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8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5/984

  “也可以是河北!”李泽笑咪咪地道。
  “河北,候震?那可是老派官员的代表人物。”徐想大摇其头:“此人资历老,功劳大,头倒是铁,只怕是对我铁。”
  “候震年纪已经很大了,该让他荣养了。前几日他还给我上了折子,说是精力一日不如一日了,乞归骸骨呢!”李泽道:“到时候可以派一个新的督抚过去,而这个人,你的发言权却是很大的。”
  “陈文亮!”徐想眼睛一亮,“他是坚决支持我的想法的,而且他是陛下的贴身秘书出身,头更铁。没有人敢轻易地惹他。他如果去河北主持这件事情,必然事半而功倍。河北诸地,经济发达,是我们大唐的核心区域,如果在这个区域改革成功,那么,推而广之就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可比章循这个人选要更好。”
  “章循不见得会支持你。”李泽笑道。“所以,还是让陈文亮下去做这件事情更好,不过陈文亮一走,你在发展委员会可就少了一个得力的臂膀了。”
  “陛下不如再把陆临给我?”徐想道。
  “陆临还需要多磨练几年,暂时你就不要打他的主意了。”李泽笑着摇头:“怎样在发展委员会中保持多数,这是你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在这个位子上也呆不长了。”
  “我会努力的。”徐想握了握拳头:“至少在完成我的构想之前,我是绝不会被他们赶下台的。”
  “那你与陈文亮就准备迎接暴风雨吧,不仅是地方上的,还有中枢的。”李泽道:“我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的,哪怕我内心深处是支持你的,但在这件事情上,我不会发言。让事实来说话吧!”
  “胜利当然是属于我们的。”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相助
  候震告老还乡,陈文亮走马上任。对于普通的官吏而言,这似乎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任命了。毕竟候震已经六十大几的人了,这几年明显的精力不济,他的离任是在意中的事情。虽然大家对于接接候震的人选有诸多猜测,但陈文亮突然空降,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正如徐想所说的那般,陈文亮的头很铁。
  作为皇帝陛下的贴身机要秘书出身的陈文亮,身上贴着明晃晃的皇帝标签,代表的是皇帝的意志。
  虽然李泽建立了一系列的委员会以及义兴社代表大会制度,一直在努力地分权,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皇帝的话,依然是金口玉言。
  中下层平静无比,但在上层,这一任命,却是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激起了无数的波澜。陈文亮在经济发展委员中是徐想的铁杆盟友,而这段时间,发展委员会中关于机构改革的一系列提案,已经掀起了无数的明争暗斗。
  陈文亮突然就任河北总督,到底是代表着徐想在上层的斗争之中失败,还是他准备另僻蹊径,另外开辟一个战场,众说纷纭。
  “候爷功成身退,可喜可贺啊!”新到任的总督陈文亮与候震并肩立于海兴码头之上,看着港湾之中云集的大小船只。“从此可清风霁月,含怡弄孙,羡煞人等。”
  候震呵呵一笑,对于他来说,的确是心满意足了。
  想当初,李泽火焚德州,他们几大家凄凄惶惶地被迫迁移的时候,哪里曾想到如今的辉煌呢。现在回想起来,在路途之上,自己明智地选择了与李泽的合作,是这一辈子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
  当初的德州八大家,马氏一族灰飞烟灭,其余几族也都是平平无奇,唯独他候氏一族,却是青云直上。他先是在沧州执政,接着又升任河北总督,算是做到了文臣的顶峰了。如今平安退休,得封海兴候,风风光光地回家养老。
  而自己的儿子候方域在军中发展也一直颇为顺利,家族后继有人,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呢?
