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994

  没有哭泣,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泪水冲蚀这些老者脸上的黑泥,冲出一条条的沟壑,但他们依旧站得笔直,同样郑重地向沈隆回军礼,报上自己的名号,“宣威军……武威军……瀚海军……黑水守捉军……见过郭守捉!”
  “守捉,这是?”长安少年小声问道,其实他心中已有猜测。
  “这是这么多年来丧与敌手的大唐军卒,他们是我大唐的兵,是我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老兵!”沈隆脸上同样有泪水滚落,这些人所出身的军队不一,相比落入吐蕃人手中的时间也不一样吧?同样的是他们都牢牢记着自己大唐军卒的身份,同样时刻盼望着大唐军队的回归。
  他们在吐蕃人手下饱受折磨,如今终于重新见到大唐的军队,心中的激动自然是难免的,沈隆身后的长安少年们听了之后纷纷上前搀扶这些老兵,询问着他们的身份,他们也想知道,这里面有没有自己的亲人。
  沈隆没有去打扰他们,看到眼前这一幕,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查阅资料时候看到了一首诗,于是缓缓吟诵起来: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二三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听到沈隆的吟诵,这些老兵纷纷安静下来,静静聆听,听着听着,眼泪再次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们觉得,这首诗就好像是专门为他们所写的一样。
  当沈隆念完最后一句,老兵们连声问道,“守捉,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缚戎人》!”沈隆答道。
第1014章
屯田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两首《缚戎人》比较有名,这两首诗都同样描述了沦落异族之手的大唐士卒,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而沈隆现在吟唱的这首则是元稹的作品。
  差不多二十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沦陷,奉命前往剑南道的元稹遇到了一位从西域穿越吐蕃境内,逃回大唐的安西都护府老兵,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然后有了这首诗。
  陇右道被吐蕃占据之后,安西、北庭都护府沦陷,许多大唐的士卒百姓都沦为俘虏,受尽了折磨,元稹的这首诗将他们的悲惨经历完全呈现出来,听到这样的诗,这些受苦多年的大唐老兵又怎么能不流泪呢?
  其实沈隆并没有把这首诗吟诵完,前面还有元稹介绍缚戎人来历的部分被省略的,后面还有一段更惨的沈隆同样没有吟诵,“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那些还记得自己是大唐子民的老者已经渐渐凋零,他们的后代成长在番人的统治之下,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汉人了,只把自己当成了番人……如果不是沈隆来到这里的话,等十多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陷落,这些老兵渐渐凋零的时候,他们的后代或许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吧?
  更有甚者,或许司空图在河湟一代所见“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同样会发生在他们后代的身上。
  但是现在我既然来了,就不允许这一切发生,我要大唐的荣光重现西域,我要大唐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依旧可以昂起自己高贵的头颅。
  “诸位多年辛苦,且随在下前去洗漱歇息,待养好身子,在下再来寻找诸位询问消息。”沈隆在他们面前并没有以守捉使的身份自居,而是同样以一名安西镇老兵的身份说道。
  “回来就好,我大唐的军队回来就好!”尽管脸上依旧挂着泪水,这些老兵的嘴角却已经开始露出笑容,看到沈隆等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已经到头了。
  这时,身后破破烂烂的窝棚里,探出几颗脑袋来,他们看向沈隆等人眼睛里没有老兵们的热切,反倒是带着一股子警惕。
  “这是……这是我等在此地娶妻生下的孩子,吐蕃人不让咱们给孩子们教汉话,所以他们……他们……”老兵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沈隆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解释,“既然我们回来了,那么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我大唐的子民了,诸位要让他们知道,我大唐是天下最伟大的国度,大唐的子民是天下最骄傲的子民,切不可如此畏畏缩缩……稍后本守捉还会在城中设立学堂,教授他们大唐的文字!”
