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470

  孙钰和周敬亭的眼光确实不错,这个人非常值得招揽,只是问题在于杭州眼下还在清军的手中,他这一两年内几乎不太有机会收复那里,如何将李渔弄回来乃是非常大的问题。
  据陈文派去的那人所说,他从李渔的一个亲戚口中得知,原来李渔这段时间在杭州过得不甚快意,“卖赋以糊其口”,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靠“码字”混饭吃的专职作家。
  于是乎,陈文便派人设法匿名给他送些仪金,同时还写了一篇文字请他进行指点,打算借此搭上这条线。
  仪金倒还不算什么,写那篇文字时考虑到李渔的那本《怜香伴》应该就是这两年写成的,本打算仿《断背山》写一篇文字,但是唯恐被李渔误会,还是把《泰坦尼克号》的剧情抄了一遍。只是将其中由英国驶向美国撞冰山改成了从福建驶向日本撞冰山,而贵族女露丝和穷画家杰克则变成了大家闺秀甄嬛和穷书生白子画,就连素描也变成了写诗。
  等了一个多月,李渔的回信倒是于昨天送到,可回信的内容却是文字粗俗,剧情方面大家闺秀随母亲去日本那个蛮夷国度不合理,冰那么重浮在水面上也不合理,最后居然还有船路过搭救幸存的甄嬛并送她回乡而没有像其他海商般将其贩卖为奴,更加不合理,所以建议重写。
  看完这篇回信,陈文不由得唾口大骂。不是为了招揽人才他有毛病才会浪费时间写这个而不去琢磨更有益于战事的黑科技,现在一篇写完反倒落了个如此评价,实在气得不行。
  于是,陈文便把书信扔在了一旁,而今天恰好有个还不错的心情,所以他打算换个思路,不去和李渔辩论剧情是否合理,而是在给他讲讲冰为什么会浮在水上的同时,将时代背景设定为崖山之变前后……
  陈文开始奋笔疾书的时候,已是入夜时分。金华府城内,周家和亲家一家早已完成了搬家,在家中仆妇的操持下,院落和房间也都打扫完毕,纷纷入住了。
  后宅花园左近的一个小院中,一个姑娘家装束的女子正在闺房中捧着本翻看多年,却被专门用上好的纸张包好唯恐其损坏的书册,此刻更是慵懒的倚在拔步床的边缘细细品读着。
  一眼望去,只见那女子一袭白衣委地点缀着苏绣的寒梅,似是临自名家手笔。腕上一只和田白玉的镯子与肌肤混作了一色,不知哪里是胜雪白玉,哪里是芊芊素手。或许是在家中,那女子一张素颜不施粉黛,却如风拂玉树,雪裹琼苞,千古红颜之下,褪去了俗气与厌腻。只是细看去,唯有那双眸子却有些过于清澈,似乎能看进旁人的心中一般。
  女子又看了片刻,直到门外传来有人走路的声响才悠悠起身,将书册轻轻放在了梳妆台上。不出意外,果然马上便有人敲她的房门。待门外的人得到许可进入后,却是周敬亭和他的妻子。
  “你兄长还说叫妾身好生休息,妾身却是想要动一动,便叨扰小妹了。”
  “大嫂这是说的哪里话。”
  周敬亭的妻子已经怀孕多时,眼下更是已经显怀,轻轻的坐在周家小妹搬来的椅子上,便不由得舒了口气,仿佛是完成了多大的壮举一般。
  周敬亭在看到妻子坐好,才转向他的妹妹,只是第一眼却看到了梳妆台上的书册,心头不免有些不悦。至少在他看来,他这个小妹眼下过了双十的年纪还不愿出嫁,分明就是书读得太多了,被那些异端邪说蛊惑才会推了那许多好姻缘,几近沦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此刻看到那熟悉的封面在此,自然是觉得份外碍眼。只是他这小妹一向聪慧乖巧,便是有气周敬亭也不愿撒在她的身上,只是心中想到那书册的作者被明廷下狱,而后自杀身亡便更是格外的解气。
  见周敬亭流露出了些许不悦,周家小妹随手便将书册放进了抽屉,随即便开始转移话题。“兄长,小妹今日看到那陈大帅了,果然非常人,兄长真是慧眼识英雄。”
  听到这话,周敬亭笑着摇了摇头,转移话题乃是他这个妹妹惯用的伎俩,他又如何不知。只是既然提到了陈文,他本身却也是非常满意。这位大帅与寻常武将差别甚大,每日几乎有着忙不完的活计,甚至连休息的时间看样子都在思考如何行事,真的不知道此人心中是有着何等信念支撑才会如此拼命。
  至少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领着大伙驱除鞑虏,光复汉家山河。
  只是就在这时,却听到周家小妹似是有些忧心地说道:“只不过,小妹觉得,这位陈大帅可能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隐藏在画皮之下的很可能凶险异常,兄长平日里与他相处还是小心为妙。”
  事出常理即为妖,这样的思路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仅仅是周家小妹,就连周敬亭也是如此觉得,只是从未与他人提及罢了。眼下被只是远远见过陈文一次的妹妹说出,这份忧心却也立刻传染开来。
  “这便是小妹你一定要全家回府城来居住的原因?”