  海兴候,是李泽为了酬候震这些年的功绩而册封的。当初沧州一飞冲天,得益的便是海兴港的兴起。而海兴港,正是候震一手一脚地打造出来的。
  与各去皇朝的封爵略有不同的是,现在的大唐的候爵之位,就是一个荣誉称号。但这个荣誉称号,得来却是极其难的。
  朝廷对于爵位的封赏,极其吝啬。任何一个在职的人,是休想得到爵位的封赠的,只有在七老八十快要退休荣养的时候,才会得到一个。
  而且,没有世袭这一说。
  “陈督风华正茂,才是我辈羡慕的对象啊!”抚着一双老寒腿,候震微笑着道:“陈督,从此我便是无官一身轻了,临走之际,却有几句心里话不吐不快。”
  “正要请教候爷!”陈文亮拱手,认真地道。候震一直在河北之地为官,对于这片地方,没有人比他更要熟悉的了。
  “不敢当请教二字!”候震摇头道:“乞骸骨归田,我其实已经想了好几年了。只是陛下今年才允准而已。这些年来,大唐人才辈出,统御地方,发展民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我们这些老家伙的经验,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让我最为心力交萃的地方。深感以我的能力,实在是已经无法适应眼下的需求。很多东西,我不懂,便不敢冒险去做,生怕出了什么岔子。”
  陈文亮微笑不语。
  他知道候震说得是实话。
  但河北诸地,一向便是大唐的核心所在,不管是武邑,翼州,镇州这些原武威的老地盘,还是德州这个工业基地,沧州的海兴港,都是帝国兴起的基础。
  李泽用候震镇守这个地方,正是因为眼下风云变幻之际,需要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压住大盘,这样即便其它的地方出了差借,只要基本盘稳定,一切便可以重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大唐帝国在东北,西域,西北诸地大获全胜,统治已经稳固无比,作为曾经的核心所在,河北一地,在很多政策的实施方面,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这个时候,需要河北再次出发,重新扮演帝国老大哥的角色。
  基于这个出发点,候震的确不再适合担任总督一职了。
  “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河北虽然仍然名列第一,但与后面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候震略微有些遗憾地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都在进步,而我们却原地踏步,这是我这个总督的问题。只怕到了今年年末,我们第一的宝座还能不能坐做,都是一个问题。”
  陈文亮点头称是。
  随着李泽入主长安,武邑的重要性随即下降。而胶州港,扬州港等对外港口的兴起,对于海兴港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今大唐的工业作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德州,而是属于四面开花之态势,德州已经呈现出颓势。如果不是军工作坊云集德州,只怕这个下降速度还会更快。
  “陈督来此,肯定是带着任务而来,要打破河北如今的僵局,重振河北的经济。”候震看了一眼陈文亮道:“陈督在陛下身边任职多年,能力、见识,自然都是上上之选,我是一点儿也不担心的。我唯一担心的是,这一次陈督下来的另外一些想要做的事情。”
  陈文亮失笑:“候爷,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河北需要手术,但却不能开膛破肚。”候震认真地道:“以我的看法,步子一定要往前迈,但步子千万不通迈得太大。万一扯着蛋了,可是真的疼。陈督年轻有为,前程远大,这一切不可不思量。”
  “相比起整个大唐,河北一地,却又显得小了。”陈文亮在这一节之上,却是不肯让步的:“老候爷尽管放心,刀子虽然会下得猛一些,但一定会找准地方,剜除的肯定也是脓疮。”
  “纵然剜除脓疮,周边好肉,不免也会受到影响,一个肌体,总是相辅相成的。有些小病,已然与整个肌体共生了,不若慢慢地药养之。”候震劝道。
  “看病要趁早,要不然,容易拖成大病。”陈文亮道:“忍得一时之痛,方能换来来日堂皇大道。候爷,在这一点上,我是下了决心的,徐主席也是下了决心的。我既为马前卒,便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心理准备。”
  话说到这里,候震知道自己的劝说不会有任何效果了。陈文亮是肯定要在河北大动干戈的。如果这里面仅仅是徐想的意思,还好办一些,但很明显,陈文亮来接自己的位置,就代表着皇帝也是这个意思了。
  他很是有些担忧。
  随着自己的离去,河北官场将会迎来一场大地震了。
  “我在武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纵然老朽不堪驱策了,只要陈督一声召唤,必然不遗余力!”