  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且这种错误还来得及扭转,说起正事儿,沈隆又换回了俱六城守捉使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了这些年轻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唐如今没办法给西域提供太多的人力资源,如果这些大唐老兵可以在西域娶妻生子,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大唐的子民,那么大唐在西域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可用。
  “诸位,今后你们在打探消息的时候,但凡知道哪里有我大唐的士卒百姓成了异族的奴隶,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报,不管是去讨要也好、赎买也好,甚至是派兵攻打,本守捉都要把这些大唐的子民带回来!他们为大唐付出了太对,我们不能让他们再受苦了!”沈隆郑重地对郭昕派来的向导说道。
  “这些年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唐百姓士卒不知凡几,守捉能有这番心思,我代那些同袍写过守捉了!”老兵们对沈隆深深一礼。
  “他们同样是我的同袍!”如今在西域,每一名唐人都是宝贵的,沈隆不愿意他们遗落在外,如果能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残兵全部收拢,这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尽管他们或许因为长期受苦,没办法再拿起横刀、马槊和敌人作战了,但是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却是宝贵的财富,只要能把这些传给安西军、北庭军的下一代,这就是莫大的收获。
  清理了俱六城之后,由于其他敌军距离较远,所以沈隆可以暂时不用担心敌军的骚扰,开始安心做一些事情了。
  郭昕和杨袭古派出的军队开始返程,仅留下少数向导、匠人帮助沈隆,这些天沈隆就跟着向导一起,走遍了俱六城周围。
  从后世西域的地理地形图上来看,天山南北较大不同的景象,在天山南麓,是大片象征沙漠的黄色,仅在天山山脚下有星星点点绿色的存在,而在天山北麓,则有一条狭长的大片绿色,这些绿色就是可供耕种的土地。
  至于原因么,也能从地图上看出端倪,在天山以南,只有少量河流存在的痕迹,在天山以北,河流的数量却是比南边多了数倍,只要有了水,就有了发展农业的基础。
  “此地和关中适合耕种的东西差不多,尔等既然都是良家子,这种地的本事想必还没忘吧?从今以后,咱们就要在这里屯田了!尔等可吃得了苦?”走遍了俱六城周围,找到合适的土地后,沈隆召集全军问道。
  “守捉,种地咋还有不会的!我等跟着您干就是了!话说咱们这是要种啥啊?”这些长安来的儿郎大部分都出身农家,这种地的本事是从小就会的。
  “本守捉日后也会跟你们一起干活,至于种什么,我倒是打算好了!”沈隆展开一张地图,指着靠近水源最好的土地说道,“这些好地咱们就种麦子,这些边边角角还有差一些的地,咱们就种这些!”
  沈隆拿出几样种子放到桌上,这些自小捣鼓农活的良家子一看纷纷傻眼,“守捉,这些到底是啥东西啊?”他们压根就认不出来。
第1015章
馕和葡萄干
  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沈隆不仅翻阅了大量资料,还亲自前往西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里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再清楚不过了,天山北麓多种植棉花、西红柿、玉米、土豆、红薯和小麦,其中棉花不能吃,暂时不适合种植太多,其余几种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只是玉米、土豆、红薯和西红柿这些农作物此事还没有进入中国,所以这些出身农家的士卒还不认识。
