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483

  但再进一步的军区直属炮兵旅、甚至更猛的炮兵师就和前面步兵师直属炮兵团的地位截然不同,这些大编制的炮兵单位不仅在作战中相对独立,火炮的口径更大、射程也更远,这就需要用到无人机这种方便、及时、大范围的侦查利器。
  研究表明使用传统的侦察兵进行前沿侦查只能侦查到百分之二十的目标,而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侦查,就可以侦察到百分之七十的目标。
  以现在共和国的炮兵部队规模而言,采购三十套系统也算是能够装备上一半的炮兵旅,想来这也算是不错的开门红订单。
  “是吗?看来我们西南科工又能再次增添一条生产线,以后好好发展无人机也大有可为,不过这次无人机的军队编号定的是?”
  “编号这种东西军队并没有给出,而是让我们自己给这款无人及命名,我把名字都已经报了上去:炮侦1。”
  杨辉倒是没有想到军队还有这一手,但联想到上一位面中军队的各种无人机,好像也确实没有统一编号,都是些:彩虹、翔龙、翼龙……
  这次真正让杨辉哭笑不得的还是杨月给出的这个代号:炮侦1,这算是什么说法,是贯彻了简单、明了的态度吗?这感觉怎么都是各种黑线不断。
第472章
光电和红外
  对于杨月定下来的‘炮侦1’的名字之后,杨辉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再更改,就按照这个土鳖到了极点的名字来。
  所谓物极必反,说不定到了哪天,人们还会高呼这名字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只要能有战果,这些都会成为可能。
  需知这次的炮侦1可不仅仅有传统的大编制炮兵部队要使用,还有正在研制中的plz-45型火炮系统也要用上这东西,而且是大面积使用,按照PLZ-45的配置,这炮兵无人侦察系统是按照炮兵营为单位使用,这又将是一笔大订单。
  就是不知道科威特是不是能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到这东西,好像上一位面中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就没有PLZ-45的参战,这次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数。
  “现在的炮侦1研制完成了,但国内好像没有其它的无人机研制项目,我现在这支队伍若是没有科研项目,恐怕很难一直保持科研能力。”
  杨月是以典型的科研形领导,让他带队研制自然是不会有什么二话,并且还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一说到科研之外的科研项目争取的问题就让她头疼不已,现在只能将这个问题交给杨辉来处理。
  但问题是杨辉现在也没有办法,杨辉能力再强、口才再好,那也得要军队对无人机有研制需要啊!
  现在的共和国军队经费紧巴巴的,连一些传统的重点项目都难以维持,像无人机这种前沿技术还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军队很难对无人机有其他的作战想法。
  上一位面风头最甚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现在也就是美帝开始有了一些概念性的研究,而让无人机察打一体能够大放光彩的恐怖组织,貌似在这时候也只是小猫三两只。
  现在的共和国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发展这种东西,就连美帝的无人机发展在这个时候也是走侦查路线,不同的只是侦查的范围越来越大而已。
  没有需求了你研制给谁用?这完全就是无解的一个死结,无人机研制队伍在这之后几年的空窗期中难道就一直靠预研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为生?
  且不说子系统技术预研永远没法和整机研制混为一谈,单说这多年一直研制着在今后五六年之内看起来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技术,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这一点,就绝对会被喷的体无完肤。
  想到这些,杨辉逐渐理清了思路:今后五年之内都很难有大型的无人机科研项目,要让队伍进行整机型号研制显然是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也只能研制一些无人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比如说;光电侦查设备、转子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转子发动机的研制是由西南科工旗下的小型活塞动力厂承担,第一款用于‘炮侦1’的发动机已经完成定型生产且效果不错,备受国内外关注。
  甚至一些国外的无人机研制厂商,如以色列的无人机巨头;埃比特公司、法国萨热姆公司都在向西南科工采购这种发动机,虽然数量不多,但也能勉强保持这种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
  像转子发动机这样的自给自足的情况自然是最好不过,毕竟这东西的通用性实在太好的,可以在其它的方面都用上它,那么无人机的另外一大关键系统;光电侦查系统,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苦苦沉思良久之后,杨辉终于有了想法,所谓光电侦查系统实际上也并不是就只能在无人机上面才用得上,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侦查设备,不管它装到哪里,只要有侦查需要就能用上它。
  这下问题就简单太多了,需要光电侦查设备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说简单一点:战斗机需要光电雷达、军舰也需要光电雷达,甚至上一位面中的光电雷达都有装上地面坦克装甲车的呼声。
