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453

  后来韩休因萧嵩举荐出任右相,高力士提前把消息告知武氏,由武氏转告李林甫,再由李林甫告知韩休,如此一来韩休便承了李林甫的情。
  韩休登上相位后,表现平平无奇,却不断在唐玄宗面前称赞李林甫有宰相之能,再有武惠妃于宫中暗助,如此一来李林甫终于有机会出任黄门侍郎。
  现在李林甫跑来给武惠妃送礼,其实是想武惠妃继续在玄宗耳边吹枕边风,让他可以更进一步。
  历史上李林甫也因此受益,在武惠妃相助下一步步登上宰相之位,权倾朝野十九载,他也是玄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后期简直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不算杨云,李林甫在经营权术上,绝对是当世无敌。
  武惠妃拿到李林甫让宫人转呈的礼单,发现李林甫送来的并不是什么“土特产”,每一样礼物都价值连城,规格远超想象。
  “李夕郎何必如此破费?”
  武惠妃将礼单放下,心中对李林甫的恭顺和大手笔非常满意……能有个为自己所用的朝廷高官,对武惠妃来说是大好事,如此一来她在朝中便有了支撑,可以帮助她行废太子之举。
  李林甫笑着回道:“娘娘能收下薄礼,老臣甚是宽慰,以后仰仗娘娘的地方还有很多,老臣会尽心效命,不辜负圣主与娘娘的栽培。”
  武惠妃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本来李林甫的资历就很深,近几年给她送的礼也不少,还说过会全力帮助李瑁登上太子之位……现在李林甫开始进入朝廷权力核心,对她而言等于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手。
  “岂能只让李夕郎破费?来人,将陛下赏赐的玉如意拿来,就当是本宫回赠给李夕郎的。”
  武惠妃借花献佛,把玄宗赏赐的东西给李林甫,体现出她并不是只求报恩而不知回馈之人。
  玉如意看起来金贵,却因皇帝赏赐而不能变卖,武惠妃留着只是个摆设,转送给李林甫却能体现出自己对李林甫的器重。
  “多谢娘娘,多谢娘娘。”
  李林甫俯首作揖,脸上全都是感动的神色,眸中泪光闪烁,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感激涕零。他越是体现出对武惠妃赏赐的重视,越让武惠妃觉得他可以信赖。
  ……
  ……
  夕阳西下,参加宫廷宴会的王公大臣相继入宫。
  刚升任中书令为左相的张九龄,成为众大臣追捧的对象,入宫时便有很多人有意往他身边靠拢,除了寒暄外,顺带探讨一下朝廷大小事项。
  而这其中跟张九龄关系最好的,要数受张九龄拔擢,刚升任侍中的裴耀卿。
  裴耀卿一直在江淮负责建造粮仓,征调钱粮送往两都,此番回京,除了跟皇帝复命外,也要完成升任侍中必要的手续,疏通朝廷的关系。
  “……哥奴领了黄门,跟以往大不相同。”
  过长乐门时,裴耀卿突然跟张九龄说了一句。
  哥奴是李林甫的乳名,李林甫发迹完全是靠钻营,朝中正统文官对李林甫非常轻视,私下里的称呼都不太尊重。
  “嗯。”
  张九龄点了点头,未置可否。
  裴耀卿叹道:“听说武家人出面运筹,宫人帮了大忙,今日早一步他已入宫去,前前后后花了数百万钱打点。”
  裴耀卿之前一直跟钱粮打交道,对于金钱很敏感,数百万钱相当于几千贯钱,普通官员可拿不出如此多的贿金。
  “他的擢升完全不守规矩,对朝廷有害而无利。”
  裴耀卿继续在张九龄耳边抱怨。
  张九龄打量裴耀卿一眼,大概意思是,就算你觉得李林甫上位有害,也该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打压,而不是对我示警,一点建设性意见都没有。
  张九龄神色冷峻:“陛下圣明,定不会任用奸邪,即便李哥奴如今已入列黄门,但始终未能执掌枢机,要防止他危害朝廷,便要找其品行不端处加以参劾,方能让陛下看到他的卑劣,不得重用。”
  以张九龄之意,现在李林甫上位已是事实,要防止李林甫当上宰相,最好的方法便是找到其把柄加以弹劾,现在只有皇帝能决定李林甫的去留,就连身为左相的他也对李林甫无可奈何。
  裴耀卿叹息道:“我作为他的顶头上司,又何尝不想?但之前几次参劾不成,他早就有所防备,如今行事极为小心谨慎,要再找他的错漏只怕是难上加难。”
第二〇三章
应制诗
  洛阳皇宫,集贤殿大殿,早早便布置起案桌和烛台,无数的宫女和太监穿梭其间,尚未入夜,已有宾客相继前来。
  集贤殿又名迎仙宫、集仙殿,为武则天晚年敕命建造。
