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984

  如今,种子种下去了,接下来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却还需要他来竭心尽力地维护。以使这棵大树真正成材,而不至于长歪了。但他想要做到这一点,便不能真正的大撒把,即便是形式上大撒把了,暗地里,自己还需要能在必要的时候一锤定音。
  那么,人事,军权,这两大权力,他就必须要控制在手中。
  军队不用说了。
  而人事交给杨开,也是让他最为放心的。
  因为杨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以李泽为主的。
  当然,除非必要,李泽不会动手,哪怕他们犯了错误,但只要未动其根本,这些错误就是允许发生的。
  人生,便是在一场场磨难之中慢慢成长的,不经历坎坷,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能顶天立地的人的。而一种政治制度,也是需要在一次次的错误和损失之中,来慢慢地纠正,完善,也只有这样,最终形成的,才会是最适应大唐帝国的。
  杨开过后,李泽接见的是文教卫生委员会的主席章回。
  “章公,以后还要多多劳累了!”李泽亲自起身,为章回倒了一杯茶。然后随意地坐在了茶几边的椅子上,侧身看着章回,笑道。
  “陛下但请放心。”章回拱手回应。
  “很多人认为,文教卫生是这几个委员会之中,最没有实权的一个部门,也是最容易被所有人忽略的部门,但他们却不知道,我李泽,最看重的,就是文教卫生了。”李泽看着章回,一字一顿地道。
  章回微微一怔,在他心中,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相对于经济,人事,军队,监察,情报这些部门来讲,文教卫生的确是影响力最小的一个委员会了。
  “愿闻其详!”他看着李泽道,凭他对李泽的了解,李泽绝不会为了恭维他,便说出这番话来,既然这么说了,就必然会有一个说法的。
  “无他,唯两句说!”李泽目光炯炯地看着章回道:“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
  章回细细地咀嚼着这两句话,愈是细品,愈觉得余味悠长,久久不绝。
  “这是一篇大文章!”虽然还没有完全体会李泽的意思,但这并不妨碍章回立即便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是一篇绝大的文章,大到我们永远也做不完这一篇文章。”李泽道。“先来说说后一句话吧!什么叫做野蛮其体魄!”
  章回点了点头。
  “章公知道现在我们大唐的婴儿夭折率是多少吗?”李泽问道,没有等章回答话,李泽接着道:“去年统计的数字是三成。触目惊心啊,这还不算那些深山老林以及一些极偏远地区,没有算上东北,西域,以及中原,关中地区,仅仅是我们原本的核心区域之内。如果把这些地方都算上了,这个数字会更恐怖的。”
  说到这里,李泽仰天叹了一口气:“十余年来,我们在医药一道之上投入了很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医师,需要更多的医馆,需要更多的更便宜的药材。”
  “相比过去,已经很好了。”章回安慰道。
  “不,我们只能和自己比,不能和过去比!”李泽道:“这也是我为什么并不急于向南方发动进攻而想要停下脚步,先解决内部的一些问题的原因之一。看起来花团锦簇的大唐,内里实实在在的仍然是千疮百孔的。把打仗的钱,如果用来做这些事情,哪怕就是停顿一年,所节约下来的经费,也能让我们的医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谈话(3)
  “大唐的疆域,将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广大。”李泽站了起来,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道:“不仅仅是在我们的脚下,以后大唐人的脚步还要向更远的地方去延伸,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支占领那么多的我们无法实际控制的土地,但我们要将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思想,播撒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很多的人,很多身体健康的人。”
  “我们的孩子,不仅要让他们安全地生产下来,也要让他们强壮地成长起来!没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干什么都是做不成的。身体,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章回鼓掌赞道:“陛下所言,我深有同感,我这一辈子,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件事,所以我的弟子,提笔要能做花团锦簇的文章,下田能熟练地做各种农活儿,而上马拔刀,便要成为最勇敢的战士。这正是野蛮其体魄的意思了。”
  李泽笑着坐了下来:“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以前章公你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做这件事,这一次,却是要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放于整个天下来做这件事。”
  “这需要银多的银钱。”章回沉吟道。
  “的确,需要很多的钱,在国家的财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之下,在还有很多地方也需要大量银钱的情况之下,文教卫生委员会,恐怕还需要自己想很多办法来弥补经费之上的不足。”李泽笑道:“不过我想,这是难不住章公你的。”
  “凭我这张老脸,倒也是可以化来不少缘的,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总得想出一个开源的法子来。回头我与学生们一起来商议吧,陛下既然已经布置下来了题目,哪我总得将这篇文章做好,免得公孙长明那老儿,总是一直嘲笑我除了一张利嘴之外,什么都做不成,这一次,我便要让他看看,我倒底成还是不成?”章回绷起了老脸道。
  李泽哈哈一笑,这两个人,都偌大一把年纪了,但斗起气来,却比三岁孩童还要认真得多。
  “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李泽道:“文明其思想,这却是我们现在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国家,民族,集体,这些概念,我们现在的四千多万大唐人,有多少人懂得?恐怕少之又少!即便是我们的义兴社员们,就真弄懂了他们之间的意思,他们之间的关联了吗?”