  见自家的嫂子有此一问,周家小妹很清楚她嫂子眼下身怀六甲,对于这一路的颠簸劳顿很是不悦,只是摄于她的兄长才始终未有发作。眼下既然开口相讯,她便直言不讳的将话说了个明白。
  “也不全是。小妹之所以要咱们一家回府城居住,只是因为眼下陈大帅征用荒田,这金华府迟早便是一场大乱。事到临头之时,乡间便不如府城安全了。”
  听到这话,周敬亭的妻子登时便站了起来,随即问道:“那你兄长……”
  “大嫂无须担忧,那陈大帅麾下尽皆虎狼之士,连鞑子都不是对手,难道几个乡间土豪还能翻出天吗?除非……”
  嫁到周家,便听她丈夫说过她这个小姑子聪慧非常,鉴人鉴事很准,上次提前出城避祸便是个例子。若非当时出了城,清军临撤离时为防止资敌而四处放火家中众人必是颇有损伤。闻听了前半句,周敬亭的妻子总算是稍微安心了,只是那后半句却又重新将她的心吊了起来。
  “除非什么?”
  “没什么,或许是小妹想岔了。”说罢,周家小妹犹豫了片刻,继而向周敬亭问道:“兄长,吾记得你说过,这位陈大帅曾在孙知府家中寄居,二人关系极为融洽,可有此事?”
  “正是。”
  “那么,孙知府的家眷可是按例住在府衙后宅?”
  “据说是。”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周家小妹嫣然一笑,继而说道:“那就请兄长明日代为向孙知府转达,小妹这几日想去看望易家姐姐,不知可否?”
第二十四章
他人之口
  第二天一早,陈文便派人继续将重新写好的南宋版《泰坦尼克号》交给了负责联络李渔的人,而他则前往位于金华府城中的军器司工坊。
  金华明军的军器司主要官吏工匠来自于大兰山的营造司,人员管理和工种分类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都已经算是非常完善的了,其他人员则大多来自金华府,而俞国望带来的鸟铳工匠也在这里暂时帮忙。
  这段时间,陈文手中的事情千头万绪,再加上资金严重不足。对于军器司的要求也只是将缺额的兵器、甲胄进行补充、以及对受损的兵器、甲胄进行修补。
  至于火炮,有限的几个火炮工匠倒是可以使用失蜡法和泥模法去制造火炮,但是口径都不大,而且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时间阴干模具,尤其失蜡法在浙江的温度下适用时间较短,所以制造速度也很慢。
  除了这些以外,陈文只交给他们一项任务,那便是根据他从马进宝书房抄出来的一本《神器谱》中的记载,去制造鲁密铳。
  所谓鲁密铳源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火绳枪,《明史·西域传四》中记载位于小亚细亚的被称为“鲁穆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多次入贡明廷,而鲁密铳的原型便是在那时作为贡品流入中国的,而且很快便被《神器谱》的作者赵士桢进行仿造并改进为鲁密铳。
  根据记载,鲁密铳“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龙头轨、机俱在床内。捏之则落,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不拨砣然身手不动,火门去着目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致熏目惊心。此其所以胜于倭鸟铳也。用药四钱,铅弹三钱”。
  鲁密铳从有效射程和口径等方面都要优于陈文军中所装备的鸟铳,其技术含量较之鸟铳高不甚多,现有工匠的水平也能够接受,所以在当下用来代替鸟铳最为合适。
  与此同时,陈文也向军器司的工匠们下达了第一个研发任务,那便是在制造鲁密铳的同时制造他在论坛上看到过的轮契式枪机,并设法安装在鲁密铳上。为此他还下达了高达五十两银子的赏额。至于记载中用来客串斩马刀的钢刀,则以不实用为由直接去掉了。
  鲁密铳在制造上对于这些常年制造鸟铳的火器工匠而言并非太大的难事,即便这些工匠全部都是文盲,靠着也都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但是有着大兰山营造司的小吏为他们念诵书中的文字,再加上原有的配图,第一支鲁密铳很快就制造了出来,只是距离量产装备部队还有着不短的距离。
