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248

[6]
「修髯」:青本、二十四卷本作「長髯」。
[7]
壽亭侯:〖吕註〗《通鑒》:「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拔下邳,擒關羽,封爲漢壽亭侯。」○米元成《漢壽亭侯考證》:「程篁敦云:『關將軍某封漢壽亭侯。考之史,漢壽本縣名,在犍爲。史稱費禕遇害於漢壽。劉禹錫亦云:「漢壽亭邊野草春。」是漢壽者封邑,亭侯者爵也。今去漢而以壽亭爲封邑,誤矣。昭烈勸進表,其首列銜曰:「前將軍漢壽亭侯關某。」若以漢爲國名,不當錯置於職名之下。』然予考之本傳:曹操表封帝爲漢壽亭侯在刺顔良之後,此建安五年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時也。蜀之漢壽縣,本廣漢郡之葭萌縣,先生始改爲漢壽。昭烈之稱帝,在建安二十五年之後。則帝所封之漢壽,豈即費禕之大會諸侯之漢壽耶?篁敦執此以證漢壽,非矣。意當時别有所謂漢壽者,遂舉以封,而今不可考矣。」○按:古者有國侯,有郡侯,有縣侯,有鄉侯,有亭侯。亭即十里有亭之亭。亭侯,侯之至微者,猶之關内侯,有爵秩而無食邑也。關帝時,于禁封益壽侯,賈翊封魏壽亭侯。宋胡三省註云:「魏壽,亭名。」推此,則漢壽之漢非漢魏之漢明矣。自元人作演義,有降漢不降曹之説,妄謂刻印無漢字,公不受,加漢字乃受之。此無稽之甚者。猶不思此時關曹同爲漢臣,公何嘗逆知曹後日之爲魏公,魏王遽自别爲漢乎?又如晉王鎮惡以復河洛功賜爵漢壽子,豈得亦謂爲漢臣耶?今壽亭侯之稱,概見之先正文集中,是皆昧正史而信稗乘也。○又宋許觀《東齋記事》:「紹興中,洞庭漁人獲一印,方二寸,制甚古。獻於官。辨其文,乃『壽亭侯印』四字,疑必關帝所佩也,遂留長沙官庫。守庫吏見印上有光焰,因白於官,乃遣人送荆門關聖祠,光怪遂絶。淳熙四年,玉泉寺僧將獻之東宫,印函而未發,或光焰四起,衆皆驚愕,遂不復獻。據此,則壽亭侯印,非漢壽亭侯印也。何以神之呵護,而百世不忘耶?洪容齋謂壽亭侯印乃後人鑄於廟中,所見非止一處,想當然矣。」○按:漢壽凡有三處:四川葭萌縣,先主改爲漢壽,在建安二十五年之後,其非帝所封必矣。湖廣武陵縣,實漢義郡之索縣,後漢之臨沅縣,順帝改爲漢壽,至晉仍之。《後漢地理志》與《晉地理志》皆名漢壽,而《晉良吏傳》,潘京字世長,武陵漢壽人也,三國吴潘浚,武陵漢壽人,此則順帝所改,建安五年,去之未遠,或即此乎?名勝志載荆州有漢壽城,又云古荆州刺史治有漢壽亭,即曹操表封關羽處。此爲近之。但操何以知公之著勛於荆襄而預以名之,則天實爲之矣。荆存而公與俱存。公亡而荆與俱亡。楊用修云:「漢爲代名,加以壽延炎祚四十餘年,或亦非偶耳。」
[8]
「但聞」:鑄本作「聞」。「摩」:康熙本作「搴」。
[9]
「欞」:鑄本作「窗欞」。「色」:二十四卷本作「光」。
[10]
「着手沾濕」:青本作「着衣粘濕」。
[11]
「告而火」:「火」字下康熙本全殘缺。
[12]
「不得」:鑄本作「不知」。
[13]
「見之」:鑄本作「見」。
[14]
「自言曰」:鑄本作「曰」。
[15]
「彼言」:鑄本作「渠言」。「關廟之」:二十四卷本作「關帝廟」。
[16]
「無之」:鑄本作「並無」。
[17]
「見其人」:青本無「見」字,今據參校本補。
[18]
「赴」: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起」。
[19]
「排闔」:鑄本作「排闥」。
[20]
鑄本無「蓋」字。
周三
泰安張太華,富吏也。家有狐擾,不可堪[1],遣制罔效。陳其狀於州尹,尹亦不能爲力。時州之東亦有狐,居村民家,人共見之,一白髮叟云。叟與居人通弔問,一如人世禮。自言行二,都呼之「胡二爺」[2]。適有諸生謁尹,間道其異。尹爲吏策,使往問叟。時東村人有作隸者,吏訪之,果不誣,便與俱往[3]。即隸家設筵招胡,胡至,揖讓酬酢,無異常人。吏因告以所求。胡言[4]:「我固悉之,但不能爲君效力。僕友人周三,僑居岳廟,宜可降伏,當代求之。」吏喜,欠抑申謝[5]。胡臨别與吏約,明日張筵於岳廟之東。吏如其教。胡果導周至[6]。周虬髯鐵面,服袴褶[7],飲數行,向吏曰:「適胡二弟致尊意,事已盡悉。但此輩實繁有徒,不可善諭,難免用武。請即假館君家,微勞所不敢辭。」吏聞之,自念去一狐得一狐[8],是以暴易暴[9]也,遊移不敢即應。周已知之,曰:「得無相畏耶?我非他比,且與君有喜緣[10],請勿疑。’吏諾之。周又囑明日偕家人闔户坐室中,幸勿譁。吏既歸,悉聽教言[11]。俄聞庭中攻擊刺鬥之聲,逾時始定。〔馮評〕以狐治狐,奇。啟關出視,血點點盈階上。墀中有小狐首數枚,大如碗琖焉。又視所除舍,則周危坐其中,拱手笑曰:「蒙重託,妖類已蕩滅矣。」自是館於其家,相見如主客焉[12]。
