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248

[33]
「嫡孫」:二十四卷本作「侄孫」。
[34]
「怨遠婚」:鑄本作「怨婚」,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怨悔」。
[35]
「答云」:二十四卷本作「答曰」。
[36]
「聞吟」:青本、黄本作「聞音」。
[37]
「女問」:青本作「問」。
[38]
「莊」:異史本作「壯」。
[39]
此上十二字:鑄本「可以相對」作「可對」,「婿官」作「丈官」。「官」:青本、黄本作「宦」。
[40]
上八字:鑄本作「兒見王入,即撲求抱」。
[41]
「兒啼」:青本、黄本作「兒涕」。
[42]
「第」:鑄本、二十四卷本、異史本作「地」。
[43]
「療控」:青本、黄本作「療救」。
[44]
「携之而歸」:鑄本作「携歸」。
[45]
鑄本「舉一」作「生一」,「名之」作「名曰」。
[46]
「所遭」:二十四卷本作「顛末」。
寄生(附)[1]
寄生字王孫,郡中名士。父母以其襁褓認父,〔馮評〕帶上篇。謂有夙惠,鍾愛之。長益秀美,八九歲能文,十四入郡庠。每自擇偶。父桂庵有妹二娘,適鄭秀才子僑,生女閨秀,慧艷絶倫。王孫見之,心竊愛好,思慕良切[2],積久寢食俱廢。父母大憂,苦研詰之,遂以實告。父遣冰於鄭。鄭性方謹,以中表爲嫌,却之。〔馮評〕曲筆。而王孫益病[3],母計無所出,陰婉致二娘,但求閨秀一臨存之。鄭聞,益怒,出惡聲焉。父母既絶望,聽之而已。郡有大姓張氏,五女皆美。幼者小名五可[4],尤冠諸姊,擇婿未字;一日上墓,途遇王孫,自輿中窺見之,歸以白母。母沈知其意[5],見媒媪于氏,微示之。媪遂詣王所。時王孫方病,訊知之[6],笑曰:「此病老身能醫之。」〔但評〕情生文耶?文生情耶?亹亹斐斐,曲曲折折,善讀書者,於此等處悟出多少挪展之法,且悟出多少死中得活之法。芸娘問故。媪述張氏意,並道五可之美。芸娘喜,即使往候王孫[7]。媪入,撫王孫而告之,王孫摇首曰:「醫不對症,奈何!」〔馮評〕曲筆。媪笑曰:「但問醫良否耳:其良也,召和而緩[8]至,可矣;執其人以求之,守死而待,不已癡乎[9]?」王孫欷歔曰:「但天下之醫,無愈和者。」媪曰:「何見之不廣也?」遂以五可之容顔髮膚,神情態度,口寫而手狀之。王孫又摇首曰:「媪休矣!此余願所不及也。」〔但評〕聞五可容顔髮膚,神情態度,而摇首曰:「媪休矣。」是所思之人,非五可也,閨秀也。乃偏以所思之人,引出願所不及之人;而此願所不及之人,即不平於生平所思之人,而遂爲從此深情獨鍾之人。是此後所思之人,五可也,非閨秀矣。有此一段文字,不惟關鍵嚴密,而後所翻雲覆雨,裝鬼弄神,都從此變幻而出:文之蜃樓海市也。反身向壁,不復聽矣。媪見其志不移,遂去。一日,王孫沉痼中,忽一婢入曰:「所思之人至矣!」喜極,躍然能起[10]。急出舍,則麗人已在庭中,細認之,却非閨秀,着松黄袍,細褶綉裙,雙鈎微露,神仙不啻也;拜問姓名,答曰:「妾,五可也。〔王芑孫評〕形之夢寐,亦緣分也。君深於情者,而獨鍾閨秀[11],使人不平。」王孫謝曰:「生平未見顔色,故目中止一閨秀。今知罪矣!」遂與要誓。方握手殷殷,適母來撫摩,蘧然[12]而覺,則一夢也。回思聲容笑貌[13],宛在目中,陰念:五可果如所夢,何必求所難遘,因而以夢告母。母喜其念少奪[14],急欲媒之。王孫恐夢見不的,託鄰嫗素識張氏者,偽以他故詣之,而囑潛相五可[15]。嫗至其家,五可方病,靠枕支頣,婀娜之態[16],傾絶一世。近問:「何恙?」女默然弄帶,不作一語。母代答曰:「非病也。連朝與爺娘負氣耳[17]!」嫗問故,曰:「諸家問名,皆不願,必如王家寄生者方嫁。是爲母者勸之急,遂作意不食數日矣。」嫗笑曰:「娘子若配王郎,真是玉人成雙也。渠若見五娘者[18],恐又憔悴死矣!我歸即令倩冰,如何?」五可止之曰:「姥勿爾!恐其不諧,益增笑耳!」嫗鋭然以必成自任[19],五可方微笑。〔但評〕嫗與五可一段語言,亦是故作滿心快意之筆,而以王孫終不敢以人言爲信,稍稍縮住。