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292

第630章
细作
  “如今天下诸国,越王、蜀王皆不足为惧,唯有嘉州李悠方是我大元心腹大患。”河南道原来的齐王府中,袁章高坐上首,和下方的宇文宜生、陈静庵缓缓说道,“如今我等吃下河南道尚需时间,暂且无暇顾及李悠,但若是放任不管,等他攻下江南东道,就能独占半壁江山,再想收拾他可就难了。”
  “可如今河南道烽烟四起,将士们为剿灭这些乱贼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一时间怕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啊。”陈静庵紧锁眉头,阿鲁布虽然给京城补充了兵力,可是一来蜀王的数万大军依然对京城虎视眈眈,二来罗世绩的兵马锁住了他们南下的要道,三来京畿道周围也多有义军出没,短时间之内拿嘉州军几乎毫无办法。
  “李悠用兵如神,若想在战场上击败他们着实不易。”就算是以袁章的自傲,也不得不承认李悠在兵法上的造诣果然不俗,“不过嘉州军并非没有缺点,李悠现在毕竟是福王的臣子,按照大魏朝廷一贯的作风,怕是早就有人对他独掌大权不满了,这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上好的机会,若是能想办法离间一二,或许用不着我们下手,那嘉州就会陷入内乱。”
  “福王封地本非嘉州,李悠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方才将福王移至嘉州,着嘉州早被他们李家经营了两百余年,想在这里生事怕是不易啊。”宇文宜生略有迟疑。
  “今日的嘉州已经大有不同。”袁章定定神道,“数年前的嘉州乃是李家的一家之地,但自从福王南下,各地名士老臣纷纷来投,加之此前开科取士,又是一批读书人步入朝堂,纵使以李悠的本事,也没办法只手遮天吧?总有那些忠于福王、不愿让他独掌朝纲之人。”
  说到这里袁章不仅有些嫉妒,为何嘉州开科取士就会有那么多人赶考?而大元兴办科举却是应者寥寥?就算是高中的那些读书人,也多有弃官南逃的;一想到这里袁章就忍不住叹息,嘉州朝廷之中颇有隐患,大元又何尝是一块铁板呢?好在他现在已经处置了大萨满和薛阇干等人,想必能够好一些吧?
  “自从拿下河南道之后,朝廷之中多有贵人派遣使者前来索要玩物。”就在袁章的思绪飘飞到大元内政的时候,宇文宜生又说出了一个坏消息,“如此看来朝中那些贵人怕是日渐沉迷于大魏的繁华,不知早先的雄心壮志可还在否?若是长久下去,我北国铁骑怕是也要日渐衰弱,还何谈一统天下呢?”
  是啊,不仅有大萨满那样固执旧俗不肯改革的顽固派,还有贪恋享受、雄心消沉的享乐派,那些久在漠北苦寒之地的部族首领们昔日那曾见识过多少大魏的享受做派?这刚刚占据龙城,又有从京城中劫掠来的诸多享受之物,终日纵情美酒,怕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打理手中的政事了,就连自己派回龙城催促粮草和援兵的使者也是废了好大力气方才找到负责此事的贵人,还送上了颇多贿赂才得到了应有的粮草,至于援兵却是久久不见踪影,这岂不是和当初的大魏一模一样?
