乱了他的眼睛,狂虐的气浪撞得他左摇右摆,就在一些老兵提前为他哀悼的时候,这家伙脚下一滑,竟然滚进了一个散兵坑!
  跌进散兵坑也就短短几秒,林恩突然感觉头部的晕眩、腹腔的反胃以及四肢的乏力症状统统减轻了。随着思维的清醒,他突然意识到刚刚自己的举动简直就是在自杀,以至于他自己也觉得不可理解。
  敌人凶猛的炮火仍在持续的肆虐这处阵地,躺在形如墓坑的散兵坑里,林恩怔怔地仰望天空,夕阳刚刚沉入地平线,蔚蓝的天幕染着一层鲜艳的血红,四处溅落的泥块就像鸟儿一样不断从眼前飞过,飘然而过的阵阵硝烟形如云团却永远没有云团的飘逸。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传来的爆炸终于减弱了——虽然听力受到声波震荡而出现了暂时性的下降,但从地面的颤动感也能够察觉出这种变化。毫无征兆地接连咳嗽了好几声,林恩的意识终于完全清醒了。自我感觉了一下,好在身体没有受伤;左右摸了摸,步枪也还在。在刚好容纳一人的散兵坑里勉强转了个身,忽感四肢有种怪异的酸麻,小心翼翼地将戴着钢盔的脑袋探出地面以上,苏军的炮火还未完全平息,T-34连同披着白色斗篷的步兵已然出现在了河对岸。
  没有任何的缓冲与节奏转换,战斗直接上演!
  凭借动力优势,一辆辆T-34在开阔地带跑得飞快,那架势仿佛准备直接飞越河流似的。紧跟着坦克投入进攻的苏军步兵们也一个个拼命奔跑,但任凭两条腿怎么摆动也快不过钢轮履带,他们眼睁睁看着己方坦克从身旁飞驰而过,很快就被拉开了上百米的距离。
  不经意地转头向右,林恩发现“霍尔根”也遭到了苏军炮击,自然美丽的小镇此时浓烟四起,想必又有不少建筑毁于战火,心里顿时有种无助的失落感。
  咻……轰!
  突然袭来的炮弹迫使林恩第一时间低下了头,这个由先期抵达的士兵挖设的散兵坑横向宽接近两米,纵向长半米,深约有一米,可以容纳双人或三人战斗小组驻守,估计是预留给反坦克战斗人员使用的。林恩以单膝跪地正好可以在射击和隐蔽两种姿态之间自由转换,撇开新时代青年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他重新把注意力放在攸关个人生存的正面战场上。临近河岸,那些狂奔的T-34终于放慢了速度,而进攻方的指挥官在战术上应该是早有安排的:一部分坦克极慢速或是干脆停下来使用坦克炮和机枪对德军阵地实施火力压制,另一部分则径直驶到河岸边尝试直接渡河。这里的河岸虽然不高,但地势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坦克手们无法下车查看的情况下,一辆T-34不幸选择了相对垂直的河岸,履带刚有三分之一碾过河岸边缘,泥土崩塌就造成坦克猛然前栽,所幸落差只有一米,坦克成员们顶多摔个轻伤,只是坦克炮管连同车身全部顿时插进河床,驾驶员试图倒车,但履带拼命反转却根本抓不住松散的泥土。埋伏在阵地侧后方的德军坦克炮怎会放过如此机会?一发炮弹就直接掀了它的天灵盖。
  同样是命,林恩刚刚的运气就好的让人咋舌,那辆T-34里面的苏军坦克手们就很无奈了。瞧!那些找到缓坡下河的坦克虽然也有几秒钟的时间把“天灵盖”展示给了对方,但只要动作够快,下河之后不就立马恢复了舍我其谁的霸气?
第38章
神射手
  三、四十米宽的河床,半米深的河水,这样的自然屏障阻挡苏军步兵进攻尚能发挥一些作用,想阻挡成群结队的T-34?难!
