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225


第10章
隐秘洞库
  从“准备进港”到“潜艇靠岸”,林恩无从观察外部的环境,只能够从指挥塔舱上传来的各种指令揣测情况:慢速浮航状态下的频繁转向意味着潜艇是在一条蜿蜒的峡湾中穿行,而这样的航程居然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由此算来峡湾的长度在10公里以上;随后,艇长下令潜艇下潜至8米深度,在潜艇几乎整个没入水中的情况下,他仍带着副手留在指挥塔舱外部,这时候,林恩想象到的是如此场景——潜艇在水面只留指挥塔舱上端的一小部分,低矮的入口使得潜望镜几乎擦着通道顶部,转动的螺旋桨在宽度恰到好处的通道中扬起翻腾的白色水浪。就这样,一艘被盟军视为海底恶魔的德国潜艇悄然进入了隐秘的洞库,留给世人的只是资料清册中的“失踪”字样!
  以这不完全潜航的方式前行了几分钟,舵手兰伯特得到了连续三次调整航向的指令,在这之后,传声筒里响起了艇长铿锵沉稳的指令:“三分之一航速倒车,艇员登上甲板,准备靠岸!”
  到了,终于到了,就像是长途客车即将停入车库,林恩心中一阵雀跃,随之而来的好奇更让他恨不得立马冲上甲板。可除了齐格恩克和莫特奇格,能够率先上到甲板去的都是海军艇员。在潜艇最终关闭电机之后,用于替补轮岗的党卫军官兵们被要求返回舱室等候指令。
  回到艇尾鱼雷舱时,林恩下属的六名士兵全部到齐,他们一个个都收拾好了装备行囊,神情也由此轻松了许多。照顾林恩的伤势,诺亚帮助他背负了全套装备,只是等待并未结束。足足一刻钟之后,莫特奇格上尉才从前舱走到艇尾,逐个艇舱向官兵们宣布“现已到达避难所”,并且义正言辞地大声说道:“士兵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必须将你们所见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和每一样东西视为第三帝国的绝对机密,即便牺牲生命也不得泄露一丝一毫!”
  偏偏越是如此,人们心中的好奇和兴奋就愈发强烈,可莫特奇格并未下达登岸的指令就离开了。又等了十来分钟,艇舱前部才传来了脚步声和物件摩擦的声响,一个舱室接着一个舱室,登岸的命令最后由士兵们传递到了艇尾鱼雷舱。尽管身体仍有些虚弱,林恩挺起胸膛、迈开步子,满腹慷慨地走在士兵们前面,从艇尾走到了近指挥舱处,然后沿着竖直的通道爬出舱口……
  数十盏大功率的白炽灯发出的耀眼光芒,照得潜艇外部空间如同白昼一般。等到眼睛稍稍适应了光线,林恩当即“贪婪”地环视周围,这四壁平整、石质构造的空间比想象的还要大,高达二十余米的弧形穹顶使得它宛若神殿之厅,让人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弱,就连这艘长度近百米的潜艇,置于其中也只是鱼之细鳞、鸟之毫毛!