  武周后期,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如此尚嫌不足,于天下广选美少年,入内供奉,创设控鹤监、丞、主簿等官,另择学士才人,作为陪选,用司卫卿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等为控鹤监供奉。
  武则天除临朝听政外,就是与这班供奉官在迎仙宫饮酒、博局戏为乐。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于迎仙宫内宴请中书省、门下省官员、礼官及学士,他看到满座人才济济,宽慰之余,玄宗当众表示,神仙的说法虚无飘渺,朕不采信,贤才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根本,集仙殿应改名集贤殿。
  从此之后,迎仙宫正式更名集贤殿,同时殿内的丽正书院改称集贤书院,集贤书院是大唐最大的藏书馆,举世最恢弘的文化殿堂。
  开元年间的李隆基尚是开明君主,勤于政务,举行宴会基本是遍邀朝臣,同时并不忌讳谈论国事。
  不过朝廷广开言路,面圣很容易,大臣也就无须在宴会上犯言直谏,如此一来,宴会气氛显得异常详和热闹。
  张九龄和裴耀卿来得较晚。
  此时很多大臣已先行抵达,见到二人,都围拢过来行礼问候,尤其是很多不常见宰相的官员,难得在年后有机会见到左相,都趁机前来熟络一番。
  张九龄不太热情,他在朝多年,对于朝中科举出仕或者素有才学的官员,以笑面迎之,偶尔还会驻足寒暄两句,但对于那些靠裙带和世袭祖萌上位的官员,则明显疏远,见面时打招呼也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只有部堂才能得他勉强拱手一礼。
  当日与平时宴会有所不同,天下十道朝集使均至东都向皇帝复命,这些人也在宫宴受邀之列。
  因张九龄是各道采访使、朝集使设立的动议者,又是当今左相,他到来时,这些朝集使都不由向他涌过来,想跟他谈谈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
  至于刚刚当上黄门侍郎的李林甫,则因这些朝集使阻隔,连跟张九龄照面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
  被忽略在旁,令初登高位的李林甫分外丢脸。
  李林甫回到席位上,闷闷不乐半晌,待有人过来跟他恭贺升迁时,才勉强挤出笑容。
  ……
  ……
  宴会都快开始了,李隆基依然没有现身,这时一众皇子在侍卫陪同下,出现在集贤殿门口。
  当首便是太子李瑛,除此之外尚有鄂王李瑶、甄王李琬、光王李据、永王李璘和寿王李瑁。
  李隆基此番到洛阳,并未将所有皇子和公主带上,大半都留在长安。
  诸皇子落座,忽然有鼓乐传来。
  大殿两侧的宫廷乐师开始演奏《小破阵乐》,这是李隆基根据《立部伎》中《破阵乐》改编而成,作为宫廷宴会的开场乐。
  伴随乐曲声响起,四名身着金甲胄的宫女从纱帐后出来,于场地当中翩翩起舞。
  王公大臣们皆起身相迎。
  李隆基在武惠妃和咸宜公主一左一右陪同下,从大殿门口走了进来,路过之处王公大臣皆躬身行礼。
  李隆基来到主位前,转过身面对王公大臣,乐曲声停,舞女撤回,李隆基摆摆手示意道:“诸位卿家,入席吧。”
  众王公大臣一齐行礼,先等李隆基和武惠妃坐于主位后,他们才相继落座。
  主位在三层玉阶之上,除了李隆基和武惠妃的席位外,还有太子李瑛和咸宜公主的席位分列两侧。
  无须李隆基出面主持宴会,每次宫宴都有特定的人作为代天子祝酒之人,而这次从席位中走出来行祝酒礼的正是新晋黄门侍郎李林甫。
  ……
  ……
  宴会开始。
  宫廷宴会讲究的是喜庆热闹,李林甫祝酒三巡后,马上又是宫廷歌舞表演。
  唐朝到开元时,君臣关系和谐,宫廷宴会并无太多拘泥。
  舞曲开始后,众王公大臣放松下来,自行进食、品酒,不时就舞蹈本身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宴会在略微有些嘈杂的环境中进行。
  众人最期待的自然是大唐第一剑舞名家公孙大娘的表演。
  不过公孙大娘要压轴出场,众人只能收拾心情,观看宫廷教坊培养出来的舞女献艺,即便这些舞女的才艺略逊公孙大娘一筹,却也比之普通大臣家中豢养的舞女好上太多。
  歌舞表演到最精彩的部分,众王公大臣指指点点,脸上满是沉醉之色。
  此时李隆基悄悄将李林甫叫到身边低语几声,令在场很多人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两轮歌舞献艺结束,到了应制诗的环节。
  宫廷宴会的应制诗,基本都是大臣歌颂皇帝,称赞国泰民安,祝愿国运昌隆的诗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