  由此可见能用上这光电侦查设备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以前可能还碍于共和国对空中侦查力量不怎么重视而很少发展这方面,但现在不同了,在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上面,光电雷达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光电雷达算是光电侦查设备中的一个大分支,以西南科工在研制‘炮侦1’的时候积累的光电系统整合能力来说,只要再有两三年时间,拿出一套可以使用的光电雷达也不是不行。
  但杨辉并不可满足,这光电雷达虽好,但这东西只是对战斗机空对空作战的时候有很大的用处,或许现在的是好工程能用上它。
  但现在西南科工提出的新歼方案是一款需要考虑对地、对海攻击的多用途战机,在这种战机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光电雷达,还需要机载红外瞄准系统。
  所谓机载红外瞄准系统,这东西就是为多用途战机执行精确对地攻击时所配置的一种侦瞄装置,比如:蓝盾、达摩克利斯、狙击手等等型号。
  通过这种吊舱式的设备装在战机的专用挂点上,就可以对目标进行红外成像侦查,那种通过座舱中的多用能显示屏看到地面目标的红外影像的技术,大部分都是通过机载红外瞄准吊舱实现。
  看到并确认了目标之后,就要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攻击,使用红外制导炸弹精确打击的时候就需要红外吊舱发射一束激光为制导炸弹进行目标指引,这也就免除了早期使用红外制导炸弹的时候还需要特种部队深入敌后,去给炸弹进行红外指示的麻烦。
  可以说红外瞄准吊舱就是多用途战机对地进行精确打击的必备之物,若是新歼没有红外瞄准系统,就不要想什么对地精确打击的问题了。
  “这到是一个问题,这几年之内的确很难再有无人机的型号研制任务,你们这支队伍来之不易,肯定要想办法保留下来。不知道你们研制‘炮侦1’的时候有没有对光电观瞄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若是可能的话,我们需要研制一套这样的光电观瞄系统。”
  杨月对这种技术性的问题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能力,一下就抓住了重点。
  “单独的光电观瞄系统,是类似于光电雷达的那种东西吗?若是这样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进行研制。”
第473章
系统内置
  研制光电雷达的确是很有必要的,但这时候的新歼更加需要的却是对地的红外导航、瞄准系统,对地的红外导航、瞄准系统和对空的光电雷雷达有这不小的区别,但这个时候的杨月会将这两种东西搞混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光电雷达这东西已经出现了好多年,甚至在八十年代的一些第三代军用战机都有使用到这种设备,比如:米格29、苏27就是将光电雷达运用到整机上面的先驱,相比比之下八十年代北约国家的第三代战机因为出生的有些早,都没有用上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光电雷达这种东西已经出现并批量入役,对于这种先进的光学探测技术,杨月还是知道一些的。杨辉说要在新歼上面使用到一套在光电观瞄准系统,杨月很自然就想到了这种东西。
  至于说杨月为什么没有理解到杨辉的意思,这就要说到红外导航、瞄准系统的历史,这东西出生的时候就要比光电雷达更晚一些。一直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用于挂在战机上的红外导航、瞄准吊舱才研制成功并投入现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第一代系统:蓝盾。
  这套蓝盾系统由两个吊舱组成,一个是前视低空红外导航吊舱、一个是低空激光瞄准吊舱,这两种东西可以一起使用从而达到夜间低空精确对地打击的效果,若是白天的话,就可以只使用红外瞄准吊舱,同样也能做到指示制导炸弹进行精确打击。
  总的说来,这套蓝盾吊舱是早期的红外导航、瞄准系统,但这个所谓的早期也是在八十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现在才88年而已,明显这种东西还处于保密阶段,杨月自然也就不知道这种东西。
  或许再过二十年之后,杨月再说研制光电雷达也就没有太大的错误了,因为在二十年之后的光电雷达、前视红外导航、激光指示瞄准这三大系统最后也会分久必合。
  多年前大家一起从光电设备中分化出来走上不同的道路,最后又会走到一起,成为一整套的机载光电瞄准系统(EOST)。而这套系统就成了第四代隐形战机的标准配置,比如美帝的F35、共和国的歼20等战机都有这种东西,它被安装在机头座舱下面的多面体玻璃罩里。
  EOST确实先进、高端、大气,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整个国内的技术能力都还达不到将这三种技术全部集成到一起,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只能是一个一个来研制。
  “不,我说的并不是空对空作战中使用的光电雷达,而是空对地的激光瞄准和夜间红外导航系统,这将是我们新歼做到对地精确打击的前提。这种技术现在走在最前沿的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他们研制的蓝盾系统采用吊舱的形式挂载在战机上,从而使得战机获得精确的多用途对地攻击能力,现在我们的新歼也需要它!”
  随着杨辉最后一句“我们也需要它”,这就让杨月心里有了想法:或许这种新的技术还真的挺适合现在没有项目的无人机团队来做。红外导航系统绝对是无人机上面必备的技术,成功后又可以成为第二种无人机环境感知系统,至于激光指示瞄准系统应该也对无人机在以后的作战中有用处,就是不知道……
  这时候的杨月已经有了对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早期朴素认识,想到了将激光瞄准打击系统搬上无人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有一个契机,西南科工就可以点亮察打一体无人机科技线。
  “我们可以承担这个项目的研制,你说洛克希德公司有对这种技术的研究对吧?或许应该去找找这家公司有没有流出来的一些公开资料!”
