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852

  安顿下来后,贾环将何元龙引荐给了分守道沙胜。沙胜与何元龙聊的不错,将他留下来担任幕府。
  沙胜中午在署衙后的一处偏厅中设宴,招待贾环、何元龙。偏厅之中布置的很风雅,挂着字画,四人围坐在八仙桌边饮边聊。菜肴以淮扬菜为主。
  署衙的厨师是当地人。而沙大参自北直隶的学官来上任,两袖清风,请不起专用厨师。即便吃不惯淮扬菜,也没办法。
  贾环喝着鸡汤,听着沙胜、何元龙、何师爷闲聊。同时得知了朝廷近日的最新消息。
  最近扬州城内最火爆的消息,不是林如海去世,而是盐法。这座城市里,大部分人都是靠盐业吃饭。君不见,执行票盐法之后,盐商败亡,扬州也衰败了。
  关于改革盐法,设立总商一事,朝廷令各地盐运司、京中官员上书直陈利弊。当前还在讨论中。
  形势,远远没有贾环预估的那么好。本来首倡改革盐法的沙胜的奏折在朝廷中顺利的引发话题,逻辑上就应该由他掌握着主动。但是,朝廷将讨论扩大化之后,沙大参的重要性就直线下降。
  贾环翻看手中近期的邸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道理?”
  邸报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第一份报纸。由通政司发行。汇聚了朝廷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大事。是一份政治报纸。刊登着皇帝的谕旨、诏书、大臣们的奏章等内容。
  贾环在遵化时就阅读过。和二十一世纪内容丰富的报纸当然比不了。类似于一种文抄类型的报纸。没有社评、总结,没有花边,没有广告,没有头条。但,凡是想要了解朝政大事,都必须要仔细阅读近期的邸报。
  贾环听老于案牍的左师爷说,朝廷的御史因为有弹劾任务,很多时候都是在邸报上找素材,然后发文弹劾。
  另外,邸报走的是急递铺的系统,一昼夜三百里。公文随到随传。所以扬州虽然距离京城千里之遥,但信息的延时,没有那么明显。沙胜的奏章的结果都已经下来。而估计贾环写给贾府的私人信件还没到京城。
  沙胜笑着摇摇头,喝了一杯酒。看得出,他其实并没讲功劳放在心上。只要能改革盐法就成。
  何元龙与何师爷对视一眼,最终还是由何师爷来解释原因。他们俩都知道原因,但何师爷跟着沙大参的时间久一些。原因有点伤沙大参的脸面。
  何师爷苦笑一声,道:“因为军机处中没有宰辅重臣与东翁相互呼应啊。”
  贾环微怔,随即明白过来。往往一个好的主意,最终的功劳并不是落在首创者身上,而是别人。原因就在于,出主意后,需要人“捧场”。放在江湖之中来说,就是要有人帮忙传播。放在庙堂之上,就是要庙堂大佬鼎力支持。
  贾环再往深里想。山长和沙先生是好友,同时与何大学士是好友。但似乎,沙先生与何大学士的交情一般啊!
  贾环心里苦笑,这还真是政治上的原则: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不一定是敌人。
  贾环问道:“那先生有再上书就盐法发表看法吗?”
  沙胜道:“我在奏章之中已经将总商制度的优劣剖析清楚,用与不用,看朝堂诸公的决断吧!”语气,略微有些傲气。
  贾环是知道,沙先生连文坛宗师,他的座师方望都骂过。沙先生脾气有些耿直。
  贾环笑一笑,便没说话,翻着邸报。上面有一则消息引起他的注意:贵州土司叛乱,朝廷发兵征剿。
  何师爷看了贾环一眼,若有所思。
  ……
  ……
  傍晚时分,何师爷到柳元里来拜访贾环,笑道:“我来认认门,子玉不会不欢迎吧?”
  贾环将何师爷迎进客厅之中,微笑道:“何先生这是说哪里话?”