  在这令人瞠目结舌的洞库之内,一大半是散发着幽暗光泽的水面,看起来深不见底,周遭三面都是棱角齐整的码头,有起重机、龙门吊等装卸重物的必备设施,还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铁轨,却不像在柯尼斯堡和斯德丁港所见掩体众多、炮管林立的森严模样,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岗哨在哨位上来回走动。最靠里的码头位置还有整排嵌入式的船坞及吊装设备,一些穿着军服的工程人员正在那里施工,焊光闪闪,看上去颇有科幻色彩。
  回首远望,进入这洞库的通道果然如林恩猜想的那样低矮隐秘,水面再上涨数米就能将它淹没,如若没有特别的调控设备,看来是只能进出潜艇和小型船艇的,而这洞库内此时已经停泊了十余艘潜艇,它们所占不过区区一角,若要将这水面大部占满,少说也要三四百条潜艇。
  沿着甲板往前走,林恩看到潜艇扶栏上仍挂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冷,机关炮和甲板炮上也有积冰,这偌大的洞库内虽无暖意,至少没有寒风呼啸,这条潜艇却像是从风雪中进入室内的行者,浑身上下都带着深深的寒意。艇长魏斯特上尉脱去了防水外套,叼着黑漆漆的烟斗,峻松一般站在潜艇指挥塔舱旁默默看着士兵和艇员登岸。作为一名潜艇指挥官,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作为一名军人,在战争行将结束之时,他的命运却不同于大多数准备放下武器的德国军人,未来的路将通向何处,他和他的潜艇还得继续等待。
  近身而过时,林恩顺势向魏斯特上尉致礼,大概是长时间在外逆寒的关系,这位潜艇指挥官面色颇显苍白,但他还是微微点了点头作为回应。
  先期登岸的齐格恩克站在铁轨前方,那里停着一列由车头带三节平板车厢的货运火车,车厢大小并无异样,但车头要比普通的燃煤机车小得多,也没有高高大大的烟囱,想来使用的是更为高效的内燃机。齐格恩克身旁站着一位个子稍矮、长着三角眼的军官,他身穿国防军冬季长款的深灰色厚外套,军帽和外套干净的像是一尘不染,领口则佩戴着一枚带有银橡叶的十字勋章,胸膛高高挺起,目光在陆续登岸并列队的士兵中间小幅度地来回扫视。至于莫特奇格上尉,这时候则在招呼登岸士兵们将武器装备堆放到了货运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上,然后依照各自所属部队列队待命。
  见林恩跨过踏板,党卫军上尉清扬右眉,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枪械、弹药、刺刀等作战装备和无关用品全部放入车厢,只随身携带私人重要物品!”
  下了潜艇走过十来米就是列车车厢,士兵们并不费力地将武器装备放入车厢。林恩这区区六人,按照军阶顺序列队不消片刻的功夫,检视过自己精悍的战斗小队,他转身退至左端。
  等搭乘潜艇而来的党卫军士兵和海军艇员已在码头上集结完毕,莫特奇格和艇长魏斯特一并上前报告说:“雅利安方舟计划第2梯队第4分队人员现已抵达,SS战斗人员32人,中途1人伤重不治,其余31人到齐;U-396成员26人全部到齐!”
  经由洞库四壁的回音,这说话声显得格外浑厚有力,亦增添了人们心中的庄严肃穆之感。
  站在齐格恩克身旁的国防军军官向前迈出一步,炯炯目光将这五十余人的队列完整扫视一遍,开口道:“忠诚的帝国战士们,我谨代表我们伟大的元首向你们致敬!艰苦的航程已经胜利结束,从今天开始,你们的人生篇章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林恩本以为接下来会有重要的事情和纪律宣布,不想这位军官只是端正地向士兵们敬了一个举手礼,然后侧转过身,对齐格恩克、莫特奇格和魏斯特说:“登车出发吧!”
  在两位上尉的指挥下,党卫军士兵们登上了第一节车厢,潜艇艇员登上第二节,而那位国防军军官和齐格恩克则上了机车头,他们站在驾驶室外部的栏杆通道上不时回望。在没有发出刺耳汽笛声的情况下,机车头嗡嗡地启动了,它牵引着车厢缓慢前行,刚开始的时候实在比步行快不了多少,但林恩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有这样一列小火车是多么的便捷省力!
  在码头中部转弯后,小火车又逐渐减速,在一个十多米宽、四五米高的洞口前完全停住了。这里设有可移动的钢制大门,侧旁警戒的士兵都是国防军装束,他们配备MP44突击步枪和使用支架的MG42机枪,密集的枪弹火力可在转瞬间将违禁闯入者撕成碎片。
第11章
帝国圣殿
  进行初步的检查后,几名守在钢制大门前的警戒士兵将最后一节装运枪械弹药的车厢与前部车厢的连接阀打开,站在车头后部的国防军军官和齐格恩克少校很平静地看着这一切,想来也是上级的要求。在这之后,卸去了第三节车厢的小火车重新启动,带着初来乍到的德军官兵们穿过洞口进入了另一个洞库。这里虽然不像码头那样开着明亮的白炽灯,可设于高处的警戒岗哨用探照灯来回扫动巡视,肉眼仍能看出洞库的大致情况:这里的仿佛是巨人的住所,仅占地就有六、七个足球场大,洞库顶部也有二十米高,既然码头高出了海平面,这洞库显然是位于山峦底部的。以齐格恩克先前所透露的只言片语,林恩猜想德军顶多是在发现这些空间后进行了相应的扩建和修整。很难想象,寒冷的北方居然会有这样惊人的地下世界存在。更叫人吃惊的是,修葺平整的洞库中停放着数十辆崭新的豹式坦克和上百辆不同型号的装甲车,此外还有大量同样油光发亮的反坦克炮、榴弹炮、步兵炮以及成堆的武器弹药箱——因为是相对松散地停放,武器装备看起来很多,但如果将它们彼此之间的摆放间距缩小一些,也仅够填满这洞库的一个角落,若是再进行分层停放,这洞库内的储物量该是多么的惊人!