  一想到这些袁章的额头就冒出一层冷汗,自己在这里处心积虑琢磨嘉州方面的破绽,不想身后的大元却也是浑身的漏洞啊,他长叹一声道,“此辈如此鼠目寸光,实在是让人心寒。”
  “国师慎言。”宇文宜生连忙喝止,如今这大厅之中还有伺候的护卫、仆役呢,要是他们将这些话泄露出去,恐怕龙城之中又有人不高兴了,就算是袁章深受阿鲁不信任,可如今他远在河南道无法分辨,天长日久下去,再小的裂缝也会变大。
  “你们下去吧。”袁章将那些人赶了出去,厅中只剩下了他们三人,袁章没有看到的是退下的护卫之中,有一人下值之后悄悄离开了王府,转入旁边的一处府邸之中。
  “国师的身份与那些部族贵人颇有不同,而且又重用我等这般大魏降臣,我等固然感激不尽,但这对国师却并非好事。”陈静庵也劝道,“今后但有议事还是多请些领兵的将领参加,就算……就算是做个见证以示清白也是好的,如果每次都是我们这些人闭门商议,怕是有人该胡思乱想了。”若论起行军打仗,袁章远在陈静庵之上,但说起这些鬼蜮的门道来,陈静庵抵得上十个袁章。
  “他们难道不用领兵打仗么?再说了这些事情和他们有何关系?”袁章的脾气依旧有些固执,纵然知道陈静庵说得有道理,但也不愿意做这些违背自己性情的事。
  “好了,还是说一说该如何离间嘉州君臣关系吧,宇文先生,你看派谁去嘉州合适?”将宇文宜生和陈静庵还要劝说,袁章举手喝止,将话题引到正事上来。
  二人都摸清楚了袁章的脾气,知道此时再加劝说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也就不再进言,转而琢磨起南下细作的人选来,思索片刻后宇文宜生抚须道,“国师,这一人选怕是要从其他地方寻来才好,绝不能是已经归顺朝廷的魏臣。”
  “你是说京城?”袁章也觉得如果从北元挑选大魏降臣南下未免有些惹人注意,反倒是从许时雍那里找人目标要小一些。
  “正是,下官有一挚友名曰齐会之,在许时雍手下担任礼部侍郎一职,可惜他与许时雍、杨德明颇有旧怨,因而不得重用,若是国师大人有意,下官可修书一封请他过来,此人诗书经义娴熟,文名远播,和嘉州那些文官也多有旧谊,负责此事再合适不过了。”宇文宜生拿出了自己的人选。
  “可是创出了‘齐体’书法的齐会之?我倒是也有所耳闻,只可惜上次围困京城之时没能找到他,我还颇有些遗憾。”袁章也听过此人的名字,对这个人选他十分满意,“书信来往有些慢了,还是宇文先生亲自走一遭吧。”
第631章
齐会之南逃
  “下官遵命。”宇文宜生起身拱手答道,他知道事情紧急不敢耽误,除了齐王府就回到住处收拾行囊,带上几名随从装作游学的文士打扮向京城行去;若是以前从河南道进入京城最近的路途是向西穿过都畿道进入京畿道,然后北上到达京城,可是现在都畿道已经被李悠所占据,像一枚楔子一样楔入河南道和京畿道之间,断开了两地的联系,宇文宜生就只能绕路向北,从河东道绕一个大圈子前往京城。
  前次跟随大军行进还不觉得什么,这次小股人马上路不断遇到流寇、土匪、义军乃至北元兵马的骚扰,田间土地荒芜极多,进入村镇但见十室九空,多有门户大开而无人居住之所,宇文宜生见此不禁连连摇头,此前大魏朝政虽然腐败,但百姓总还有一丝活路,可如今北元大军和各方势力四处混战,这百姓的日子却是终于过不下去了。
  更让宇文宜生无语的是,本来官兵该是保护百姓的一方,但是在河南道和河东道却是不同,这里的义军也好,被逼落草为寇的土匪也好,和附近村庄的百姓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不好过分骚扰百姓,反倒是那些漠北来的官兵,动辄屠戮村镇、烧杀劫掠,弄的百姓苦不堪言,义军和土匪也因此人数越来越多。
  “哎,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古之人实不欺我啊。”宇文宜生忍不住长叹道,他自己一路行来也是饱受折磨,不断有流寇、官兵拦路,好在义军对读书人多有尊敬,而官兵又有袁章给的令符可以打发,这才平平安安的到达了京城。
  来到京城,宇文宜生没有急着直接去拜访,他现在这幅模样上门未免太过失礼,先去京城一名故旧家中住下,沐浴更衣重新收拾一番,等到第二日方才去齐会之的府上送上拜帖。
  到了下午,齐会之从朝堂上下值回府,习惯性的问了一句,“今日府上可有什么事?”他这也是下意识,如今天下诸国之中,就数许时雍的楚国最为风雨飘摇,纵使他乃是朝廷高官,也一向少有人前来拜会。
  “都是些前来向老爷求字的。”也就齐会之以书法扬名,还有些附庸风雅之辈上门拜访,不过比起当初李圭在位时却又差得远了,人都说字如其人,如今齐会之投靠伪朝已经失了文人风骨,那么这字不求也罢。
  说完管家递上一堆名帖,想了想从下方抽出一张放到上面,“今日来访的都是些熟人,唯独这位虚中先生未曾听闻过。”
  “虚中先生?”齐会之愣了下,稍一思索就猜出了来者的身份,“嗯?他不是在河南道么?怎么来了京城?而且如此谨慎?还用了这个少为人知的别号?”
