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427

第364章
李秀才要告政府
帝国跟日本正在谈判的事情逐渐的成为了百姓的饭后茶谈,若是放在以往,每每听到帝国又要与洋人谈判,那么百姓的心中总是会有种说不出的痛苦。
当然了,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大道理还是不要跟他们讲了,就算是讲了他们也未必听的进去。
以往的时候,曾经有个秀才就非要这么干,在大街上就这么直勾勾的去告诉百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但是搭理他的人却是一个也没有,最终还被人很是一阵数落。
虽然谁都知道国家强大了以后,他们就会不受欺负,没人不想要让国家强大起来。
然并卵,就清政府那尿性,国家就算真的强大了,从国外拿了赔款回来,这笔钱也不会用在百姓身上的,就是那些王公贵族们就差不多直接给瓜分干净了。
但是一旦等到需要国家赔钱给国外的时候,那么问题可就严重了。
百姓们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国家要赔钱,而是因为每一次的赔钱,国家总是会将这笔赔款分摊到每一位百姓的身上,这等于是上层每天吃香的喝辣的,过着人上人的生活,他们这些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百姓,却要从牙缝里抠出点钱来给国家,然后在赔给洋人。
可即便这样,高层那里仍旧是不思悔改,每日里宫斗之类的事情更是玩的乐不彼此,根本没人把心思放在发展上。
久而久之,百姓们也就习惯了这种日子。
你别跟我讲什么大道理,俺这些平头老百姓们也听不懂,要赔钱没关系,全国百姓一块出,别人出多少我出多少,至于国家是死是活,管我什么事?顾好我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就行了,其他的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华帝国成立初期,虽说仍旧坚持了赔给洋人赔款,但是过了一年以后便停止了赔款,加上免税政策,近一两年以来,百姓的生活也逐渐的好了起来。
当然,仅仅只是靠着政府的免税就想让日子好起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国家在各地设立了不少的工厂,这些工厂都需要用人,为了平衡各地百姓的贫富差距,国家更是建议一个家庭只招收一个工人。
其实这个也是无奈之举,现如今工厂数量还不多,想让所有百姓都有工作,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只能用这种笨方法,让他们发家致富倒是不可能,但是保证一家人不饿死还是没问题的。
仅仅只是这一个政策,便让帝国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瞬间高大了起来,按理说,国家对百姓的生活这么用心,百姓理应感激才对。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大部分的百姓都很感激国家,感激皇帝,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日子一安稳下来,加上一些不老实的人的心思也渐渐的活跃了起来,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帮人就是总想搞点大新闻。
这不,位于中京的帝国最高法院刚刚挂牌成立,就迎来了帝国的第一纸诉状。
起诉人是一名叫李文煊的老秀才,今年六十九,自打同治年间考取了秀才之名之后,几十年再也没有再进一步。
先前那个在大街上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就是这位老秀才,山东聊城人,早在大半年前,帝国公布最高法院成立的时候,这位老秀才便开始动起了心思。
历时半年,收集了无数的证据,原本是想直接到京城去诉讼的,但是后来听人说位于中京的帝国最高法院已经挂牌成立,里面已经有工作人员开始办公了,而且每个月都还有一批人转移到那里,所以老秀才便带着材料来到了中京,然后,在一个月前,一纸诉状递交到了帝国最高法院,将帝国政府给告上了法庭。
其实李文煊本来是想直接把皇帝给告上法庭的,但是后来想了想,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一个前朝老秀才去告皇帝,这算怎么回事?万一皇帝要是生气了直接下令弄死他怎么办?
所以,李文煊在递交诉状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很害怕的,毕竟民不告官,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不过李文煊就是想试一下,看看帝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不是骗人的。
然而,让李文煊没有想到的是,诉状与材料刚刚递交上去三天的时间,帝国最高法院便派人给了他准确的答复,李文煊所提交的诉状材料齐全,符合法院立案规则,帝国最高法院已正式立案,并联络帝国政府协调开庭时间,具体时间待定。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李文煊更是惊的连嘴都合不拢了。
他只不过是想试一试,看帝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不是真的,另外就是想搞点大新闻,现在规矩又允许了,虽然只是表面上的,但李文煊只要敢做第一个,那么绝对能够名留青史,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被历史所铭记。
再说了,他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糟老头子,难道还怕皇帝报复吗?甚至可以说,这件事情闹得越大,李文煊就越安全,他的家人也越安全。
好吧,其实李文煊也没什么家人,老伴十年前去世,膝下无子,现在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单身老头,但凡是有家有室的,谁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干这事?
