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25


第46章
夜行
  上半夜的星光还算明朗,林恩跟着同伴们的步伐小心地走着,最初二三十米是普通平地,接下来是一个比较突然的陡坡。看到前面的士兵脑袋的位置迅速降低,他心里也就提前做好了准备。放低重心,谨慎而又尽可能迅速地下了坡,脚下的松软感顿时强烈起来,河水流动的潺潺声也近在咫尺了。
  要直接涉水渡河么?
  比起苏联腹地的广袤原野来说,德国东部的冬天还算是比较温和的,而这河流已经开始解冻,也就意味着春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可是,夜间的气温仍有零下好几度,就算河面不宽,两三分钟就能够涉水而过,被水打湿的靴子和裤子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人的意志以及肢体的抗寒抗冻能力。
  罢了,罢了,看着同伴们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林恩安慰自己道:反正现在身上仍是不干不湿的,全湿也就是来个痛快的。相比于那些在苏联冻坏了手足的德国士兵,人至中年患上风湿关节痛又算得了什么?
  听到前面同伴涉水行走带起的哗哗水声,林恩不由得双手握紧冲锋枪,牙关紧咬,以鼻深呼吸。很快的,脚下感觉到了额外的阻力,一股明显的冷意透过靴子的皮面传递到足部。以军用靴的质量,若只是淌过浅水还不至于渗漏,但随着阻力感的增强,冰冷刺骨的河水终于从鞋带、靴口处侵入。林恩能够明显感觉到那股冰冷沿着小腿往下蔓延,脚踝、脚面然后是脚底,一转眼的功夫,两只原本还有些暖意的脚都彻底冰冷了。
  冰水泡脚的滋味苦不堪言,然而不论是装备精良的“暗夜战士”还是普通“杂兵”都一声不吭,他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尽量保持着身体平衡,又不至于弄出太大的水声。河水从小腿位置漫到了膝盖,然后继续往上到了大腿位置,就在林恩开始担心“小弟”也要不保的时候,河水开始变浅,对于腿部的阻挠也随之递减。虽然渡河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林恩这战场菜鸟的心情却随着水位的降低而轻松起来。好景不长,夜晚的凉风一吹,被河水浸透的腿部随之产生了一种被冻透的感觉,还顺势“吸”走了身体其他部位的热量。等到走上河岸时,林恩全身上下已经抑制不住地颤抖起来,心里嘀咕着:我的老天爷,这日子可怎么熬啊!
  对面河岸的坡度大致相当,在同样没有敌人干扰的情况下,上岸时却有好几个德军士兵滑倒了,林恩也未能幸免。这客观上可以理解为靴子被河水浸湿了,但林恩注意到走在前面的那些“暗夜战士”没有一个打滑,难道这就是精兵和杂兵的区别?
  上岸之后走过三四十米就进入了树林,林恩有些好奇苏联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在这里渡河,虽然要多绕一些路,但总比硬突德军防御阵地付出的代价要小一些吧!
  战场的复杂程度终究超过了大多数纸上谈兵者的理解,河流的长度不仅增加了防守方抵御敌人进攻的难度,也同样让进攻方在选择突破口时多了需要慎重考虑与权衡的因素,那些看似一突即破的地段,很可能是对方留下的陷阱,一旦掉入其中,渡河部队很可能遭到对方的三面围攻,而后续部队又无法从敌人固守的其他地段实施增援。
  战争没有悔棋,一步走错,无可挽回。
  从进入树林开始,“暗夜战士”们有意放慢了脚步,虽然并没有进入战斗状态,走在最前面的那两个仍频频举枪。想想电影电视里的情节,林恩也就理解了:他们这是在利用安装在突击步枪上的红外线夜视仪观察预警。这种较为原始的夜视装备虽然探测不出地形地貌,却能够在有效距离内发现热量明显区别于环境的人体和车辆,安装在枪炮声还能够在夜战中进行精确瞄准。如此场景固然颠覆了林恩对二战的原本印象,但就如同德国在战争末期研发出的每一件新式武器,即便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却依然受限于技术、人力、物力以及停留在传统层面的指挥技艺。结果,它们没能如创造者的初衷那般改变战争走向,仅仅给后世的军迷们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想象。
