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852

  首先摆在贾环面前的问题是:放出流言的人是谁?
  作为被信息时代轰炸过的现代人,并且带过市场销售团队的管理人员,贾环对这里面的门道门清。他并不惧怕谣言,也不缺乏克制的办法,但要找准目标,有矢放的。
  是谁在幕后搞他?
  九月十六日,贾环带着长随钱槐坐小船前往分守道署衙。沙大参沙胜在署衙之中处理公务。盐法改革一事,何师爷已经和他说了,他还在犹豫中。
  贾环和沙胜见面,说了几句话。找沙胜新任的幕僚、林如海的前首席幕僚何元龙打听消息。
  他对扬州的官场、民间的形势根本就不了解,只有何元龙这样久在扬州官场上的人才明白。
  何元龙在署衙仪门内的一处厢房里招待贾环喝茶,听贾环说完,沉吟着道:“察院那帮小吏和衙役编排你的话,不足为奇。那些人都是奸猾之徒。但这些怪话在扬州城中传的这么广,还间杂着对林察院的污蔑。这就有些奇怪了。”
  关于贾环人财双得的事情,他其实心里也曾怀疑过,但此时自是不可能在贾环面前说不出来。
  贾环半是辩白,半是解释的道:“林姑父捐馆扬州城,这是谁也料不到的。然而,林姑父族中没有近支,全是远支,是以欲将林姐姐留在京城外祖母家中。家产之事,自是不可能留给林家族人,而是全归林姐姐所有,这是应有之意。”
  何元龙点点头。这是肯定的事情。不可能自己、祖上辛苦一场,家产都给了族中的远支子弟,肯定是留给女儿。所谓的远支,出了三代、五服,能有多少血脉亲情都难说。林察院的选择没有错。
  贾环再道:“再者,林姑父去世,我难道不该从金陵来吊丧么?简直是无中生有。更有恶毒,不堪入耳的言辞,说我与林姑父的妾室悠然,简直混账至极。林姑父待我以国士,我必以国士报之。此事,关乎林姑父的清誉,还请何师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恩图报这一点,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人与禽兽,终究是有区别的!
  而且,一个人从社会的底层向上走,想要走的越远,感恩之心,必不可少。
  不要以为机会是留给有才华的人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才华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罢了。还要看人际关系的处理。
  何元龙苦笑一声,似乎贾环误会什么了,直言道:“我深受林察院恩情,关乎林察院的声名,我自当尽力。方才,我只是在思索子玉来扬州的情况,并非怠慢。以我的看法,如果此番流言是对着子玉来的话,八成是郑家做的。”
  说着,又道:“扬州盐商大小三百余家,其中有三大盐商,分别为:汪鹤亭、郑元鉴、马均泰。汪家、马家同属徽商。郑家则是晋商。子玉在汪家的西园中秋诗会上大出风头,帮助汪鹤亭坐实扬州第一盐商的名头。郑家心中怕是对你有些看法。”
  贾环诧异的“咦”了一声,“他一个盐商,竟然敢对我造谣?”
  这不是贾环装逼。
  国朝的社会分工,士农工商。读书人是排在第一的。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把持着社会舆论。而商人社会地位卑贱。以商人的身份,公然污蔑一个有举人功名,跻身缙绅阶层的读书人,这是不合常理的!不客气点说,你想找不痛快么?
  但凡事总有例外。
  郑家作为大盐商,财力雄厚,捐了一个闲官在身上,又在扬州城中开办书院,交接读书人、官员。以其雄厚的财力而言,即便是江都县的正堂,沈知县,对这个豪商都要买几分面子。从郑家的角度而言,给贾环这个过路士子泼点脏水算什么事?小事。
  但是……还是那句话,凡事总有例外。
  贾环的身份不同于一般的举人。这倒不是名气的事情。而是,他是此时扬州行政体系中最高官位的分守道沙胜的学生。同时,他还是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方望的门生。
  研究一个女明星……换个词,研究一个太监,要从他的干爹研究起。研究一个读书人,要从他的老师开始。
  换句话说,环三哥在扬州,在江南是有根底,有后台的人。不仅仅是举人。你一个商人,再有钱,还是个商人。这么泼脏水,智商有问题吧?
