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日月(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67

  “佩服就不必了,以后多派人送些好酒,到我家中就好!说实话,自从喝了你的酒,长安城内其他酒水,就全都成了醪糟!”贺知章笑着打趣了一句,随即,将手伸向对面的老者,“来,用昭,见过我的这位老友,隆择,姓毕,单名一个构字,前几年奉命出巡润州,眼下刚刚回长安来述职!”
  “晚辈河间张用昭,见过隆翁!”张潜见那老者须发皆白,立刻恭恭敬敬地施以晚辈拜见长辈之礼。
  “小友不必客气,前几天你送给季翁的酒,老夫分走了一半儿。最近几天正酒虫上涌,没想到在实翁家里,居然见到了酒水的原主人!”被称作隆翁的毕构笑着起身,微微抱拳相还。
  “晚辈特地带人赶制了四桶,为今日赏菊之宴助兴。”见老者根本没什么架子,张潜心情更为放松,想了想,笑着透漏,“方才张前辈,已经命人将酒送到后厨了。应该用酒壶温好之后,便会命人送上来。”
  “如此,这杯中的酒,就不能再喝了!”毕构闻听,果断将身边的酒盏,连同里边的黄酒推到了一边,大笑着宣告。
  “老夫也有此意!”贺知章大笑着附和,随即,又将手伸向了紧挨着毕构的一位头发乌黑的中年男子,“用昭,这位也是老夫的好友,张道济,单名一个说字。他的文章之中有浩然之气。你如果日后想要进学,不妨拿来反复揣摩。”
  “晚辈河间张潜,见过道公!”一天之中名人见得太多,张潜的心脏也就麻木了。大大方方地躬身,向眼前这位将来的开元时代名相行礼。
  “用昭不必客气!”张说笑了笑,站起身,轻轻拱手。“季翁方才之言,实在将张某拔得太高。你若是有心求学,还是选他的文章揣摩为好。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状元郎!”
  “道济,你又拿老夫当挡箭牌!”贺知章立刻接过话头,笑着“谴责”,随即,将手伸向在场第三位长者,郑重向张潜介绍。
  此人名为王适,字安之。也是一位文章大家。然而,张潜却没在历史和文学书上,注意到过他的名字。所以,心中未起任何波澜,大大方方向对方行礼,寒暄。
  “今日品菊盛宴,你带了酒,可带了诗作来?”贺知章借张若虚的花园,邀请这么多年青人前来赴宴,原本就有趁机提携晚辈之意。所以,待张潜挨个与亭子内的长者们见过了礼,立刻笑呵呵地询问。
  张潜早就被张若虚暗示了无数次,就差直接替他捉刀了,所以肯定提前做了些准备。此刻听贺知章问,赶紧厚着脸皮回应,“有劳这晚辈相问,晚辈并不擅长诗文。最近几天冥思苦想,勉强凑了一首。实在不敢拿出来污人耳目!”
  “什么叫污人耳目,作诗,讲究的是发自心声。只要是用心之作,便不妨拿出来一看!”贺知章不给他谦虚机会,只管笑着催促。
  “那晚辈就献丑了!”张潜无奈,硬着头皮将手伸入衣袖,从里边的夹袋当中,取出了自己反复琢磨了好几个晚上,才拼凑出来的诗,当面请贺知章斧正。
  之所以宁可露丑,也不做那文抄公,倒不是他有什么道德洁癖,而是实在有些不忍心。
  像张若虚这种惊才绝艳之辈,一生就留下了两首诗。被他抄走一首,就少了一半儿。随随便便就拿别人一半儿的成就往自己脸上贴,将来生了孩子肯定没屁眼儿。
  而大唐的医疗技术,又不发达,做不出人工肛门来。倒是二十一世纪那些盗版商和文抄公,不用有此担忧。个个赚得盆满钵圆之余,也给肛肠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像诗写得多的,如十全老人的大作,张潜以前根本看不上。虽然那四万多首诗中,有关菊花的可以随便抓。但十全老人的大作,质量稳定得实在太可怕。几乎每首都与村头老童生的作品仿佛,没有一首能达到举人标准,更甭提哪首诗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与其抄这种诗,还不如张潜自己编。虽然他编得未必高明,可正如贺知章所说,作诗,讲究发自心声。只要是用心所做,质量差一点儿也不丢人。
  至于他的“大作”,被贺知章读了之后,会不会当场揉成纸团儿。张潜就顾不得了。反正他的水平就是那样儿,再努力十年,同样入不了贺知章的法眼。
  “观菊,诸位且听我念。”正当他准备接受迎头一棒之际,贺知章已经手敲桌案为伴奏,朗声将他写的诗给读了出来。“寂寞东篱下,稀疏两三丛,只为花开晚,不得报春风!”(注:诗是胡乱编的,班门弄斧,以博一笑。)
  毕构和王适两人听了,轻轻皱眉,然后又点头而笑。很显然,张潜今天这一“斧子”,落在他们眼里,有些过于笨拙了。
  而那张说,眉头皱紧之后,却没有立刻舒展开。迅速将目光看向张潜,沉声问道:“用昭今年多大了,心境怎么如此颓唐?若是少年故作悲秋之语,也倒罢了。若是真的有感而发,张某年纪大概长你一倍,倒是要劝你,平素多出来走走。多与张伯高、王季凌和王子羽他们交往,以免人未老,心先衰!”
