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483

  “是的,我们拿不出合格的复合材料用于新机的制造,但我们有自己的减重方法。F18之所以使用复合材料减重,这是因为复合材料相对于当时飞机制造中大量使用的铝镁合金要轻很多,但相对于现在新的铝锂合金而言优势却又不明显。”
  杨辉对于F18制造中大量使用的复合材料还是知道一些的,虽然诺斯罗普没有将F18使用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拿过来,但对于F18所用的复合材料的性能还是有介绍,毕竟机体制造中材料的性能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点。
  复合材料这东西同样也有高低贵贱之分,F18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了飞机机翼在内的很多部件,使用的这种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铝镁合金可以有效减重1641磅(744kg)。
  早期的F18A/B型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想想F18E/F又会因为这一技术减重多少?保守一点的估计,减重1吨是差不多的。
  这种优秀的设计带来的减重优势确实是相当重要,若是新歼没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要多承担这多出的1吨重量。
  想想这可以高达1吨的重量啊!本来新歼的动力就有些吃力,若是再增加1吨的额外重量……
第470章
因地制宜
  采用早期的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机翼,F18这条塑料虫子实现了很好的减重,但要说实现对飞机的减重,其实还有很多的其他方法。
  同样是从材料方面下手,除了复合材料替代铝镁合金,还可以采用铝锂合金实现同样的效果。
  通过对铝锂合金的研究表明,使用铝锂合金和铝镁合金制造相同的金属件,铝锂合金可以减少约百分之十到百分十五的重量。
  这样的减重效果比起复合材料的减重效果一点儿也不会弱,甚至因为铝锂合金可以全面替换掉几乎所有的铝镁合金,对于整机的综合减重效果还会更加明显。
  毕竟复合材料在飞机的制造中还没法大规模使用,机身的很多地方依然要使用传统的铝合金金属制造。
  这就是说,若是有了铝锂合金制造新歼,带来的减重重量甚至要很多一些,1吨甚至1.5吨都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杨辉准备用来替代F18复合材料减重的方案,要说起来也绝对是大有可为。因为早在84年的时候,西南科工就投入大量资金在铝锂合金的研制中。
  现在的研制成果已经初步出来了,制造出第二代铝锂合金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再加把劲儿多投入一些,用上几年时间,拿出国际铝业巨头在83年巴基航展上宣布研制成功的第三代铝锂合金也不是不可能。
  走这一方案实现减重,要远比走国内几乎没什么研究的树脂基碳纤维材料路线靠谱,这也算是因地制宜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开始问?既然铝锂合金这么牛逼,完全可以和复合材料效果相抗衡,甚至在运用面上更广,那为什么在上一位面中各大航空工业巨头依然是孜孜不倦地探索用复合材料替换铝锂合金?
  这就又要说到复合材料这种东西它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从T300到T800、T1000,这些航空级复合材料飞速发展,除了重量之外的其他方面性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相比之下,减重效果差不多的铝锂合金在发展速度上就有些落后。
  这样一来,就有了航空制造巨头选择的最优方案:在使用铝锂合金制造了没法使用复合材料制造金属件:机身隔框、桁条,又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了那些受力情况比较轻的构件:垂尾、平尾。
  总体来说,以后的五十年之内都是铝锂合金和复合材料共同发展、占据市场的时代,两者会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现在要说的仅仅是减重的问题,其他比如制造成本、强度、刚度、可修复能力……
  这都是另外的事,至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技术在九十年代之间的性能差距还并没有拉开太多,都可以做到比传统的铝镁合金更优秀。
  基于这些考虑,杨辉搞不迟疑地提出了新歼用于替代F18复合材料减重的方案。
  “我们没有合格的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可以预料在十年之内也很难拿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成品,所以我们选择采用铝锂合金代替传统的铝镁合金,从而实现对新歼的减重。”
  听到这样的回答,诺斯罗普方面也沉思良久,对于杨辉提出的这一减重方案,不用多想就知道是可行的,美国国内也有对铝锂合金在战机上使用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也很不错。
  想到这里,也就放心了:“这倒是不错的选择,采用铝锂合金全面代替铝镁合金,就算你们只能制造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的铝锂合金,但全面替换了铝镁合金以后带来的总体减重重量,应该也不会比F18上面使用的复合材料减重的重量少,一吨肯定也还是有的。”
  能得到诺斯罗普方面的肯定,这就证明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是不会有问题了,毕竟人家是最懂F18这一款战机的。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麦道只能算是F18的后娘,真正的生母还是诺斯罗普,对于自己孩子的基因那是绝对的各种通透。
  杨辉听到诺斯罗普这边还只认为西南科工只能拿出第一代或者第二代铝锂合金,一开始还有些想要反驳,不过想了一下就释然了。
  既然你认为我技术只能达到这里那就这里好了,好东西还是不能暴露出去,两国之间要不了一年时间就要说分手快乐,能防的还是防着些为好。
  “对,我就是这样打算的,按照我国现在的技术储备来看,供应第二代铝锂合金应该可以做到。”
  看杨辉已经如此肯定地确认了消息,似乎现在的西南科工好像就真的有能力对F18进行研制了,这速度好像还真的挺快啊!