一周前,最高法院再一次的找到了李文煊,并通知他半个月后最高法院将会开庭审理此案,届时请他准时出庭。
另外询问了李文煊的意见,在得到了许可之后,最高法院对外公布了这次的开庭公告,并且邀请了大量的媒体前来旁听。
好吧,这些媒体其实大多数都是国外的媒体,国内的媒体只有三家,两家是帝国政府创办的官煤,一家是上海商人创办的私人媒体,主要以报纸为主。
国外的媒体倒是来了不少,他们也很好奇,在这个官本位的古老帝国,百姓将帝国最高政府告上法庭会是什么结果。
因为是公开审理,所以这一次最高法院的审判现场改为了室外审理,届时可容纳更多的百姓前来旁听。
当然,为了能够让人听清楚审理内容,最高法院搞了一套音响设备,虽然音质很差,但是放在现在来说,还是很高科技的。
今日,正是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的日子,一大早的,便有不少中京本地的百姓,以及往来的客商来到了审理现场。
中京警局以及驻军也各自派出了人手负责维持秩序,外面黑压压的一片,足足有上万人前来旁听。
不过却没人想过李秀才这次会胜诉,毕竟他控告的可是帝国政府,民不与官斗,李秀才却偏偏要剑走偏锋,说句不好听的,过完今天以后,李秀才要是还能寿终正寝就算是祖上烧高香了。
“啧啧,这李秀才可真是胆大啊,竟然连帝国政府也敢告。”
“何止是胆大啊,帝国政府自从成立以来,为咱们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远的不说,就说这中京首都的建设,要不是帝国政府的公平对待,像你我这种庄稼汉能去那里找份活计?”
“就是,帝国政府还给出了最低的薪资标准,这他娘的干上一个月赚的比种一年的地还要多,要不是帝国政府,咱们现在恐怕还都饿着肚子呢。”
“要我说呀,这李秀才就是不知好歹,帝国刚成立不久,很多事情都需要慢慢来的,这就像是咱们给帝国盖房子,你总的先选址,然后在准备材料,打地基,最后一点点建成吧?帝国现在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很了不起了。”
“谁不说是呢?腐败的前清搞了几百年,哪一年不是不是把我们剥削的连肚子都填不饱?帝国才刚成立一年不到,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至少咱们中京这附近,家家户户虽不说都能吃饱,起码饿不死,有的吃这是真的。”
“哎,这也就是帝国政府大度,还肯给李秀才一个控告的机会,要是换我上去啊,直接就把李秀才给关进去了,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自己作死。”
旁听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几乎清一色的都在说帝国的好。
他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见识的庄家汉子,但是他们却很清楚,帝国与前清政府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他们现在的生活上就能够看出来。
说句更简单的,你跟他们谈什么国家理想,还不如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才能填饱肚子更实在,谁能让他们填饱肚子,他们就跟谁干。
别说是现在,就是抗战时期,大多数百姓也是这么干的,你不能去怪他们立场不坚定,从根本上来说,最大的错误还是在高层那里。
而一些路过的客商也纷纷交谈了起来,他们去过的地方多,见过的人也多,或多或少的也与政府有过交往,所以对于今天的这件事情,还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
甚至,为了能够看到今天的审理,有些人更是在中京住了半个月,更有些已经路过中京的人,在听到消息以后又返回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旁听的百姓是越来越多,媒体们也纷纷抵达了现场,对着那些旁听的百姓也是拍了几张照片,搞的百姓们更是一阵的稀奇。
第365章
青天大老爷在上
八点整,一队五十多名身着白色制服,头顶大檐帽,腰跨毛瑟手枪的法警队伍正式亮相。
这些法警与外面的那些警察不同,首先,法警的身高几乎全在一米七以上,而且每一个人的平均身高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说他们也是警察,但是在这些法警身上,却给人一种军人的味道,笔直的身杆,往那里一站,便给人一种强大的压力,让人不敢造次。
而原本有些乱糟糟的场面,随着这五十余名法警的到来,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五十余名法警也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这种大场面而不知所措,似乎是早有预案,各自迅速的寻找着各自的位置,然后就那么直勾勾的站在那里,其实,用形象警察来形容他们才更加合理。