至於纖步遲留,玉容盡悉,不特癡公子又將入夢,亦不可謂非玉人之以魂魄來相要也。乃人原可以代閨秀,而前日之趁我來而故却之者,今則我求之而忽變矣,此一挫,豈惟王孫失意,即讀者亦代爲悔悶也。鷄骨支牀,已足爲却媪之報。嫗歸復命,一如媒媪言。王孫詳問衣履,無不與夢適合,大悦。意稍舒,然終不敢以人言爲信。過數日漸瘳,秘招于媪來,謀一親見五可[20]。媪難之,姑應而去。久之不至,方欲覓之,媪忽忻然而入曰:「機幸可圖。五娘向有小恙,日令婢輩將扶,一過對院[21]。公子往伏伺之,五娘行緩澀,委曲可以盡睹。」王孫喜,如其教[22]。明日,命駕早往,媪先在焉。即令縶馬村樹,導入臨路舍,設座掩扉而去[23]。少間,五可果扶婢出。王孫自門隙目注之。女經門外過[24],媪故指揮雲樹以遲纖步。〔馮評〕化工之筆。王孫窺覘盡悉,彷彿又入夢中,喜顫不能自持[25]。未幾,媪至,曰:「可以代閨秀否?」王孫申謝而返,始告父母,遣媒要盟。及媒往[26],則五可已别字矣。〔王芑孫評〕故一曲折,伏後頁之「報君之却於媪」句。〔馮評〕又作驚人之筆。王孫失意,悔悶欲死,即刻復病。父母憂甚,責其自誤。王孫無詞,惟日飲米汁一合;積數日[27],鷄骨支牀[28],較前尤甚。媪忽至,驚曰:「何憊之甚?」王孫涕下,以情告。媪笑曰:「癡公子!前日人趁汝來,而故却之[29];今日汝求人,而能必遂耶?雖然,尚可爲力。早與老身謀者,即許京都皇子,能奪之使[30]。」〔馮評〕媒嫗聲口肖。王孫大悦,求策。媪命函啟遣伻[31],約次日候於張所。桂庵恐以唐突見拒,媪曰:「前與張公業有成言[32],延數日而遽悔之;且彼字他家,尚無函信。諺云:『先炊者先餐。』〔但評〕「先炊者先餐」,從此心中無閨秀矣。乃先炊更有先焉者,可代閨秀者未至,而五可所不平者先至,未受雁采者已先至,夢中相要者愈不肯不至。序行以齒,愛如姊妹,猥以癡情,膺此厚福。由前而觀:似閨秀爲主,五可爲賓;由後而觀:又似五可爲主,閨秀爲賓。其實玉山並峙,峽龍雙飛。中間霧合雲迷,連而不連,斷而不斷,不至喧賓奪主,亦不至反主爲賓,璧合珠聯,烘雲托月,方茲文境。何疑也!」桂庵從之。次日,二僕往,並無異詞,厚犒而歸。王孫喜,病復,起,由此閨秀之想始絶[33]。〔馮評〕又帶一句收束。初,鄭子僑却聘,閨秀頗不懌;既聞張氏姻成,心益抑鬱,恍惚若病[34],日就支離。父母詰之,不肯言。婢窺其意,隱以告母。鄭聞之怒,不醫,以聽其死。二娘懟曰[35]:「吾侄亦殊不惡,何守頭巾戒[36],殺吾嬌女!」鄭恚曰:「若所生女,不如早亡,免貽笑柄!」以此夫妻反目。二娘故與女言[37],將使仍歸王孫,若爲媵。女俯首不言,若甚願之。二娘商鄭,鄭益怒,一付二娘,置女若已死[38],不復預聞。二娘愛女切,欲實其言。女乃喜,病始漸瘥。竊探王孫,親迎有日矣。及期[39],以侄完婚,偽欲歸寧,昧旦,使人求僕輿於兄。兄最友愛,又以居村鄰邇,即以所備親迎輿馬,先逆二娘[40]。〔何評〕恰可。既至,則妝女入車,使兩僕兩媪護送之。及門[41],以氈貼地而入。時鼓樂已集,從僕叱令吹擂,一時人聲沸聒。王孫奔視,則女子以紅帕蒙首[42],駭極,欲奔;鄭僕夾扶,便令交拜,王孫不知何由,即亦拜訖[43]。二媪扶女,逕坐青廬,始知其閨秀也。舉家皇亂,莫知所爲。時漸瀕暮[44],王孫不復敢行親迎之禮。桂庵遣僕以情告張,張怒,遂欲斷絶[45]。五可不肯,曰:「彼雖先至,未受雁采,不如仍使親迎。」父納其言,以對來使。使歸,桂庵終不敢從。相對籌思,喜怒俱無所施。張待之既久,知其不行,遂亦以輿馬送五可至,因另設青帳[46]於别室。而王孫周旋兩間,蹀躞無以自處[47]。〔馮評〕亂點鴛鴦譜,兩占風月樓。母乃調停於中,使序行以齒,二女皆諾。及五可聞閨秀差長,稱「姊」有難色,母甚慮之。比三朝同會於母所,見閨秀風致宜人,不覺右之[48][49],自是始定。然父母皆恐其積久不相能,而二女更無間言[50],衣履易着,相愛如姊妹焉。王孫始問五可却媒之故,笑曰:「無他,聊報君之却于媪耳。〔王芑孫評〕始知其故。尚未見妾,意中止一閨秀[51];既見,妾亦略靳之,以覘君之視妾,較閨秀何如也。使君爲人病,而不爲妾病[52],則亦不必强求容矣。」王孫笑曰:「報亦慘矣!然非于媪,何得一覲芳容。」五可曰:「是妾自欲見君,媪何能爲。過舍門時,豈不知眈眈者在内也!夢中業相要,何尚未之信也?」王孫驚問[53]:「何知?」曰:「妾病中夢至君家,以爲妄;後聞君亦夢妾,乃知魂魄真到此也[54]。」王孫異之,遂述所夢,時日悉符。父子之良緣[55],皆以夢成,亦奇情也。〔王芑孫評〕兩情脈脈,俱于夢中通之,有情者大抵然也。故並存之[56]。