  端着一支传统的手动式步枪,林恩和其他杂兵一起以散兵队形跟在“暗夜战士”们后面。这里不久前还是己方的控制区域,敌人在此布设地雷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林间的沉寂还是让每一个人皆是小心翼翼的挪动脚步。大家心理都清楚:每前进一步,距离敌人也就更近了一步。
  红外夜视仪,自动武器,渡河入林。到了这个时候,林恩对此行的意图愈发好奇。这样一支五十余人的战斗队伍在近战火力输出方面自是远远超出一般的德军步兵团队,在夜战中尤其有优势。不过,他们并没有配备任何反坦克武器或者常见的轻机枪,一旦遭遇苏军装甲部队,撤退将是唯一的选择,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可能地避开苏军主力,并在行动得手后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树林撤回己方阵地。
  辎重车队、野战油料弹药库、炮兵阵地、野战医院、战地指挥部,林恩揣测这支战斗小队将以哪一个作为首要目标。如若他自己是指挥官,野战医院肯定是先排除的,那只会激起毛子们的狂暴情绪。突袭炮兵阵地看起来很有价值,可破坏大炮并非简单任务,考虑到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量,即便成功摧毁一处苏军炮兵阵地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相比之下,破坏甚至摧毁苏军的辎重车队、野战油料弹药库甚至战地指挥部是当前局面下比较理想的突袭战果,哪怕只能稍稍拖延苏军的进攻计划,也能够为德军收拢残兵、巩固防线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南岸的树林就像是无边无际的瀚海,半个小时过去了,紧接着又是半个小时,腿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麻木而迟钝,却依然看不到树林尽头的空旷处。这不禁让林恩想起了白天的战斗,如果仍是同一片树林,那么以目前的行进速度,估计还得两三个小时才能够走出去。可是隐蔽的夜行又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万一没准备地撞上了苏军部队,这区区五十人的战斗小队还不够对方塞牙缝的。
  眯起眼睛搜寻那名军官的身影,然而从后面看,几个背负大盒子的“暗夜战士”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们背上这偌大的箱子想必就是红外线夜视仪的电池,以前常常为手机待机时间而头疼的林恩突然想:这些大电池能维持夜视仪正常使用多长时间?
  其实即便在拥有百度大神的时代,林恩也查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国内,有关二战的资料并不完整,有不少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考虑到德意志第三帝国覆灭前高层指示技术部门销毁了大量资料和样品,加之美苏等盟国军队在缴获资料、俘获技术人员后予以保密,有关战争后期的资料更显扑朔迷离。
  曾经的林恩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完善工作,然而造物主给了他这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若陪同这个传奇的军事帝国走完它最后一段路程之后依然活着,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尝试当个军事史学家,站在独特的视角研究有关帝国末日的各种神秘装备。在过去的三天多时间里,林恩原本只是把活着熬过这炼狱般的帝国末日当做眼前的头等大事,可当这些装备着红外线夜视仪的“超时代战士”出现后,他忽然觉得既然上天给了自己这常人无法想象的机会,就应该为自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想做些什么。
第47章
目标