〔何評〕與前門拒虎,後門進狼者自别。
【校記】(底本:康熙本
參校本:青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鑄本)
[1]
「不可堪」:鑄本無。
[2]
此上三十一字:鑄本作「人共見,爲一白髮叟。叟與居人通弔問,如世人禮。自云行二。都呼爲胡二爺」,二十四卷本「問」作「慶」,青本「叟云」下無「叟」字。「人世」:鑄本作「世人」。
[3]
「訪之,果不誣,便與俱往」:二十四卷本作「即其家訪之,事果不誣」,鑄本「便」作「因」。
[4]
「吏因告以所求,胡言」:康熙本「告以」作「以告」,今據異史本、青本、二十四卷本改;鑄本「因告以」作「告」,「胡言」作「胡曰」。
[5]
「欠抑」:鑄本無此二字。
[6]
此上九字:鑄本「如其」作「領」。康熙本「果」作「東」,今據諸參校本改。
[7]
袴褶:〖何註〗褶音習。周武以布爲之,名褶,敬王以繒爲之,名袴。蓋下體之衣,有表裏而無著也。男女咸有之。〖吕註〗《類篇》:「袴褶,騎服。」《晉書·輿服志》:「弓弩隊五十人,皆黑袴褶。」
[8]
「吏聞之自念」:鑄本作「吏轉念」。
[9]
以暴易暴:〖何註〗《史記·伯夷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10]
「得無相畏耶」:鑄本作「無畏」,異史本作「得無畏也」。「喜緣」:青本作「夙緣」。
[11]
「既歸,悉聽教言」:鑄本作「歸,悉遵所教」。
[12]
「主客」:康熙本作「客主」。今用諸參校本。
鴿異
鴿類甚繁,晉有坤星[1],魯有鶴秀,黔[2]有腋蜨,梁有翻跳,越有諸尖[3]:皆異種也。〔馮評〕疏剔詳明,可稱博物。又有靴頭、點子、大白、黑石、夫婦雀、花狗眼之類,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但評〕百人俊,千人英;百里賢,千里聖:天地生才,何國蔑有?類而辨之,擇而採之,兼收並蓄,授政任功,喜起賡歌,師師濟濟,令人神遊帝世。○瑰麗之極,筆亦超脱。〔馮評〕大落墨法。鄒平張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經而求,務盡其種。其養之也,如保嬰兒:冷則療以粉草,熱則投以鹽顆。〔馮評〕古有《相鶴經》,乃鴿亦有經,並豢養之法亦詳言之。鴿善睡,睡太甚,有病麻痹而死者。張在廣陵,以十金購一鴿,體最小,善走[4];置地上,盤旋無已時,不至於死不休也,故常須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驚諸鴿,可以免痹股之病[5]:是名「夜遊」。〔何評〕好名目。齊魯養鴿家,無如公子最;〔馮評〕抬高公子,下更出奇。公子亦以鴿自詡。〔但評〕何嘗不可自信。一夜,坐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識,問之,答曰:「漂泊[6]之人,姓名何足道。遥聞畜鴿最盛,此生平之所好也[7],〔但評〕何嘗不聞風而來。願得寓目。」張乃盡出所有:五色俱備,燦若雲錦。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虚,〔但評〕人言何嘗虚。公子可謂盡養鴿之能事矣[8]。〔但評〕何嘗不盡能事。僕亦攜有一兩頭,頗願觀之否?」張喜,從少年去。月色冥漠,野况蕭條[9],心竊疑懼。少年指曰[10]:「請勉行,寓屋不遠矣。」又數武,見一道院,僅兩楹。少年握手入,昧無燈火。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鴿鳴。〔馮評〕插羽佳人。