  虚中乃是宇文宜生昔日用过的别号,不过用了没多久就改了,齐会之也是当初和他有过一段来往方才知晓,他奇怪的是依照北元和楚国如今的关系,像宇文宜生这样在北元身居高位的大臣到访,恐怕许时雍和杨德明都要亲自迎接,为何自己却没有听见动静呢?
  想必此行另有所谋,故而才不宜生张吧?齐会之本想亲自前去宇文宜生的住处拜访,可是一想到这个原因又坐下了,他吩咐道,“你去将这位虚中先生请到府上来,我在书房等他,今日的其他客人就不见了,让他们回去吧。”
  “是,老奴遵命。”管家略感诧异,不由得暗暗猜测对方究竟是什么来历,竟然能让自家主人如此看重?他不敢耽搁,立刻派遣得力人手按照拜帖中所留地址找到了宇文宜生,半个时辰后,宇文宜生就进了齐会之的书房。
  “果然是宇文贤弟啊,贤弟不是跟随国师大人在河南道么?怎么突然来了京城?”见到宇文宜生到来,齐会之赶紧站起来迎接。
  “此事一言难尽。”宇文宜生瞧了一眼左右伺候的书童奴婢,齐会之心下了然,将他们通通赶出书房,另派管家在书房之外守着,只留下他俩秘密商议。
  “小弟此次前来,确实有意见大事要拜托齐兄。”见四下无人,宇文宜生缓缓开口,将当日和袁章、陈静庵在齐王府中商议的结果统统说了出来。
  数日后,京城突然传来一个大消息,赫赫有名的齐会之齐大人突然从许时雍的朝堂上消失了,连续数日不见他上朝,有没有收到告病文书,等许时雍派人来到齐会之府上查看时才发现,齐会之已经和他的家眷消失数日,府上只留下那些惶恐不安的仆役。
  消息传到宫中,许时雍和杨德明相视苦笑,自从耶鲁翰大军被李悠所灭之后,楚国挂印而逃的官员是越来越多了,只是像齐会之这般身居高位的还是第一次。
  “罢了,不必去理会。”许时雍也无形纠结此事,就连追赶的人马都懒得派出,依旧返回后宫用美酒歌舞让自己忘却这些烦恼。
  十日后,一队车马来到都畿道和京畿道的边界,在嘉州军的关卡前停了下来,一名管家模样的老者走上前来,“我家老爷乃是先帝时的左司谏齐会之齐大人,今次抛弃伪职南来,准备前往嘉州拜见新皇,还望这位将军通报一二,放我等过关去。”
  验明身份后,守军不敢怠慢,一边派出一队士兵护送他们进入都畿道,一边快马加鞭前去告知罗世绩。
  罗世绩当初也曾听闻过齐会之的大名,琢磨着既然如此名臣投奔嘉州乃是一件好事,于是吩咐沿路不得阻拦,将他们尽快送往嘉州。
  不多时,消息传到嘉州,那些被姚广孝、王机等人压制颇久的官员们弹冠相庆,昔日由于他们没有个有名望的人做主心骨,无法和钱飒、李悠相抗衡,现在这位赫赫有名的齐会之齐大人南下,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些人暂时团结起来,希望齐大人能够率领他们和李悠在朝堂上好生较量一番。
第632章
礼部尚书
  齐会之的文名几乎胜过了除了周寿之外的所有嘉州官员,放眼天下也没有多少人能堪匹敌,所以等他的车队到了嘉州城外的时候,朝中的文官、大学堂中的教师学子以及闻讯赶来嘉州参加恩科考试的考生纷纷前往城外十里处迎接,乍一看去,竟然比李悠当初率领大军得胜回朝时还要热闹几分。
  “当初太尉大人得胜回朝怕也没有这般风光吧?看来这功名富贵还得从圣贤书中去寻。”有儒生洗去了数年来的压抑,自从福王移驾嘉州之后,他们这些钻研经义的儒生渐渐风光不再,被算学、格致诸杂科学子抢去了风头,现在看到齐会之受到的这般待遇,他们又从新燃起了希望,或许等齐大人进入朝堂之后就会恢复到以前那般模样吧?