  钱槐上了茶,心里琢磨着几时回金陵。
  聊了两句,何师爷道:“我中午时看子玉欲言又止,特意前来请教一番。”
  贾环就笑,“这不大好说啊。临近饭点,我们边吃边说吧。只是,我对扬州不熟,还要请何先生推荐地方。”他对何师爷确实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好说,好说。”何师爷笑呵呵的答应下来,约贾环到小秦淮河边的一处酒楼详谈。
第292章
流言蜚语(一)
  何师爷选的吃饭的酒楼位于扬州城东外东关渡头附近。
  二层的酒楼,伫立在纵横的水道边。一艘艘小船系在酒楼侧,充满了江南水乡韵味。
  何师爷带着贾环到二楼,在临窗的位置坐下。这家叫做临江鱼的酒楼店小二跟着上来。何师爷吩咐道:“将你们今天现打的鱼,做一锅上好的鲜鱼汤上来,切一盘羊肉,再来几个小菜。”
  店小二应了一声,报着菜名下楼。
  何师爷笑道:“他这家的鱼汤鲜美可口。子玉为姑父守孝,不能喝酒,且喝鱼汤。”
  贾环微笑着点一点头。看一眼四周的环境,几里路处就是繁忙的运河。江天之中,一派秋季风光。
  酒楼二楼之上,绕着四周临窗的位置,布置着大小不一的桌椅,以屏风隔开城一个个的雅座。已经有几座客人在吃鱼。
  黛玉她们出发前往苏州有三天了。贾环心中还有着沉郁的情绪。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绪。毕竟,林如海对他很看重、信任。
  初来江南时,他的心情充满着一股兴奋、惬意、洒脱: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而在扬州度过中秋后,领略的江南风情是: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他也为此而沉醉。
  此时,他在金陵的学习计划已经定下来:入南监读书两年。再加上林如海的托孤,心态不可避免的变得成熟些,沉下来。
  眺望着辽阔的江景,残阳在江水中铺陈着金红色。船泊的调子悠扬的传来。贾环沉郁的心情略微好了一些。
  正好这时酒楼的小二上了菜,大锅的鱼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贾环品了一口,味鲜肉嫩,确实是美食。
  何师爷喝着鱼汤,叹道:“子玉,关于朝廷为何将改革盐法一事公开讨论,其实还有一个因素。盐商总商制,会削弱盐运司的权力,杨运使得知消息后,向朝廷上书,强烈的反对。”
  贾环抿着鱼汤。
  确实如此。两淮盐运司作为扬州城内的第一衙门,要摆弄三百多名盐商,其实不算麻烦。但若是盐商们被分为总代理和二级代理,这就变得有组织,有秩序。虽然并不紧密。但日后盐运司要摆平财力雄厚的总商,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想了想,贾环道:“何先生,其实我是建议沙先生争一争整饬盐法的权力。”
  他现在还没有进入仕途,能借用的都是老师们的资源、力量。沙胜的官位、实力越大,对他而言,好处越多。他当然乐意为沙胜谋划。
  何师爷手上的调羹停在半空中,看着贾环,等待他的下文。
  贾环道:“盐运司的反对,无非是担心权力受损。若是沙先生能上书朝廷,以淮扬分守道和淮扬分巡道来取代巡盐御史,则盐运司必然会同意。当然,从长远来看,盐运司若是没有专职的巡盐御史监督,可能会尾大不掉,势大难制。而沙先生若是取得整饬盐法的权力,确立总商制度,则可以保证国家的盐课收入。如何取舍,要沙先生自己决定。”
  何师爷禁不住抚掌而笑,“好想法。哈哈。”
  这叫分而化之。没有巡盐御史管着盐运司,杨运使又怎么会不乐意?是总商难对付,还是巡盐御史难对付,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
  至于,头上重新多了两个婆婆:淮扬分守道、淮扬分巡道。杨运使自己能掂量的出来怎么回事。
  在整饬盐法的时候,盐运司当然得当孙子。但规矩定下来后,两个署衙手中关于盐事的权力,在大量的日常公务之中会逐渐的衰退。时间长久之后,确实会照看不周全。
  贾环笑一笑。
  何师爷又好奇地问道:“这么好的策略,子玉中午为何没有在东翁面前提起呢?”
  贾环无奈的道:“我想着以沙先生的性情、脾气,不一定会接受我的策略。”
  何师爷哈哈一笑。这是给东翁出选择题。还是比较难的选择题。难怪子玉心里有顾忌。但从他的角度而言,当然是希望东主的权势越大越好。他回去会劝一劝东主。
  ……
  ……
  贾环与何师爷谈完正事,心态都是放松下来,倚在椅上,一边喝着鱼汤,一边闲聊。
  此时,夕阳已经落山。夜色笼罩在江面、码头上。灯火点点。四周的雅座人也渐渐的多起来。旁边雅座里几名士子高谈阔论,话语引起贾环的注意。
  “最近扬州出了一件趣事,不知道诸位朋友是否有所耳闻。”
  “楚兄,别卖关子,赶紧说。”
  “哈哈。话说九月初三,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逝于任上,他的家产、姬妾、女儿却都落在贾家手中。我听取吊唁的盐商回来说,那林姑娘小小年纪,却是生的花容月貌。看一眼,让人骨子都酥了。可惜,可惜。”
  “不对吧?林察院本就是贾家的女婿。他又没有子嗣,将后事委托给亲戚,不是很正常?”
  “嘿嘿,我说的可不是开始办后事的那位捐了个同知虚衔的琏二爷。而是后来特意从金陵赶来的贾环。就是在扬州写‘明月几时有’的北直贾环。察院之中,有小吏和衙役作证,此人贪图林家姑娘的美貌,从金陵而来,要人财双收。”
  一名士子拍着桌子骂道:“呸,此人真是士林败类!我等应当揭露他的真面目。”
  楚兄道:“刘兄别慌着骂。还有更恶心的。当日,那首明月几时有的词作,题头之语,诸兄可有印象?兼怀宝钗。唉,不管此女是谁?林姑娘只能做个妾室。得了林察院的家产,还这样对待他女儿,这还有没有天理?”
  “斯文败类。”
  “简直是人面兽心。良心何在?”
  “衣冠禽兽啊。吾等与之势不两立。”
  隔壁雅座的士子纷纷咒骂着贾环。这年头,江南士风早就得狂傲。骂人、抨击都是小儿科。扬州这里虽说要含蓄些。但骤然听到名传江南的贾环竟然这样的人。谁不想骂?
  楚兄再道:“还有一事。林察院有四名姬妾,个个都是姿色上佳,各具风情,我见犹怜。听说都给那小子全部收入囊中,这几日一一品尝,夜夜笙歌,尽享艳福。嘿,庶母与嫡女,当真是罔顾人伦,行禽兽之举啊!”
  士子们一阵哄笑,“楚兄是恨不得以身换之吧。哈哈。”接着又是一阵议论。
  贾环脸色阴沉着,再也听不下去,狠狠的在桌子拍了一下。屏风另一边的议论声因而暂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