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志(校对)第4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5/510


第八十八节
料敌先机
  冷汗渐渐从顾登云脊梁上渗出,难道倭人真要不顾性命的在帝国腹地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这个念头从顾登云脑海中一闪即逝,忙不迭的从情报资料中寻找着倭人异动前和异动后的资料顾登云惊人的发现,在库克群岛、琉球群岛以及宝岛上的驻军已经增加到了三十万左右,原来倭人在勘察加岛上的驻军数量一直保持在五万作用,现在却被削减到了只有三千人,而相反宝岛上的驻军数量却增加到了十二万之众。
  铅笔在地图上细细的勾勒着,顾登云心中一副若隐若现的图形慢慢浮现,看来倭人并不是像帝国中央某些人设想的那样只会以海军袭扰帝国海岸线牵制帝国力量,这三十万陆军被悄悄的运送到了距离帝国大陆只有海峡相隔各岛上,其意图显然不是骚扰沿海那么简单,三十万大军,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对于庞大的帝国陆军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防御薄弱的东海和江南来说,这就有些危险了。
  现在北方有一百多万利伯亚联军正在形成几个战斗集群集结,而南方马其汗人虽然表面上保持着守势,但是却丝毫没有停战求和的意愿,马其汗人已经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宣布本国进入了紧急状态,所有预备役军队都已经被征召入伍,摆出一副誓不两立的架势。南洋联盟也已经正式向帝国宣战,联军也在向大寮国和毛淡棉边境挺进,这种种迹象表面一个巨大的针对帝国的军事同盟已经从最初的理论上走入实质化实施阶段了。
  这种情形下,帝国陆军的绝大部分都分散部署在了几郡和南方的内陆马其汗边境地区,一旦全面战争爆发,倭人陆军突然在东海和江南大规模登陆,这对于帝国来说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危机,仅仅依靠几个海军陆战师团和地方警备部队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倭人陆军的进攻,如果帝国没有防范,甚至可能会导致东海和江南沦陷继而危及帝国生存。
  想到这儿顾登云心中就一阵发冷,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几乎就不可逆转,帝国若然不及时做出防范对策,只怕真的会酿成弥天大祸。呼的站起身来,顾登云也顾不得时间早晚,他得立即进宫禀报,提出自己的看法,否则耽搁一天半天也许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顾登云将自己获得情报以及得出推论向披衣起床的无锋进行汇报时,无锋也是暗自一惊,倭人陆军这样的异动分明就是想要对东大陆有所企图,与先前军方得出倭人只会以海军为主陆军配合骚扰的推断大相径庭,三十万陆军如果没有利伯亚人和马其汗人的话对于帝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现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可就显得很有分量了。
  “嗯,倭人陆军在库克群岛和琉球群岛集结目的自然是燕山和鄂霍次克,现在利伯亚人组建的三个战斗群已经逐渐成型,东线集群显然是针对燕云郡一线,究竟是从云中还是鄂霍次克和燕山一线虽然尚未确定,但是无论是那个部位突破爆发战争,倭人如果从燕山突破都会造成我们极大的被动,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战局。”无锋敲打着案桌上的地图,赞同顾登云的看法。
  “宝岛上集结的倭人陆军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对帝国江南腹地发动进攻,江南一失,帝国必将全国震动,对于国人心理影响甚至大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影响。而现在江南仅有海军陆战队在守卫,周边地区也无正规陆军驻扎,情势尤为严重,陛下还需首先考虑江南布防才是。”顾登云提醒着无锋。
