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470

  于世忠看了一看,便对陈文点了点头,回了句“正是”。
  “原来还有这等事情,确实是我疏忽了。”
  于世忠的报告的内容并非是他负责的炮兵训练,而是提及了曹从龙之乱期间曹从龙和吕文龙之所以能够促使那么多的地方驻军军官附逆,除了威逼以外,利诱也是少不了的,而利诱这方面除了官职外,还有一项陈文始终没有触及到的东西——世职。
  世袭军职乃是明朝军户制度的一部分,按照朱元璋的谋划,世袭武将应该传承军中技艺,作为军官为大明王朝效力,但即便是洪武、永乐这样的朝代,世袭武人的腐化速度亦是让明朝统治者感到瞠目结舌,所以只得一次次的下令严禁世袭武人子弟去做那些与作战、卫所无关的事情。
  军官世袭本就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但事实上,陈文也知道即便是现代军队之中,军官家庭出身的子弟也能够得到更加迅速的升迁,只是表面上还是与普通的从军者那样一级级的升迁而已,并非是像现在这样即便什么都不懂也可以直接任命为军官。
  由于始终在排除军中的封建化,陈文对于这项制度可谓是极其的反感,但是没有想到,原来半年前曹从龙就用过这个东西来引诱他的部将,确实是有些出乎意料。
  当时的那些附逆的军官之中,反正的全部都既往不咎,但却也都放在了没有兵权的职务上面,而其他的则是直接当众斩首以儆效尤,以至于陈文竟然将这里面的细节错漏出去。可是仔细一想,这个问题即便他没有想到,但是那些部将也都讳莫如深,显然是见他始终未有提及过所以不敢把话挑明。
  “你做的很好,这个问题我会善加考量,再行决定。不过在此之前,你不可对其他人提及。”
  “末将遵命。”
第六十一章
选择(下)
  身处这个时代,陈文却始终在竭尽全力的革除军中的封建化,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同样是封建军队对抗的话,他这么一个即便是在曾经也不是职业军人的小业务、小宅男根本不可能在如此敌我悬殊的局势下战胜那些久经战阵的宿将,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但是,身在这个时代,封建化本身才是大环境,他的努力只是狂风暴雨之中蹒跚而行的旅人而已,但凡有个行差踏错都可能是万劫不复的结局。
  闭目久思,陈文便将平叛后接替远走福建的张俊,荣升为亲兵队长的陈富贵唤来,直言不讳的向这个肌肉发达如人形压路机一般的粗汉问道:“我记得你当初在大兰山投军,是想要封妻荫子,可是如此?”
  闻听此言,陈富贵虽然也不知道陈文为什么会有此一问,但却也未作多想,随即嘿嘿的傻笑着对陈文的记忆力表示了赞同。
  “你先下去吧。”
  看着陈富贵的背影,陈文很清楚,眼下浙江明军发展势头甚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种朝不保夕的状态。有道是饱食思淫欲,虽然封妻荫子并非是什么淫欲,但是看到了希望自然也会渴求更好的未来,世袭军职就是个例子。
  丰厚的军功赏赐,无论是赏银,还是军功田土,这都是陈文借以提升将士待遇,从而实现提升战斗力的这一根本目的的方法。但是世袭军职,这乃是有明一朝的祖制,是明太祖朱元璋订下的制度,他和他的部下尽皆顶着浙江明军的旗号,这些祖制必然也会影响到军中的将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于世忠只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世袭武人家庭出身,而且他还有个儿子正在浙江讲武学堂学习,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要进入到军中效力了,舔犊情深之下自然也要为他的儿子争取更多的利益。
  这是私心,但却也是在公心之下,为公心服务的私心。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没有私心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只要不至因私害公就够了,毕竟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世忠愿意把心里话借曹从龙之乱的内情说出来,实际上对于陈文而言就已经是在给他提醒了,至少比永历朝廷或是满清用世袭官职从他手里拐走更多的军官之后这个问题才暴露出来要强得多。可是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这同样是封建化的反扑!