  何元龙给出答案,“郑元鉴的长子郑文植为人轻抚无状,做事轻佻。据说当日在中秋诗会上还扫过东翁的面子。此人数年前在扬州寻花问柳,闹出老大的风波。这一两年才算是收敛了些。不过,我没有证据表明是郑大少做的。”
  听到这里,贾环心里下定决心,断然的道:“无须证据。自由心证即可。”
  不管有没有证据,现在先找一个敌对方的人再说。如果是,那就正好!如果不是,打草惊蛇,总会有收获。
  何元龙给贾环的新词搞得一愣,自由心证,这是什么东西?随即,反应过来,就是“不要证据,只要看法”的意思。心里会心的一笑,表态道:“事关林察院的清誉,若是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子玉尽管开口。”
  有了目标,贾环心里的方案又成熟了几分,和何元龙谈了一会,这才离开分守道署衙。
  ……
  ……
  从分守道署衙出来,时间不过是上午十点半左右。上午的阳光落在署衙前的道路上。
  分守道署衙虽然是扬州城内的最大的官署。但亲民官是府衙、县衙。因而此时署衙门外并没有聚集的民众,只有来往办事的吏员。
  长随钱槐跟在贾环身边,问道:“三爷,我们现在去哪里?”
  贾环从分守道署衙里出来,对局势就不再是双眼抹黑的状态,吩咐道:“去扬州名士萧幼安府上。”
  虽然有时间在扬州处理流言的事情,但他赶时间。能尽快将流言压下去自然是越快越好。
第295章
流言蜚语(四)以毒攻毒
  扬州名士萧幼安三十多岁,有生员功名,在扬州盐商汪鹤亭资助的广陵书院中任副院长,是扬州文化圈中的名人。
  在汪家的西园中秋诗会之后,萧幼安在第二天上门拜访过贾环,还代两位江南名妓转达“幽怨”之语。
  贾环对萧幼安的印象很不错。前几日还委托他帮忙购买一处住宅。算是有一份交情。
  广陵书院位于扬州城南,书院之中,风景优美,环境极佳。书院北边的“少明居”内,庭院中栽种着两棵松柏。常青的树盖下,几缕深秋的阳光从间隙里落下。古意幽然。
  雅致的客厅之中,光线明亮,透着秋意正午的凉爽。萧幼安打着哈欠,招待着贾环喝茶,听贾环说明来意之后,禁不住微微沉吟,“贾兄要郑文值的黑材料?”
  贾环点点头,“此番扬州城内的谣言,若是只关乎我本人,相信谣言止于智者。但,关于到我姑父,表妹的声誉,我不能不理。望萧兄助我一臂之力。”
  贾环当然不是乱求人。他从何元龙那里了解到确切的消息,汪家和郑家有心结。一个是新安大贾,一个是晋地大商,文化、地域、脾气、性情有很多不合拍的地方。
  萧幼安“嘿”的一声,眼睛看着贾环,闪过一抹兴奋的光芒:“其实,我早就看郑大少不爽了。那小子的黑材料一箩筐。不过,贾兄打算怎么做呢?”
  萧幼安的态度倒是贾环愣了下,随即释然,心里的把握再大了几分,微笑道:“以毒攻毒。”所谓名士,必然会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际活动,而郑家大少作为此类活动的赞助者之一,性格又是如此的浮躁,怎么会不发生冲突?
  这倒省了贾环不少口水。他来找萧幼安,可不仅仅是要黑材料,还希望能说服萧幼安出面。名士,有舆论话语权!
  贾环和萧幼安商量到下午,这才回到柳元里。
  ……
  ……
  夜色渐渐的笼罩下来。扬州城中最具活力的时刻即将到来。这是一座夜生活丰富的城市。
  分守道署衙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顺着屋檐低落下来,滴滴的落在走廊的石板上。明净的书房内,木架上的一排蜡烛燃烧,照亮着书房。
  沙胜在楠木书桌边,与幕僚何师爷商量着盐法的事情。他还在犹豫。这个选择不好选:是要当前能收齐每年的盐课还是保持朝廷制度完善?
