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4/984

  “我们也该重建禁军了。”李泽微笑着道,“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彻底覆灭伪梁,拿下长安。在武邑的原千牛卫兵马,接下来改编为禁军吧。”
  “那由谁来统领?”
  “一时之间,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暂时由我直接指挥吧!”李泽挥了挥手:“这个不着急,慢慢来。”
  韩琦垂下头,没有再说话。
  “李相,不管是尤大将军还是柳大将军哪边,这一次的整编,必然要裁撤不少的地方部队,这一块,如果不小心在意的话,有可能会出现麻烦啊!”章回沉吟着道。
  “裁撤整编不能一蹴而就,一部分整编为卫军,一部分整编为地方治安,另一部分,则分给田地,让他们回家乡务农吧,秘书临拿一个具体的方案出来让各部讨论,看看需要多少银钱,原则上由各地自己想法筹集,不足部分朝廷补给,一切以稳定为主。”
第八百五十六章:述职
  徐子远坐在马车中,拉开了车窗,细细的甚至是有些贪婪的看着窗外的景色。不但是他,护卫他从河套回来的四名卫兵也是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的景,窗外的人,窗外的那繁华盛世。
  这四名卫兵都不是武邑人,而是徐子远在本地征召的,准确的说,是四名曾经一无所有的野人。从他们出生到现在,充斥他们视野的只有贫穷,饥饿,衣不敝体,在跟了徐子远之后,终于吃饱了,穿暖了,跟着徐子远在河套建城,眼下,城终于建成了,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天堂,岂料,今天到了武邑,才发现,他们曾经以为的最好的地方,跟眼前一比,啥也不是。
  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啊!
  徐子远的眼睛有些酸涩,一晃眼之间,他离开武威书院,离开武邑,已经整整六年了,走在街上,看着窗外,他努力地想要找回一些六年前的感觉,却发现很难再寻觅到过去的那些回忆了。
  街头的那个卖卤干,卤羊大骨头外加出售一些掺了水的酒的小店不见了。
  那个卖锅贴的瘸子兄弟不见了。
  那个卖汤饼,每次见到他们这些书院的学子们来吃的时候,总是要他们碗里多添些羊杂的大婶子也不见了。
  整齐的街道,整齐的行道树,整齐的铺面,井然有序的行车道,行人道,一切的一切,跟他当初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他把自己的大队人马抛在了身后,而自己只带了四名卫兵先行进城,就是想来寻找一番过去的记忆。虽然从大唐周报之上对这里的一切有着一些了解,但真正回到了这里,却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武邑的变化。
  入城之时,他和卫兵都将自己的马匹交给了城门口的士兵,让他们交给后面的大部队,而他自己,则带着四个人,每人花了两文钱,坐上了城内的公共马车。
  马车很大,可以坐二十人,沿着一个小梯子爬上来,靠门边便有一个木箱子,每上来一个人,便往里面投两文钱,然后寻找座位坐下,如果没有地方坐了,便往中间一蹲,徐子远五个人是从起点站上的车,自然都是有位置的。四个卫兵倒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职责,先是一边一个把许子夹在中间,然后再在对面坐了两个人。为了让许子远坐得舒服一些,靠着他坐的两名卫兵便占了不小的地方,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这么多的人上车,一忽儿的功夫,车内便挤得水泄不通了,别说让许子远坐得舒服,连他们两个人也被挤得与许子远贴在一起了。
  本来想发作一番的,在河套等地,他们可都是横着走的人物,但在许子远严厉的眼光之下,二人也只能作罢,唯一能做的,就是横着身子,撑着手臂,尽量地让许子远别被挤着了。至于对面的两个护卫,早就看不见了。
  不是有人下,也不时有人上。
  车厢内的气味着实有些不好闻,但许子远反而比先前更高兴了一些,这让他想起了当年的许多往事。当年他们武威书院的学子们,也常常许多人挤在一辆马车里,从武院往武邑城去见习。那时候武威书院距离武邑城可还有一段距离呢,现在,都听说连到一起了。
  车厢里终于又稀疏下来了,再过了一会儿,车厢外响起了车夫的声音:“终点站了终点站了,再要进内城,就要换车了。”
  许子远下了马车,抬头向前看去,武邑内城已经出现在了眼前。与外城的巨大变化相比,内城,反而没有多少变化,至少这城墙,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总督,要换车吗?”一名卫兵走了过来,低声道。
  “不必了,不远了,走走吧!”许子远想看看,内城的变化大不大,反正天色还早,他想走着去。
  一路行去,终于还是失望了,城墙的确还是过去的城墙,可是内城也终究是改天换地了。
  二刻钟之后,许子远站在了相府的门前。
  他是奉命回来述职的。
  整整衣冠,正准备拾级而上,身后却传来了马车声响,也停在了相府门口,许子远转过头来,便看到马车之上,走下来一个紫袍官员。
  身着紫袍,级别至少与许子远一般无二,不过让许子远略有些惊愕的是,此人他并不认识,不过紫袍官员的数量可不多,脑子里闪电般的转了一圈儿,再看看那些护卫的模样,心中已是有所明悟,见那紫袍官员走了过来,当下微笑着抱拳笑道:“敢问可是甘肃戴琳总督?”