  而备受陈文期待的轮契式燧发枪枪机却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制造,工匠们按照陈文根据记忆绘制的图纸费了无数的工时和材料也没打造出达到正常使用标准的枪机,而且据那些官吏工匠所说,这种燧发枪枪机即便造出来在打造上需要的工时和材料也远高于火绳枪枪机,根本无法普及。
  这些专业人士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历史上燧发枪问世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才逐渐取代火绳枪,燧发枪比火绳枪优异几乎所有人都能明白,但是其制造工艺的问题存在导致了更新换代的速度减慢。
  历史上最早装备燧发枪的法国也是到了1717年才决定把燧发枪制定为军用制式标准步枪,并大量生产装备予正规步兵团,而在此之前,欧洲列国只有比较精锐的部队和兵种,诸如掷弹兵才能装备燧发枪,至于那些占据绝大多数兵力的普通军队则只能继续使用火绳枪。
  这些东西陈文并非不知,也很清楚他们所言非虚,但是发射速度的提高,以及燧发枪不再使用明火,火枪手可以更为密集的站位,这些都有效的提高了火枪手的杀伤能力,使火枪逐渐成为步兵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兵器,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取消燧发枪枪机制造的申请,陈文更是直接将赏额提升了一倍,哪怕造出来的东西只能装备极少数精锐部队,甚至在制造的同时拖了火绳枪制造的后腿,他也选择忍了。至少技术上的积累现在必须开始,赢在当下才能赢在未来。
  相比之下,冷兵器的制造倒是比较让陈文放心。根据现在的编制,除了原本的鸳鸯阵兵器外,现在还多出了一丈五尺长枪的枪头,这个枪头在制造时,陈文由于听俞国望提到过围攻临海县城时和清军交战中,出现过清军设法砍断枪杆的现象存在,所以特意要求在枪头和枪杆的连接处加一段保护枪杆的金属套。
  不过对于那些铁匠而言,这也不过是多了道手而已,称不上技术含量,所以在制造速度上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军器司现在虽说是从属于金华镇,但是实际控制权却还在大兰山营造司一系的文官手里,很多事情他能够提要求,却不方便过多干涉,使得在很多事情陈文开始感到束手束脚,不似王江尚在时只要与其说一声便无需担忧那般。
  现在清军的威胁还在当前,人事上过大的调动导致减产,以及监军文官的干涉却是他承受不起的,只能慢慢的消化掉这些官吏,才能做到如臂使指。
  在军器司的工坊里呆了整整一个上午,陈文连午饭都未吃便直接回返大营,不过曹从龙到来之前决定的这两日前往东阳县安置大营去探望俞国望的计划便只能暂且搁置了。
  回到大营后,陈文吃过午饭便继续观察战兵营训练,老版本的鸳鸯阵训练起来早已有了一定之规,所以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很快。而他新设计的长枪阵却远没有鸳鸯阵灵活,显得颇为呆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兵器太长,也太过单一,鸳鸯阵的很多变化便无法使用才会如此。以至于他现在很庆幸当初在决定操练新战阵是没有把老鸳鸯阵舍弃,而是让这两种步兵战阵一半一半存在于军中。
  作为步兵队中新老鸳鸯阵杀手队的另一半,火器队中的鸟铳手由于存在火力覆盖的问题在孝顺镇之战中表现平平,陈文在重新组编时也只得将其中的编制改成每队一个队长,十个队员,以及一个火兵,而那十个队员则从单纯的鸟铳手或是弓箭手变成了各一半进行混编,以通过仰射来提高步兵队接战后的远程火力杀伤。
  其他的各部队变更不大,除了炮兵队随着缴获的增多而增加了编制外,骑兵队在使用戚继光的骑兵营编制后也导致了不少军官、士兵需要重新操练武器,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势必将再度拖全军的后腿。
  不管怎样,从去年年末开始逐步进行重新整编和训练,估计着再有一个月这三个满编的战兵营应该就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了。
