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984

  “现在他们没得选择了。”夏荷道。
  “你是说受灾的百姓?”
  “是!”夏荷坦然道:“根据以往的经验,各地的州府县基本上还是要采取以工代赈等多种手段来应对这一次的灾情。做一天,换取一天的粮食或者相应的报酬,那么这一次,我们不再直接发给粮食或者铜元银元,而是发给纸币。”
  “你觉得老百姓会接受?万一生乱子呢?”
  “只要纸币能够买到东西,又怎么可能生乱子呢?”夏荷摇头道:“现在灾民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拿到了纸币,他们第一时间,决得去试试能不能买到东西,只要一次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就简单得多了。”
  “这倒真是一个办法。”
  “这是其中一个手段!另外,”夏荷道:“我与孙雷商量过了,在灾区,我还准备无偿地给他们发钱,每户受灾百姓,每天还能领到一元的政府的补贴金。而这一元钱,可是过去的一百文。足够百姓购买一家子一天的粮食、菜疏等物,为期一个月。”
  “这可需要不少钱。而我们现在,差的就是钱!”李泽皱眉道。
  “纸币又不是金银铜元。”夏荷道:“我是可以超发的。我已经让孙雷去准备了,加印数百万元的纸币,以应对这一次的灾情。”
  “你想过没有,这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只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便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灾情一起,不管我们发不发钱,物价都会飞速上升。”夏荷道:“这个时候,便只能通过市场与官府两方面的手段来平抑物价而已。”
  “你已经跟裴矩他们商量过了吗?”
  “这正是我要去河南的原因所在。”夏荷道:“换成别人去,只怕裴矩不会买帐,毕竟这个时候推广,颇有趁火打劫的意思,裴矩心中肯定是不舒服的。”
  “你这是要以势压人?”李泽笑了起来:“裴矩是老牌子的正经士大夫,不见能会买你的帐?”
  “他现在焦头乱额!”夏荷格格一笑:“所谓病急乱投医,我亲自去说,他总是要卖几分面子的。而且也由不得他不同意,要知道,除了官府的正经救援之外,此时此刻,他还更需要无数的大商家进入河南去帮着他救急呢!”
  李泽瞧着夏荷:“这么说来,你与那些大商家已经达成协议了?”
  “不错!”夏荷道:“我已经联系了大约二十家实力雄厚的商社,他们将全力组织各类日用物资进入灾区,其中便包括大量的粮食,但他们,只收取纸币。”
  “你给了他们多少返点?”李泽忽然问道。
  “果然瞒不过公子你!”夏荷脸色微微有些发红:“一个点。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本身就是意外收获了。他们原本就打算大举进入灾区,这些大商家,手里都有大量的积存货物,这就是一个将手里的积压迅速销售出去的大好机会。”
  “而且还可以将价格稍稍地提一点点。”李泽冷笑:“这里里外外都是赚啊,不但赚了钱,同时还赚了名声。你现在给他们的一个点,只怕将他们的成本都冲得差不多了。”
  “公子,看你哪酸样儿!”夏荷大笑了起来:“他们是赚了,可朝廷需要啊!这个时候,能进入灾区以一个基本可以接受的价格出售各类货物,本身就是在帮着我们稳定地方局势啊,大量的货物涌进,也可以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啊!商人把货卖出去了,我们可以收到更多的税,用了钱的商人会进更多的货物,那些生产厂坊能接到更多的订单,这怎么说,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我当然知道,不过就是心中有些不爽。朝廷费心巴脑地,到时候不一定能得个美名,倒是这些家伙们,赚得盆满钵满的,里里外外的好人都是他们做了。”李泽以手轻触嘴角的大泡,疼得龇牙咧嘴,惹得夏荷又是一阵大笑。
  “那些大商家,同意接收全面接收纸币了?”李泽问道。
  “这些人鬼精着呢!”夏荷道:“其实大商家对于纸币的抵触更小,因为他们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彼此之间使用汇票了,不过就是仅限于双方之间极为信任的关系的情况之下。而现在,纸币是以朝廷信用为依托的,而眼下,大唐方兴为艾,这些人当然明白,只要朝廷越来越强,那么纸币的信用就会一直坚挺,他们为什么不用?反而是那些小商家,不明白里面的奥妙,抵触心里更强烈。”
  这倒是真的,李泽道:“所以你已经开始与这些大商家联手了吗?”