  德军防线上仅有的几门反坦克火炮声嘶力竭地发出怒吼,穿甲弹也频频命中苏军坦克,可小口径炮弹除了抓住对方下河的机会从坦克顶部攻击,其余的都如同隔靴搔痒,而那门大口径反坦克炮在500米以内虽然能够一炮干掉一个,但它势单力孤不说,接连干掉三辆T-34之后就引起了对方的注意,负责火力掩护的苏军坦克纷纷将炮火砸向它所在的位置,持续的炮击过后,林恩再也没有听到它的声音……
  随着第一辆T-34柴油机发出格外沉闷的嘶吼,长而圆直的炮管连同刷着白漆的钢铁躯体出现在了河岸北侧,最激烈的战斗终于到来。
  “第五组开火!”
  在高亢嘹亮的德语呼喊下,正对那辆苏军坦克上岸之处的德军反坦克小组开火了。他们埋伏在战壕线前方的一处散兵坑里,使用的是带有护盾的“坦克杀手”,这种犀利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在有效射程内本来就能够穿透T-34的正面装甲。为达到确保击毁的目的,射手瞄准苏军坦克上岸时暴露出的车体前下部开火,火箭弹击中目标的一瞬间迸发出了许多耀眼的火星,然而这还只是精彩的开端。转眼之间,一团炫目而刺眼的火球出现并吞噬了这辆T-34的整个车身前部,沉闷而响亮的爆炸就像是在铁皮罐头里点燃鞭炮的效果。这团火球在升腾过程中渐渐变暗直至剩下飘然上升的黑烟,但T-34上的明火并没有消失,它的整个车身连同负重轮位置仿佛到处都在燃烧,数秒之后,车内弹药的殉爆使得这四十余吨的钢铁战车如玩具般弹起——虽然履带并没有完全离开地面,在视觉上却有着明显的跳跃感。此刻林恩虽然呆在战壕后方的散兵坑里,但距离那辆苏军坦克估计就两百米左右,比起早先在村庄防御战的观察位置又近了许多。站在纯视觉效果的角度,他的一双眼睛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享受,只是战场上还有许多事情比观赏战斗场面重要,比如坚守、存活以及胜利。
  对付苏军坦克并不是自己这种步枪兵能够考虑的事情,理顺了定位,林恩端起毛瑟步枪“重操旧业”。这时候,白色的身影业已抵河岸处,有坦克在前面开道,步兵们完全不需要花费心思选择下到河床的路线,直接沿着履带痕迹走就行了,而使用轻重机枪的步兵则迅速在河岸处架设武器,他们的到来使得原本负责火力掩护的坦克可以抽出一部分投入渡河进攻。
  粗略而迅速地观察了战场形势,林恩将注意力锁定在了两名刚停住脚步准备趴下使用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苏军士兵,步枪准星套住右边那个,按照对距离和风速的判断估算了偏移量——扣动扳机。从这处散兵坑到正对面的河岸也就两百多米,枪响,正往下蹲的苏军士兵双膝跪地、应声向后倒去。收枪、退弹、复位、瞄准,连贯的过程只耗费了三秒,而另一名苏军士兵已经卧倒,火舌正在那挺轻机枪的枪口闪动。若是要保证命中率,林恩这时候应该重新选择目标,但空前的自信让他决心追猎。以更加慎密的计算缩小偏移位差,摒弃杂念以及战场环境的干扰,紧接着,林恩扣动了扳机。
  由于目标趴在地上,这一次林恩无法从对方的动作来判断子弹是否命中,他依然单膝跪地,枪托下压、枪口上扬,左手握着护木,右手顺势拉动枪栓,带着青烟的弹壳悄无声息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静静掉落在了散兵坑底的泥土上。
