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9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5/1505

  然后他迅速在脑海里做了一番论证。
  和皇帝作对,是风险很大的事情,搞不好要掉脑袋。
  在这件事情上袁氏的牵扯很深,根本不可能躲避成功,而一旦牵扯进去,就很难不和皇帝作对。
  现在皇帝摆明姿态支持自己,这就代表自己已经站在了不败之地上。
  既然如此,利益不仅没有受损反而还大大的增加了,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和皇帝作对?
  跟这位皇帝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几十年来的历史已经充分的告诫了后来者。
  要不是皇帝下狠手要把大家吃饭的碗给砸了,大家也真的不会去想和皇帝作对的事情。
  可是没办法,现在皇帝要把大家吃饭的碗都给砸了,这就问题很大了。
  不得不动手,不得不敌对。
  可是这依然冒着生命危险。
  因为当今皇帝和刘秀不一样,他不像刘秀获得天下全靠大豪强的支持。
  他手下的兵太强,军队被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一应的物资补给也全都是皇帝本人提供。
  这就意味着军队也好武将也好,都是皇帝自己控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干预,不像云台二十八将那样大多数出自豪强家庭,各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魏军团结在郭鹏身边,眼下还是当之无愧的铁板一块,并非士人所能插手,所能撼动。
  这也就是说,这位皇帝有掀翻屋顶的能力,他有掀桌子打碎一切让大家都去死的能力。
  只是他暂时还没用,或者说他认为使用这样的能力弊大于利,所以他不会使用。
  但是当他觉得他需要使用这个能力的时候,一切就都不好说了。
  所以,全方位撕破脸皮的对抗是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是要冒着被打成叛逆者的风险和魏军决一死战的。
  现在不用冒这个风险,难道不是好事?
  可很快袁嗣就想到了,皇帝给出这个利益不是平白无故就给出的,而是需要袁嗣付出一些东西来交换的。
  付出什么?
  毫无疑问,付出自己的一切。
  全心全意协助皇帝完成这次的五经统合计划,把十四家法废到只剩五家,变成真正的五经圣人法,统一思想,统一学术。
  袁嗣咽了口唾沫。
  这对他而言,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某一经的家法并非只有一个家族传承,一般都有多个家族传承。
  自光武帝刘秀恢复经学传承立十四博士以来,家传《尚书》的有十四个家族,家传《诗》的有九个家族,家传《礼》的家族有三个,家传《易》的家族有七个,家传《春秋》的家族有八个。
  经历过漫长的岁月,旧的家族有的断绝传承,也有新的传承家族诞生。
  而经过汉末战乱之后,有的全家灭绝,断绝传承,有的则侥幸生存,继续自己的传承。
  他们分别家传不同的家法,在白虎观会议最终完成统合之后,构成了五经十四家法的最高学术垄断体系,是整个东汉高门大户的顶端。
  虽然时至今日,郭某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还有哪些家族维持传承,而哪些家族已经完蛋。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郭某人的家族颍川郭氏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他们或许声名不显,或许没什么关键性的人物在这个乱世中崭露头角,但是只要他们的家学不断绝,他们就始终拥有出仕成为高官的机会。
  这个机会这条通道一直拥有,不会断绝。
  只要家里还有儿子,只要家里还有人,就算一时犯法,他们终究会保持这份优势。
  比如颍川荀氏,他们家传春秋家法,虽然荀彧翻了谋反罪被惩处,但是只要他家还有人,他家的政治地位就还在。
  一时失势不能决定他们未来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况且虽然荀彧死了,荀攸依然身居高位,只是不太得到皇帝的信赖和任用罢了。
  但只要他还活着,荀家还有人,今后的前途谁也说不准。
  与他们相比起来,很多其他家族的存在简直可怜的不能说。
  全靠个人本领,一代人出了问题,好几代人都要遭殃,家族延续性完全不能和这些家传经典的家族相比较。
  而眼下,皇帝想要把这些家族砍掉一大部分,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正统,一部经典只允许一家家法,而且留下来的也不是家法了,是圣人法。
  不管你家家法怎样,这就是真正的圣人法,圣人说的话,圣人表达的意思,一经只有一种说法。
  这个好处谁都看得出来,坏处也谁都看得出来。
  零和博弈,赢家通吃,输家血崩。
第1136章
黄龙殿会议
  袁嗣非常清楚这件事情一旦发生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就和当年的罢黜百家,石渠阁会议还有当年的白虎观会议是一样的,胜利者占有全部,失败者啥都没有了。
  当年的百家争鸣,后来的十四家家法,到现在皇帝只允许五家家法转为圣人法留存于世,其他的通通罢黜。
  当年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那都是不见硝烟的战场,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帜,干的却是绝门绝户的事儿。
  多少学术派别在这中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家都清楚。
  所谓的学术会议,不过是利益分割,谁比较合适,比较符合统治者的想法和意见,那就留存于世,谁不合适,那就完蛋。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皇帝毫无疑问发挥了巨大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
  只有强势的、统一的帝王,在他需要的时候,才能动用他的威望和权势对国家学术思想进行一次重组。
  皇帝必须要强势,且掌握足够的资源,能让学术宗派看见利益。
  学术宗派看见了利益,自然就会飞奔着来求皇帝选择自己而不选择旁人,皇帝强势且有实力,能够在政治场合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才能决定选谁不选谁。
  皇帝需要学术宗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造国家思想,从而顺应统治。
  学术宗派需要政治利益告诉自己的门人——抛弃他,跟着我,有肉吃。
  本质上是双方的一次互相妥协,但是并非每一位皇帝都能这样去做。
  汉朝有两次大的学术重组,每一次都是几家欢喜几家灭亡,每一次留存下来的体系都会更加稳固,更加具备可持续性,除非出现大的问题,否则不会给皇帝钻空子的机会。
  而现在,却是出现大问题的时候。
  维持这套体系的汉王朝灭亡了,崭新的魏帝国建立起来。
  魏帝国的开国皇帝实力强悍,威望极高,魏帝国刚刚在一片废墟中建立,一切都是那么新颖。
  新的王朝需要新气象,新的皇帝也想要构成最适合自己统治的指导思想,并且恰好这位皇帝还有很强的实力,还刚刚打败了一个相当强悍的传统敌人。
  很好,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新的思想整合开始了。
  皇帝陛下不愿意继续容忍五经十四家法的存在,觉得现行的这套思想体系不能满足自己的想法,皇帝陛下要做点什么,在自己的武功登上巅峰的同时,整顿文治。
  这样的事情其实已经给有一些预兆了,一些活的比较久的士族老人在皇帝北伐鲜卑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他们觉得皇帝本来没有必要亲自率兵深入漠北讨伐鲜卑,可他还是去了。
  有什么目的呢?
  很显然,他一旦获取了全灭鲜卑的巨大历史性胜利,必然会在武功登上巅峰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文治计划。
  凡是对未来的名声比较在意的皇帝,都会对自己的文治武功相当在意,武功这方面,皇帝只是在挑战自己,文治这方面,皇帝还有很多前辈可以学习。
  比如汉武帝,汉宣帝或者是汉光武帝,亦或是汉章帝。
  现在看起来,咱们大魏帝国的皇帝的确打算学习这几位皇帝,在文治方面动手,整合现在这个不怎么听话的思想体系,变为听话的、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体系。
  这位皇帝的确有这个能力,也能提出这个要求让大家照着办。
  但是之前只是猜测,现在则变成了真实存在的事情。
  郭鹏很快便下了诏书,召集天下有名望的儒士到洛阳皇宫的黄龙殿参加会议,讨论今后魏帝国的文化思想发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