  虽然早就猜到了杨月会答应接下这个项目,但杨辉万万没想到的却是杨月一来就要准备先收集洛克希德公司在这方面的情报,虽然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杨辉也不得不告诉她一个非常严肃的事实。
  “关于这一点你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一方面是洛克希德公司对于这种全新的技术肯定不会擅自公布,想必美国军方也不会让洛克希德泄密这个项目的详细信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新歼的要求注定了你们要研制的红外导航系统、激光指示系统不能采用吊舱的形式,我们要将这一套系统内置在战机中。”
  美帝研制蓝盾、夜鹰两款系统之所以采用吊舱的形式,这是因为美帝研制战机的时候还没有考虑到以后要加装对地攻击能力,等到F15、F16、F18研制成功之后才有了第一代导航、瞄准系统的研制需求,这个时候自然就只能采用吊舱的形式来达到作战目的。
  美帝采用吊舱的形式是迫于机体早已定型的原因,但现在的新歼研制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而且杨辉刚好还给新歼的机头处腾挪出来了一块风水宝地在,不把这套导航、瞄准系统内置简直是对不起这宝贵的空间。
  当然了,新歼的研制需要将这套系统内置,但也并不意味着以后就没有研制吊舱形式系统的必要,毕竟在以后国际市场上多用途战机的需求同样会用到大量的吊舱形系统。
  就比如现在研制中的FC-17肯定会对这种东西有需要,以FC-17的小身版肯定是没有可能内置整套系统,采用可拆卸的吊舱形式是最好不过。
  听了杨辉的要求之后,仔细四看一番也就明白了情况,点头后肯定的回答着:“将整套系统内置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这套系统是在对地的时候使用,若是都采用吊舱的形式肯定会和对地弹药抢挂点,将系统内置则是解决矛盾的一个好方法,我们这边会着手对内置系统的研制。”
  眼看为新歼准备的又一个关键技术找到了着落,杨辉的心有更加踏实了一些,有了这一套撒手锏的新歼势必在竞争中又要增加不少分数,夺得项目的可能性又要增加不少。
  “那行,你有事就去做你的事吧,现在时间才下午六点,我还可以再去研究一下新歼方案的各项数据,想必要不了几天对于新歼的技术指标就要下来了。”
  刚才还没有心情继续勾勒新歼总体设计,现在又为新歼准备了一套好东西之后,杨辉又来了兴趣,他要回去安排一下机头可以腾挪出多少空间安装内置光电导航、瞄准系统。
第474章
设计指标
  果然,按照杨辉一开始所预料的那样,在定下了新歼对地攻击中至关重要的红外导航、瞄准系统之后的第三天,来自共和国军队、科委高层联合商定的新歼初步设计指标要求就下来了。
  看着这几十页的文件,感觉已经可以算是小册子的级别了,再次摇摇头将这份要求仍在桌子上,这次的技术指标要求其实并没有出乎杨辉的预料。
  动力系统自然是双中推没有其它的异议,整机空重要求方面则定到了12.5吨的最大值,这和杨辉一开始预计的13吨有些出入但也不是太大,到时候仔细说明一下情况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也要求在28吨的位置,这倒是和飞豹的最大起飞重量一致,甚至在后面的设计中杨辉还看到了和飞豹数据有更多相同的地方。
  最大平飞速度1.7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6000米,这些都和飞豹的设计要求差不太多,看来新歼项目还在很多飞豹项目的影子。
  让杨辉看到了不同的地方则是新歼在航程方面有了更狠的要求,高达4200千米的转场航程,比起早期的飞豹、F-18E/F都要多出了500多,这简直就是要了人的老命啊。
  要不是杨辉早早就有了各种准备还真的就很难达到这以作战要求,甚至按照杨辉现在方案的设计也最多达到4000千米的转场航程,要达到规定的这一数据还要再想想办法才行。
  “这真的是令人头疼啊!看来歼七四的短腿让军队方面下了狠心,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新歼问鼎中型战机航程之最。”
  虽然对军队这么丧心病狂的作战航程要求有些吃惊,当杨辉却不得不在这方面多加考虑一下,既然指标这样定了下来就必须要重视。
  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再有什么好办法能增加内油,而转场航程本来就要带三具外挂油箱,要再增加航程只能是走好最后的一条路:保形油箱。
  要说起来,加装保形油箱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不能光看到保形油箱能增加的油料携带量,同时候还要看到保形油箱带来的死重。
  保形油箱是非常难以拆卸的东西,甚至保形油箱在一般的地勤维修点都没法拆卸,很多时候都要飞回大修厂或者制造厂拆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