  是默认这一切,力争在这个封建化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前推平满清,日后便是那“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还是继续在革除封建化的道路上走下去,以防在这一件事情上被封建化的浪潮撕开了缺口,导致连锁反应,致使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如何行事,思虑良久之后,陈文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计划,但却还需要时间来权衡,至少一时半会儿无法做出决断。
  是夜,陈文还在权衡其中利弊的同时,驿馆中的宣诏使者和郑成功的使者的下人们则早已开始了收拾行囊的工作,为明天开始踏上返乡之旅作着最后的准备。
  眼下虽说已经快要开始过年,不宜上路,但是宣诏使者的宣诏任务已经完成,而且在金华的这些日子对于浙江明军也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尤其是那支连战连捷的大军给这一行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为孙可望的亲信他自然要赶快返回贵阳秦王府向孙可望禀明一切。而郑成功的使者,实际上此番的任务不过是护卫宣诏使者外加代送贺礼,眼下宣诏使者都要回去了,他们自然也不能继续留下过年,况且郑奇那里也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需要返回福建于郑成功禀明。
  事实上,利用这段时间的往还,不只是他们对浙江明军有了一些基本上的了解,陈文也通过各种方式对郑成功和西南明军那边的情况得到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郑奇出发时,郑成功的大军已经出兵泉州,此前攻陷了漳州对于郑成功来说乃是大补了口,而泉州则是他试图将雪球滚起来的第二个目标。郑家水师纵横闽海,台湾海峡的过路费便是郑成功最大的收入来源,眼下有了漳州,无论是海贸的货源,还是军队的粮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即便不能自给自足也总能进一步的强化这支大军。
  除此之外,郑家的藤甲兵陈文也得到了一些了解,除了张俊的报告外,还有郑奇为表现郑家实力的所透露的一些。
  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其大军虽众,但是地盘却依旧只能凭借海军的绝对优势去占据闽粤沿海的海岛。那些海岛出产有限,尤其是农业社会至关重要的粮食,更是的郑成功只能将过路费、海贸等方式获取的银子不断投入到对外贸易上面,以获取更多战略资源养活麾下的大军。但是这样一来,如不好购入的铁甲的管制品立刻成了郑成功的弱项,而获取的原料也会更大限度的用在武器的加工上,于是乎在甲胄上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藤甲来代替了。
  陈文对于郑成功的藤制铠甲一点儿兴趣也无,他的浙江明军虽然也面临着甲胄不足的困境,但是花费更多的人力去制造藤甲却也没有必要,了不得就是肉搏步兵披甲,非肉搏步兵不批甲而已。更重要的是,陈文还在期寄于水利工坊能够为他的产能再攀新高,自然对手工制造的藤甲没了兴趣。
  在陈文看来,郑成功的藤甲兵与其说是甲胄太少的替代品,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战法。以三人为一组协同进攻防御,实现局部战场上的以多打少,这一理念虽然和戚继光的鸳鸯阵长短兵配合的思路还有些距离,但却已经开始有了打破强调个人武勇这种固化思维的苗头。
  只不过,陈文既然已经决意沿着戚继光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那么郑成功的思路也只能用于参考罢了,但是比起他的藤甲兵,陈文却更像亲身见一见这位国姓爷,不为别的,只为能够亲眼看见这位民族英雄的真身,而不是依旧只能在脑海中按照鼓浪屿的雕像来勾勒他的形象。
  相比在今年得到了极大补充的郑成功,西南明军那边的消息却让即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陈文却依旧感到了震惊。
  相比西南明军如火如荼的攻势,陈文没费什么力气就从那个宣诏使者口中得知了一些内情。
  永历天子居于安龙府,这是陈文很清楚的,根据他的记忆永历被软禁的命运应该还要持续几年。朝中大小事务已有孙可望这个国主代掌,大事处理后通报、小事则根本不去告知,这是陈文以前就知道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宣诏使者竟然敢明目张胆的在他的面前言必称秦王如何,大肆宣扬孙可望的实力是何等的雄厚,连刘文秀和李定国也尽皆被形容为孙可望的臣僚而非异姓兄弟。而对于永历君臣则是表现得敬意缺缺,甚至陈文不问他也根本不提这个皇明天子的事情。
  历史上孙可望的所作所为陈文是有所了解的,但他却并没有想到,这里是浙江,孙可望的使者竟然已经能够如此这般的扬孙抑朱。看来这一切都已经是注定的了,这使得陈文开始对他此前的那个恢弘的计划的可行性产生了一丝怀疑。
  然而,相比陈文对计划的不自信,宣诏使团中的一个人却显然对他更有信心。