  对此,沈隆早有准备,他早就让人把每种新农作物都烹饪了一些,农民对于新型农作物向来都是谨慎的,在不确定这种东西能吃、能有好的收获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种植的,只有亲口尝到这些农作物的味道,他们才会动心。
  尽管对于大唐来说,这些后世带来的良种每一颗都异常宝贵,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沈隆还是忍痛烹饪了一些。
  有了他的指点,这些食物的味道可是比平时的大锅饭好吃多了,士卒们尝过之后都回味许久,“这西红柿有点酸,有点甜……这土豆糯糯的可真香啊……”
  “要说好吃,我觉得还是红薯最好吃。”这一时期,制糖工艺刚被王玄策从天竺带回来百余年,甜味对大唐百姓来说还是一种奢侈。
  “这一个棒子上该有多少颗玉米啊。”有人开始慢慢数起了玉米棒子上的颗粒,盘算着一亩地能有多少产出,尽管还不知道玉米种植所需的密度,但仅仅是粗略估计的结果,依然把这些士兵给惊呆了。
  “这红薯、土豆一亩地产量都在千斤以上,玉米产量虽然少些,但也比小麦强得多!只要咱们能把这些地种好,不仅咱们不用担心饿肚子,还能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一些过去!”沈隆开始给这些士兵描述美好前景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他还刻意换了保守的数字。
  “一亩地能产千斤!”尽管如此,听到这些,士卒们依旧瞪大了眼睛,他们可是从小种地的,深知道这个数字的可怕;就算是关中最好的熟地,种小麦一年能收三百斤就算好的了,沈隆这儿直接就是亩产千斤了,是关中亩产的三倍还多。
  看到他们惊讶的样子,沈隆想起了王安石父子,旋即就有人发问,“守捉,既然这些粮食能产这么多,为啥咱们不把这些地全种上红薯、土豆?”对于粮食的渴望,同样是刻在这些人骨子里的。
  “一来么,咱们或许种惯了小麦,却没人种过红薯、土豆,一开始就全种上这些,要是有个万一,咱们就要饿肚子了;二来么,这些东西虽好,却不像小麦这般好存储,种出来之后不赶紧吃掉就容易烂;所以咱们要先多种一些小麦,等大家伙儿学会了种红薯、土豆、玉米和西红柿,再扩大面积也不迟!”沈隆解释道。
  他们在俱六城可不是光屯田,还要出兵打仗,领兵出征的时候都带上红薯和土豆可不行,一不小心烂掉,那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按照沈隆的计划,这些土地的中心地带将会被全部种上小麦,套种玉米,这样可以在保证收获的情况下节省地力;然后在边缘地带种上红薯和土豆;最外围则是葡萄、瓜果之类,在后世,西域的葡萄水果可以说是大大有名,既高产又好吃,还能帮助这些士兵均衡营养,如此安排再合适不过了。
  等这些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大家可以先吃土豆、红薯、玉米以及少量小麦,将大部分小麦保存下来;那天需要打仗了,就把小麦磨粉做成馕,馕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坏掉,最适合行军打仗,然后再带些肉干、葡萄干补充脂肪和葡萄糖,保证不会有问题。
  那么,以后我大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士兵就背着馕和葡萄干来吊打那些敢违背大唐号令的部落吧!
  “还是守捉想的周全!”众人听了沈隆的解释后都大为佩服,“这些东西该咋种,还得守捉来教我们!”
  说服了这些士卒之后,沈隆就带着他们开始开垦土地,他们白天在地里耕作,晚上则回到城中,举着火把听沈隆给他们讲解这些新型农作物该如何种植;尽管劳累,可沈隆每天身先士卒带着他们干活,而且干得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多,这些人也都没了抱怨。
  人家堂堂守捉使都是如此,我等一介小兵又怎么该抱怨呢?而且他们一想到即将迎来的收获,连最后一点儿腹诽也没了。
  这些士卒都是干惯了农活的,让他们侍候庄稼倒是比舞刀弄枪还要利索,忙活了一阵儿,终于将这一大片土地都开垦好了,沈隆开始带领他们播种。