  “多谢候爷,只怕到时候,还真要麻烦候爷的,到时候候爷可不要闭门不纳才好!”陈文亮拱手道谢。“不知候爷愿不愿意担任咨政一职?也好方便文亮随时请教。”
  “你我都是受陛下大恩之人,说这些就见外了。”候城摇摇头。“就是你不给我这个咨政的位子,我也会全力相助的。”
  朝廷要在官僚体制之上进行大的变革这件事情之上,在中枢已经讨论争执了许久了,因为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使得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得到实施。以候震的人脉,自然清楚了皇帝也好,徐想也好,准备采取自下而上的倒逼策略,选中的实验地,就是河北。
  候震从心眼儿里是不愿意河北来当这块实验田的。但凡是实验,总是有风险,成功了还好,自然是一飞冲天,要是失败了,必然会一地鸡毛。他在河北多年,感情自不必讳言,如果仅仅是徐想一个人的意思,他肯定是要反对的。这无关于个人利益,纯粹是因为对于本地的感情。
  但这里头夹杂着皇帝的意思,就让候震难作了。
  本来想劝劝陈文亮,让他悠着一点儿来,但一席交谈,却发现这是根本达不到的目标。陈文亮竟是赌上了自家的前程也要来做这件事情。
  陈文亮当然无惧。
  就算失败了,以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顶多闲置个数年便又可以重新出山,但河北一旦出了差错,只怕一时半会儿就缓不过气来了。本来就已经被苏浙河南等地追得有些喘不过气儿来了,再给一棒子,那该怎么好呢?
  既然无法改变皇帝的意思,也无法劝得动陈文亮,候震也就只有自己也扑上去了,希望能利用自己在这里多年的威望,帮着陈文亮把这件事情做成。
  见这位老总督肯相助,陈文亮也是大喜过望。“候爷,今明两年,咱们就不争这个国民产值第一的位子了,最多到第三年上,我们就让他们刮目相看,到时候管他什么苏浙陕豫,都让他们在我们屁股后头吃灰。”
  “但愿如此!”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动员
  相比起地方官员制度改革的推进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军队的裁减相对却要顺利得多了。
  皇帝李泽的威信,仍然是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的。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裁减军队为时过早,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敌人。”炯炯的目光扫视着满满一屋子的高级将领,李泽洪亮的声音响彻整个大厅。
  “但我认为,一点也不早。在场的都是带兵的将领,很多人都是在前朝带过兵,打过仗的。我们现在的军队的人员素质,战斗装备,战斗意志与过去相比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眼光落在李睿的身上,李泽接着道:“前朝高仙芝时期,西域驻兵不到三万,就控制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万余士卒就敢与二十万大食军队相抗衡,就敢向着敌人发起冲锋。李睿,现在你在西域驻扎了四万人,你觉得人少吗?你觉得自己能守住西域,保一方平安吗?”
  李睿霍地站了起来,大声道:“能。如此陛下允准,末将认为,凭现在的兵力,末将还可以为陛下开疆拓土,陛下想我打到哪里,我就能打到哪里。”
  “坐下!”李泽眼睛一瞪。
  李睿哧溜一声坐了下来。
  “军队,是国家意志延伸出去的手臂,手臂强不强壮,首先就要看这个国家的肌体够不够强壮有力。你们见过一个孱弱的身躯会长出一条肌肉贲张的手臂的吗?手臂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身体本身。所以,只要我们的帝国愈来愈强,那么,手臂的力量自然也会越来越强大。”
  说到这里,李泽停了一停,道:“我给大家讲一件小事吧,这是第五兵团左军中郎将厉海在不久前的一份捷报之中提到的。在青藏行省,原本的一些吐蕃部族,有的还在抵抗,有的却在准备逃亡。有一次他的一个斥候小队在探查的过程之中走散了,三名斥候落了单,在找寻道路的过程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支准备逃跑的吐蕃部族。这支吐蕃部族有多少人呢?足足上千人,其中的青壮战士便有近三百人。但这三名斥候没有躲避,他们反而径直迎着这些人冲了上去。”
  “结果如何?”
  没等众人回答,李泽道:“结果,就是这三名斥候,迫使上千人的这支吐蕃部落投降了,也是这三名斥候,将这支部落带了回去。难道说,这三名斥候是靠着他们的武力吗?当然不是,这个吐蕃部落一个一口口水,就足以将这三名斥候淹没了。但他们不敢,他们怕。他们怕什么?当然是怕我们大唐。他们很清楚,要是他们敢伤害我们的士兵,哪怕他们跑到天涯海角,我们也会把他们逮住。”
  “为什么他们会害怕?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强盛,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惩罚对我们不友好的任何人或事情。”
  “所以,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军队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5/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