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从和面开始(校对)第6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0/1544

  徐拙倒也不怕。
  反正他明天就走了,没时间做李鸿章杂烩。
  人设不会崩。
  在徐拙“细心”的指点下,这些外国厨师总算是顺利把左宗棠鸡做好了。
  还一副受益匪浅的样子。
  虽然他们之前已经看着徐拙做了一遍,但是等到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对这道菜的理解也加深了很多。
  徐拙挨个儿尝了一下,他们调味儿的水平都不错,做出来的左宗棠鸡没什么明显的瑕疵。
  “叮!宿主完成随机任务【教学】,特奖励D级招牌菜——李鸿章杂烩,恭喜宿主。”
  果然,那个教学任务,根儿在这边,而不是狗系统给的什么在线教学和远程教学,那个任务提示,就是混淆视听用的。
  “徐拙,你真的会做李鸿章杂烩吗?会的话明天我就准备食材了。他们在国外吃了那么多年老外做李鸿章杂烩,怎么也得吃一次正宗的吧?”
  “行啊,没问题!”
第0659章
“杂烩”和“杂碎”
  在国外,像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烩、酸甜咕咾肉等菜品深受老外们的欢迎。
  但是他们的做法,早已经被当地的饮食习惯所同化,好多人从小大到都没吃过正了八经中国人做的中餐,吃的都是老外做的。
  所以他们很向往来中国,吃一顿中国厨师做的那些中餐。
  这也是为什么刚刚徐拙一说要动手做红薯泥,他们就那么兴奋的原因。
  实在是吃了那么多年西方人做的中餐,现在冷不丁能见到中国人做的中餐,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炒红薯泥让他们大开眼界。
  而徐拙做的左宗棠鸡也让他们感觉不虚此行。
  不仅品尝了到了正宗的左宗棠鸡,而且顺带着还学会了正宗的做法。
  这一趟真来值了。
  现在听赵光明说明天要做李鸿章杂烩,大家就更加激动了。
  “徐拙,你需要什么食材给我说,我提前准备好。”
  徐拙笑笑,刚准备把李鸿章杂烩这道菜所用到的食材给赵光明说一下,突然就愣住了。
  因为他发现,这道所谓的李鸿章杂烩,是他娘的两道菜!
  一道是李鸿章杂烩,用海参扇贝等食材,用鸡汤炖煮后盛在盆里,摆上好看的花样,跟徽菜的一品锅很相似。
  据说这道菜是李鸿章出访美国时候,在领事馆招待外宾,因为菜品不够,所以用厨房剩下的边角料做了一道菜出来。
  这个传说很有市场,很多人到现在都津津乐道的说这事儿。
  然而……
  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消息。
  根本就没这么回事。
  而且老外们,也不喜欢吃炖煮类的菜品。
  所以,国内传得比较广的李鸿章杂烩,根本就是国人自己添油加醋给杜撰的故事,菜品也只是安徽的杂烩菜。
  而在美国流行的那道李鸿章杂碎,确切的叫法应该是炒杂碎。
  徐拙得到的第二道菜,就是这道炒杂碎。
  得到技能之后,徐拙顺带着也把两道菜的来源给了解了一下。
  李鸿章杂碎,跟李鸿章一点关系都没有。
  炒杂碎是19世纪中叶,珠三角一带的华工带到美国的一种菜式。
  虽然这道菜取名为杂碎,但是用的食材却不是动物内脏,而是一些厨房的边角料。
  用鸡肉或者猪肉跟这些厨房边角料入锅翻炒,炒出来的那种碎糟糟的菜,就是所谓的炒杂碎。
  这道菜中,杂碎两个字要分开理解。
  杂,指的是食材杂。
  碎,指的是成品碎。
  这种小炒因为取材方便,做起来速度快,而且不受食材限制,价格比较低廉,所以在美国很受欢迎。
  不仅华工爱吃,连美国人也喜欢。
  纽约首家中文报社的主笔王清福,将杂碎描绘成纽约华人的主食,甚至还称其为“中国国菜”。
  这当然是个天大的误会。
  中餐菜品繁多,往后排一万名也轮不到这道炒杂碎撑场面。
  但是白人嘛,就喜欢自以为是。
  19世纪末期,总理大臣李鸿章出访美国的时候,美国的媒体一遍又一遍的书写李鸿章吃炒杂碎的情景。
  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炒杂碎是白人唯一接受的中餐,所以他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堂堂一国大臣,肯定要天天吃国菜才行的。
  而实际上,李鸿章访美的一个星期,没吃过一次炒杂碎。
  但是那些媒体却不管这些,硬是把李鸿章跟炒杂碎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这个时候,大多数美国人对于炒杂碎这道菜,还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态度。
  真正让炒杂碎走近美国人的日常,并成为美国人记忆中割舍不掉的乡愁,源自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
  当时地震突如其来,民众住在帐篷中,没吃没喝的。
  这个时候,炒杂碎配米饭这种价格低廉却搭配丰富而且味道还不错的美食,就成了灾区人的救命饭。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人对炒杂碎这道菜,赋予了乡愁的气息。
  直到现在,也有一些老美千里迢迢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为了吃一口记忆深处的炒杂碎配米饭。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美国人蹭了一把李鸿章的热度。
  不过蹭李鸿章热度的不仅仅是美国人,中国人自己也蹭。
  比如那道似是而非的李鸿章杂烩,就是典型的蹭热度菜品。
  李鸿章杂烩,同样跟李鸿章没关系。
  是有些人嫌杂碎两个字不好听,加上李鸿章是安徽人,就把安徽的杂烩菜给按在了李鸿章头上。
  还煞有介事的编造了一些出访的故事。
  什么招待外宾菜不够吃,李鸿章灵机一动让厨师做了一道杂烩菜,艳惊四座。
  什么李鸿章吃不惯西餐,让厨师做了一道杂烩菜,被美国人无意中尝到后,顿时爱不释手。
  这都是胡扯的。
  堂堂一品大员,又是最喜欢讲排场的民族,怎么会沦落到招待客人菜不够的局面。
  根据杂碎在美国的传播来讲,底层人也不可能天天吃海参扇贝玉兰片等名贵食材。
  当时华工的生活状况,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做那道杂烩菜。
  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听这种故事,一些厨师也喜欢用这种典故,给自己做的菜品增加几分传奇色彩。
  所以这种传说,一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流传度。
  很多人到现在都以为,美国人喜欢凑在一起,围着炖锅吃李鸿章发明的杂烩菜。
  了解完这两道菜的历史,徐拙倒是很高兴。
  倒不是弄清了一道似是而非的菜品,而是一次掌握了两道菜。
  既有美国人喜欢吃的炒杂碎,也有国内以讹传讹最终成了徽菜代表菜品的李鸿章杂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0/15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