  “齐大人来的正是时候啊,以齐大人的文名,今科主考舍他其谁?我等儒生终有出头之日了。”齐会之此前在伪楚礼部任职,如果步入朝堂大概也会留在礼部,那么他担任主考官的几率就大了,周寿虽然资历更深,但是碍于和李悠的关系一向不参与这些事情。
  “我等如今总算是有主心骨了。”一群朝廷官员也凑到一堆小声的商议着,此前他们虽然对李悠的新政颇有不瞒,可是碍于无人领头只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如何能抵御姚广孝、范蠡、李令月、王机等人的攻击,拉拢分化、各个击破很容易就推动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现在齐会之来了可就不一样了,以他的威望必能团结众人共同抵御李悠的攻击,当然,如果能将资历更深的王逊拉入其中就更好了。
  “太尉大人得胜还朝没见他们这般高兴,去岁嘉州粮食丰收没见他们这般高兴,煤球炉子进入嘉州各家各户,去年冬天冻死的百姓少了一大半也没见他们这般高兴,怎么如今一个委身伪楚的降官来了,他们却高兴成这样?”前来维持秩序的嘉州军军官忍不住摇头。
  “听说这位齐大人的字是天下有数的,文章也是写的极好。”有人稍微了解点齐会之的出身,因此出言解释道。
  “字写得好能填饱肚子?听说当年杨介夫也是写的一手好字,结果连京城都丢了;还有那些在京城向北虏屈膝投降的文官,那个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奈何说话那人却是一个粗俗之辈,丝毫没有觉得齐会之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齐会之的车队出现在前方,众人蜂拥迎了上去,他们各怀鬼胎纷纷想在齐会之面前留下点印象,这些士兵竭尽全力方才勉强维持住秩序。
  齐会之并未停留太久,出来感谢一番之后就又重新登上马车,进入嘉州来到一家老字号客栈投宿,待沐浴更衣过后前往姚广孝的府上投上拜帖,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疑惑,为何先要找姚广孝?按道理说难道不是去周寿、王逊乃至钱飒府上拜访更好么?
  经过一番分析,终于有人琢磨出了齐会之的用意,如今姚广孝以参知政事的头衔主管吏部,此前那些从北边逃往嘉州的官员都先要去吏部报道,齐会之此举是不想给人留下口舌,随即众人都感到遗憾,如此看来这位齐大人在朝廷做出决定之前是不打算见客了。
  这位齐大人在姚广孝府上聊了近两个时辰方才离去;稍后,齐会之南逃的经过也渐渐流传开来,据说他是借口带领全家去京城外的寺庙祈福才得以出城,出城之后突然动手杀了许时雍安插在他身边的皇城司探子方才得以逃脱,其后日夜兼程、饱经磨难终于到了都畿道,一路上可谓是惊心动魄之极,又给他增添了几分光彩。
  第二日的朝会上就有人按捺不住寂寞问起了齐会之的安排,“齐大人如此忠心实乃天下读书人之楷模,兼之齐大人乃是一代名儒,身负天下众望,朝廷理应厚加赏赐以示嘉奖。”
  “可齐大人毕竟在伪楚担任了这么久的高官,若是贸然委以重任,恐怕……”吏部任职的王机稍有迟疑,他总觉得齐会之这次南逃充满了疑点。
  “齐大人并非是顾惜自身、贪恋富贵,而是留待有用之身重兴大魏。”现在齐会之南逃真相的传言已经传开,对于在许时雍手下任职也有了解释,“慷慨赴死固然痛快,但忍辱负重更加难得,齐大人在许时雍手下保全了京城诸多百姓,实乃善莫大焉。”
  这齐会之还是有些节操的,他阻止了许时雍、耶鲁翰等人不少压榨百姓的政策,的确造福了不少伪楚治下的百姓,这些稍一打听就能知道,不管是王机还是范蠡,都不能在这点上指责齐会之。
  “此前南下的读书人中,也有不少参加了北虏的科考,担任过北虏、伪楚官职之人,不都按照能力一一分派职位了么?为何到了齐大人这里如此纠结?莫不是诸公觉得齐大人官职过高、威望过盛,怕齐大人入朝之后取代了自己?”争执半天,终于有人开始挑起攻击了。
  此言一出,反对之声为之一滞,接下来要是再行反驳恐怕就会被人以为自己贪恋富贵了;周寿的反应尤其过甚,他缓缓走出朝列,“老臣年事已高,精力逐渐不济,实不宜再担任礼部尚书一职,如今齐大人南下,老臣再无牵挂,还请由齐大人接替老臣担任礼部尚书一职,让老臣安心回家休养吧。”
  周寿的话刚说完,方才指责有人恋栈不去的官员冷汗就下来了,他刚才只是想将齐会之送入朝堂,可没想到要得罪周寿啊,这可是李悠的老泰山,得罪了他岂会有好处?