  “……西宁王用兵如神、心怀忠义,实乃朝廷足以依为干城之人物。除此之外,漳国公御下严谨、潜力雄厚、水师横行闽海而虏不能当;安远侯治军严整、屡挫虏师,其部以戚少保成法练兵恍若戚家军重现于浙江。今吾欲留于浙江,无他,天下众将皆盘剥百姓以扩军养兵,而安远侯却能减免遭受兵祸之地税赋,其人有救民之心,实属难得。”
  一语书尽,张恭彦就将这封书信以及另外一封写给他父母的家书交给了同来的一个乡党,由此人将家书送到后,再将这封信私下送到安龙府,交给那个与他不过是“文字之交”的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林青阳。
第六十二章
不宁
  副使决定留在浙江,这在使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对此有发言权的也只有正副使者二人而已。对于张恭彦的决定,那个正使显然对内情知道得更多,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些不太满意,话里话外的便是陈文挖了他们秦王府的墙角,却把张恭彦从未在秦王府任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此事,陈文此前也专门与张恭彦谈过,一个热血未泯的读书人,就是对西班牙方阵和葡萄牙雇佣兵有些过于推崇。
  不过这也难怪,人的性格和理念是和经历有着直接关系的,张恭彦曾与瞿式耜同守过桂林,当时就是区区三百余人的葡萄牙雇佣兵带着几门重炮就守住了桂林城,还一度收复了不少失地。
  此事影响甚大,不只是在军事上拖延了清军前进的脚步,就连永历天子为了拉拢那些传教士也有过让皇室人员入天主教改教名的事情,而后还专门请传教士到罗马教廷求援。即便不谈这些,就算是后世,也从未少过对于西班牙方阵和澳门的那些葡萄牙雇佣兵推崇备至的人。
  一个曾经对西学嗤之以鼻,历经大难后转而大力宣传,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希望,可是陈文却知道,雇佣兵历史上就为南明王朝战斗过那么一次,明军也没有大肆编练过西班牙方阵,就连去罗马教廷求援的使者也是直到永历死于逼死坡后才回到中国,回信也是罗马教廷拒绝了求援的要求。
  西班牙方阵的效果陈文也曾迷信过,但是在浙江却根本不能使用西班牙方阵,水网纵横、道路崎岖,尤其是他初次领兵的浙东四明山,如果他当时使用的西班牙方阵对抗追击而里的提标营的话,那么依旧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当时的地形根本无法把阵型摆出来。没了阵型,面对数倍于己,战斗经验更为丰富的清军的话,能打赢也就新鲜了。
  相较之下,鸳鸯阵虽然未曾延续发展下去,但却并非是战阵自身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政治斗争的缘故。
  戚继光的兵书、战阵所代表的是明朝军事近代化之路的起点,而且在浙江鸳鸯阵也更为合适,那是用几万倭寇的脑袋和惊人的交换比证明过的。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清军围剿力度的提升,陈文同样编练出了长枪阵来弥补鸳鸯阵较为单薄的问题,也算是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了下去。
  这个读书人很有意思,至于孙可望的感受,陈文也懒得理会,那厮拥兵数十万不假,但是远在大西南,一个小小的秦王府也配管我大安远侯府的事情,孙可望有那闲心还是去琢磨琢磨怎么先把堵在家门口的多罗贝勒屯齐的那支满蒙八旗大军赶走吧。
  不比对郑成功的复杂心理,陈文对孙可望不过是表面上还保持着起码的礼貌,因为他很清楚这厮日后会干出什么事情,而这一次的往还更是坚定了他的看法。
  使团沿着旧路离开了金华,不过这一次回去只怕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来时刚刚被明军收复的广西已经重新沦陷了,而浙江这边清军对道路和行人的审查也越加的严苛起来。
  使团携带着陈文上奏永历朝廷的报功文书和奏表以及贡献的方物踏上归途的同时,又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杭州府如今在提标营中炙手可热的提标左营中军守备徐磊的家门前,家中自正妻于氏以下的妻妾家仆们尽皆在恭候着家主“凯旋”。只是此时此刻,策马而来的徐磊的心思却根本没在这里。
  不比去年,那时浙江明军的威胁还只是浮现在脑海中的一个可能,毕竟只是击退了督标和四府绿营,全歼了轻敌冒进的抚标营而已,杭州驻防八旗和他们提标营于舟山历经大战而未曾出师,可是现在看来,若是早知道会是今年这样,哪怕是疲兵不能战也要强行出兵,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被那么一个只能装几百人的堡垒堵死在安华镇。
  自那里退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也只是杭州驻防八旗回到了杭州,他们的提标营和那支重建的抚标营则一直是到现在才从绍兴府归来。
  骑在战马上,远远就看见了家中女眷仆役迎接,待到近前下了马,徐磊还是如往常那般与正妻于氏叙了两句话,只是未待他入府却突然想起了什么,在人群中扫了一眼便向于氏问道:“李氏呢,怎么没见她?”
