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248

[18]
二十四卷本「瘞」作「葬」,無「賓客盡逃,虎直」六字。
[19]
「始去」:二十四卷本作「乃去」。
[20]
「東郊」: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東郭」。異史本「存」下有「焉」字。
[21]
「阮亭云……多賢哉」:諸參校本無此評。
螳螂捕蛇[1]
張姓者,偶行谿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2],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3]。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4],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5],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頞上[6],革肉已破裂云。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異史本、鑄本、遺稿本)
[1]
青系、二十四卷本無此篇。
[2]
「覘」:遺稿本作「視」。
[3]
「擊柳,柳枝」:遺稿本作「擊樹,樹枝」。
[4]
鑄本、異史本、遺稿本無「捉」字。
[5]
遺稿本無「臨之」二字。
[6]
「攧」:異史本作「顛」。「頞上」:異史本、鑄本作「額上」;遺稿本作「頂上」。
武技[1]
李超,字魁吾[2],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鉢[3],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4]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5],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6]。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馮評〕世之學者稍有所能,便算盡師所得,如此多矣,豈一李超!〔但評〕拾其糟粕,遂自鳴得意曰:「道在是矣。」使試之,鮮有不蹉跌爲人嘲笑者。曲藝且然,况聖人之道乎?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7],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驕人而立[8]。〔何評〕可笑。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撑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脚飛擲,李已仰跌丈餘。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馮評〕捷筆。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武名[9],遨遊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10],見一少年尼僧,弄藝於場,觀者填溢[11]。尼告衆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爲戲。」如是三言[12],衆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但評〕忽然技癢,又忘仰跌丈餘時矣。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固詰之[13],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14],願拜下風[15]。」〔但評〕真能事者,自能解事,必不驕人,必不妄動。〔馮評〕大方局面。李請之再四,尼不可;衆慫臾之[16],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17]。」〔但評〕不是個中人不知會意,不肯會意;駢指而削其股,猶是但相會意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18],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馮評〕從容乃爾。李以爲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馮評〕此即前憨師一腿也,用得不是路。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19]。〔何評〕自取。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餘始愈。後年餘,僧復來,爲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20]!〔但評〕鹵莽人到處吃虧,到處出醜。惹他何爲?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王阮亭先生云:「此尼亦殊縱跡詭異不可測[21]。」又云:「拳勇之技,少林爲外家,武當張三峰[22]爲内家。三峰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温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順治中,王來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鄞人也[23]。雨窗無事,讀李超事始末,因識於後。阮亭書[24]。○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僧也[25]。」
〔何評〕今所傳仍有兩派,但世俗多説少林,要亦耳食者衆耳。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青本、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鑄本)
[1]
手稿本題作‘武技一’,其右有「拳勇」二字,不類作者筆迹。
[2]
「吾」:二十四卷本作「五」。
[3]
「好施,偶一僧來」:青本、黄本作「好施僧,一僧來」。
[4]
少林:〖吕註〗明都穆《遊嵩山記》:「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麓。後魏時孝文爲胡僧跋陀建。」○《堅觚集》:「隋大業中,天下大亂,流賊萬人將近少林寺。僧議散走。有火工老頭陀云:『爾等勿憂,老僧一棒盡掃。』衆笑其妄。頭陀即持短棒冲賊鋒。當之者辟易,皆遠避,不敢入寺。遂選少壯僧人百餘,授棍法而去。蓋緊那羅佛現身也。至今拳法仍稱少林云。」〖吕註補〗:按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昔唐太宗征王世充,用少林寺僧破之。其首功十三人,最者曰曇深,封大將軍,次論功封爵有差。有不願官者,賜田四十頃,聽其焚修,給敕護寺;是以拳勇之風至今不衰。