  以近乎散步的速度在树林中持续行进了很长一段时间,林恩非但没有像撤退时那样被深深的倦意困扰,精神反而愈加的清醒,就连肚子也相当配合。在这漫长的行程中,他有意靠近那些深色衣装的“暗夜战士”,默默观察着他们的行为举止。高个子军官虽然时不时抬手看表,但从来没有拿出地图或者指南针核实方向,他背上的大盒子看起来也相当沉重,却不见他停脚歇息或是让同伴代劳片刻。
  炮声依然若有若无地从远处传来,看来苏军晚上也不打算让河对岸的德国守军安宁。林恩想着乘车路过树林时看到的那些德军坦克,也不知己方部队是否会在今晚发动一次渡河反击。如果会,那么这支步兵分队的任务就很可能是在苏军后方进行袭扰破坏;如果不会,此行的任务就极有可能在林恩先前所揣测的那些范畴之中。
  走着走着,高个子军官终于放慢脚步同时举起左手,散开的队伍很快停了下来。一名背负大盒子的“暗夜战士”从前面小跑而来,走到他身旁低声耳语。听罢,这名佩戴特殊徽标的军官并没有点头或是摇头,而是挥动左手。散兵队伍重新移动起来,只见士兵们都有意慢行,不但脚步特别的轻,从颈部到尾骨的整个脊椎均匀弯曲,每个人的姿态都显得特别的小心谨慎。
  尚处于“听哑剧”状态的林恩只好照着同伴们的样子低头弯腰,此时前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光源,但肉眼还是可以感觉到光线的变化。走出了大约百米,林恩终于看到了树林的边缘,并看到一名背负大盒子的“暗夜战士”蹲在树旁,他举着带有“大号电筒”的突击步枪左右移动,眼睛紧贴着那特制瞄准器的后面。
  军官再次举起左手,留下士兵们停在距离树林边缘尚有十几二十米处,自己独自向前走去。林恩有意多走了几步,只见军官走到那个蹲在树旁警戒的士兵旁边,站着端起自己的突击步枪作相仿的水平转动。从林恩这个位置看去,树林外面的田野蒙着一层暗淡的银灰色,视线可及之处并没有村庄建筑,也无法分辨出田野中是否有公路存在。须臾,军官放下枪使之在枪带的作用下自然搭在腰侧,然后从斜背着的皮包里取出地图。星光不足以让他辨清地图上的线条,于是他蹲下来用右手招了招,附近两名没有背负大盒子的“暗夜战士”连忙上前,他们迅速解开衣襟并且用手拉开,面对军官弯下腰,从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半包围。军官把地图放在膝盖上,拧开手电,用了不到半分钟时间查看,关掉电筒后又起身向外观望了片刻,顺势收起了地图。
  自认为方向感不错的林恩,在树林中走了这么几个小时早就已经难辨东西了,而作战地图不比GPS,还会有冷板的电子声告诉你身在何处。使用者要对比地图和实地相符才能够确定自己的方位,这在白天就足以让百分之九十五的女性抓狂、百分之六十的男性郁闷,到了晚上则令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男女手足无措。
  见军官再次挥动左手,驻足林间的士兵们就像是在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又都在第一时间迈开步子。他们的速度依然很慢,走出树林时腰背都弯得有如虾米一般,那种严峻而忐忑的情绪仿佛一群极度畏惧阳光的鬼魂,一旦离开遮蔽之处就满心不安。
  双手横端着毛瑟98k,林恩大角度地弯着腰,这样的姿态仅维持片刻就让他觉得腰背酸疼。若要长时间的保持下去,他觉得还不如手脚并用的狗爬。纵然如此,他还是“自讨苦吃”地抬头平视,用自己的眼睛认真打量这空旷的田野。枯草早已被冰雪和烂泥掩埋,寒冷的风明明在刮着,满世界都是固定不动的景象。
  右前方不远处就是公路,黑色的轮廓就像是一条看不见首尾的长蛇,上面并没有车辆在行驶,而附近也没有看见苏军营地、阵地或是显眼的警戒岗哨。这里的一切都让林恩感到新鲜、好奇以及忐忑,他总觉得自己不该如此轻松地走在苏军控制的区域,何况还是这么大一片旷野。就这样走了约莫十分钟,耳边突然听到有人轻喊:“沃希-特克特!”
  听到这个或许是自己目前最熟悉的德语单词,林恩用最快的速度伏在地上,而周围的士兵们也几乎是用相同的速率完成这一动作。就在他们全体趴下之后不一会儿,伴随着啪的一声脆响,天空中突然迸射出了刺眼的光芒,瞬间让一大片田野摆脱了黑暗的笼罩。顺着照明弹飞行的方向,地面上亮起的区域迅速移动,这就像是上帝打着超大号的电筒在地面上找东西,并最终从这群卑微的德军士兵伏身之处扫过——意识到自己身处光照之下,林恩心中顿时万分恐慌:尽管德军士兵们都趴下了,但这无遮无挡的田野怎能藏得住身?完了,完了,这次一定是完了!不知道是要死在毛子的炮火下,还是被机枪子弹扫成筛子。下一秒,下一秒就会有密集的枪炮弹劈头盖脸地打来。兄弟们,逃吧?逃回树林还有一线生机!