  沿着铁轨穿过了装备仓库,小火车紧接着驶过第二个门廊式的洞口,周围的光线迅速减弱,到最后只剩下了火车头前部的车灯还亮着。名为夜战兵,林恩的眼睛可没有什么特殊的夜视能力,只能循着车头灯所照的地方一看究竟。这洞库的规模似乎要比前面的小一些,铁轨左侧设有许多座位的像是演兵场的观礼台,此时虽空无一人,可前后左右都插满了红底白圈万字的第三帝国旗帜和旗枪,让人得以想象它投入使用时的盛况。铁轨右侧是一大片开阔平坦的空地,若是紧凑列队,少说也能站下几万名官兵加上一些坦克战车,这会是“雅利安方舟”计划预定安置的军人总数么?
  林恩正琢磨着,这小火车已然进入了第三个洞口。从码头到这里算算也走了七八公里,若是徒步,少说也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感谢瓦特,感谢斯蒂芬森,更要感谢修造这些铁轨以及将火车头、火车皮运至此地的人。想到这些,林恩对这浩大的工程充满惊奇。先前听齐格恩克说这里是两年前才被发现的,那意味着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码头、轨道、电气线路等等工程都要完工——这还不包括自己尚未看到的内容。在前线兵力捉襟见肘、国内生产力严重缺乏的状况下,德国人从哪弄来那么多的劳动力?
  就像是进入了地铁隧道,小火车开始在一条深邃漫长且弯弯曲曲的通道内平缓前行,到了窄处,车厢内的人伸手几乎就能碰到顶,这里每隔十几米就有一盏吊灯,且绝大部分都是亮着的。看这些设施的精良配置,似乎又不像是普通战俘能够胜任的,难道说德军直到战争中后期还在挪威保留着大量部队,为的就是这个秘密设施的工程施工?可是,这种未雨绸缪、预留后路的思路也太不符合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了吧!
  十来分钟之后,小火车驶出隧道并最终停靠在了一座与大型地铁站类似的月台旁。这里所有的一切仍是位于不见天日的洞穴之中,依靠大量白炽灯提供照明,而月台的规模堪比柏林的腓特烈车站,只是没有多条铁轨并行。车停之后,齐格恩克和那名国防军军官率先下车,在他们的注视下,党卫军和海军潜艇部队的士兵们重新在火车旁列队集结。按照军官的要求,莫特奇格和魏斯特又各自清点了士兵人数,确定无误后,才在不携带任何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徒步前行。
  离开月台后,队伍穿过了一条足以供两辆卡车并行的宽敞通道,然后在一个三岔路口选择了最右边的那条,往前走了大约两百米,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开始迅速增加,在一道普通的双开式隔门前,走在齐格恩克旁边的那名国防军军官停住脚步,转身对众人说:“士兵们,这将使你们进入‘避难所’享受到的第一项福利:热水澡!痛快的洗吧,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头发理短,胡须刮净,然后换上干净的新衣服!别担心时间,这里的热水无限量供应!”
  听到军官这话,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伤号们就要担心自己的伤口能否碰水了。这时候,林恩却将顾虑抛在了脑后,而是满脑袋的疑惑:热水无限量供应,那意味着这里有温泉之类的地热资源咯?既有地下空间,又有地下热源,难怪说是绝妙的避世之所,可第三帝国的精英们准备在这里安安稳稳地躲上一辈子么?