  再次举枪瞄准,不见那挺“捷格加廖夫”喷射火舌,而从后面跑上来的一名苏军士兵突然俯下身子准备捡拾这挺轻机枪。对于这送到枪口的机会,林恩岂会放过,直接一枪过去,那家伙当即仰面朝后倒下。
  三枪结果了三个苏军步兵,林恩已不满足于小商小贩式的窃喜,他的胸中正涌起一股豪迈气概,甚至有“给我一杆枪和足够的子弹,我能够干掉整支苏联军队”的轻狂。不过,一路上出生入死的经历还是让他很快把情绪平复下来,重新装填好子弹,抬枪瞄准。
  河对岸的那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就像是有难以抵制的魔力,明明已经有三个士兵倒在旁边,这会儿居然又来了一名苏军士兵准备趴下来操纵它射击。
  不等这家伙得逞,林恩直接在他弯腰俯身的时候将其撂倒。
  这个世界缺什么都不缺冒失鬼,林恩的第五发子弹送给了下一个试图拾起“捷格加廖夫”的苏军士兵。这让他感觉不像是在战争末期,而是1941年德国刚刚入侵苏联,那时候苏军部队确实面临枪械物资缺乏的困境,当年大片《兵临城下》里苏军士兵等着捡阵亡同伴的枪支也算是一个侧面的写照。
  可是除了最初两名原配的机枪手,后来的三个苏军士兵都拿着“波波沙”冲锋枪,它们和“捷格加廖夫”都是颇为成功的武器,是二战苏军部队的代表性枪械,在战场上能够提供充沛的火力,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波波沙”主要用于200米以内的近战,而“捷格加廖夫”可以从较远的距离上有效攻击对手。
  没怎么费力气就干掉了五个苏军士兵,在往步枪内置弹仓里装填子弹的时候,林恩终于觉得手动步枪射速慢是制约自己有更出色发挥的先天缺陷了。等他重新端起枪,这才发现那五具尸体差不多已经把“捷格加廖夫”给埋住了,也有可能是尸体叠加的场面让人避之不及,后面的苏军士兵终于没再上来捡枪。不过,成百上千的苏军士兵投入进攻加上对面河岸的地形开阔,林恩轻而易举地找到新目标并且一一予以射杀,当这场战斗中的击杀数字飙升到9时,这名魔鬼射手突然觉得射杀再多的普通苏军士兵对战斗形势的改变也是极其微弱的,于是最后一发子弹,他开始在视野中搜索军官模样的苏联人——他们应该拿着手枪……手枪……手枪!
  准星套上那个拿着手枪的家伙,林恩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却猛然发现目标后仰着倒下了。
  权当这是一次“意外”,林恩端着枪继续搜寻,这阵子埋伏在一线战壕前方的德军反坦克战斗小组已经接连干掉了十多辆苏军坦克,那些T-34的残骸就像是干涸池塘里爬出的乌龟,竟然快堆满了河流北面的河岸,致使后续投入进攻的苏军坦克只能走它们的间隙或是向侧翼迂回进攻。为了压制德军的这些反坦克战斗人员,对岸的苏军坦克和步兵纷纷将轻重武器的火力集中到了德军阵地前方以及战壕地带,从而给了战壕后方以及别墅地带的德军射手们相对宽松的发挥空间。
  正沉醉于个人猎杀对手的林恩,这时候已经完全忽略了对战场形势变化的关注。他急于为再次装填前的最后一发子弹找到理想归属,在那些苏军士兵之间来回搜寻着,须臾,又一个拿着手枪并且敢于“招摇”的身影出现了。以时不我待的气势移动准星,可这一次他还是慢了半拍。
  难道是己方的狙击手?
