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483

  那么,同样为3+2布局MPC-75飞机,在德国设计师的要求下,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把机舱宽度增加到3.4米也就不是不可能。
  “增加到3.4米,这会不会增加的太多了一些,我们最开始考虑的只是要比其它的支线客机更加舒适而已,到这个时候搞得甚至比麦道80/90系列的座位更加宽敞,这样就确实有些太浪费了,机身横截面增加就意味着风阻的增加,会对我们飞机的油耗产生不好的效果。”
  说起来杨辉也是对这3.4米的最大宽度有些不太看好,上一位面超级苏霍伊100客机是按照俄罗斯人的体型设计,3+2布局的座舱宽度也就是3.23米而已,庞巴迪正面冲击737这一干线客机市场的CS100客机机舱宽度也只有3.28米。
  再算一算空客A320,人家每排6座的A320仅仅多0.2米就要比波音舒服很多了,每排5座的MPC-75就要比麦道多增加0.26米。
  现在杨辉要想说的则是:这家伙到底是要把这飞机设计的多舒服,是要把经济舱变成公务舱、公务舱变成……
  看到杨辉这位中方总经理都有些不太满意了,德国佬也不敢再藏着掖着,之所以要把飞机的客舱设计的如此之宽,甚至看起来宽的有些不太像话,这里面的原因自然就是大家充分展望了未来共和国的民航市场,认为未来的共和国才是MPC-75大显身手的地方。
  “好吧!那我就说说我们现在这样安排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未来民航客机市场的调查,认为未来三十年之类共和国的民航市场对737这一级别的中程干线客机有着至少1000架的需求,这样的市场值得我们为之努力,而3.4米的最大客舱宽度则足以我们布置3+3的座椅布局……”
  3+3的座舱布局,杨辉这个时候也是有些搞不清楚了,3.4米的最大客舱宽度要做成3+3的布局,这到底是要干哪样?
  在空客死命的将3+3布局客舱宽度增加到3.7米的时候,MPC-75反而要把宽度降到3.4米,平均下来每个坐位要比空客窄了将近5厘米,大概也就是一张五毛大钞的宽度,这绝对是历史的倒退啊!
  就这样的布局,以后还不被喷死才怪:“这恐怕不太好吧,我们这样做会导致乘客的乘坐体验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对于我们飞机的品牌效应会带来非常坏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样并不是太合适。”
  这个时候,也不用德国佬解释了,唐昌红第一个就冲了过来,开始解释着这样做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方案,自然因为我们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国人的平均身高、三围都要比西方人瘦一些,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座椅适当的改窄一些,而且我们还配套设计了三级票价方案:2+2/3+2/3+3三种座椅布局同时存在飞机上,乘客以不同的票价享受不同的空间。”
  听到还能有这样的设计,杨辉暂时也不知道该怎样来评价了,这好像是有那么一些可行性,但仔细算起来,好像上一位面也没有听到那个航空公司这样在干过,现在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啊!
  这话还没完,德国佬又上来补了一句;“而且,我们初步认为这种方案非常是可行的,3+3方案的MPC-75已经得到了刚刚兴起的一家欧洲的廉价航空公司的兴趣,他们认为MPC-75客机具有很强经济性,廉价航空公司不需要舒适,3+3布局在欧洲甚至都有可能实现。”
  廉价航空公司?怎么把这茬儿给忘记了勒,这也是未来蓬勃发展一大新兴民航模式,若是抓住一市场那也是一个契机啊!