  门开之后,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哗哗的水声更是清晰可闻。毛巾、肥皂、热水池、淋浴,除了没有美女伺候沐浴更衣,洗澡所能够享受的一切都能够在这里享受到。可惜在手下们的提醒下,林恩终于意识到自己还处于养伤阶段,只好跟着坦泽以及其他伤员一起转入近处的后勤医院进行另类的清洗。在这里,专职的医护兵用药水帮他们清理伤口并更换药棉纱布——相隔不远的两个地方,传出的喊叫声却是既然不同的意味。
  一个多小时后,士兵们满目红光地在通道里集合,林恩虽然也洗了头、理了发,还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党卫军士官制服,但简单的擦拭身体哪有泡热水澡舒服,于是万分怨愤地咒骂起那射伤自己的俄国佬,且在心里念叨起戈培尔:这两枪可是替你们家妮子所挡,今后有好处可不能忘了咱啊!
  待所有人都到齐了,齐格恩克带着队伍重新返回之前那个三岔口,国防军军官居然很有耐心地等在那里,然后领着他们从中间一条路走。走到底是一扇巨大的钢制重门,在这里,每一位士兵都必须接受警卫人员的严格检查,一支手枪、一把匕首甚至一粒子弹都不得带入。全部审查无误后,警卫方才拿起电话,向很可能位于大门另一边的控制处报告了情况。待对方核实之后,这沉重的大门才由下往上缓缓升起。在看到门后的场景之前,门下的光线就使得视觉环境开始发生变化,里面甚至还有股淡淡的暖流涌出,这可勾起了士兵们的好奇心。总算等到大门完全开启,位于队伍末尾的林恩悄悄往旁边挪了小半个身位,前方一片明亮,洞口对面似乎是一排整齐的楼房。跟着队伍步行向前,很快就听到了前排士兵们口中所发出的啧啧赞叹声,等自己也走到了洞口处,林恩却有种置身于巨型蜂巢的错觉:这洞库比先前看到的潜艇码头、武器装备库以及演兵场中的任何一处都要大,正对面的石壁从地面到顶部有三四十米高,那些“楼房”并非突兀地拔地而起,乃是“镶嵌”在石壁之上的。这些方形的房间充分利用了竖壁的整体空间,上一排与下一排之间交替错开,远远看去就像是六边形的蜂巢。在这里,提供明亮光线的光源不是通向外界的洞口,而是位于这个洞库正上方的一盏大灯,确切的说,是一个由许多盏小灯以及晶体、镜面组成的超大号水晶吊灯。仰头看着这简直比太阳光还要炫目的吊灯,林恩顿时瞠目结舌:德国人有心造出这么复杂的灯具来,何不在军火生产上多费些功夫?
  让人吃惊的还远不止这些,看前面的士兵都在朝左边看,他顺势转过头,一个神殿式的庞大建筑让他脑子差点断路。乖乖,他们居然仿照帝国总理府的正面轮廓在这里重建了一个“帝国圣殿”,二十米高的圆形门柱就像是希腊神庙的柱石,它们各自垂下了一面巨幅的万字旗幅,门廊顶上站着一只巨大的雄鹰石雕,它锐利的目光俯瞰前方,而门廊下方的石阶每一个都有五六十米宽,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宛若梦幻的震撼奇景!