  来者正是戴琳,昔日的夏州刺史,如今已是新建的甘肃行省的总督。
  “这位兄台?”戴琳还了一礼,有些愕然地看着发问者。能站在这门口准备进门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某家宁夏许子远!”许子远微笑着道。
  “原来是许督,久仰久仰!”戴琳忙不迭地抱拳还礼,眼前的这位,可是出身武威书院,妥妥儿的李相心腹,根脚比自己硬扎多了。
  “某家奉召回来述职,戴督也是如此?”许子远笑问道。
  “正是如此!”戴琳笑道。“李相同时召集我们两个,看来是有什么大事啊!”
  “不见得,依我看来,只怕不是什么好事。”许子远摇头道。
  “这从何说起?”戴琳一惊,许子远是李相嫡系,消息来源自然会比自己更准确更多。
  许子远没有多说,自来熟地拍了拍戴琳的肩膀,笑道:“待会儿就知道了,以后,咱们只怕要过苦日子罗!”
  两人踏上台阶,此时,内里也出现了一个人,却是接替了章循职务的陈文亮亲自迎出门来。如今的陈文亮的地位早已不同往日,作为李泽的贴身秘书,他在秘书监的地位,仅次于公孙长明,事实上已经步入到了大唐的权力核心当中。
  由他出迎,当然也体现了李泽对这二位总督的尊重。
  “二位督抚,下官陈文亮。”陈文亮双手抱拳为礼。
  “陈少丞安好!”两位位高权重的督抚却是齐齐还礼,别看秘书临少丞品级不高,但却是典型的位卑而权重,更是处在权力的核心圈子里,只要从这里放出去,级别便不会比他们低多少,而且前途只要更远大。章循从这个位置一出去,可便是山东督抚。
  “李相正在等着二位呢!今天给二位,可是留了足足半天的时间!”陈文亮笑道,“二位请!”
  “劳烦李少丞了!”二人含笑道。
  片刻功夫,二人便看见,李泽竟然负手立在书房门口,正远远地眺望着他们。二人心里不由一阵感动,陈文亮也适时地闪身一让,两人便都是急步向前。李泽刚刚跨过门槛,二人已是到了跟前,双手抱拳深深一揖到地。
  “见过李相!”
  李泽大笑着一手一个,将两个人搀扶了起来。
  “戴琳,一别经年,你变化挺大啊,要不是我知道你,还真看不出来,你曾经是一个杀伐四方的武将呢!怎么样?督抚一方感觉可好?”
  戴琳笑道:“不瞒李相,有些煎熬,丢下多年的书本,现在是重新拿起来再读了,替李相牧民,可比替李相征战要难多了,头发白了不少!”
  他特意摘下头上的幞头,向李泽展示了一下斑驳的头发。
  “辛苦了!”李泽点了点头:“灵夏之地,本就多事,如今新建了甘肃行省,事就更多了。”
  “正要向李相禀报。”
  “好,公事儿一会儿再谈,今天,我给你们留下了足足半天时间呢。”李泽笑着转头看向许子远。
  许子远是他的嫡系,戴琳是他的部属,两下自然是不同。先跟戴琳说话,并不是轻视了许子远,反而是更没有把他当外人的缘故。
  “瘦了,黑了,当年武威书院的翩翩佳公子,如今走在街上,大概是没有女郎给你投掷香囊鲜花了。”李泽笑道。“远离六年,今日也算是衣锦还乡,感觉怎么样?”
  “下官早过而立之年,膝下已有两子一女绕膝了,哪里还是昔日少年郎?”许子远微笑着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变了,武邑的变化更大,让我都不敢认了,倒是李相,仍然一如过往。与我六年前离开武邑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李泽大笑:“有了你们这些能干的下属,我还用得着操什么心呢!”