  虽然满脑子的惶恐想法,林恩好歹没有失去控制起身回头往树林跑。预期的枪炮声迟迟没有响起,他微微抬起头,四周的光线正随着照明弹的滑落而迅速变暗,而视线中并没有出现苏军的炮火或者战斗部队。看来这照明弹只是苏联人出于大范围警戒目的而施放的,哨兵可能在距此很远的位置上使用望远镜观察,只要没有敌人的部队在这片区域活动,他们的警戒目的也就达到了。再说了,这里并非平整无暇的雪地,东一块积雪、西一块烂泥,还有起起伏伏的小山丘,隔着的距离远了,根本就分辨不出趴着的人与摊着的泥。
  直到照明弹完全熄灭,林恩那颗被狠狠揪起的心才得以放下,但他转念一想:苏联人有可能发现了这里的异常,只是还在调集火炮或战斗部队。暂时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危险的解除,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尽快离开这开阔的旷野地带!
  高个子军官像是听到了林恩的心声,照明弹熄了才几秒,他就迅速起身并且挥动左手,五十人的队伍重新向前移动,每个人脚下都不由得加快了速度。就这样走出了约莫两公里,军官用右手撩开左手衣袖口看着手表,又一次轻喊道:“沃希-特克特!”
  见鬼了!
  林恩心里嘀咕着,并用最快的速度附身趴下。果不其然,半分钟之后又一发照明弹亮起,以大致相同的轨迹从这片旷野上空划过,光亮最终消失在了树林地带。
  苏军的照明弹从出现到熄灭,林恩在心里默数到了二十五。
  这田野中潮湿得很,晴朗的夜空又存不住昼间日照在大地上的热量,气温显得格外低。只趴了一会儿,胸膛、肚皮连同腿部都感觉到了渗透衣物的寒意,看到军官再次起身挥手,林恩忙不迭地爬起来,随手拍拍衣裤,这样虽然不能立即让衣物变干,至少能减少一些吸附的水分。望着重归混沌的远方,他意识到苏军是按照特定的时间间隔打照明弹的,而先前探路的“暗夜战士”已经摸清了规律,他们这才得意有惊无险地避开苏军的远距离警戒。
  如此往复了四次,这支德军小分队终于穿过田野进入了另一片树林。这里的松树就如同欧美家庭圣诞节摆放在客厅或门前的那样,有着对称的三角体型和满树的雪白色,散布在树林边缘的灌木则类似于路边的景观树丛。进入树林之后,大家终于得到了一小段难得的喘息之机,于是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这片树林不大,横穿过去也就两三百米的距离,而当德军士兵们走到它的另外一侧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世界可就不再是冰冷空寂的了。
  跳跃的篝火、晃动的人影、伴着手风琴的歌声,还有隐约可辨的各式车辆,“长鼻子”的坦克,没脖子的突击炮以及线条呆板的卡车,远处那座被德军遗弃的村庄俨然已经变成了苏军装甲部队的临时宿营地。
第48章
暗夜潜行
  从距离来看,远处那座村庄有可能就是林恩上午战斗过的地方,但似是而非的地形环境又不能让他完全确定。见高个子军官及其“嫡系”士兵对着作战地图进行研究,林恩意识到那支苏军装甲部队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这次行动的目标。部队相比于营地、阵地以及物资储备点不同,它随时可以移动,而且一个地方驻扎的时间同场不会太久。难道说天黑前德军侦察机发现苏军装甲部队有在此驻扎的迹象,天黑之后德军指挥部就派出精锐的夜战部队前来偷袭?
  这样的推测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只是林恩满怀疑惑地望着远处的村庄,停在那里的坦克车辆密密麻麻,数量根本没办法估算。按照苏军在二战期间的作战习惯来推测,这至少应该是营级规模的装甲部队。林恩觉得除非随行的运输车辆上装载着大宗作战物资,或者这就是苏军的师级以上指挥部连同其武装警卫部队,否则五十名德军步兵即便能够进行一次成功的突袭,也顶多是让这支装甲部队短时间内无法投入进攻,而不可能将其重创甚至全歼。缺了一个装甲营甚至是一个装甲团,苏军汹涌澎湃的攻势恐怕也不会受到明显的遏制。
  没有征求林恩或者任何一名“杂兵”的意见,以高个子军官为首的“暗夜战士”们便通过讨论进入实质性的行动阶段。只见没有背大盒子的士兵将他们的袋式军用背包卸下,从里面掏出一个个近似板砖的东东,而在高个子军官的示意下,“杂兵”们纷纷上前,每人领取两个。很快轮到林恩,虽然从前并没有接触过炸药雷管,但这皮纸包裹并且插着吸管状长条的玩意儿一看就知道是烈性炸药+雷管的组合,而看“暗夜战士”的手势,拔开这长条顶部延时十秒就会爆炸。
  林恩掂量了一下,这炸药组合每包约有两斤重,对坦克装甲没有什么威胁,但如果扔进坦克内部或安置于诸如诱导轮、发动机罩等关键位置应该还是能够起到破坏作用的。至于人,若是直接引爆,那就是威力惊人的“人肉炸弹”了!