第六十九章
斯人独向隅(中)
  张潜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在苦苦琢磨,该如何写一首绝句诗去交差,免得届时当场露怯。连续好几个晚上,满脑子想的都只是,诗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平仄差得是不是太多,哪里想过心境不心境问题?此刻被张说这个文坛和政坛双料行家一语道破,才蓦然觉察,自己苦苦编纂出来的这首菊花诗,最大问题根本不在于平仄,而是在于意境太丧!根本没有一名年青人应该具备的朝气!
  反过来再对照王翰那句,“溪上芙蓉今何在,篱边野菊笑秋风……”。双方在意境上,至少差了四十岁。一个是阳光少年,一个是白发老翁!
  正羞得汗珠乱冒之际,却又听那贺知章主动替自己辩解道:“道济何必责之太苛?年青人伤春悲秋,白发宿老豪情满怀,不正是人间常理么?!贺某二十岁时,写的许多文字,比这首观菊,还要颓唐数倍。倒是现在年近半百,却常常发些豪言壮语,以掩饰自己心中的暮气。”
  “此言甚是!”王安之年龄跟贺知章差不多,也笑着在旁边帮腔。“吾读此诗,虽然平仄上微有瑕疵,意境稍嫌颓唐,比起太学之中大部分年青人之作,却已经高出许多!”
  “那是自然,否则,季翁怎么可能引他来咱们面前!”张说也不跟贺知章、王安之两个人争论,笑着轻轻点头。
  “你们二位如果知道,他在一个多月之前,连唐言都不会说,恐怕就此诗的看法,会大相径庭!”贺知章却仍然不满意,继续全力替张潜出头,“况且他的师门,原本也不以文章华美著称于世。”
  “啊?”话音落下,不禁张说和王适两个大吃一惊,就连年纪最长的毕构,都悚然动容,“此话当真?他一个月前,真的还不会说唐言?!”
  “他从山中出来,总计不到两个月。贺某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还说得磕磕绊绊!”贺知章笑了笑,轻轻点头。随即,略作迟疑,又快速补充:“墨家自古以来,便以制器见长。贺某上次去他家取酒,曾经看过他制酒的铜壶,端的可谓巧夺天工。二位先前都曾经在地方替圣上牧民,若是将来有用到各类器物之时,不妨派人来跟用昭做一番咨询。”
  “制器?你当真学过墨家的机关秘术?”张说的眉头一挑,双目之中,立刻射出了两道锐利的光芒。
  “用昭,墨家机关秘术,你掌握了几何?可否为老夫出示一二?!”毕构年纪大,反应稍慢,却跟张说一样,用刀子般的目光重新打量张潜,满脸难以置信。
  也不怪他们两个多疑。
  自从卢藏用和他兄长卢征明两个“聪明人”,借着隐居终南山“避世”的手段扬名,成功混入大唐高官队伍之后。每年出现在长安附近的各类隐士和异人,就多得如过江之鲫。
  而状元郎贺知章,又是众所周知的喜好提携晚辈,经常用一些过头的言辞,替他自己看好的晚辈扬名。(注:贺知章夸过很多人,最著名的就是夸李白,谪仙。)
  所以,先前王适、张说也好,毕构也罢,都没怎么把张潜的墨门子弟身份当一回事儿。只是碍着贺知章和张若虚两人的面子,跟着附和几句罢了。反正眼下长安城内外,打着各类古怪招牌求出身的年青人车载斗量,也不差张潜这一个。
  而现在,贺知章抛开花样文章,直接提到了实用机关器物,毕构和张说两个,就不敢再敷衍了事了。毕竟诗文这东西,只要肯花钱,就能找到高人捉刀。而墨家机关,却是要实打实做出来看效果的,是真是假,用上一用,就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用昭小友,反正眼下客人还没有到齐,你不妨说几样师门器物出来,让他们两个孤陋寡闻的家伙,长长见识!”贺知章是何等的聪明,听到毕构和张说的问话,立刻就猜出了二人并不相信自己先对张潜的介绍,当即心里就憋了一股子火,笑着向张潜提出了要求。
  张潜原本还想谦虚一番,此刻发觉事情已经涉及到了贺知章的颜面和信誉,当然不敢让全心全意对自己好的人失望。因此,向前走了半步,笑着从桌案上抓起了一双筷子,比划着说道:“敢教各位前辈知晓,秦墨入山之后,便不愿再于杀人利器上下功夫,因此兵器方面,在下学得很少。但可用于改善民生之器物,在下却略微涉猎了一二……”