  章回摇摇头:“据我所知,恐怕九成以上的人,都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李泽摊了摊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真正能传承延续下去的国家,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做好一件事,教育。”
  “所以这些年来,陛下顶住了许多的非议,竭力推行教育,办了无数的公立学馆,强迫适龄儿童读书?”章回道。
  “是的。”李泽道:“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了,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是很难改变他们的思想的,但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是一张白纸,在一张白纸之上怎么作画,那就是我们的事情了。从小就开始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国家民族之大义,懂得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懂得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懂得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懂得是非,黑白,懂得大义与私利,等到他们慢慢地长大,我们大唐,就真正拥有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说句老实话,我并不看好这一代的大唐人,我把希望寄括在十年之后,那时候,我们第一批培养出来的孩子,已经可以担当大任了。”
  “我想,我已经弄懂陛下的意思了!”章回道。
  李泽笑着点了点头:“章公是教育大家,本不用我多说什么了,但我仍然要忍不住地啰嗦几句,孩子最终长成什么人,就看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这一块上面,我们绝不能放任自流,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图,从小就通过学堂灌输给我们的下一辈人。”
  “在教育之上不能放任自流?”章回微微皱眉。
  “是的,章公,我觉得,我们要统一教材!”李泽道:“特别是村学,乡学,县学这些最为基础的教材,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由文教卫生委员会审核过的教材,这个教材,必须符合我们的国家大针方针。而到了行省,国家一级的大学堂里,除了百花齐放之外,在最根本的一些东西上面,我们同样要抓紧不能放松。”
  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李泽接着道:“章公,这里一松,就可能出乱子的。”
  全国上下有统一的教材吗?
  过去当然也是有的。
  启蒙童子的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再往上便是四书五经等等高级教材了,因为过往,这些东西都是读书人的敲门砖。但很显然,李泽所说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与这些东西,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联想到李泽的志向,他一直所强调的国家,民族,集体的这些概念,章回顿时觉得肩上有些沉甸甸的,这些教材,只怕不好编写。
  “回去之后,我马上组织人手来讨论这件事情,尽快上手,编写出统一适用的教材,呈由陛下最后审定。”章回道。
  “好,这件事情,就这样办了。”李泽满意地道:“说不得这其中肯定会有许多阻力的,但以章公之能,这些阻力定然能化解于无形。”
  听着李泽的话,章回有些哭笑不得。陛下这就是只要成果,不想担责了,真出了什么乱子,都只得由自己来解决。
  重新编写适用天下的教材,这件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千难万难。别看自己似乎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但读书人中,有着自己理论的人,不知有多少。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机会,谁不想把自己的那一套塞进来?到时候必然是神仙打架了。学术之争,有时候的残酷性,较之其他的争斗,有过之而无不及。
  “章公,我虽然说了对现在这一代人不抱有多少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这一代人了。”李泽道:“还是要多想想办法来争取的,每多争取一个,我们便多一份力量。要这些人再去读书那是勉为其难了。毕竟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为了生活而去四处奔忙的,但我们可以多采取一些其它的手段。”
  “还请陛下给支支招!”章回笑道。
  “宣传!”李泽笑道:“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铺天盖地的宣传。说书也好,唱戏也罢,乡野俚曲也行,大雅之音也罢,只要能传播我们思想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用上。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弄懂了其中的意思,但一遍又一遍的下来,我想总是可以混个脸熟吧?看得多了,自然就慢慢地入脑入心了,您说是不是?”