  等杂兵们都拿到了炸药组合,“暗夜战士”们的袋式背包也就差不多空了,他们同样是每人两包炸药,各自揣进作战服下侧的大口袋里。在这之后,高个子军官也不说话,率先解下水壶放在地上,而“暗夜战士”们随即也将水壶、刺刀、铲子等一切可能发出多余声响的物件卸下。杂兵们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一一照做。高个子军官无意检查士兵们是否彻底轻装简从,他直接左手一挥,带着背大盒子的士兵率先走出树林。相比于刚才在旷野中行进的姿态,他们的身体压得更低,以至于两条腿根本就是弯曲着相互交替——这又一次让林恩想起了当年的CS。角色以下蹲状态移动就是这个样子,而M42钢盔搭配着M43迷彩作战服,这些“暗夜战士”扮演的显然是警察一方。
  在背负大盒子的“暗夜战士”之后,卸去了炸药的那十名“替补队员”以大致相同的姿势谨慎地离开树林,仍然留在树林中的“杂兵”们这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明知前路九死一生,是进是退必须当机立断。
  在没有督战队的情况下,如果周围的同伴大都选择临阵而逃,林恩恐怕也不会独自前行,然而经过片刻的思虑,三十余名从前线临时拼凑起来的“杂兵”仍旧向前迈出了步子。就这样,五个装备红外线夜视仪的顶在最前面,相隔十余米是十名装备齐整的突击步枪手,再往后二十来米是林恩所在的这一群,五十名德军士兵缓慢而谨慎地行走在树林与村庄之间的田野中。这时候虽然还没到午夜,头顶的星光已然有所懈怠,吹面而过的风则是格外的寒冷。
  走下树林的山坡,林恩冷不丁看见侧前方躺着两个人,而随行的同伴们对这一情况也大感意外,许多人都有意走近瞧上一眼。这两个都是戴着苏制钢盔、套了白色披风的苏军士兵,年轻的面孔在星光下显得格外苍白。其中一个歪着头,满脸愕然地望着远方,另一个仰面朝天,浓眉之下的一双眼睛圆瞪着,想来是至死也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战场上见到尸体并不奇怪,真正让林恩好奇的是探路的暗夜战士们是如何射杀他们而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在行进过程中并没有听到枪声,而在夜晚的环境下,普通手枪射击的声音都能够传出很远。
  带着这些疑问,林恩蹲下来查看两具尸体。他们都是胸口中弹,左边那人被射中三发,右边的被射中四发,弹孔创口较普通步枪弹小很多且散布较为集中,乍看起来像是突击步枪的快速射击造成的,可MP44开火的声音林恩听过,清脆的就像是铁锅里炒钢豆子,除非使用消音器,否则连射七发不可能不被附近的苏军哨兵察觉。然而,林恩从未听说过德军在二战期间为突击步枪研发过消音装置,倒是为一些手枪配备过效果不得而知的原始消音器,例如知名度不如鲁格08和P38的捷克造cz27。这种7.65毫米口径的手枪原本为捷克警察和海关边防人员配发,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将其重新编号为P27(t)并继续生产,到战争结束时共有48万支装备到了德国军队和警察部队,其中一部分配备了专用的枪口消音器,从而使这种小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在使用时更为隐蔽。
  虽然未能目睹“暗夜战士”悄然猎杀目标的场面,但林恩完全可以想象到那场面该有多么的冷酷而拉风。看着这两具苏军士兵的遗骸,他忽然有了个大胆的念头:穿上苏军制服混入对方营地。这样既有机会在突袭发起之前摸清对方的实际部署,又能够在己方部队投入进攻时从中制造混乱,甚至还有可能干净利落地完成斩首。不过,沟通是一切计划的重要前提,以他现在的语言能力尚不足跟周围的人正常交流,也就无从让别人知晓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更不用考虑如何说服他们。
  恨恨地想到这里,林恩只好起身跟着同伴们继续前行。
  走下山坡再往前就是通向村庄的公路,领头的“暗夜战士”却没有靠近或是穿过公路的打算,而是带着队伍走在与公路平行的田野之中。不一会儿,村庄那边火光一闪,轻微的嘭响声随即传来,士兵们忙不迭地趴倒。而划空而过的照明弹远远落向了树林后边,林恩顿时恍然大悟:那些让自己差点紧张得昏过去的照明弹原来就是从那村庄发射的!