  “李相说哪里话来?如果没有李相高屋建瓴,我们这些人哪里找得到方向,只怕就只能瞎忙活一场,最终也没有什么好收成。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有了李相,才有我们这些人哪!”戴琳倒不是拍马屁,而是真心诚意,想象当年在杜有才麾下之时,哪里曾想过今日之光景?
  “李相,二位督抚,别站在外头说话了,还是屋里详谈吧!”一边的陈文亮笑着拱手道:“下官已经为三位沏好茶了。”
  “二位督抚,请!”李泽笑着伸手相让。
  戴琳与许子远同时躬身:“李相先请。”
第八百五十七章:西北现状
  两位总督一齐述职,不免便存了一些比较的意思,将自己的治下都夸得跟一朵花儿似的。但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宁夏还是甘肃,现在的发展着实不错。
  宁夏行省基础更好,河套城的建立,使得这一片区域与三受降城一起,构成了大唐统治这片区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吸引人口大量集中的不二法门。这些年来,李泽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向着宁夏方向输送移民,大量的战俘,犯官及其家属发配的地点,多半便是宁夏,少部分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则发配西域,到了西域那种唐人极其少的地儿,这些人也只能与大多数的唐人抱团,才能活下去,想要出点什么幺蛾子,那是会死得很快的。
  而随着河套城的建立,大量的小股番夷部族,野人部族或受利诱,或因生活所迫,甚至是被唐军所凌迫,亦是大量内附,成为了宁夏的注册在藉的百姓,开始在大唐的体制下过活,也自然地成为了大唐的纳税人。
  宁夏现在不仅控制着大部分的河套区域,还管辖着漠南漠北地区,区域大得有些惊人,当然,地方大了,经济之间的差异也就存在,但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永亘的真理,现在宁夏的中心区域,正如同一块海绵一样,在源源不断地吸取着其它地方的资源。
  不是没有反抗,但在右武卫的镇压之下,稍有反抗的苗头,旋即便被镇压下去。大量的唐人商队游走在这遍广大的区域之内,其间自然就夹杂着为数众多的内卫谍探,甚至于每一个唐人商队,都是唐人的耳目。
  而甘肃以灵州,银州等地为中心,这两年随着战事止歇,又因为吐蕃内乱不止,现在竟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不再是吐火罗与德里赤南两大势力集团的博弈了,一股新的势力正在兴起,成为了吐蕃两大势力集团之中的搅局者。
  而这股势力,正是因为吐火罗与德里赤南争夺战之中备受压迫的奴隶阶层。两大势力打了数年,精疲力竭之余也没能把对方彻底压下,都认为只要自己再努一下力,便能获得全胜,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对治下的盘剥更加厉害,统治更为严苛,过分的压迫,终于激起了奴隶的反抗,这些奴隶以求活为名,先是星星之火遍地开花,进而居然开始联成了片,在与吐蕃两大势力集团的斗争之中,劣弱被淘汰,剩下的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极强的势力,纵然还不能与两大势力集团分庭抗礼,却也不复最开始的狼狈不堪了。
  强大的吐蕃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变成如今这番模样,当然离不开大唐从中的挑拨离间。李泽定下了基调,打开了这个魔盒,确认他们再也无力骚扰自己的统治之后,便将这个任务丢给了甘肃行省,由甘肃行省总体负责继续推进这件事情。
  而不管是甘肃督抚戴琳,还是左武卫大将军李存忠,抑或是内卫,对于这件事情,都是乐此不疲。因为甘肃行省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左武卫的饷银、军械是由朝廷统一拨给的,但像粮草这类日常补给却是由甘肃行省就地供给的,他们平常的日子过得好不好,那就要看甘肃行省的财力了。这两年来,左武卫的日子愈过愈好,便是从吐蕃之中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从最初的军帐,慢慢地住上了土坯茅草房,现在已然住上了青砖大瓦房。士兵们从一周一顿肉,到现在每天都能见到荤腥儿,逢年过节,还能额外得些酒水,罐头,果脯之类的慰军物资,要是甘肃行省没有钱,那左武卫自然也只能跟着受穷。
  所以李存忠对此也是极为热衷。
  而戴琳要发展甘肃行省的经济民生,也需要大量的银钱,如果是按部就班的话,那与内地的那些行省,只怕差距会愈来愈大,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吐蕃弄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