第622章
廉价航空是大市场
  廉价航空是个什么东西?说的最简单一些,它就是在民航公司服务越来越舒适化、票价越来越高的潮流下,与之完全相反的一种民航发展模式。
  它们靠的就是以最低的公司运行成本,来提供给乘客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就够了,什么航空餐、小纪念品之类是想都不要想,座位也是尽可能布置得紧凑、更紧凑,甚至恨不得学公交车一样给设计出站票来。
  就这样的公司,当然运行成本就低,票价也就随之而低,并以此为卖点快速的发展起来。
  廉价航空公司由于其固有的性质摆在那里,就决定了这种航空公司在航程上不可能持久,它们就如同公交车不可能跨省运输是一样一样的。这又导致廉价航空公司的飞机大多都是737、320这一级别的中短程干线客机,甚至是支线客机。
  既然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飞行的成本,那么在飞行器本身下功夫也是廉价航空控制成本所必不可少的一点,正好现在的MPC75则是一种运行成本、采购价格都比较具有性价比的飞机。
  一方面是飞机发动机方面采用了新技术使得油耗有些下降,但考虑到联合客机公司是首次设计喷气式民航客机,从安全方面来考虑肯定是多付出了一些额外重量,而有了发动机的节油性能,付出的额外重量也能抵消。
  而真正能够使得飞机更节油,单位飞行油耗下降的原因,则是来自于这款飞机相比737、320两款飞机更窄的机身截面,这两方面所带来的减阻效果可是使飞机的飞行速度更快、或者维持巡航飞行所需要的推力更小,反正到最终还是以实现节油为目的。
  杨辉能够想到这一点,那些挖空心思都想要降低运行成本的廉价航空公司肯定不可能视而不见,因此德国佬说欧洲的廉价航空公司对单排最大3+3布局的MPC75表示出兴趣,其实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而说起廉价航空公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考虑到:为了最大化降低运行成本,统一后勤维护。这些丧心病狂的公司大都选择让公司所有的机种都统一,这些公司都是动辄一两百架的737或者320客机的保有量,其它型号的客机则是一架都不存在,正可谓是相当之极端。
  也就是说一旦获得了一家航空公司的首批采购案,后续的只要机队不出现太大的问题,这家公司差不多就能够算是死忠。
  廉价航空公司的客机采购份额动辄上百架的订单如此诱人,就算强如波音、空客两巨头,对这一市场也是虎视眈眈,西南科工要想从这里面分出一杯羹来,还需要多一些努力才行。
  反正单就是现在来说,老牌的廉价航空公司已经有了自己固有的机队,要想从这些航空公司手中拿到订单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有这个心,MPC-75也只能是角逐新成立的廉价航空公司的订单。
  “这到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我们要想打进中程窄体干线客机市场,廉价航空公司是个不错的突破口,不知道刚才说有意于我们MPC75客机的廉价航空公司是……”
  既然人家说是有意,那就意味着这家廉价航空公司是典型新人,杨辉一时间也还猜不出来,但肯定是需要好好地了解一番,万一这次搞成了的话,这订单搞不好就是上百架啊!
  此时,一脸神秘的德国佬也是小声地“透露”着:“这次,同我们接触的对方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一家航空公司,而是一位投资者旗下的投资评估团队,他们打算要收购柏林AirBerlinUSA(柏林-美国)航空公司,并以此迅速打入民航领域。”
  柏林-美国航空公司吗?这家伙倒还是挺有些意思,光听名字也能知道这是一家经营美国到柏林的洲际航空公司,投资者把这家公司收购下来做廉价航空业务,光听起来就让人绝对不可思议。
  但事实还真的就是如此,这家柏林-美国航空公司在上一位面还真的就在90年两德合并之后,迅速地被收购了下来,被收购掉之后的柏林-美国航空公司重新取名为后世大名鼎鼎的“柏林航空”。
  柏林航空,作为2010年之后仅次于汉莎航空的德国第二大航空公司,它们对外宣称则是一家半廉价航空公司。
  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收购了原公司的基础上,保留原公司运营中的洲际旅游景点航线,同时也大力发展欧洲大陆的城市间点对点廉价航空业务,因此称之为半廉价航空公司也不为过,在柏林航空成为德国第二大航空公司的时候,公司上下也一致认为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快的大发展,就是得益于公司廉价航空业务的发展。
  现在,柏林美国航空公司还没有被完成收购,新的柏林航空还没有成型,想必空客、波音也还没有想到之后柏林航空会往廉价航空方向发展,也就更不可能直接联系到德国这边准备收购柏林-美国航空公司的收购方。
  抓住这个机会,若是能够在此之前就和收购方敲定合同,那就是典型的木已成舟,MPC-75再下一城就不是任何的问题,记得上一位面柏林航空采购的A320系列飞机也是高达50架,这样的一份订单对MPC-75来说简直就是强心针中的强心针啊!