  说着话,他将筷子竖起来当立柱,又拿了一个装水果的柒盘当闸门,快速演示:“诸位前辈请看,这便是一个单向水门的大致模样。晚辈见长安周围,有许多土地都遭受了洪涝之害。若是挖水渠与大河相连排涝,又需要时刻提防河水倒灌。而如果在水渠上,建这样几道水门。当农田中水位高时,闸门被洪水推开,水就能自行泄入大河。而当河水暴涨之时,倒推闸门,即可将闸门关得死死。届时,将无一滴河水,可灌回农田之中!”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毕构前几年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臣,被打发到外地做刺史。而那张说,更是因为不肯附和权臣污蔑同僚,被武则天一脚给踢到了岭南的钦州。这两位做地方官员之时,都没少因为水患而挠头。如今见到了张潜的单向闸门,如何会想不明白此物的妙用?一时间,惊喜,惭愧和懊恼等诸多感觉毕至,双双恨不得站起来以头抢地!
  惊喜的是,有了此门,大部分洪涝灾害,可以迎刃而解。
  惭愧的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木头门,自己冥思苦想多年,怎么就是想不到?
  懊恼更是,如今自己回长安述职,却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给韦后的哥哥送礼,再想要补到实缺,不知道要等至何年何月?眼看着可造福万民的利器,却没办法亲自去推广,那与未见到过此物,还有什么分别?
  张潜哪里知道,后世人眼里一层窗户纸般的科技进步,对于前人来说,就是一座高山!兀自觉得光拿出一个单向水门来,不足以替贺知章争气。将筷子和柒盘放下,又找仆人要了一套纸笔,快速画了一个风车,和一个简易管道式抽水机。
  “几位前辈,可见过这两种物件?这个,乃是风车,下面的这个,晚辈称其为机井。若是用风车带动机井的摇柄,就可源源不断地将水,从低处汲到高处。若是在沟渠与大河之间筑一道堤坝,将风车架设于其上,两侧各接一根竹管做井管。洪涝之时,就可以将沟渠里的水,利用风车和机井排入大河。而干旱之时,则可以将大河中的水,提入沟渠。如此,除非遇到赤地千里或者洪水滔天的大灾,否则,小旱小涝,基本伤不到沿河两岸百姓分毫!”
  “嘶——”话音落下,在座四位长者,瞪圆了八只眼睛,齐齐倒吸冷气。即便心思再沉稳,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风车,对见多识广的他们来说,并不新鲜。但利用风车和两根管子,将水从堤坝两侧随意汲放,却是他们闻所未闻。
  至于张潜口里的“机井”,为何会有如此神奇功能?其中又是什么道理,他甭说听闻,甚至连做梦,都没曾梦见过!
  而张潜,还唯恐四人不信,笑了笑,继续补充道:“晚辈的庄田,今年有很多处都受了洪涝之灾。所以趁着眼下秋高气爽,专门命令管家组织仆人和佃户,在挖渠,筑堤并择地架设水门、风车和机井。风车和机井,大约还需要一个半月时间,才能做好。但水门已经安装了好几个。四位前辈如果有兴趣,一个半月之后,便可到晚辈庄子上,亲眼看一看这些实物。”
  “这……”毕构、贺知章、张说和王适四个,终于停止了吸气。瞪圆了八只眼睛互相看来看去,都从彼此的面孔上,看到了无法掩饰的疯狂。
  如果水门,风车和机井这三样东西,能出现在世上,并且推广开来。光是八水环绕的长安城周围,恐怕就能凭空多出数十万亩良田!而比长安更加涝的衮州、襄樊、姑苏、余杭等地,假以时日,恐怕全都会成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
  许久,许久,张说第一个缓过神来。很是失礼地指着贺知章的鼻子,大声抱怨:“季真兄,这,这就是你的错了!有如此利器和奇才,为何不早日献与圣上?!张某知道你爱惜羽毛,可与天下苍生的福祉相比,区区羽毛,算个狗屁!”
  “我,我也是今天第一次见到这三样神器!”贺知章被骂得好生冤枉,红着脸高声自辩,“我若是在初次与他相遇之时,就见到水门、风车与机井,岂会把用昭推荐你?”