  就在陈文继续监督训练之时,一驾马车在车把式的操控下很快便驶入了府衙大院后的小巷。待马车停稳,一个穿着素丽,头戴帷帽的女子在侍女放好了车凳才款款而下。
  马车在车把式娴熟的驾驶技术下停到一旁,而侍女则走到府衙的后门敲起门来。未过多一会儿,守门的仆妇便打开了后门,待得知来人身份后更是直接将那女子请了进去。
  女子在一个府衙侍女的带领下向着孙钰的妻室幼子居住的院落走去,只是才走了一半,但见这座金华知府衙门的女主人便带着贴身侍女迎了上来。
  “妹妹……”
  “自青姐出嫁咱们姐妹便再难一见,今日能够重逢乃是好事,切莫如此。”
  迎上了的易氏已经双手握住了周家小妹的手,眼眶中更满是久别重逢的泪水,而周家小妹虽嘴上如实说,可心中面上却也亦是如易氏那般。二人在少女时代便是无话不谈的手帕交,漂泊于乱世,生死两茫茫,多年未得一见,心中自然甚是想念。
  携手踏入厅堂,落座后二人便开始共叙分开的这些年的遭遇。周家小妹到还好,未曾出嫁,自然是在家中,就连金华之屠和陈文杀入金华府后的变乱也一一躲过也自称为运气。
  相比之下,这几年易氏就要过得艰辛得多了。出嫁之后,公婆和丈夫对她都很不错。而且丈夫还是金华府城小有名气的才子,历年的科举也颇为顺遂。不出意外的话,金榜题名也颇有些机会的。
  奈何这好日子没过多久便赶上了清军南下,那一年“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易氏在乡下养胎侥幸幸免于难,可是她的公婆便遭逢了不幸,就连她腹中的孩子也没能保住。而从那之后,她的丈夫便性情大变,虽说对她还是一如既往,可是却再没笑过,心中的苦楚,敏感如她自然也能够感同身受的。
  带着陪嫁的丫鬟随孙钰投入尹灿军中,几经变乱,就连陪嫁的丫鬟也在一次清军围剿中不知所踪,想来不是已不在人世了,便是被清军抢掠去了。
  尹灿兵败后,孙钰和吴登科等人前往大兰山投奔王翊,后来便在大兰山下安了家。本以为日子便会这样下去,谁知道没过几个月随着陈文带来了清军围剿四明山的计划,王翊、冯京第等人集结四明山各路明军却惨败于四明湖畔,以及清军尾随而至,刚刚怀上孩子的易氏便再度和她的丈夫一起来到了生与死的边缘。
  依偎在丈夫的怀抱,同时奋力将温暖传递给那个与她共度一生的男人,奈何冬夜中清军的威胁却还是有着彻骨的冰寒。直到那一刻,南塘营报捷的信使赶来,暖阳撕开了寒冬的禁锢,她和她的夫君终于摆脱了注定的命运。
  此后的日子里,她的夫君竭尽全力协助那位被她的夫君暗地里认定是“降世星君”的陈文陈大帅,一路从大兰山杀到天台山,又一路从天台山杀回他们的家乡金华府,并且打出了“守土不失”的旗号在此盘踞了下来。
  自永历四年年初被迫远走大兰山,至去年光复金华府城,这短短两年的时间经历了太多,而随着陈文的出现,神明似乎又重新开始看顾他们这苦难的一家。去年夏天,她和孙钰的孩子出生,而且还是个男孩。待光复金华府城后,孙钰的性格也渐渐的重新开朗阳光起来,只是那副在公事上如阎罗包老、本朝海瑞般的态度却再没了变化。
  诉说着艰辛和温暖,易氏的泪水再度划过了光洁的面容。本打算借着叙旧前来打探下这位陈大帅的秉性,以为家中谋划的周家小妹此刻还是为她的这位易家姐姐和那位孙知府之间的相濡以沫而感动不已。
  说罢了离愁,二人很快便把话题转到了易氏的儿子身上。待奶娘把孩子抱来之后,小家伙见了周家小妹这等未见过的生人却也不哭不闹,只是呀呀的伸出手。
  青葱般的手指与婴儿稚嫩的小手勾连在一起,周家小妹瞬间被易氏的母性所感染,满心的怜爱仿佛如水蒸气般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升腾而出,将整个人都笼罩了起来。
  “都说男孩像娘,这孩子和青姐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般,讨人喜欢的紧。不行,妹妹我要当这孩子的干娘,谁也不能拦着。”说着,周家小妹便做出了一个环抱的姿态,似有若是不让她当这个干娘,孩子就抱走的架势。
  眼看着周家小妹母性大发,易氏却是莞尔一笑,继而促狭地说道:“你这还未出阁的姑娘家便那么急着想要做娘亲,好,干娘就干娘,就凭你我姐妹之间的交情,外子也不会说什么的。只不过……”
  见易氏如此表情,周家小妹登时便是一惊。“只不过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