忽有兩鴿出:狀類常鴿,而毛純白;飛與簷齊,且鳴且鬥,每一撲,必作觔斗[11];少年揮之以肱,連翼而去。復撮口作異聲,又有兩鴿出:大者如鶩,小者裁如拳,集階上學鶴舞。〔何評〕好看。大者延頸立,張翼作屏,宛轉鳴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飛鳴,時集其頂,翼翩翩如燕子落蒲葉上,聲細碎,類鼗鼓;大者伸頸不敢動,鳴愈急,聲變如磬。兩兩相和,間雜中節。既而小者飛起,大者又顛倒引呼之。〔馮評〕異奇。張嘉嘆不已,自覺望洋[12]可愧[13],遂揖少年,乞求分愛,少年不許;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鴿去,仍作前聲,招二白鴿來,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責。」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兩目通透[14],若無隔閡[15],中黑珠圓於椒粒;啟其翼,脅肉晶瑩,臟腑可數。〔馮評〕《山堂肆考》:「鴿,邑有二十餘種,其名則有銀合、海鹽、倒插點子、毛脚鳳髻、黑夜遊、半天嬌、插翟人之類。」張甚奇之,而意猶未足,詭求不已。少年曰:「尚有兩種未獻,今不敢復請觀矣。」方競論間,家人燎麻炬入尋主人。回視,少年化白鴿,大如鷄,冲霄而去;又目前院宇都渺,蓋一小墓,樹二柏焉[16]。與家人抱鴿,駭嘆而歸。試使飛,馴異如初,雖非其尤[17],〔但評〕何嘗非拔其尤。人世亦絶少矣。於是愛惜臻至。〔但評〕何嘗不愛惜臻至。積二年,育雌雄各三,雖戚好求之,不得也。〔但評〕何嘗肯輕以予人。有父執[18]某公爲貴官,一日見公子,問:「畜鴿幾許?」公子唯唯以退,疑其意愛好之也[19],思所以報而割愛良難。〔但評〕初念何嘗不是。又念:長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鴿應,選二白鴿,籠送之,自以千金之贈不啻也。〔但評〕轉念錯矣。天下豈有中心至愛之端,而肯迫於勢利乎?他日,見某公,頗有德色[20],而某殊無一申謝語[21]。心不能忍,問:「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但評〕門外漢語,令人絶倒。張驚曰:「烹之乎?」曰:「然。」〔但評〕肉食者真實語。張大驚曰:「此非常鴿,乃俗所言『靼韃』[22]者也[23]!」某回思曰:「味亦殊無異處。」〔但評〕臭味差池,有何異處?〔馮評〕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世間殺風景事最多。因想天地間之有以絶世妙文,求賞識於妄庸巨子之前,誦之者摇頭掉臂;作龍吟虎嘯之聲,而聽之者指東話西,成口應心違之狀,豈不冤哉!張嘆恨而返。至夜,夢白衣少年至[24],責之曰:「我以君能愛之,故遂託以子孫。〔但評〕到底非真愛,非真能愛,託之者亦自誤也。何乃以明珠暗投[25][26],致殘鼎鑊!〔但評〕以極愛之物贈諸不愛之人,我雖珠玉重之,彼直鼎鑊殘之耳。即不至是,亦未必果如我之保護也。故交際之間亦不可不慎。今率兒輩去矣[27]。」〔但評〕惜乎去之不早。言已化爲鴿,所養白鴿皆從之,飛鳴逕去。天明視之,果俱亡矣。心甚恨之,遂以所畜分贈知交,數日而盡。
異史氏曰:「物莫不聚於所好,〔馮評〕拈一「好」字,跳出題外作議,便能不死下句。誠然也。葉公好龍[28][29],則真龍入室;而况學士之於良友,賢君之於良臣乎!而獨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見鬼神之怒貪,而不怒癡也[30]。」
〔但評〕《鴿異》,何爲而作也?凡聖主之得賢臣,志士之遇良友,推而至於烈士之劍,世家之書,善畫者之遺跡,善晝者之藏幀,及金石珍玩之物,真知之,故好之;真好之,故求之;求而得之,則養之、保之,防護而愛惜之,心盡矣,能事畢矣。以此自詡,可無愧矣。顧或既拔其尤,且以其彙,亦知寶貴,不輕示人;而乃勢利薰心,夤緣枉己,遂致剜心割肉,抵玉投珠。豈知好龍者非真,獻璞者莫辨。贈之者頗有德色,受之者視若尋常。僅堪一臠之供,誰識千金之重?不特聞風者半途返駕,絶跡不前,即其已至者,亦必各傷其類,相率而遠去矣。豈獨鴿爲然哉!