異史氏曰:「父癡於情,子遂幾爲情死。所謂情種,其王孫之謂與?不有善夢之父,何生離魂之子哉[57]!」
〔但評〕此幅以「情種」二字爲根,「離魂」二字爲綫。事固離奇變幻,疑鬼疑神,文亦詭譎縱横,若離若即。反復展玩,有如山陰道上行,令人應接不暇,及求其運筆之妙,又如海上三神山,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何評〕父之奇緣以夢成,其子遂至於同夢,可謂突過黄初。
【校記】(底本:康熙本
參校本:青本、黄本、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
[1]
二十四卷本無此題。
[2]
上八字:鑄本作「心切愛慕」。異史本「竊」作「切」。
[3]
「而王孫益病」:鑄本作「王孫逾病」。
[4]
「小名」:鑄本作「名」。
[5]
「窺見之」:鑄本作「窺見」,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作「窺之」。「母沈」:青本、黄本作「母探」。
[6]
「知之」:鑄本作「知」。
[7]
康熙本「芸娘問」作「二娘問」,今據五參校本改;鑄本「並道」作「極道」,「即使」作「使媪」。
[8]
和、緩:〖何註〗和、緩,春秋時名醫,醫和、醫緩也。〖吕註〗《左傳·成十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爲之。」又,昭元年:‘晉使求醫於秦,秦伯使和視之。」
[9]
「否耳」:異史本作「否」。鑄本「已」作「不亦」。康熙本「可矣」作「可也」,「而待之」作「而待」,今據五參校本改。
[10]
「能」:鑄本作「而」。
[11]
「黄袍」:鑄本、二十四卷本作「花色」。「鍾」:二十四卷本作「鍾情」。
[12]
蘧然:〖何註〗蘧音詎,自得貌。《莊子》:「昔者莊周夢爲蝴蝶,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按:驚覺貌。《莊子·大宗師》:「成然寐,蘧然覺。」
[13]
「回思」:青本作「回首」。
[14]
「所夢」:二十四卷本作「此夢」。「而以」:康熙本誤作「以以」。「母喜」:黄本作「芸娘喜」。
[15]
此上二十七字:但本「嫗」作「媪」;青本、黄本「不的」作「不得真」;鑄本「而囑」作「囑其」。
[16]
「婀娜」:康熙本、黄本、異史本作「婀媠」,今據鑄本、二十四卷本改;青本作「婀媚」。
[17]
「連朝」:鑄本作「連日」。「爺」:鑄本作「爹」。
[18]
「五娘者」:鑄本、二十四卷本作「五娘」。
[19]
「自任」:黄本作「爲任」,二十四卷本作「自認」。
[20]
此上四十七字:二十四卷本「媒媪言」作「于媪言」,「適合」作「吻合」,「然終」作「終」,「一親」作「以親」;黄本「衣履」作「衣衫裙履」;鑄本「無不與夢適合」作「亦與夢合」,「意稍」作「意雖稍」,「不敢以」作「不以」,並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一親」作「以親」,康熙本「漸瘳」作「漸療」,今據五參校本改。
[21]
此上三十一字:鑄本「覓之」作「覓問」,「而入」作「來」,「日令」作「因令」,「一過」作「移過」;青本「五娘」作「五可」;二十四卷本「日令」作「因令」。
[22]
上十八字:青本、黄本「可以盡睹」作「可盡睹」;鑄本「睹」作「睹矣」,無「如其教」三字。
[23]