  可是让众人没想到的是,钱飒和李悠交换个眼神之后,出言劝说了两句,见周寿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当场就接受了他辞官的要求,又经过一番商议,齐会之就成了礼部尚书的新人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第633章
思虑长远
  习惯的惯性还是非常可怕的,齐会之没有给福王朝廷立下任何功劳,但是依靠他出身的资历、文坛的声望就拿下了礼部尚书一职,而且绝大多数人听到消息后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没有产生丝毫怀疑,反倒称赞周寿的退位让贤之举。
  当然,军队和武学之中倒是有不少人对此发了不少牢骚,可是限于朝廷诏令,文官不会干涉武事,武人也不得干预朝政,礼部尚书一职和武将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们也不能在这个话题上发表意见,所以说了一阵儿就将其抛到脑后。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赶考的考生和大学堂里学子却是闹翻了天,儒门学子纷纷弹冠相庆,他们将齐会之就任礼部尚书视为科举复古的预兆,不复往日那副沮丧的样子,纷纷变得趾高气昂起来,对那些算学、格致等其余诸科的学子多有讽刺,连带着这些学子也渐渐变得惶恐不安起来,整日无心温习功课,开始想办法到处打听消息,有许多身兼两科学识的考生甚至在考虑自己是不是要改变报考目标,放弃算学等科目,重新拿起时文册子考虑参加进士科。
  齐会之接到诏令之后立刻上殿谢过福王,随即搬入朝廷分派给他的府邸,开始开门迎客,不到一日的功夫,齐会之的礼部尚书府就成了嘉州城中最为热闹的所在,府外门庭若市,前来等候拜见的官员、学子的车马直接堵出了一里外。
  而周寿的府门之外却渐渐冷清下来,前几日涌在他门口的读书人全都不见了踪影,这让周夫人忍不住唠叨起来,“你如今才多大年纪?比起当年的杨介夫来小的多了,依我看你起码还能在朝堂上当十来年的官,又何必急乎乎的告老辞官?以你的资历和姑爷在朝中的地位,若是不主动让位,谁敢逼你辞官?”
  “妇人之见!”周寿哼了一声,语气之间中气十足,那有一点儿老态,他见书房之中没有外人,用细弱蚊呐的声音解释道,“我这也是看着南儿诞下男孩儿方才有此决定,这次齐会之南下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实际上我辞官和他并无关系。”
  “这有关南儿什么事?她生下珏儿难道不是好事?”周夫人一时被他弄得有点糊涂了,“为了你的外孙着想,你也该硬撑着多当几年官才是。”
  “正是为了我那外孙着想,我才应该辞官。”周寿的声音越来越低,周夫人凑到他的身边方才听得清楚,“依你来看,若是来日收复京城,姑爷可还甘愿立于福王之下?”
  “你是说姑爷……”周夫人顿时倒吸一口冷气,显然她领会了周寿的意思,而且从此前的种种来看,李悠的确不像仅仅甘心做一个大魏中兴的忠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