  二人正讨论间,早有侍卫来报称新近上任帝国情报总署署长戴力要求紧急觐见,无锋也就招对方入内。这戴力也是帝国情报总署宿老,在西疆时便是情报部门的骨干人物,但是此人为人低调,大多时候处于幕后,与上任情报总署署长古全的工作风格截然不同,在古全被解职之后,就一直由他代理情报总署工作,直到前不久才算是正式认命了他为情报总署署长,但是在任命之后他仍然保持着低调本色,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即便是在情报总署内部也少有见到他的踪迹,与帝国保安局局长许斌以及帝国国家安全总署署长刁肃合称帝国高层官员中的三大神秘人物。
  当戴力一踏进皇帝陛下的书房就看见了摆在皇帝陛下御案上的帝国东部沿海地理图,几个箭头从从库克群岛以及琉球群岛和宝岛上画出,再看看在一旁正襟危坐的顾登云,戴力就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落后了一步。
  戴力并非要想在军事情报局面前争功,但是情报总署是整个帝国的综合性的情报机构,而军事情报局只是军方下属的机构,无论是在人员素质上还是经费保障上情报总署都应该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军事情报局在许多方情报工作上却总能和情报总署不相上下,甚至有隐隐压一头的趋势,这让新上任的戴力也感到很大压力,这不,自己好不容易察觉了端倪,对方却能够抢先一步先到陛下这里,看一眼那地图上标注的箭头,戴力也知道自己一番心血又被人盖过在前。心中有些遗憾和不甘,但是戴力还是得佩服对方的能力,不管怎么说,都是为帝国效力,这一次被对方占了先,下一次再想办法赢转来。
  听得自己麾下两大情报首脑都一致反应东海江南出现的危机,无锋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马上决断做出反应的话,稍有延迟只怕就会带来灾难,燕云东海那边情况稍好,毕竟驻扎在燕云地区边境线一带的军队数量不少,稍作调整即可,而江南这边可是完全靠海军陆战队为主,倭人如果真要横下一条心来大军入侵,只怕这繁华似锦的江南就真的会被这场战争折腾得一片凋零了。只是现在江南周围几乎无兵可调,甚至连帝都附近都是一片空荡荡,要想调兵要么就只能从燕云、北原一线,要么就只能从三江五湖一线了。
  西斯罗人虽然有所预料但是仍然没有想到唐人的进攻会来得如此迅猛,当西斯罗人组建起来的南侵集群刚刚来得及在南部纽伦堡一线汇合时,六万罗卑骑兵已经如暴风一般冲过腾格里草原和利伯亚平原的分界线——额尔齐斯河汹涌东进,如狼似虎的罗卑骑兵已经很久没有体味到对农耕民族的侵略滋味了,自打被大唐征服之后,罗卑游骑们似乎觉得连自己天地仿佛都一下子狭窄了许多,但是他们却知道自己的妻儿老小们却是盼望着这种生活能够永远继续下去,毕竟生活是美好的,谁也不愿意整日面对敌人的刀枪,谁也不愿意过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是这并不代表罗卑男儿的血气和荣誉被阉割了,当大唐帝国向瓦特提出了要求之后,六万罗卑游骑只花费了一个星期便动员准备完毕,并迅速按照命令进入了东腾格里草原边境地带,等待着下一个指令。当来自北方战区司令部的命令传来时,早已按捺不住的游骑兵们立即在各个方向在千万里的边境线上发起了空前的扫荡进攻,而罗卑游骑兵不过是其中一股罢了。
  事实上西斯罗人在作出全国动员之后也就意识到了本土将有可能遭遇占据绝对优势的大唐游骑兵扫荡,大唐不会眼睁睁看着利伯亚诸国一步步发动一步步集结一步步推动对大唐的战事,先发制人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机动力量占据着优势的一方。
  就在六万罗卑游骑向蝗虫一般呼啸着闯入西斯罗东部平原地区肆意蹂躏之时,四个兵团的游骑兵也想开闸洪水一般从嘉峪关中奔涌而出,分成两个箭头扎入西斯罗和卡曼帝国的腹地,烧光、抢光的两光政策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来,但是几乎每一个带兵军官都清楚自己这一仗扫荡的任务究竟是什么,除了特定的目标,更多的针对对象则是那些个豢养有私兵、资产丰足、存粮厚实的士绅贵族,他们是支撑起利伯亚诸国的根基,只有将他们彻底扫荡一空,让他们变成一无所有的穷鬼,那才能真正对这场空前绝后的大战起到延缓和阻滞作用,为帝国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两个游骑兵团从鄂霍次克再度突入多顿王国境内,沿着多顿北方腹地向着西面席卷而过,愤怒不已的多顿轻骑兵被他们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根本不进行缠战的游骑兵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扫荡作战,如一群蝗虫一伙秃鹫,一掠而过,只剩下一片狼籍,这种不对称战斗的滋味是何等滋润。
第八十九节
危境