此上十七字:二十四卷本「縶馬」作「繫馬」,並異史本、青本、黄本「而去」作「乃去」。鑄本「導入」作「引入」。
[24]
「經門」:鑄本作「從門」。
[25]
「喜顫」:鑄本、二十四卷本作「意顫」。
[26]
青本、黄本「及媒」作「乃媒」,並二十四卷本「遣媒」作「遣妁」;鑄本「及媒」作「及妁」。
[27]
「數日」:青本作「數月」。
[28]
鷄骨支牀:〖吕註〗《世説》:「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鷄骨支牀,和哭泣備禮。」
[29]
此上十字:二十四卷本「趁汝來」作「來趁汝」。「而故」:康熙本作「而汝」,今據五參校本改。
[30]
二十四卷本「謀者」作「謀」,「皇子」作「皇帝子」,「能奪」作「儂能奪」;鑄本「謀者」作「謀」,「能奪之使還」作「能奪還也」;青本、黄本「能奪」作「我能奪」。
[31]
「啟遣伻」:鑄本、二十四卷本作「啟伻」,異史本作「致之」。
[32]
「前與」:青本作「前日」。
[33]
上十四字:鑄本作「王孫病頓起,由此閨秀之想遂絶」。「孫喜」:青本、黄本、二十四卷本、異史本作「孫悦」。
[34]
上十四字:鑄本「姻成」作「婚成」,「心益」作「心愈」,「恍惚若病」作「遂病」。
[35]
「不肯」:青本、黄本作「不敢」。「懟」:康熙本作「對」,今據五參校本改。
[36]
頭巾戒:〖何註〗頭巾,儒巾也。古無頭巾。巾,賤者所服。蔡邕《獨斷》謂:「古幘無巾,漢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然尚無巾。王莽頭秃,乃始施巾。故語曰:『王莽秃,幘施屋。』」又明太祖見道士作巾稱善,遂令天下無貴賤服之。王達《椒宫舊事》:「後見秀才巾服與胥吏同,乃更制儒巾藍衫,令上著之。上曰:『此真儒服也。』遂頒天下,專屬秀才。」頭巾戒,猶今言迂腐氣也。
[37]
「柄」:康熙本誤作「病」。鑄本「故與」作「與」。
[38]
此上二十字:鑄本作「意若甚願。二娘商鄭,鄭更怒,一付二娘,置女度外」。
[39]
鑄本‘病始’作‘病’;「親迎」:康熙本作「婚」,今據五參校本改。青本、黄本「及期」作「届期」。
[40]
鑄本「鄰邇」作「鄰近」,「即以」作「遂以」,「輿馬」作「車馬」,「逆」:青本、鑄本作「迎」。
[41]
青本、黄本「送之」作「送而去」,並其他參校本「及門」作「到門」。
[42]
二十四卷本「蒙首」下有「立堂上」三字。
[43]
「何由」:康熙本作「所由」,今據五參校本改。「即亦」,鑄本作「即便」,二十四卷本作「即日」。
[44]
瀕暮:〖何註〗近暮也。
[45]
「遂欲」:青本、黄本、康熙本作「欲遂」,今據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改。
[46]
青帳:〖何註〗青廬也。
[47]
「兩間」:青本、黄本作「中間」。「蹀躞」:鑄本作「蹀踱」,二十四卷本作「跮踱」。
[48]
右之:〖何註〗古人以右爲上。《詩·小雅·彤弓》:「一朝右之。」訓:尊也。
[49]
鑄本「同會於母所」作「公會」,「見閨」作「五可見閨」。黄本無「不覺」二字。
[50]
鑄本「皆恐」作「恐」,「更無」作「却無」。
[51]
青本、異史本、黄本「尚未」作「向未」;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一閨」作「有閨」。
[52]
鑄本、二十四卷本「爲人」作「爲伊」。青本「而不」作「而不能」。
[53]
上二十八字:鑄本「能爲」作「能焉」,二十四卷本「舍門」作「對院」,「内也」作「門内耶」,「信之」作「信耶」。鑄本、異史本「内也」作「内耶」,「未之」作「未知」,「信也」作「信耶」。康熙本無「問」。
[54]
「以爲」:二十四卷本「初以爲」。「真到」:青本作「直到」。
[55]
父子良緣:〖何註〗合前篇桂庵之事而言。
[56]
「存之」:鑄本作「誌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