  也没有心情继续在飞机上体验了,为了这大概五十架乃至以后更多的订单:“走吧,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参观它了,后天的首飞成功之后才是我们高兴的时候,现在需要重点关注一下MPC-75以后在廉价航空业务市场中的定位,我相信世界范围之内的廉价航空还会继续发展壮大,而新的公司也会在不断涌现,至少前不久国内下订单采购MPC-75的联航公司,这就是一家误打误撞和廉价航空公司性质不谋而合的存在。”
  杨辉倒是对廉价航空公司看的很清楚,对MPC-75的三级座舱布局也有了和一开始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它丫的就是一款为廉价航空公司量身定做的好东西啊!别的不说,90年代之后就是亚洲廉价航空公司大发展的时代,抓住机会甚至可以让MPC-75一飞冲天和737、A320呈三足鼎立之势。
  走下飞机的时候,正好路过一旁停靠着的一架运七100客机,这倒是让杨辉陷入了思考之中,这运七还是依旧按照老路走下去吗?虽然上一位面的运七系列客机在换了马甲变成新舟系列有了不错的销量,但这还远远不够。
  在世界范围之内普遍进入到喷气式客机时代,涡轮螺旋桨客机也并没有被完全淘汰,这种飞机一定会有它的生存市场,至于说什么新舟系列经常出事故的问题,只需要看看同一时代、同样定位的法国ATR-73客机就知道,丫的这一类飞机就是典型干脏活累活的,它们都是在最恶劣的飞行环境下工作,要是不出问题才怪。
第623章
没有必要再折腾它
  运七、或者说以后的新舟系列还能怎么改?反正杨辉实在是想不出这家伙在技术定位上还能怎么发展,其实上一位面新舟差不多也就是那样了,载客能达到70人那都算是顶天了,再多就是多余的。
  至于真的像上一位面一飞院和172厂合作搞出的那个改飞机翼型并且改涡浆涡扇,做出一款类似于EMB-145的飞机,杨辉本人反正是非常不看好的,在后世共和国高铁大军所到之处,支线客机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生存之地,唯一的藏区高原航线还是用新舟60差不多也就够用了。
  让新舟系列按照上一位面的老路子发展,只要联合航空客机公司能够打出名声来,同样的新舟系列飞机这一位面的销量也绝对要比上一位面好很多,正面和ATR-72角逐不成任何的问题,至少新舟系列飞机就要比ATR-75漂亮了不止一星半点。
  唯一还有些遗憾的,恐怕就应该是这飞机的发动机没有国内的对应型号,也别说什么涡浆五系列发动机,那东西要不是国内军用运输机有这个需要,恐怕早就没有未来了,看看那油耗、那功率、体积……
  若是能给这款飞机对应的研发一款新的国产发动机,那想必就算是足够的完美了。
  而要说开发一款对应的涡浆发动机,这对于现在的西南科工来说已经不存在任何的问题,西南科工的涡扇发动机从几百公斤的导弹用发动机开始,一直到八吨整个范围可算是全覆盖,或许有些发动机还在最后的研发,但全系列的核心机已经是全面定型。
  再加上西南科工狂点了齿轮传动科技树,不管是定轴传动还是行星齿轮传动技术,现在都绝对是可以排在世界前列的,涡浆发动研发的拦路虎(减速器、核心机)可以算全面肃清,只要有这个需要,西南科工就可以马上立项上马。
  甚至就算说是要开发一款堪比欧洲A400M运输机使用的PT-400D-6涡浆发动机,西南科工也能够接下任务,PT-400D-6采用M88军用中推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为核心机,这和涡扇12军用中推的核心机在空气流量上是同一级别,所以西南科工有现货!
  PT-600D-6采用了三轴设计方案,西南科工拿出用在CG-2000上面的行星齿轮减速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若是硬要说西南科工有哪些地方还不足的话,那应该就是鉴于双方开发发动机时间的差距,这一位面才九十年代、上一位面开发PT-600Y已经是2010年,因此西南科工现在研制PT600这一级别的发动机应该会有一些功率损失,油耗或许也会偏高一些,但杨辉敢保证绝对不会偏了太多,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当然,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共和国都不可能开发A400M这一级别的运输机,所以也就用不上PT-600这样高达11000轴马力的大家伙,就算是运9也仅仅是用上5000轴马力的发动机就足够了,前不久在607所定型的涡浆6C发动机完全够用。
  使用中推核心机可以开发出高达10000轴马力的涡浆发动机,那么采用西南科工涡扇发动机系列线最小的涡扇11发动机的核心机为基础,开发出用在新舟系列的新一代涡浆发动机完全不会是问题,就算比起新舟原装的加拿大普惠PW-127C发动机,性能绝对不会弱到了哪里去。
  但现在的问题却在于新舟系列使用PW-127C发动机,那是新舟能够拿到FAA适航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同样也有采购飞机民航公司对加拿大PW127发动机很信任的原因在里面,要不然为啥法国佬在开发ATR72的时候也要采用PW125发动机,而不是由透博梅卡开发一款涡浆发动机?