  四年前的时候,这西南科工还只能在米格21的基础上各种挖空心思,现在都能研制并改进第三代战机了,这速度……
  无限地感慨之后,心里却依然是并不重视,现在都已经快九十年代了,苏联、英国、法国、都能研制三机并投入使用了,甚至瑞典、南斯拉夫、日本、印度,乃至台湾都有三代机项目,作为传统的航空大国,研制一款三代机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又想到美国国内的ATF项目,这心里就更加踏实了,等到这西南科工的新歼制造出来的时候,F23肯定也要入役了,这又是一个代差的优势啊!
  如此自我安慰一番之后,诺斯罗普方面的心情也是轻松加愉快,就等着这次项目拿下之后,又大赚特赚。
  “好啊!这样一来,西南科工就确实有研制新一代大黄蜂的基础了,相信我们研制的这款新的大黄蜂不会比麦道最近天天念叨的大黄蜂2000(F18E/F的早期技术方案)弱。”
  听到这里,杨辉却是不置可否,F18E/F是什么东西杨辉自然知道,新歼能不能比它更强杨辉不知道,但杨辉可以肯定的是:新歼一定是一款比飞豹更加适合共和国军队在新世纪作战的战机。
  “哦!麦道还有F18的改进方案?这倒是这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思路也未可知。”
  杨辉虽然知道这大黄蜂2000是什么东西,但关键时刻该表演的还是要表演一番。
  而回答杨辉的自然也不出所料:“没什么好惊讶的,麦道打算对大黄蜂也进行一番大的改进,机体同样要进行扩大,不过更多的还是在航空电子设备上进行升级,这一点你们肯定是比不上,但要达到F18A/B型的航电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对航电进行大规模升级吗?这麦道想的挺好,不过杨辉记得上一位面的美帝海军因为后冷战时代的军费减少,F18E/F还是延用了老黄蜂的航电系统。
  唯一有变化的,好像也就是雷达换上相控阵,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都是迟早要被兔子白菜化的。
  “哦,对了,说了这么久,你打算给新歼设定的空重、载油、最大起飞重量都是……”
第471章
炮侦1
  既然话都问到了这里,杨辉自然也就把这些计划中的数据公布出来,反正又不是最后定型的数据,这些都是些无关紧要的。
  “我这个方案做出来之后,新歼空重会有13吨做左右,机内载油7吨,若是加上副油箱的油料会有8吨的最大燃油数量,至于最重要的整机最大起飞重量,应该会达到达到28-29吨之间。”
  当公布了初步数据之后,若是诺斯洛普方面知道上一位面的超级大黄蜂战机也就不会多惊讶,但问题在于现在的超级大黄蜂还没有出现,新歼的各项数据绝对是‘超标’严重。
  “一款重型机的机体尺寸要用两台中推发动机来做动力,若是按照发动机的推力来估计,自然这28吨-29吨之间是应该的,但问题是你们如何让一款重型机的尺寸达到这样的重量?”