  林恩此刻可不是站在金字塔前无限感慨的游客,稍一走神,跟在后面的沃夫鲁姆便小声提醒他“注意”。跟着队伍沿着在石壁中开凿出的笔直走廊,他们在这巨大洞库中逆时针环形,这洞库中的另外两壁也已经相应开凿出了许多孔洞,只是大部分还没有修建封闭的房间构造,因而看上去更像是真正的昆虫巢穴。数百名穿着灰色制服的人正对它们进行施工,脚手架、起重机以及推车之类和普通建筑工地非常类似,难道就是这区区几百个工程人员用这些普通的设备建造出了这些“蜂巢”和“帝国圣殿”?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队伍走进了“蜂巢”的底层,数名穿着制服短裙的女兵当即拿出文件表格给士兵们登记。离开了残酷的战场又经历了漫长枯燥的航程,加之刚才的热水澡充分舒展了筋骨,队伍里的年轻小伙子们虽不像美国大兵那样胡乱吹口哨,但也忍不住相互挤眉弄眼、谄媚坏笑。见这情形,站在队伍前方的莫特奇格上尉倒没什么,齐格恩克少校可就板着一张臭脸,若不是这些士兵皆非自己麾下直属,恐怕早就蹦起来骂人了。
  登记信息、安排住宿,这样的过程就像是大学新生入学,可林恩无心重温,也无暇关注这些年轻的女兵是否俊俏,他的目光和思维一直都停留在明净的落地窗外。“帝国圣殿”就矗立在不远处,这绝非幻觉或者画布上的虚景,而是真实存在的宏大建筑——想当初阿尔伯特·施佩勒以4500名工人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德意志帝国总理府的修建,当时被誉为德国建筑界的奇迹,也不知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是否仍出自那位大名鼎鼎的帝国建筑师之手。在巨大吊灯的正下方,一座至少三十米高的方碑正在施工建造当中,从周围堆积的材料来看,工程人员只是以混凝土、钢筋和沙石作为原料,难道这就是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
第12章
咱也算名人了
  “SS二级上士,林恩·加尔戈,416号房间!”
  林恩发愣这会儿,一个清冷的声音将他的注意力拉回到了眼前,手里随即多了一把银闪闪的钥匙。见手下的士兵们都还没有分配房间,便问这位穿着灰色军服、戴着船型便帽、理着短发的女兵:“呃……请问,我和谁在一个房间?我的士兵们怎么安置?”
  不知是没有听到,还是不想回答,这名女兵只在夹板上勾画了一下,念到下一个陌生的名字,报出“421”的房号,将相应的钥匙发给对方。
  “这……”
  林恩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钥匙,它可不想后世那些高级防盗门的三棱甚至四棱钥匙,看起来相当简单,那锁想来随便找根铁丝都能开,但在这位置隐秘且又戒备森严的地方,锁的意义恐怕并不在于它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本身。
  转头瞧了瞧一脸茫然的士兵们,林恩想到一路艰难地抵达这隐秘的“避难所”,各部队的损失都不小,难道……要完全打乱建制重新整编?
  六名后勤女兵同时工作,不多会儿,沃夫鲁姆他们也依次点到名字,六人被分到了三个不同的房间,但女兵们却没有给他们发钥匙。面对布鲁尔的疑惑,其中一名女兵回答说:“按照规定,士官和普通士兵的宿舍是不上锁的!”
  “我不也是士官么?”林恩举着手里的钥匙问。
  回答他的并非先前那名短发女兵,而是个盘着头发的,她莞尔一笑:“马上就不是了!”
  林恩还想多问,莫特奇格却已在大声宣布:
  “大家领到钥匙之后各回房间,8点的时候在7号餐厅重新集合,现在……差不多还有一个小时可以休息!大家抓紧时间吧!”
  见后勤女兵们已经走回到了她们的值班桌那边,林恩只好暂且放弃了追问的想法,如果真是如此,“马上”也不会等待太久。
  超过7层楼的建筑要安装电梯——那是几十年后的规定,在这儿可完全不通用。林恩的房间在4楼,还不算高,只是腿伤痊愈之前走起来会比较费劲,而让他感到有些惊讶的是,这里的安排似乎是级别越高、楼层越高,莫特奇格的房间被安排在了7楼,士兵们却在1楼和2楼。这是要督促高级军官们加强锻炼么?
  沿着并不宽敞的回型楼梯往上爬,满头大汗地来到了4楼,循着标准的门牌号找到了416,它的房门看起来非常普通,平整的木门刷了一层鹅黄色的漆,金属的门把很新。林恩臆想着这里的空间已经宽裕到了连一名上士都可以独住一间,可用钥匙开门进去之后,却发现不大的房间里摆放了两张双人铺,房间靠外是装有落地窗的阳台,三个穿着军服的家伙正围着一张小茶几打扑克。
  林恩对此很是意外,一时间只想出最原始的问候语:“嘿,伙计们,大家好……”
  那三名军官倒是一点都不惊讶,他们转头瞧了瞧林恩,其中一个梳着中分、脸颊瘦长的开口道:“抱歉,只剩靠门的上铺了!”