  “是的!”夏荷道:“不仅仅是钱庄,还有这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商家,大的生产作坊。特别是隶属于朝廷的那些生产作坊,我们已经正式提请经济发展委员会讨论了,以后在这些地方进货,销售,将只收取纸币。当然,我们给出了一定的缓冲期。一年之后,他们将不再收取过去的银元,铜元等金属货币。当然,这也是分区域的,目前还只是准备在陕西,河北,苏浙等地开始试行。这一次因为河南灾情,便趁机将河南纳入了进去。而像湖南湖南等区域,因为是战区,所以便暂缓,任由其自然发展。不过只要上述那些地方进展顺利,这些地方自然而然地也会转换过来。”
  “行吧,你要去河南就去吧!不过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你们可以动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但绝不能动用行政手段去强压!”李泽叮嘱道:“那里的人,现在本身就郁了一肚子的气,胸有块垒,是点不得火星子的。”
  “不会。”夏荷道。“再者说了,右金吾卫在那里呢!他们用的,可也是这种纸币。”
  对于河南总督裴矩而言,这些日子是极其难熬的,现在的他,便呆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开封坐镇,黄河决口,开封作为河南重镇,河水倒灌入城,整个城市几乎毁掉了,十余万人流离失所。到目前为止,已经知道的死亡人多已经突破千人,而这个数字,绝对不会是最终的数字,等到最后各地确切的数字报上来,只怕死亡的会是这个数字的几倍。这对于开封来说,几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一旦受灾,百姓会本能一般地向着城市所在集中,形成一个个的流民大汇集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就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形居民变。
  这也是裴矩为什么第一时间,就从洛阳赶到了开封的原因所在。连续十数日的高强度工作,终于把这位总督给累倒了。
  在各地官员们的努力之下,受灾的百姓情绪还算稳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异样的情况,但在救援没有抵达之前,再怎么小心也是不为过的。
  而朝廷的反应也是极其地快速,如今,陆地之上的交通几乎已经全部断绝了,但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却成为了一条条的生命线,来自各地的救援物资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灾区汇集,第一批从山东运来的粮食,成为了稳定灾区的重要的筹码,只要看到有粮食进来,百姓们的情绪便会得到安抚。只要后期的救援能跟上,那么,裴矩就不用担心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了。
  对比过去,裴矩还是很感慨的。与旧唐时候相比,现在的新唐在反应的速度之上,救援的力度之上,不知上了多少个台阶。而一个个的朝廷大员们也正在赶赴灾区的路途之上,只要这些人一到,很多事情,便能当场而决,再也不用公文往来,白白地耽误时光了。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安抚
  靖安军止武校尉梁嵬手按腰刀,站在栏杆之后,脸色有些发白。栏杆的一面,站着他带领的十名靖安军士,而在栏的另一头,则是密密麻麻的衣裳褴褛的百姓。
  一场大水,让后梁沟子镇毁于一旦。如今已经知道的死了七八个人了,而整个镇子,已经被洪水完全给冲没了。
  后梁沟子镇里的上千户百姓,一下子生计并没有了着落。
  对于住在黄河边上的这些老百姓而言,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日子里,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携老偕幼准备往县城进发,在他们的经验之中,在这样的灾祸面前,只有到那样的地方,才能有活命的机会。
  梁嵬就是奉命阻拦这些人前往县城的。其实整个县里不止他这一处,所有遭灾的地方,靖安军都派出了人手,绝不能让灾民往县城集中,必须就地安置。
  梁嵬其实不太理解,就地安置,可现在后梁沟子镇拿什么安置呢?镇子里已经完全失控了,几个本地官员,在组织抗洪的时候,已经死了。死去的那七八个,基本上都是当官儿的。这也是后梁沟子镇完全失控的原因之所在了。
  但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作为一名靖安军军官,梁嵬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上峰的命令。他们其实是以前的捕快和差役,在被改制为靖安军之后,则成为了军士,就有了军纪之上的约束,年初的改制大张旗鼓,清退淘汰了不少的人。
  二来,梁嵬还是一名义兴社员。在镇子上死掉的那几个官员,也是义兴社员。作为义兴社的一员,梁嵬也必须顶在最前面。
  “三娃子,你不让我们过去,是想让我们都饿死冻死在这里吗?”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隔着栏杆,手指头几乎点到了梁嵬的鼻尖儿上。
  梁嵬就是后梁沟子人,只不过是后来搬去了县里而已。
  “五爷爷,上峰有令,大家不得逃荒,就地安置。”梁嵬硬着头皮道:“请大家放心,县里一定不会不管大家的。县里也同样遭了灾,如果大家都涌到了那里,一样地没地方住,没东西吃。”
  “那是县城,县里有常平仓。”老者愤怒地吼道:“当官的不让我们去,是不是又在打着什么鬼主意?是不是常平仓里根本就没有粮?或者当官的又把粮想要兑出去卖高价赚黑心钱?”
  活的年纪长了,自然见多了各种各样的昧良心的事情,老头儿深信,只有他们这些人都涌到县城去,而且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给当官的压力,才能让他们拿出一些东西来让老百姓活命,哪怕是陈米烂谷子,哪也是能让人活下来的希望啊!当官的,自然也不想把事情闹大的。
  “五爷爷,您这是说的那个年份的陈年旧事了?”梁嵬苦笑道:“现在是什么年份,兴华二年!陛下英明神武,官员也基本清廉正明,罗郎君他们几个人是不是官儿,他们是不是为了救你们才死的?”