  又是重型机和中型机的问题,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说起来要到达这样的重量实在是在正常不过。
  “首先,新歼的尺寸之所以和重型机看起来差不多,原因在于特殊的气动设计需要较大的翼展,又由于特殊的机载设备配置,又不得不将机头设计的相当修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新歼就一定有和中重型机一样的体重。”
  要真的仔细说起来,杨辉就一直在考虑新歼的机头设计是不是应该重新来过,毕竟现在的新歼又和F18有很多的不同,F18原有的设计并不能照搬,比如那具笨重的六管转膛机炮。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而已,具体的情况还要等到过几天帝都方面将新歼的具体技术要求发过来之后,杨辉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问题。
  对于杨辉的解释,诺斯洛普这边倒也没有那么容易接受,但同样不会否定,毕竟杨辉说的也有道理,特殊的气动要求或许会让战机看起来像重型机,但真正区分中型机和重型机的还是要看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
  按照这28-39吨的重量,很明显并不能算是重型机,或许可以将之算成准重型机,反正这款战机并不太突出空优化作战。
  上一位面的情况中,多用途重型机的体格可是和3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差多了,著名的多用途重型战机F15E的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6吨,苏27、30系列的重量也都是在33-38吨中间徘徊。
  早期型号的F15之所以看起来最大起飞重量只有30吨,这是因为早期的F15就是一款空优机,需要高推重比,自然就限制了起飞重量。
  用一款重型空优机的重量来和中型多用途战机对比,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众所周知同级别的多用途战机怎么都要比空优机更重一些。
  话说了很多,口水也快要耗干了,杨辉没有打算再继续详细说下去,现在杨辉也仅仅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方案而已,说不定以后还会有什么大的改动也还未可知。
  “我们现在说这么多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新歼设计要求还没有出来,当务之急还是应该把各种可以用到新歼上面的子系统研制出来,只要各方面子系统成熟了,研制一款飞机其实并不是多困难的事。”
  倒是觉得杨辉这话说的非常在理,这边坐了这么久的诺斯罗普公司副总也点头表示明白,他这次前来找杨辉的任务都已经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
  “说的有道理,那我这里就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到时候只要新歼的技术指标要求到了,你就可以直接通知我这里,我会带上诺斯洛普的工程师前来共同商讨技术方案,一定会让新歼夺得这次的项目。”
  ……
  送走了诺斯罗普这些家伙,杨辉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心情再继续勾画新歼的总体设计方案,想到前不久杨月提到了无人侦查机已经在申请定型试飞,想来也就是这几天就要出最后的结果了。
  说实话,作为西南科工未来的一个业务重点:无人机,杨辉虽然重视,但这几年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杨月作为无人机项目的总师,自然是经常会在家里向杨辉谈到这一项目,至少杨辉的心里对无人机项目是有数的。
  再加上这次的无人机项目确实没有太大的难点,气动方面有了杨辉早些年的设计:缩小版的赫尔墨斯450气动外形绝对是相当优秀的,用于侦查和数据传输的各方面机载设备也都不是什么重难点。
  以至于杨辉这次走到无人研制组的时候,面对着一大票的新面孔还有些无所适从,完全没有想到原本从制造航模起家的草台班子现在也变得如此朝气蓬勃,怎看也不像是制造航模起家的队伍嘛!
  虽然对这些新面孔有些不认识,但自己老婆的办公室还是知道的,轻车熟路的走进办公室,发现杨月正好准备出门。
  “这是要去……”
  匆匆忙忙地杨月这时候才发现杨辉站在自己面前,倒是有些惊讶,关于杨辉到自己这项目组来过几次,杨月是掐指一算都能知道,绝对没有超过三位数。
  “哟,你这大忙人也有闲心到我这里来啊,怎么这时候记起来我们这里无人机了?告诉你,我们的无人机已经完成了定型验收,第一批的订单都已经到手,国内军队下了首批三十套侦查系统订单。”
  所谓的三十套侦查系统订单,其实包括了一整个炮兵无人侦查套件,它包括了:无人机、无人机发射车、地面操作与信号处理车三大部分。
  这样的一整套编制是直接下放到炮兵团,而八十年代整个国内的炮兵规模那是绝对不小的。
  比如步兵师直属的炮兵团就是很大一部分的炮兵力量,但这种步兵师直属的炮兵团是不需要无人侦查系统的,毕竟这是属于对步兵的近距离支援炮火,火炮射程近、还有步兵的前沿侦查自然就不需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