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453

  全场安静下来,李林甫立于玉阶之下,朗声道:“陛下于天下置十道,各置节度使、采访使、朝集使,天下政务皆由圣恩,今日宴会便以此为制,应诗一首。取诗才最佳之人,以舞女二人为赐。”
  题目既是应制诗,众大臣都可应景创作,就好像一场比试,设有彩头。
  而当日应制诗的题目,是《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彩头是两名刚才在宴会上献艺的舞女。
  因为没有定下送哪两个,而刚才表演的舞女自然都在备选之列,这令那些对宫廷舞乐称颂不已的人暗暗心动,刚才还想如何训练自家舞女,现在省了,谁赢了皇帝直接送两个,随你心意挑选,如此好机会谁不动心?
  心是动了,但嘴却不容易动。
  皇帝面前,翰林众多,这些人专门以创作诗词娱乐于宫宴为主业,更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大才子列席宴会,谁想在这种应制诗的比试环节中取胜,就要过五关斩六将,没个真本事还真登不了台面。
  在李林甫将皇帝转告的题目公之于众后,很多人在四下环顾,都想知道谁人敢出来应此制作诗。
  一些蠢蠢欲动的人,心下也很为难。
  这题目太过“怪诞”,既然是送十道采访使和朝集使的诗,除了有歌颂皇帝英明神武的要求,也要有对这些人劝谏的意思在内,体现皇恩浩荡,这就多了几分寓情于诗的难度,比之平时赞颂一下歌舞,或是单纯给谁践行,或是吹捧皇帝要困难许多。
  李林甫主持宫廷宴会非首次,应付如此场面早就是游刃有余。
  他见无人起来作诗,便笑看左侧当首席位上的张九龄,问道:“张令公,您在朝中一向以诗文见长,十道置采访使及朝集使,也是您跟陛下提议设立,众同僚不起来应诗,难道您也要坐在这里看热闹?”
  李林甫明显是要给张九龄出难题。
  让你刚才对我冷遇,我现在有机会还不好好报复你一下?
  如此难的题目,你又没多少时间想,若你能作出好诗来,那真成稀奇事了,你若说作不出来,就等于是在人前出丑。
  众人都将目光落在张九龄身上,连李隆基也笑着看向他。
  武惠妃的声音突然传来:“陛下,张丞相诗词举世无双,听闻天下士子都想前去拜见,为此他特地出了题目为难,至今无人能登门,不知是否有其事?”
  张九龄厌恶武惠妃,但此时也不得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道:“回惠妃娘娘的话,确有其事。”
  这引来不少人议论,甚至看向张九龄,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张九龄也不知这些人在笑什么,他想给自己辩解都不知从何说起。
  突然李隆基打了声哈哈,然后道:“张卿家如今为令公,乃文臣表率,也可说是天下士子之师……师长给学生出题,考校一下学生的学问,有何不可?”
  连皇帝都发话,旁人自然不敢多言。
  李林甫则插话:“师长考校学生,自然是天经地义,但若是师长的才学无法服众,又当如何?”
  “李卿家,不得对张令公无礼。”
  李隆基看似训斥,脸上却无任何恼色,好像是开玩笑一般,“张令公的才学天下何人不钦佩?说他是天下士子之师,莫不是还有谁不服气?连朕都要称他一声师长。”
  皇帝给戴了顶高帽,若自己不出来表现一下,可真就成了徒有其名。
  张九龄看向李林甫的目光充满厌恶,怒气直冲脑门……二人宿怨已久,主要来自于张九龄打从心底里对李林甫这般钻研权术之人的唾弃。
  李林甫以为张九龄仓促之间作不出诗词,那是以他自己的才学揣度,却不知张九龄学富五车,诗才更是了得。
  张九龄捻须颔首道:“那臣便献丑了。”
  在李林甫惊讶的目光中,张九龄琅琅地将他创作的诗当众朗读出来: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一首诗诵读下来,工整无比,既有对各地采访使和朝集使的期待,也有对皇恩浩荡的感念,殷切希望之下,臣子拳拳之心在诗文中以极高的诗才展现。
  张九龄一首诗朗读完毕,在场人等鸦雀无声。
  李林甫面色漆黑,半晌说不出话来。
第二〇四章
细思则恐
  作为当世名家,张九龄的才华确实无与伦比,当他将诗当众吟出后,在场懂诗的人都为之折服。
  能在短时间内,把应制诗作得如此工整隽永,诗意深远,足可载入诗集典册,这种造诣,在场每个人都自问做不到。
  很多人都在想:“莫非陛下提前泄露了应制诗题目给张九龄,他才能如此轻松应付?”