  “季翁,道公,两位前辈不要争执,且听晚辈一言!”见贺知章和张说两人,就要像小孩子般吵起来,张潜赶紧在旁边劝架:“水门,风车和机井,晚辈以前在师门中,也只是见别的师兄做过,自己并未亲自动过手。所以,在这三样器物的性能未得到证实之前,断不敢将其公之于众。季翁前辈在晚辈庄子上做客之时,晚辈尚未将实物造出,所以就没有跟他说起。如今,这三样器物,已经造得差不多了,晚辈才不敢再敝帚自珍。”
  “嗯,事关重大,谨慎一些绝对应该。”毕构年龄最长,用颤抖的手,捋着自家胡须,一锤定音。
  “那就快点去造,早一天造出实物来,早一天造福万民!”张说仍旧不甘心,红着眼里,大声催促。“如果真的能像你所说那样,哪怕性能差上一半儿,你也不用再去四处投卷了。隆翁,季翁、安之和我,联手保你一份功名!”
  “投卷”这两个字,在大唐的意思是,把自己的文章送给达官显贵看,以求对方帮着自己扬名,或者推举自己步入仕途。
  张潜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更明白,张说是把刚才自己拿出菊花诗来请贺知章斧正的举动,当成了向四位长者“投卷”,顿时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红着脸低声解释道:“多谢前辈。但是,晚辈斗胆教前辈得知,晚辈先前那首诗,是真心想要贺前辈指点,并非……”
  “行了,老夫知道你没投卷的意思。但是,老夫却有责任,不让明珠埋没于尘沙之中!”贺知章不耐烦地翻了翻眼皮,出言打断。
  “小小年纪,怎地如此畏首畏尾?!”张说也狠狠瞪了他一眼,低声数落,“大唐包容四海,有本事的人,从来不用藏着掖着,故作谦虚!你既然有幸修得了一身奇术,拿出来报效父母之邦,理所应当!难道还真要闲居于林泉之下,直到白发苍苍,再大发感慨,只为花开晚,不得报春风?!刚才说你未老先衰,你还不服!哼,这回又让张某逮了个正着!”
第七十章
斯人独向隅(下)
  ‘编的,胡编的,我写诗的时候,根本没考虑什么心境不心境!’张潜在心里暗暗叫苦,却对几位长者的热情无可奈何。
  然而,他总不能真的对眼前这几位长者说,李隆基没当皇帝之前,皇家内部杀得人头滚滚,大伙稍不小心就会遭受池鱼之殃,我劝你们还是能躲出多远就躲出多远为好。
  他也不能真的跟眼前几位长者说,与其联名举荐自己出仕,不如说服朝廷给自己水门、风车和机井专利费,让自己今后啥都不用干,蹲在家中就财源滚滚。
  他更不能告诉张说这位将来的开元名相,眼下自己正准备钻朝廷的空子,买一个正四品头衔来装点门面。而接受对方推举,自己顶多混个从八品,还不到四品的一半儿……
  所以,他只能做出一幅虚心晚辈的模样,躬身受教。
  恰好张若虚的家仆,将热过的白酒端了上来。贺知章便邀请张潜入座共饮。而张潜,才不想继续听一群半大老头子教诲,连忙笑着推脱说,自己已经跟王之涣和卫纲经等人有约,不便再接受长者所赐。
  都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那贺知章岂能猜不出他是嫌弃大伙唠叨?于是乎,便摇了摇头,笑着抱怨:“既然跟王季凌他们有约在先,那你怎么不早说?害得老夫又让你耽搁了这么长时间?!去吧,去吧!道济说得对,你是年青人,应该跟年青人一起,不能总是跟着我们这群老头子,沾染一身暮气!”
  “如此,请容晚辈告退!”张潜如蒙大赦,笑着给大伙作揖。转身缓缓行,直到走出老远,才抬起衣袖,将脸上的油汗擦了个干干净净。
  再放眼望去,却没找到王之涣的身影,只看见卫道卫纲经正涎着一张大胖脸,蹲在琴律面前东拉西扯。而那未来的草圣张旭,显然根本没将卫道当做竞争对手,只管拎着一支毛笔,在展开的纸卷上,替所有才子誊写大伙刚刚吟好,或者提前预备下的菊花诗。
  “有了,赵某也有了!”一名杏目剑眉的少年忽然快步走了过来,冲着张旭拱手,“字拙不敢献丑,还要劳烦伯高兄执笔。”
  “好说,好说!子孝只管念来!”张旭脾气非常随和,侧转身还了个礼,随即就将毛笔重新润满了墨汁。
  “题名,折菊。”那名为子孝的剑眉少年,站稳身形,缓缓念道:“映日花开满园黄,无惧秋风不畏霜,都道牡丹颜色好,我独爱菊一缕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