  沈隆根据现有的条件,依靠历史资料以及伊凡·万科的机械设计能力,设计了一些木质农具,让城中的工匠打造发给士卒,帮助他们提升耕种效率。
  让一个能制造钢铁战甲的大科学家来打造农具,简直是牛刀杀鸡,士卒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适应之后,很快就上手了,再借用一些畜力的帮助,一千余人没花多少时间就种好了数万亩的土地。
  “守捉,这要是丰收了,咱们该能吃多久啊?怕是连西州、龟兹的大军也能全部养活了!”被郭昕排到俱六城来的向导问道。
  “等收了粮食,自然要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些过去,到时候咱们再派些人带种子过去,教他们如何种植。”西州和龟兹的条件虽然没有天山以北这么好,不过种土豆倒是足够了。
  “守捉,这些农具真好用啊!俺能不能让商队带回长安,让俺家里也用上啊?要是有了这些,俺爹娘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有长安来的少年士卒问道。
  “此事容易,倒也不用专门送农具过去,等商队再回来,我就把图纸给郭家的管事,让他们打造农具给你们的家人!”这些东西在大唐同样有大用。
  又过了些日子,终于等到这些农作物发芽的时候了。
第1016章
俱六城送粮食来了
  “守捉,这麦苗可是比长安的长得还好啊!”麦苗一出来,那些经验丰富的士卒马上就看出了不同,这地里的麦苗根粗叶肥,透着一股子精神,和这些相比,长安良田里长出来的那些麦苗就显得瘦弱了。
  “这是咋回事?虽说旁边有河,可这地明显没长安的肥啊?”这是他们才开垦出来的生地,哪里比得上长安的熟地,可眼前的麦苗就是长得这么好,大家伙儿都有些纳闷。
  “是麦种好,还有大家肯下力气,才有了这么壮实的麦苗,不过也不能放松啊,日后还得施肥除草,这样大家伙儿才吃得饱。”当然不一样了,后世经过科学育苗培育出来的高产良种那是唐代的麦种能比的?
  这还是沈隆特意在后世当地所购买的适合当地气候的麦种,放在如今这个年代,那就是大杀器,产量不敢说比关中平原最好的土地翻上一番,多一半儿那是绝对没有问题;另外,除了麦种,沈隆还准备了其它大杀器,这个要是弄好了,翻上一番也不是没希望。
  “前段时间大伙儿辛苦了,不过咱们还不能歇啊,接下来我带你们养地龙。”沈隆在后世考察过,这片土地同样有人饲养蚯蚓,用来喂鸡和制造肥料,有了肥料,这些小麦就能取得更高的产量,而有了大量的鸡,就可以让士兵们多吃肉,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的道理,沈隆当然明白。
  现在地里已经种下了小麦和土豆,在一些边缘地带,沈隆还让人种了一些辣椒,现在又有蚯蚓可以喂鸡,等将来一收获,大家伙儿就可以美滋滋地吃大盘鸡了,这道名菜大概要提前千余年诞生在西域了。
  到时候满满一大盆大盘鸡端上来,先把鸡肉和土豆吃了,再用油汪汪的菜汁拌上一盘拉条子,这味道,啧啧,想想就让人流口水啊?
  “守捉,这地龙还能养?养来有啥用?是要配药治病么?”蚯蚓在中药上叫地龙,中医经常用来入药。
  “也算是治病吧,不过不是治你们想的那些病,而是治饿病和馋肉病的。”沈隆笑呵呵说道,见士兵们纷纷变了脸色,他赶紧补充道,“养地龙可不是直接给你们吃的,你们在家的时候也挖过地龙喂鸡吧?咱们养出大堆地龙来,就能喂上成千上万只鸡了,到时候我等一天一个鸡子也不是不可能,隔三岔五还能吃顿鸡肉!”
  当然,规模化养殖会面临疫病的危险,不过沈隆在梁山的时候,就专门搞过这个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基本能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遏制这些问题;养羊需要的时间太长,所以只能先从大盘鸡开始,要想吃上羊肉串和手抓肉估计还得等一阵儿。
  挖蚯蚓喂鸡的活儿不少人小时候都干过,只是从来没想过蚯蚓还能养,但看到如今地里那绿油油的麦苗,大家伙儿都对沈隆充满了信心,守捉连这么好的麦苗都种出来了,那他说地龙能养就肯定能养,大家伙儿跟着他干就完了。
  这些日子沈隆每次干活都身先士卒,现在又有实例摆在面前,大家伙儿对他极其信任,于是就跟着沈隆干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