  “宣传?”章回揉着太阳穴:“这个老夫却是不太擅长。”
  “您不擅长不要紧,你可以任命擅长这类事情的人去主持这件事情,他们有的是办法!”李泽笑道:“您的手下,才子一抓一大把,可以让他们写书,写戏,写歌,然后组织人手到各地去演出。说起来我们大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实在是太匮乏了,做这些不但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还可以让老百姓们多些娱乐,何乐而不为呢?”
  章回叹了一口气,戏子,这可都是下九流的职业,陛下怎么就把他们同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给勾连在一起了呢?也太不庄重了。
  但皇帝这么说了,他也不得不考虑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原本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任务有多重,只不过是接步就班,按照以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好了,但今日与皇帝一席谈,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强健其体魄!
  文明其头脑!
  这两件事情,就没有一件是容易办成的,而且也不是一件短时间就能容易完成的事情。
  这不像打仗,短时间内就可以分出胜负雌雄。
  也不像搞经济,最多一两年,一个政策的好坏,便大致可以分辩出来。
  这两件事情的时间线,只怕是要以十年为一个界限方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果的。
  而且,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光指望朝廷拨款是不现实的,哪里都缺钱,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像皇帝考虑的这么长远,哪些掌控着钱款的人,只怕更愿意把钱投入到那些能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成效的项目当中去,这毕竟也是他们的政绩。而这种长期的又是大投入的项目,恐怕他们就没有那么容易答应了。
  一想起自己还要去筹钱,章回的脑子里便嗡嗡地响着,满脑门儿子的官司,回去之后,只怕又得夙夜难眠了。
  倒真是应了皇帝的那句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谈话(4)
  监察委员会来了两个人,曹彰与吴进两个人。曹彰是一个理论家,做起理论研究来,一套一套的,但真要落实到具体的事务之上,手段就廖廖无几了。之所以他能当选监察委员会的主席,一来是安抚曹信,二来是此人为人方正,讲起死理来与吴进相比,丝毫不逊色,三来,他是义兴社的第三号人物。
  监察说到底,就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计,因为监察最主要的任务,其实就是对内的。贪污腐败,滥用职权,以公谋私,每一项,都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没有硬实的背景,在这个位置之上,只怕是坐不稳的。
  吴进是一个实干家,此人不但在个人品德之上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他在基层干过很多年,是一个从策末之官一步一步地奋斗起来的,对于底层的那些鬼魅伎俩一清二楚,这两人搭档,可谓是天衣无缝。
  等到再过上一些年,吴进建立起了权威,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再接班曹彰,就顺理成章了。
  看着两人,实则上李泽的目光更多的是落在吴进的身上,缓缓地道:“改革之后的监察委员会,权力大增,上至我这个皇帝,下至最基层的里正,乡老,吏员,都属于你们的监察范围。以前的御史台监察院,虽然也担负着这些职责,但他们手里是没有武装力量的,而现在的监察委员会,手中却掌握了一定的武装力量,这对于你们是好事,但也是负担,你们明白这个道理吗?”
  两人都是点了点头。
  改革之后的监察委员会,将整个大唐属地的捕快,全都纳入到了其管理之下,这些人变成了一个准军事组织,被命名为靖安军,接受双重管理。既受当地官府的调配,又接受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与调派。行省一级的靖安军高级官员,由监察委员会委派,府,县则由本地官府委任并在监察委员会备案。监察委员会有权跨行省调动靖安军,而本地官府则不具备这个权力。
  “贪污腐败,不可能根除。”李泽道:“这些人就像春日的野草,总是割了一批,又长一批,所以,防微杜渐,监管得力,比起杀一儆百要更有效。如何让这些人心有畏惧,是你们接下来要担负起的最重要的工作。监察制度的完善,是你们首先要做的。既不能滥权,又不能松散,这里面的度,需要把握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