  身体匍匐在冰冷的地面,林恩微微抬头张望。很显然,呆在村庄里的人没办法直接观察到树林后面的情形,这意味着苏军应该在刚才那片树林附近设置了观察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观察哨并没有发现这支越过防线的德军小分队,或者和刚才看到的那两具苏军尸体一样,还没来得及发出警报就被德军的探路士兵干掉了——刚开始虽然就知道夜视仪能够起到很有效的战术作用,林恩却并未料想这些“暗夜战士”有如此犀利的作战水平。
第49章
进村
  燃了二十多秒,苏军发射的照明弹缓缓熄灭,德军士兵们则爬起来继续朝前走。越是靠近村庄,耳边的音乐声和说话声就越清楚。尽管听不懂哪怕一句俄国话,但林恩能够感受到对方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啊,苏德战争从1941年打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数以百万计的苏军官兵战死沙场,曾经强大的敌人一度兵临莫斯科城下,凭借军民一心的奋战,渐渐扭转局势并最终反攻到了德国人的老家,苏军士兵们的心情怎能不好?
  虽然距离村庄更近了,可林恩反而更难估算那些坦克车辆的数量,因为一眼望去尽是懵懂的黑影!也不知苏军的坦克兵是都聚集在村子里休息,还是留了相当一部分人在坦克上警戒。
  等到队伍距离苏军宿营的村庄只有两三百米了,高个子军官突然伸出左手,士兵们即以最快的速度趴下,哪怕脚下是泥潭水沟也在所不惜。这一次林恩比较幸运,胸膛和肚皮下面压着一丛半干的枯草,心里嘀咕着:又到苏联人放烟火的时候啦?
  然而苏军的照明弹并没有出现,须臾,林恩望见一小队苏军士兵沿着公路朝这边走来,领头的手里还拿着电筒,心里顿时恍然。
  也许是考虑到此地距离前线还有将近十公里,也许是没料到白天被打得灰头土脸的德国军队还能够组织夜间渗透,这队巡逻的苏军士兵警惕性并不很高。他们排着整齐的纵队,一发机关炮的子弹就可以从正面轻易结果了他们的性命。至于随身携带的武器——“波波沙”和“莫辛·纳甘”,也是比较随意地挎着。
  大约一根烟的功夫,苏军士兵沿着公路走到了距离林恩他们匍匐之处还不到三十米处。林恩紧趴在地面冷眼观察,这支苏军巡逻队一共九人,估计是一个完整的步兵班,士兵们小声地说着话,时不时发出一阵轻松但不刺耳的笑声。愈发稀疏的星光对笼罩大地的黑暗已经无能为力,而手电筒有限的光照也只能让人们看清区区数米内的物体。从林恩的位置上正好可以看到两个更靠近公路的“暗夜战士”,他们背上的方形大盒子显得有些突兀,而手中的突击步枪从一开始就追随着苏军士兵移动。林恩觉得一旦被苏军发现,他们肯定会抢在对方之前火,并在红外线夜视仪的引导下迅速射杀这一队苏军步兵。只是这样一来,暴露目标也基本成为定局。
  眼看着对方就要毫无察觉地从近处走过,村庄一侧的黑暗中突然闪动火光,“嘭”的脆响就像是在开香槟,而当照明弹划过头顶最终在树林那边绽放出刺眼的光芒,这一小队苏军士兵饶有兴致地望向那一边,突然,有个家伙似乎察觉到了地面上过于突兀的物体,他一边从肩上卸下步枪,一边小声地提醒着同伴们。发现这一情况,林恩的心顿时悬了起来,经过了最亮的顶点,远处照明弹的光芒开始减弱,顷刻间,最靠近公路的两个“暗夜战士”以闪电般的动作蹲起射击,开火的却不是突击步枪——他们左手扶着已经放斜的MP44,右手举着体型小巧但枪管似乎格外长的手枪,对准目标“的的的”地开火了。紧接着,另外两名同样比较靠近公路的“暗夜战士”也以相仿的姿态加入射击。短短几秒,那九名苏军巡逻兵竟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紧挨着倒下了,没有一个人来得及鸣枪。