  面对着梁嵬的质问,老头儿仍然愤怒:“皇帝当然是圣明的,不过下头的人,不见得就没了黑心肠的,罗郎君他们几个是好人,好官,可县里那些不见得就是好人好官了,连逃荒都不让我们逃,是准备把我们都活活的饿死在这里吗?”
  “五爷爷,我也是土生土长的,我是个什么人,大家也都了解,难道我会眼睁睁地看着大家饿死吗?上面说有粮食过来,一定会有的,大家只要耐心等待就好了,整个河南都遭了灾,可不是我们这一地,大家不要添乱好不好?”梁嵬大声吼道。
  “三娃子,你要是不让我们过去,我就不客气了,我可不管你是不是当官儿的!”老者挥舞着手里的拐杖,一伸手,便要去推横杆。
  梁嵬大急,这千把人要是一涌而来,他这几个军士那里抵挡得住?
  手握在刀把子之上,看着鼓噪地人群,却是怎么也没有勇气抽刀而出。
  看到梁嵬犹豫,当前的一批人似乎更有了勇气,正待一涌而上推平了这个哨卡的时候,一阵密集的马蹄声突然传来。
  “军队,当兵的,军队!”有人惊呼了起来。
  刚刚鼓声的勇气,瞬间便被远处出现的军队给打击得烟消云散。他们敢欺负梁嵬,只不过因为梁嵬是他们的熟人,更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正规的军队一出现,他们哪里还敢乱动?
  其实来的人不多,只不过数十骑而已。
  正是驻扎在河南的右金吾卫部众。
  看到现场的混乱,当先一名军官脸色微变,骑在马上,纵声高呼道:“乡亲们,我们是奉上峰命令,给后梁沟子镇送粮食来的,粮食马上就到。谁是这里主事的?”
  梁嵬如蒙大赫,上前一把牵住军官的马缰神,道:“长官,这后梁沟子镇里的官员,已经都死了。”
  军官微微一怔,却没有多说什么。
  在骑兵的后面,又出现了更多的军人,不过这些人并没有顶盔带甲,更没有携带武器,每个人的肩膀之上,都是扛着一袋粮食。
  一天以后,在后梁沟子镇原址旁的一片高地之上,建起了一个个简易的草棚子。虽然只是每天一碗粥,但至少,人是可以活下来,不至于饿死了。
  梁嵬直接由靖安军校尉转为了后梁沟子镇的屯长,说起来也算是升了职了。县里实在是派不出别的人手了,而梁嵬又是后梁沟子镇的人,自然便是安抚这里的最好人选了。
  老百姓的情绪也渐渐地安稳了下来,毕竟每天还有一碗粥喝,就代表着官府还在管他们,这又让他们生出了无限的希望,也让梁嵬的说辞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毕竟,河南大部分地方都遭了灾,官府一时之间忙不过来也是真的。缓一缓,终归一切还是会好起来的。
  驻扎这里的几百士兵,这些日子倒是与这里的老百姓热络了起来。毕竟,没有武装起来的士兵,在老百姓眼里,与顶盔带甲手持武器的士兵,在观感之上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更何况,这些日子以来,士兵们帮着这里的老百姓在这片高地之上修建了供大家安身的草棚子,修建了茅厕,还从别的地方,弄来了不少的石灰用来消毒,每天还监督着大家必须烧热水喝,甚至还去了镇子的原址,去替大家寻找一些还能用的板凳桌子啥的,一路扛到了这里。
  老一辈的人都说军队比土匪还令人恐惧,但眼下的这支军队,却是让老百姓刷新了自己的观感。
  “这是什么东西?”草棚子之内,梁嵬看着右金吾卫的校尉胡阳,有些莫明其妙。
  “你没见过这东西?”胡阳笑道:“这是咱们大唐的新钱。”
  “啥玩意儿?”梁嵬从盒子里拿出一叠崭新的纸钞,目瞪口呆。“这算什么钱?”
  胡阳从自己的怀里摸出一张纸钞:“瞧见了没有?我们的军饷,从今年开始,就一直发的是这个。”
  “你拿这些来干什么?”
  “朝廷的第一笔抚恤!”胡阳道:“每家每户,每天可以领一元新钞,用来购买日常所需。”
  “就算这是钱,就算这能买到东西,但哪里有东西卖呢?就我们这破地方?”梁嵬苦笑着道。
  “马上就会有的。”胡阳道:“县里已经来了大商家,大批的货物,也正在陆陆续续地运到了。接下来,他们会在各处设立一些临时的货栈,大家拿着这个钱,便能买到东西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