  这感觉像是回到了刚上大学那会儿第一次进宿舍,可说话的这家伙明明挂着党卫军少尉的军衔,林恩禁不住有些时空错乱之感。武器装备都上缴了,随身携带的就一个水壶、一个饭盒和一个军用挎包,拣去了弹药,只剩暖身烈酒一小瓶、梳子一把、干硬面包两块半,以及一些零碎的个人物件,顺手挂在床角,然后原地转了一圈,除了两张双铺的床就是几个挂衣架,真比大学宿舍还要简陋。
  本想爬上床铺躺一会儿,却想起自己腿部和肩部有伤,爬床自是很不方便,于是一瘸一拐地往阳台上走。
  “嘿,伙计们,我说……”
  见林恩这副模样,另一名金发的党卫军少尉很爽快地说:“既然是腿上有伤,那我的下铺就换给你吧,才睡了两天,干净得很!”
  “噢,太感谢了!我叫林恩,林恩·加尔戈!”林恩笑着自我介绍说。
  金发少尉一听这名字,顿时诧异地问:“你就是林恩·加尔戈?那个不要命的疯子?”
  “不要命的疯子?”对于这个称呼,林恩自是纳闷不已。
  金发少尉将整齐叠好并搁在一旁的纸张拿起递给林恩:“喏,这是昨天的报纸!”
  “报纸?”
  林恩愕然,这里居然还有报纸!
  这时候,坐在茶几旁的第三名军官,棕褐色头发、戴着小框眼镜的军官补充解释道:“确切的说,是在‘避难所’印刷的第四期《德意志报》!第一期的头版刊载的是我们伟大元首在4月26日对高级将领们所作的精彩讲演,第二期刊载了空战超级王牌埃里克·哈特曼的事迹,第三期是对潜艇王牌埃里西·托普的访谈,第四期就是你了,日耳曼的‘冷酷吸血鬼’,疯狂的夜战兵!”
  林恩展开这双页双开纸的《德意志报》,它简单却不粗糙,油印纸的质感不错,印制的文字清晰且少有污痕,而且排版和插图也非常精细。这期明明是以“冷俊的黑夜猎手”作为头版,通篇都没有使用“疯狂”作为标题字眼,林恩也就明白过来——根本就是这些无聊家伙给自己胡乱取得外号!
  “很不错吧!”戴小框眼镜的军官看起来有些文弱之气,他同样是少尉军衔,但制服和军衔样式都属于国防军陆军,见林恩表情惊讶,他满怀仰慕地说:“这份新报刊的主编可是一位年轻美丽、气质动人、才华出众的女士哟!”
  林恩当即脱口而出:“是爱娃·符特里奇?”
  军官扶了扶眼镜,用镜片后面那双略微显小的眼睛诧异地看着林恩:“哦?你认识她?这么说……是她给你做的专访?”
  大概没人喜欢被别人起奇怪的外号,可林恩转念一想,自己在战场上的许多行为也是有够张狂的,嘴长在别人脸上,就任由他们说去。只是,自己的战斗功勋还远不足以跟头号空战王牌、现役潜艇王牌相提并论,更不用说被大多数日耳曼人视为精神领袖的阿道夫·希特勒了,能够荣登这份从未公开于世的小报,救过爱娃一命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想必是那位在宣传方面有着绝对发言权的戈培尔部长——看来他们的新式潜艇至少昨天就已经安全抵达了。
  林恩语气一转,低声问道:“哎,伙计们,有没有关于元首的消息?”
  “啧!”竖着中分的党卫军少尉咧嘴道,“进入‘避难所’之前得到的第一条命令是什么来着?这么快就忘了!”
  想起莫特奇格的话,林恩只好悻悻地继续看这份颂扬自己和所属士兵战斗事迹的报纸,而将床铺让给林恩的金发少尉在一旁好意提醒说:“到了这里,不论你想要知道什么,自己看、自己听,别多问,更别随口乱说!这里的秘密……实在太多了!”
  林恩连声说好,却并不完全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