[5]
二十四卷本「給」上有「供」字。
[6]
「得甚」: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甚得」。
[7]
唾手:〖吕註〗《後漢書》註引《九州春秋》:「公孫瓚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手而决。』」
[8]
「驕人」:手稿本作「交人」,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交乂」。今據青本、黄本改。
[9]
「以武名」:鑄本無「武」字,二十四卷本「武」下有「藝」字。
[10]
歷下:〖吕註〗《濟南府志》:「歷下城在府城西。」《史記·晉世家》:「平公元年,伐齊,齊靈公與戰歷下。」即此。
[11]
填溢:〖何註〗人滿也。
[12]
「三言」:二十四卷本作「宣言者三」。
[13]
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固」上有「尼」字。
[14]
「汝」:二十四卷本作「爾」。「較」:鑄本作「交」。
[15]
拜下風:〖吕註〗《左傳·僖十五年》:「羣臣敢在下風。」
[16]
「衆」:手稿本原作「僧」,塗改。「臾」:二十四卷本作「恿」。
[17]
青本、黄本無「兩」字。
[18]
此上八字:二十四卷本「故」作「頗」,「喜」上有「心性」。「年少」:青本作「少年」。
[19]
「蹶仆」:二十四卷本作「蹶踣」。
[20]
鹵莽:〖吕註〗《莊子·則陽篇》:「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註:「鹵莽,輕脱末落,不盡其分也。」又:「君爲政焉勿鹵莽。」註:「鹵莽,猶麤粗也。」
[21]
「王阮亭先生」:青本作「王漁洋先生」,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王阮亭」。二十四卷本無「詭異」二字。
[22]
張三峰:〖吕註〗未詳。○《萬姓統譜》:「張三丰,不知何許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煉,結庵玉虚宫。經書一覽即成誦。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則暝目。旬日所啖,升斗輒盡;或辟穀數月,自若也。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楊軏山等置棺斂訖;臨葬發視之,三丰復生。後入蜀,見蜀王;又入武當。永樂中遣使尋訪,不遇,時稱張仙云。」○按:《志異》作「三峰」,此作「三丰」,且第言其靈貴,未言其精於拳勇也;而既云入武當,則又似爲一人,俟再考。
[23]
二十四卷本「最」作「尤」,「鄞」作「蘄」。「鄞」:手稿本、黄本、青本、異史本、鑄本作「靳」,今據但本改。
[24]
「阮亭書」:青本作「漁洋書」,二十四卷本、異史本無此三字。
[25]
此上十四字:異史本、黄本無;「僧耳」、「僧尾」:二十四卷本作「僧尼」、「僧耳」。
小人[1]
康熙間,有術人携一榼,榼中藏小人[2],長尺許。投以錢[3],則啟榼令出,唱曲而退。至掖,掖宰索榼入署,細審小人出處。初不敢言,固詰之,始自述其鄉族[4]:蓋讀書童子,自塾中歸,爲術人所迷,復投以藥,四體暴縮;彼遂携之以爲戲具。宰怒,殺術人。留童子,欲醫之,尚未得其方也[5]。〔但評〕爲鬼爲蜮,如此類者不少。保赤之道,官宰耳目難周,爲父兄者,自保護其子弟已耳。〔馮評〕殺術人,烹其肉以餉童子,當得暴長,見《龍宫外方》。
〔何評〕比年東亦有此事,官曾究之,未聞能殺術人也。宰其賢矣。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異史本、青本、二十四卷本、鑄本)
[1]
手稿本中此題在書眉。
[2]
「榼中」:異史本、鑄本、二十四卷本作「榼」。
[3]
「投以」:異史本、鑄本作「投一」。
[4]
「始」:鑄本作「方」。
[5]
鑄本、二十四卷本、異史本「殺」上有「杖」字,無「留童子,欲醫之,尚未得其方也」十二字。
秦生
萊州秦生,製藥酒,誤投毒味,未忍傾棄,封而置之。積年餘,夜適思飲,而無所得酒;忽憶所藏,啟封嗅之,芳烈噴溢;腸癢涎流[1],不可制止。〔馮評〕酒渴思吞海。取盞將嘗,妻苦勸諫,生笑曰:「快飲而死,勝於饞渴而死多矣!」〔但評〕此景此情,不堪爲外人道。〔馮評〕饞吻可笑。○較舍命食河豚者稍覺韻致。一盞既盡,倒瓶再斟。妻覆其瓶[2],滿屋流溢。生伏地而牛飲[3]之。少時,腹痛口噤,中夜而卒。〔馮評〕拚將一死消饞渴,殁去猶堪作酒仙。妻號泣[4],爲備棺木,行入殮矣[5]。次夜,忽有美人入,身長不滿三尺[6],逕就靈寢,以甌水灌之,豁然頓甦。叩而詰之,曰:「我狐仙也。適丈夫入陳家竊酒醉死,往救而歸。偶過君家,彼憐君子與己同病[7],故使妾以餘藥活之也。」〔但評〕同病相憐,個中人如是如是。言訖,不見。余友人丘行素[8]貢士嗜飲。一夜,思酒,而無可行沽,輾轉不可復忍,因思代以醋[9]。謀諸婦,婦嗤之[10];丘固强之,乃煨醯[11]以進。壺既盡,始解衣甘寢。次日,婦竭壺酒之資[12],遣僕代沽。道遇伯弟襄宸,詰知其故,固疑嫂不肯爲兄謀酒[13]。僕言:「夫人云:『家中蓄醋無多,昨夜已盡其半;恐再一壺,則醋根斷矣。』」〔馮評〕醋根斷豈非佳事?一笑。聞者皆笑之。不知酒興初濃,即毒藥猶甘之[14],况醋乎?此亦可以傳矣[15]。
〔但評〕往在京華,與同年友宴於某氏。主人不善飲,酒甚不佳。主人勸客良殷,友人連浮數大觥。既退,余問之曰:「此等酒不啻酸醋,君何能下咽也?」答曰:「當彼之時,喉乾腸癢,即醋亦將飲之;况其猶有酒之名乎?」余聞而笑之。不謂果有以醯代酒者。
〔何評〕同病相憐,代以醋,可發一笑。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青本、鑄本、異史本、黄本、二十四卷本)
[1]
流涎:〖吕註〗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註:魏文帝《與吴質書》:「蒲萄釀以爲酒,甘於糵,道之已流咽嗌。」同涎,口液也。
[2]
「斟」:二十四卷本作「酌」,鑄本作「斛」。「覆其」:青本作「起碎」。
[3]
牛飲:〖何註〗《綱鑒》:「桀爲酒池,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吕註〗《韓詩外傳》:「桀爲酒池,而牛飲者三千人。」《抱朴子》:「及好會,則狐蹲牛飲,争食競割。」
[4]
手稿本無「泣」字,今據諸參校本補。
[5]
「殮矣」:異史本作「殮次」,鑄本、二十四卷本無「矣」字。
[6]
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無「長」字。
[7]
「彼」:青本作「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