紧接着,原告被告双方出场,临时法庭的摆设很简陋,原告和被告面前只有一张桌子,上面用一块青布盖着,原告的后方摆放着一张椅子,而被告的后方则摆放着两张椅子。
正前方,有一个高约一米的临时舞台,上面摆放着几张桌子,不过正中间的桌子显然有些不同之处,正中间的桌子更像是一张讲台,面朝着众人的那一面,是一本书的模型,而书的封面上有一面国旗。
国旗意味着国家,书,则是意味着法律,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则代表着公平,公正,公开。
虽然话是这么说,最终的结果到底怎样,现在还没人知道,或许,一切等到这场审判结束之后就能真相大白了。
高台的下方,是一张双人桌,后面摆放着两张椅子,桌子上分别摆着两只牌子,一支是书记员,一支是监督员。
紧接着,法庭官员开始出场,法庭的规模并不大,构造也并不复杂,按照早就已经制定好的法律,法庭审判的时候,法院方面需要派出一位大法官,两位辅助法官,以及一位监督员,一位书记员,共由五人组成审判组。
至于那种代表着民主的陪审团制度,这个王思锐并没有同意被引入进来,这样固然可以最大化的避免冤案,但是同样的,对于一些有身份的人,或者善于伪装的人,陪审团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帮手。
而这次的案件,因为是开国以来的头一遭民告官案件,而且被告一方还是帝国政府,虽说法律上规定了法院的独立性,在接收到这种案子的时候,可以不用去顾及政府的面子,但袁世凯也不敢真的那么做。
毕竟上面还有个皇帝呢,而这次的案件又非同一般,一旦判了帝国政府败诉,后果不堪设想,至少,帝国的发展也因此而将会陷入短暂的停止中。
所以,在接到这件案子之后,袁世凯是第一时间内将情况汇报给了王思锐,虽然王思锐也有些生气,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却又叮嘱袁世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考虑政府这边。
其实说到这里,王思锐的态度就已经很明显了,这件案子要秉公审理,虽然会给帝国政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却又是帝国政府狂刷声望的一个好机会。
甚至,这种方法刷出来的声望,效果要远远的超过打一场胜仗所取得的效果。
案件的敏感度如此大,又事关重大,所以,这一次的大法官,将由袁世凯亲自出任。当然,其实最高法院的院长,就是整个国家最大的法官,按照法律规定,他也是有责任出庭审理案件的。
只不过介于职位的问题,袁世凯出庭审理案件的机会并不多,而这几个月以来,袁世凯除了在建设各地法院之外,也没少研读那些法律文书。
当然了,现在袁世凯每次一见到立法院那边的人就恨不能一脚一个,全将他们给踢回老家养老去。
短短十个月,不到十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经审理通过了两千多条大小法律,有民事的,有刑事的,甚至有个闲的蛋疼的立法员提出了建议,要求立法院对官员建立一套不同的法律制度,原因是官员因为自身职位因素,所以一旦他们选择了犯罪,影响往往将会更大,所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听说立法院那边已经去征询皇帝的意见了,只要皇帝同意了,他们就会将这件事情提上议程。
好吧,其实立法院通过的没一条法律,作为大法官的袁世凯,都必须要熟记于心,不说一问就百分百的说对,但至少也要知道这条法律属于民事还是刑事,在哪一个章节里。
所以,袁世凯整天不是忙着处理法院的事情就是忙着背诵法律,忙的头脚不着地的,对立法院那帮永远不嫌事大的家伙又怎么会有好脸色看?
袁世凯看着下方的众人,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一身黑色严谨的汉服,让袁世凯不怒自威。
袁世凯拿起了桌子上的小木锤子,跟以前衙门里的堂木属于一个性质,反正是王思锐让搞的,那就搞呗?轻轻的敲在下方的木板上,宣布正式开庭。
而后,书记员先是宣读了法庭纪律,一旁的监督员则将整个流程记录了下来,当然,记录的内容不需要那么详细,他只需要记录下几点几分,大法官宣布开庭,书记员在什么时候宣读的法庭纪律等等一系列的程序步骤,主要是监督审理流程是否规范,或是跳跃审理之类的。
法庭纪律并不长,只有寥寥几条,前面是不准随意大声喧哗,不准吵闹动手等等,还有就是原被告双方必须要尊重法庭判决意见,如有不服,可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这一点书记员特别表明,如双方不服判决,将由皇帝陛下亲自审理此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