〔方評〕張以計較利害之心勝,故始以專,則神聚者,終以分則神散。白鴿那得不去?迨並餘鴿而盡贈之,不更傎乎!
〔何評〕曲曲傳神,如睹飛奴之異。
向有友人饋朱鯽於孫公子禹年[31],家無慧僕,以老傭往。及門,傾水出魚,索柈而進之。迨達主所,魚已枯斃。公子但笑不言,以酒犒傭,即烹魚以饗。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答言[32]:「歡甚。」問:「何以知?」曰:「公子見魚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賜酒,且烹數尾以犒小人。」主人駭甚,自念所贈頗不粗劣,何至烹賜下人!因責之曰:「必汝蠢頑無禮,故公子遷怒耳。」傭揚手力辯曰:「我固陋拙,遂以爲非人耶[33]!登公子門,小心如許,猶恐筲斗不文,敬索柈出,一一匀排而後進之[34],有何不周詳也?」主人駡而遣之。
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35],恒視客之貴賤以爲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而貴官殊無一語[36]。僧惑甚,又出最上一等,細細烹煎而後進之[37]。飲已將盡,猶無贊語。急不能待[38],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琖一拱曰:「甚熱。」此兩事,可與張公子之贈鴿同一笑也[39]。
【校記】(底本:康熙本
參校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鑄本、青本)
[1]
坤星:〖吕註〗以下數條,俱見《鴿子經》。
[2]
黔:〖何註〗音箝,今貴州省,即秦之黔中地。
[3]
鶴秀諸尖:〖何註〗鶴秀、腋蜨等九種皆鴿名。蜨,俗作蝶。
[4]
「善走」:康熙本、二十四卷本作「喜走」,今參照《江城》中「善怒」、《樂仲》中「善啖」等,并據鑄本、異史本、青本改。
[5]
「已免」:二十四卷本作「已」。「痹股」:青本作「痹敗」。
[6]
漂泊:〖何註〗流寓也。庾信《哀江南賦》:「下亭漂泊,高橋羈旅。」
[7]
「此生平之所好也」:鑄本作「此亦生平所好」。
[8]
鑄本無「盡」字。
[9]
「况」:鑄本、異史本作「壙」。
[10]
「少年」:康熙本作「少」,今據諸參校本補。
[11]
觔斗:〖吕註〗朱熹詩:「衹麽虚空打觔斗。」
[12]
望洋:〖何註〗洋,波澜也。《莊子》:「河伯至北海,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名。〖吕註〗《莊子·秋水篇》:「河伯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13]
「望」:二十四卷本作「汪」。
[14]
「目」:康熙本作「日」,今據諸參校本改。
[15]
隔閡:〖何註〗閡音礙,外閉也。△按:閡音何。
[16]
「二柏」:青本作「兩柏」。
[17]
「非其」:二十四卷本作「未拔」。
[18]
父執:〖吕註〗《禮·曲禮》:「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註:「父執,父同志之友也。」
[19]
二十四卷本「不」作「弗」,二字通假。「有父執」作「會父執」。「疑其」:青本、鑄本、二十四卷本作「疑某」。
[20]
德色:〖吕註〗《漢書·賈誼傳》:「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21]
「申謝」:康熙本無「申」字,今據諸參校本補。
[22]
靼韃:〖何註〗音坦撻,産異鴿之地,因以名之也。△按:靼韃音達大。
[23]
「所言」:二十四卷本作「所稱」。
[24]
「嘆」:青本作「悼」。康熙本「恨」下有「日」字,今據諸參校本删。「至」:二十四卷本作「來」。
[25]
明珠暗投:〖吕註〗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衆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26]
「何以」:青本、鑄本作「何乃以」。
[27]
「兒辈」:二十四卷本作「若辈」。
[28]
葉公好龍:〖何註〗葉公子高好龍,天龍窺頭於牖而葉公遠走。非好龍也,好似龍者也。〖吕註〗《申子》:「葉公子高之好龍也,雕文畫之。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非龍者也。」
[29]
「誠然也」:鑄本作「故」。「公好」:青本作「公子好」。
[30]
「不怒」:康熙本作「怒」,今據四參校本改。
[31]
孫禹年:〖吕註〗名琰齡,淄川人。拔貢生、定州同知。兵部尚書之獬子,通政司珀齡弟也。
[32]
「迨」:鑄本作「及」。「但笑不言」:鑄本作「笑而不言」。「答言」:鑄本作「答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