  对于家中的那个妾室,于氏早已深恶痛绝,原因无他,这个女子从前便是徐磊的心上人,即便只是个妾室对于她来说也根本无法容忍。这段时间徐磊随军出征,家中自然是由她做主,一些曾经就用过的手段再次加在了那对母女的身上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至于徐磊回来,她也不曾担心,因为李家的这对母女一向胆小怕事,自然也不敢把实情告知徐磊。
  借口李家母女身染风寒,本以为可以隔绝相见,但是谁知道,徐磊知道了李家母女得病后竟什么也不顾了,直奔着小院而去。
  跟在身后,于氏早已是一脸的铁青,徐磊顾也不顾的冲进了小院,正看着李家母女在这寒冬腊月里洗衣服,与去年竟一般无二。
  小院中的众人呆立了片刻,只见徐磊一个箭步就冲了上去,连忙将李家母女扶了起来,随即更是一脚一个将两个木盆踢飞,紧接着就将这对母女领回到了房中。
  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于氏的俏脸早已是一片狰狞之色,待徐磊刚刚进了屋子,只见她狠狠瞪了一眼那个平日里被她指使来欺负这对母女的婆子,却看见那个婆子竟已经瘫倒在了地上。
  “你这厮做的好事,给我等着!”
  言罢,于氏便三步并作两步的追进了房中,待她再次迎上徐磊的目光时,看到的却是那份前所未有的愤怒,即便是她当初陷害李家母女时徐磊误以为李氏不能怀孕也未有如此。
  “有道是男主外女主内,吾征战在外,你身为正妻,就是这么为吾管理家宅的?!”
  徐磊怒气已极,若非还顾及着于氏是正妻的身份,只怕他早已动手了。可是即便如此,于氏还是吓得连忙跪倒在地,虽然不明白徐磊为何会发如此大的脾气,但她却也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
  感受到了于氏的目光,李瑞鑫的妹妹如被针扎了一般连忙跪倒在于氏侧后,向徐磊说道:“老爷,此事与姐姐无关,乃是妾身与母亲大人实在闲不住……”
  既然得了风寒,还能有闲不住的说法,徐磊自然明白这里面的门道,可于氏的父亲乃是提标中营的副将于奋起,和他叔叔徐信一般都是田雄的亲信大将,虽然浙江明军如今势头正旺,李瑞鑫追随的那位明军大帅更是个惹不起的人物,但眼下浙江还是清军更为强大,他也不想把这件事情挑到明面上,毕竟这骑墙的心思若是为人所知定然会影响到仕途。
  起身将李氏扶了起来,徐磊便向着依旧跪在那里的于氏说道:“此前吾早已说过,咱们徐家、你的娘家还有李氏的娘家,三家当年都是追随着靖国公风风雨雨那么多年过来的。你与李氏虽非一奶同胞,但是入了吾徐家的大门,自然是亲姐妹一般,吾不希望以后再看见这等事情。”
  说罢,徐磊便将于氏扶了起来,连忙去沐浴更衣——对于徐磊而言,今天确实是回家了,但是接下来恐怕就是正月都未必能有时间休息了。
第六十三章
除夕
  永历六年腊月二十九,这是今年的最后一天,因为这一年是没有大年三十的,除夕夜自然就在今天。
  一连几日的会议,徐磊虽然只是个守备,但他却是杭州的文武之中最为了解那支明军的人物,而且他的部下也都是按照明军最初的编制进行组编的,无论是杭州驻防八旗的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还是浙江巡抚萧启元,亦或是他的顶头上司浙江提督田雄都需要尽可能的从他这里弄到更多的细节,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
  今年发生在浙江的战事,满清死了一个总督、一个总兵,被俘了三个副将和一大堆的文官,刚刚得到的消息,就连衢州的孔家南宗都已经倒向了明军。除此之外,满清为了围剿和失败后的防御,先后调动了江西的提标营和九江总兵的标营,福建的左路总兵标营和建宁府绿营以及江南的徽州绿营。可是即便如此,衢州还是丢了,不光衢州丢了,就连处州也丢了。
  人都丢到了福建、江西以及江南去了,眼下整个东南,甚至整个满清的天下都在看浙江文武的笑话,而满清对于浙江文武的惩罚却还没有下达,这使得他们无不急于戴罪立功,总比清廷震怒,全家被押去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要好吧。
  可是即便如此,暂时兼管浙江和福建两省的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却只是不断筹划着浙江的防御,意在将浙江明军限制在金华、衢州和处州这一带的区域,防止他们杀入其他省份,也防止他们获取出海口与水师无敌于闽粤沿海的福建明军实现联手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