  诚然、杨辉也承认国内的军队需要一款同级别的发动机使用,毕竟共和国的和法国的国情不同嘛!咱们肯定是采购不到PW-127C发动机用作军用的,但杨辉这个时候依旧不认为西南科工现在就需要开发这样的一款发动机。
  一方面是现在国家没有钱来支持这个项目,而让西南科工自己出钱就更不划算,现在的还有一大票更加需要花钱的项目,况且现在的607所应该也没法分出足够的资源来做这个项目,他们正在为巴航的145客机配套加紧开发MS-4发动机。
  况且军队现在对运七的要求也不是太高,人家都抱着凑合着可以用、还比较满意的态度,杨辉也是懒得去凑这个热闹。
  当然,若是以后共和国海军需要航母舰载机的时候,研发一款作战任务和美军C2灰狗运输机相同的运输机,那时候或许就需要重新开发一款优秀的发动机装上运七,弄上航母就是一款和C2灰狗运输机同一级别的大家伙。
  但2000年之后,随着大型航母的各项性能上升,还需要用一款老式的涡桨动力飞机来做舰载运输机平台?
  就算是八十年代的毛子在开发舰载预警机的时候,那也都是选择了涡扇发动机为动力的运输机为平台,美军在九十年代也曾经准备开发C-2的替代者,立项了“共用航母支援飞机”研究计划,那也是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涡浆发动机,改为采用涡扇发动机为动力。
  而美帝在新世纪之所以还让C-2这款涡浆飞机在航母上运作,那是因为支援型飞机载机平台换代不用太急,把老C2延寿一番就能继续使用,但这并不表明海军舰载运输机一定要和美帝一样用涡浆发动机,那家伙存在的原因和美帝B52高呼要再战二十年没有任何区别。
  若是之后海军有需要舰载运输机,其实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71预警机用的运输机平台应该是最好的选择,那款飞机的机体拿回来共和国之后,发动机改为CG-2000发动机完全可行,而且其垂尾上的那具大盘子也可以光荣地说拜拜。
  反正共和国真正需要往航母上装舰载预警机的时候,早就应该把机载相控阵预警雷达开发出来了,到时候采用以色列G550预警机那样的雷达机身两侧布置才是王道,这样对飞机的气动影响绝对是最小的,可以不用像安71那样在垂尾上装机械扫描雷达,也就不用对垂尾加强,又增加额外的重量。
  这样的预警机才是现代化的舰载预警机,其性能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要强过C-2预警机不止一个档次,(PS,不要用涡浆飞机低速性好来说话,舰载机喷气式化才是正途)而且,安71预警机的机身平台也不仅仅可以用来做预警机。
  算一算,好像大型航母对运输机有需要吧?这家伙完全可以胜任,你给再改一下,用作固定翼舰载反潜机也是完全行得通,甚至把这家伙改成专用的舰载空中加油机都能不成问题。
第624章
如何运输是问题
  当然,即便是不为了安71预警机的载机,杨辉同样也会在最近一段时间之内,开始打安71预警机上面的那套预警系统的主意,而这就扯得稍微有那么些选了,也就先暂时放下。
  不管怎么样,总体来说这运七系列的发展路线是没有必要再改动,按照历史一步步发展出新舟系列支线涡奖客机就不错了。
  走在机库外面,是一片火热的基建工地,这里正在修建生产大型客机的工厂,因此需要更大的厂房面积,西南科工之前为巴基斯坦建设歼七四生产线那一套,在这里肯定是不管用了。
  这次,新工厂的建设为了能更加现代化,还特意考察了国外同行的厂房建设方案,这才结合这次的生产线方案进行设计。
  “新工厂要建立总装线,宽敞的厂房内部可以让我们的新生产线顺利建成落地,也为我们后续的改造留了足够的余地!”
  生产线的改造,其实杨辉的心里是并不太喜欢对MPC75的生产线再进行改造的,这条生产线建成并真正运行起来的时间应该是95年左右。
  95年的时候,还使用老式固定的一站式生产线,这就完全对不起杨辉重生人士的存在,你就算不能使用连续移动式生产线,那么脉动生产线总还得要有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