  脑袋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林恩有些释然,狙击手毕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又配备专业的瞄准器具,猎杀敌方军官的效率自是没得比。就近选了一个目标开火,林恩把脑袋连同整个身子缩到散兵坑里,背靠朝河一面的坑壁坐着,这样装子弹虽然有些别扭,抬起头正好可以看到别墅顶部。
  尽管使用了无烟火药,但这个时代的步枪在开火时仍是有迹可循的,枪口产生的火光、燃烧颗粒及余热造成的烟气。因此,找寻狙击手最好也是最无奈的办法就是等他射击,林恩翘首以盼,甚至不惜放慢手中的动作。须臾,他果然看到露台顶上的屋面火星闪动,而随着夕阳的倦去,深蓝色的天空中已然挂着一轮淡淡的新月。
第39章
拒绝鲁莽
  当林恩的视线再次投向战场时,苏军的进攻就如同海浪撞上防波堤,纵使它狂暴、凶猛而又目空一切,在竭尽全力却奈何不得对方的情况下,要么粉身碎骨,要么黯然退却。
  经过了二十多分钟的激战,河床及南北岸边的苏军坦克残骸不下三十辆,被德军枪炮击毙的步兵更是形成了“横尸遍野”的惨象。由于幸存的几辆T-34明显不足以撼动德军防线,单纯的步兵进攻只会在敌人的机枪面前徒增伤亡,在军官们默许的下,涌至南侧河岸的苏军士兵们不再贸然跳下河床。他们本想在靠近河岸处和德军对射,但预先布设了防御的德军士兵根本不给他们机会,部署在战壕后方的迫击炮连连开火,使用三脚架的MG-42亦嘶吼着喷射出致命的“金属风暴”。仅仅又坚持了两三分钟,在最后几辆坦克的掩护下,苏军步兵终于撤退了。
  尽管承受了较大的伤亡,但苏联人的撤退仍是缓慢而有序的。随着双方距离的拉大,被德军火力击杀的苏军士兵在迅速减少,而当枪声最终平息下来的刹那,德军阵地上出现了持续数秒的沉寂。紧接着,从战壕前方开始,欢呼呐喊声迅疾蔓延开来。
  战争亦如球赛,实力并不代表胜利,但尽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仍能够对最终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醒的大脑还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林恩的四肢却像是睡了一个星期的硬地板,关节倍感酸麻,浑身上下亦像是被莫名其妙的抽空了气力。他把步枪靠在散兵坑壁,兀自靠坐在另一边,右手解开钢盔下的扣带,左手微微颤栗地取出香烟,照着抖了抖,却有两根烟掉了出来。他只好将其中一根又塞了回去,然后把另一根叼在嘴里,正在口袋里摸索着火柴盒,突然听得“啾”一声响,人还没反应过来,钢盔就“当”地往后甩去。
  这突如其来的冷枪可把林恩惊得够呛,整个人条件反射式地蜷缩着身子躲到散兵坑底部,嘴里的烟掉了也浑然不知,更让他心灵受伤的是,钢盔被子弹打中的刹那,惊惶绝望的情绪竟让他差一点失禁——作为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若真发生那种情况,林恩觉得自己肯定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这时候,啪的一声枪响从上方传来,迅速积累起来的战场经验让林恩判断出那是从较近距离传来的枪声。他顿时想到了楼顶的那名德军狙击手,专业的伪装加上专业的光学瞄准镜,他完全有条件在战场上狙杀敌方枪手。
  且不论刚刚差点干掉自己的是苏军普通步兵还是专业狙击手,缩在冰冷泥地上的林恩首先反省自身的原因:敌人虽然撤退了,但趴着的那些未必都是死透了的尸体,自己这种半拉子的菜鸟都能在三百来米的距离上射中趴着的目标,苏军士兵当然能够给自己来个一枪爆头。这散兵坑毕竟比一般的战壕浅,自己刚才那样坐着确实很舒服,却正好把头顶暴露在外,若是没戴钢盔,搞不好已经白的红的撒了一地!
  枪响之后楼顶未再有人射击,林恩没办法问己方狙击手那个狡猾的苏军枪手是否已经被干掉了。就算他能够确定,也不能大声说话以免暴露位置,更何况战场上确认一个目标是否真的挂了并不容易。
  须臾,前面战壕中传来了“屠夫”的声音,“嘿,林恩”之后的那个疑问句林恩虽然听不懂,但大致可以猜出对方是在询问自己的状况。林恩连忙从袋子里掏出词典查“好”相应的德语,然后照着上面的音译回应“屠夫”——若是别墅那边有人看到林恩的这种举动,不知心里会有何感想。
  由于之前的冷枪,德军士兵们在这战斗间隙也不敢贸然走出掩体,战壕中的人还可以相互走动,运送伤员以及增补弹药,可林恩这样的“散兵”就没办法了。趁着天色还没有彻底黑下来,林恩掏出《德语日常会话》,鹦鹉学舌地说道:“中士,你怎么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