  枪声停,远处那枚照明弹也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悄无声息的熄灭了……
  不论是欧美枪战片还是港台警匪片,最帅、最酷的场面莫过于正义一方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当面之敌悉数扫光,但这种单打独斗俨然跟波澜壮阔的二战联系不到一起,以至于当林恩目睹四名德军士兵以装配消音器的手枪疾速射杀九名苏军士兵之后,大脑顷刻陷入了时空错乱的当机状态。等到高个子军官那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而周围的士兵们不约而同起身向前快跑时,他才如梦初醒,抓起步枪就躬着腰往前冲——就算现在没有,村子里的苏军也迟早会发现巡逻队出了问题,速攻是这群德军官兵当前的唯一制胜之道。
  区区两三百米的距离,以正常冲刺的速度也就是半分钟的事情,因为低着头、猫着腰,动作竭力保持轻盈,德军士兵们只达到了三分之二的冲刺速度。好在大家离开树林之前都抛弃了水壶、刺刀、铲子等物件,奔跑途中只发出较为沉闷的脚步声,耳边仍是音乐声担当“主角”。
  纵使心情放松,可这里终究是前线地带,苏军官兵们在村庄外围也布设了一些警戒,德军遗留的堑壕和铁丝网被稍加修固,沙袋砌成的掩体上安放了机枪,头戴钢盔的苏军士兵或沿着阵地缓慢走动,或倚靠着沙包、墙壁等物体轮岗站哨。当德军士兵们冲到近处时,他们也发现异常并开始喊叫着给同伴发出警报。黑暗中,没等这些苏军官兵组织起火力防御,使用红外线夜视仪的德军“暗夜战士”就已经在用MP44对他们逐个“点名”了——突击步枪的点射模式柔和了步枪和冲锋枪的优势,容纳30发子弹的弹匣在火力的持续性方面远远超出了以往的MP38和MP40。进攻的德军光凭五名专业的夜战士兵就迅速射杀了苏军在这一侧外围阵地上的大多数士兵,从而掩护了没有红外线夜视仪的同伴们冲入村庄。
  就如同古代奔袭而来的骑兵冲进了对手的宿营地,德军步兵们的突然出现让苏军官兵们措手不及,许多围在篝火旁的人刚刚还在欢快地唱着歌,压根来不及从肩上取下武器就被密集的子弹扫倒。在这样的近战中,圆形弹鼓可容纳71发子弹的“波波沙”成了德军手中的致命武器,许多人干脆不加瞄准地边冲边扫,冲锋枪狂暴的嘶吼声完全掩盖了苏军士兵中弹时发出的哀嚎。从篝火上扫过的子弹溅起无数的火星,而在闪跃膨起的火光下,苏军士兵遭到射杀的惨象让人看到了羊在狼面前的那种无助。
  落在队伍后面的林恩也毫不迟疑地冲进了村庄,但他并没有用MP40换下手中的步枪,也没有盲目地跟在大部队后面狂射乱扫,而是紧跟在两名“暗夜战士”冲向村庄另一侧的临时停车场。来到近处,他终于可以清清楚楚地判断出这些苏军车辆的型号:T-34依然是中流砥柱,重型坦克极少,倒是有一队在战争后期比较少见的轻型坦克停在侧旁,它们在如今的苏军装甲洪流中多是担当侦察和警戒任务;全履带式自行火炮的数量略少于坦克,从外形上看,它们的型号分了好几种,有的扛着粗而短的炮管,有的拥有令敌人心惊胆寒的重型直射火炮,而此时此刻,它们连同周围的坦克、卡车一样都静静地呆在原地,仿佛是一群睡着了的钢铁怪兽。
  林恩当然知道,这些怪兽一旦苏醒将会是多么的狂暴,所以他必须和同伴们一道竭力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第50章
大开杀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