  正思考着,沙胜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问道:“子玉今天过来找何元龙是有什么事情吗?”
  何师爷微怔,回答道:“是关于最近扬州城中的谣言的事情。最近城里的酒楼、画舫之中,流传着关于子玉谋夺林察院家产、女儿的流言,还夹着一些不堪入耳的议论。”
  那些什么艳福,庶母、嫡女之类的话,极其的恶心。恶毒至极。造谣者内心里简直和禽兽无异,肮脏无比。
  沙胜一听,禁不住冷哼一声。贾环是他的学生!他也很看好这个少年。竟然有人在他治下给贾环泼脏水。岂有此理。
  沙胜沉吟了几秒,压着心里愤然的情绪,有些担忧地问道:“子玉打算怎么办?”言论的事情,向来是堵不如疏。要是动用他的权力去压制,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子玉说他要处理!”何师爷嘿嘿一笑,很有信心的道:“东翁莫非忘了雍治九年子玉在书院救灾时的表现?当时韩秀才在他手下只学了一个皮毛,回头就把国子监的监生、首善书院的生员都给煽动起来。”
  沙胜一愣,随即释然的笑起来,“呵呵,我倒是真忘了。当时你们书院里有个文宣团队来着。”
  何师爷微微一笑,捻着颌下的胡须。他全程经历了雍治九年的那场水灾。这是他此生的精神财富。可惜,他无法从那繁琐、细致的架构中提炼出精华、道理,来为自己所用。
  就掌握、操纵舆论的本事而言,以他的看法,国朝无人能出贾环之右!
  ……
  ……
  秋雨淅淅沥沥。夜间的小秦淮河上繁华、热闹,一艘艘灯火通明的画舫在河中飘荡,管弦相闻。
  约晚间八点许,画舫陆续的往瘦西湖中汇聚。一个消息正飞快的在画舫的老鸨们间流传:汪大公子汪幼鸿与扬州名士萧幼安今晚遍邀好友,在瘦西湖上举办一场品花会。彩头是近来声名鹊起的贾青松的一首精品美人词。
  据说是贾孝廉中秋前后在扬州城中流连,偶遇一名扬州美人所作。因而,作为贾才子的好友,萧幼安挺身而出,准备在名花之中找一找,是谁?
  流传出来的美人词只有一句: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但这一句,已经足以让识货的妈妈们心中燥热,趋之若附。
  随着京城名妓苏诗诗来到江南,京城青楼行当里的一些趣闻也流传出来。小贾才子的一首精品美人词足以捧红一个名妓。谁不想要呢?
  瘦西湖中,一艘三层楼的画舫位于众多画舫之中,十余丈长,漆画彩绘,华美异常。仿佛众星捧月一般的居中。
  大船顶层,最宽敞的船舱之中,摆设着案几,放置着各色果盘菜肴。最能凸显身份的当然还是反季节的瓜果。七八名文人士子各自倚坐在柔软舒适的软榻上,身旁各有一二美人相伴。
  外面的美人一一前来献艺,唱词。居中而坐的萧幼安则是一一点评。座中时而有人邀请美人留下来陪酒。美人们或留,或走。
  以萧幼安的才华,点评这些风情各异:或修长轻盈、或体香迷人、或擅长舞蹈,摇曳生姿,或风姿绰约,清艳不俗,或杏眼桃腮,巧笑嫣然,或婀娜秀丽,娇小动人的美人,并非难事。
  众人闲聊着,一边品酒。由萧幼安引导着话题,“近日扬州城中风流韵事不少。诸位可有耳闻?”
  众人都是对视一眼,各自暧昧的一笑。都是扬州的名士,关于北直隶贾环的那些传言自然是听过。
  一名身材微胖的士子笑着道:“幼安兄,此事显然是真真假假。不过,贾青松自金陵而来,接受林察院托孤,照顾其女,当真是一桩美谈。名士自有高品。岂可以市井之徒的想法来揣测?”
  这其实就是改造现在正在流传的谣言的意思。现在的传言,太龌蹉。当然,大家都喜欢新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