  质疑的人中,最不甘心的要数李林甫了。
  但李林甫扪心自问,才学根本就无法跟张九龄相提并论,他又不确定是否皇帝有意泄露诗题,便转身向李隆基请示:“不知陛下对张令公的诗,有何指点?”
  李隆基畅快地挥了挥手,笑道:“此诗甚好,说出朕心中所望,今日与宴的有十道来朝集使,你们当不负张卿家诗中所言,为国为民,谨记魏文贞公所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之理。”
  十道朝集使皆起身领命:“臣等谨记。”
  李隆基笑着说道:“不是要你们记住,而是要让天下臣民都明白这个道理。张卿家,你的诗很好,若无他人出来,今日应制诗便以你为擢。”
  张九龄恭敬应了。
  李林甫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他恨不能自己出来作首诗将张九龄比下去,但他又自知才学不行,只能寄希望于在场人,偏偏张九龄现在是宰相,莫说是没人能比,就算真有人有此诗才,也不会刻意去拂张九龄的面子。
  “看来天下诗人,当以张卿家为首,爱妃以为呢?”
  李隆基并不觉得丢人,甚至还觉得自己选拔了天下最好的人才担任宰相,那是自己任人唯贤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事情。
  武惠妃尽管对张九龄不忿,却只能顺着皇帝的话说下去:“陛下所言极是。”
  “哈哈。”
  李隆基兴趣甚高,霍然站起,竟然举起酒杯从玉阶上走了下来,在场所有王公大臣只能跟着起身做躬迎状。
  最后李隆基走到张九龄跟前,举起酒杯道:“朕能得张卿家如此良臣,实在是朕之幸,来,朕敬张卿家一杯。”
  张九龄诚惶诚恐:“老臣怎敢……”
  说是当不起,皇帝已然做足姿态,张九龄只能领受。
  君臣二人面对面共饮,在李隆基转身回玉阶时,不知有不少人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张九龄。
  ……
  ……
  这场宫宴俨然成为了张九龄的专场,所有人都围着张九龄转,连皇帝都不例外。
  张九龄也觉得颜面有光,当他坐下来时,身边的裴耀卿振奋地道:“张公真乃群臣典范,真为我等读书人争气啊。”
  所说“我等”,俨然是把朝中正统科举出生的读书人归为一派,别的任何派系都不能融入他们的圈子。
  李林甫不想让张九龄继续出风头,请示道:“陛下,听说今日有公孙氏献舞,不知是否可传出来,以让众臣僚欣赏?”
  “正有此意……”李隆基正要应承,却见身旁坐席上,咸宜公主站了起来,目光随之转了过去。
  咸宜公主起身,在很多人看来无非是又有什么好宝贝要献给皇帝。
  咸宜公主一向以古灵精怪著称,宴会上基本上充当着开心果的角色,群臣也喜欢拿她打趣,皇帝宠溺的女儿,自然是整个宴会的主角。
  “咸宜,你有事吗?”李隆基问道。
  咸宜公主笑道:“父皇,儿臣知张丞相诗才了得,这几日也偶得一首诗,想跟张丞相请教一下。”
  在场王公大臣闻言不由莞尔。
  小姑娘家,以往总是被张九龄以不学无术暗讽,犹不知趣,今日居然说要跟张九龄请教作诗,那不跟刚开蒙的稚子遇到博学鸿儒,居然要讨教四书五经一般?明显朝纲了。
  “咸宜,别胡闹。”
  武惠妃率先开口斥责,她要体现出自己对女儿管教森严,咸宜公主此番唐突造次,并非是出自她的授意。
  这是武惠妃的态度。
  李隆基兴致却很高,摆摆手道:“无妨,无妨,咸宜能请教张卿家,乃是她的荣幸,天下士子,有几人有如此机会?生在帝王家,自然有些优待,朕就给你这个近水楼台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