  从多顿境内横扫而过的游骑兵给多顿境内留下道道伤痕,多顿的轻骑兵根本无法追逐到一闪即逝的游骑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帮可恶的游牧蛮兵沿着多顿王国南部腹地肆意的横冲直闯,主力部队都已经集结到了南部边境线一带,准备也在稳步南下的普尔大军结成联军,这是战略规划中的东部攻击群,负责对大唐东部一千多里战线上选择合适攻击点发动攻势,从鄂霍次克到云中再到榆林都是可供选择的范围。
  但是这样的部署显然就被大唐游骑兵的突然袭击打乱了,整个多顿南部陷入一片混乱,中南重镇库茨更是风声鹤唳,由于主力大军南移,谁也未曾料到大唐游骑兵会在这个时候竟然无视边境驻扎的二十多万大军,强行突破插入多顿腹地,一度给几乎没有多少守军驻扎的库茨城带来了混乱。
  好在六万游骑兵如同一阵飓风掠过,虽然给多顿南部腹地留下余痛阵阵,但是总算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多顿人一面在好心好意的提醒着西面邻居普尔人接受这个不速之客时,内心深处也着实松了一口气,这些该死的游牧蛮子,即便是降伏在大唐麾下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恶劣本性,烧杀掳掠,可以说无恶不作,把整个多顿南部搅得一团糟,只不过这个时候这帮恶客又已经一口气卷入了普尔境内,现在就该轮到普尔人头疼了。
  应该说普尔人在接到唐军游骑兵入侵多顿南部时便警惕起来了,加上他们的军队运动速度和方式也与多顿略有不同,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将所有军队推进到南部边境,应该说还处于正在行军推进进程当中,在一得到消息之后便让所有的轻骑兵部署在与多顿王国交界地区,希望能够将这帮该死的家伙挤回大唐本土。
  但是普尔人显然过高的估计了己方轻骑兵的力量,也把这些已经被压抑很久的游牧骑兵看得太简单了,他们在即将要进入普尔境内时突然甩开早已严阵以待的普尔轻骑兵陷阱,突然掉头向北,直奔普尔王国首都海森城,这让已经抵达南部边境开始进行战争准备的东线主帅也是普尔目下头号大将科里克将军急得快要吐血,这种情况下,明知道敌人有可能就是要调虎离山,延缓己方的战争准备进度,但是他却不得不命令所有的轻骑兵立即向北赶上,防止这帮性格粗鲁头脑简单的游骑兵真的一时头脑发热冲击海森城。
  双方立即就围绕着海森城方圆几百里地间展开了令人发指的追逐作战,在异国他乡的大唐游骑兵自然毫无顾忌,该抢的抢,该烧的烧,仗着自己马快兵精,十多万骑兵就在着以海森城为中心的利伯亚中部平原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较量。大唐游骑兵自然全无顾忌,但是普尔轻骑兵可就被折腾得够呛,双方小规模的接战不断,但是在兵力上占据着一定又是的普尔轻骑兵却始终抓不住决战的机会,最终还是让这帮游骑兵在骚扰了一周之后突破南下,竟然活生生从大军云集的普尔南部与卡曼交界处逃窜入捷洛克境内。
  气得七窍生烟的普尔军统帅科里克尚未来得及回过神来,这帮子唐河游骑兵居然又从凡林境内再度突入普尔境内,趁着普尔军以为上一波唐军游骑兵逃回捷洛克境内可能会休整一番的松懈再一次席卷普尔南部,将整个普尔南部搅了个底朝天,普尔军的十万轻骑兵连气都还没有来得及喘匀净,这一波游骑兵就从普尔境内窜入多顿境内,一阵旋风般从多顿境内扎入云中境内,让原本准备在燕山边境一带堵截这股唐军游骑兵的多顿骑兵与与在后紧追不舍的普尔骑兵都扑了个空。
  与此同时从嘉峪关窜出的唐军游骑兵同样在卡曼境内和西斯罗境内卷起了阵阵阴风,但是卡曼和西斯罗在这准备方面显然要充分许多,网格化的防御体系配合着实力同样不俗的轻骑兵很快就构筑成一个个网格状的坚壁清野,而步兵配合着轻骑兵分进合击,迫使唐军游骑兵不敢深入,尤其是在西斯罗和卡曼两国骑兵的配合方面也远远强于多顿和普尔,几乎是唐军游骑兵刚刚进入某个地区,周邻的军队便会在最短时间内从各处夹击而来,这让原本希望利用两国在边境地区的松懈取得辉煌战果的唐军游骑兵并没有能够如愿,虽然也取得一些战果,但是相比于另外两个游骑兵团在多顿和普尔取得的成绩,那就相形见拙了。
  即便是这样,西斯罗和卡曼两国也不得不分出轻骑兵力量来对这帮来去如风的唐军游骑兵进行清剿,如果不把这帮家伙撵出去,到最后也会同样给己方的大军造成很多麻烦。
  崔文秀皱着眉头望着地图琢磨着,压在他肩膀上的担子着实不轻,利伯亚人三个攻击群已经隐然成形,几乎每一个攻击群的兵力都达到了五十万左右,这样庞大的兵力无论是从哪个方向挤压下来都会让帝国感觉到沉重,尤其是中线和西线,无论是西斯罗人还是卡曼人,和那时候的西疆军几开始了较量,从争夺银川开始到后来甘兰要塞之战,西疆军与当时的银川军联手抗击了西斯罗人的窥伺,至于卡曼人就更不用说了,与帝国之间的纠葛纷争那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皇帝陛下已经将能够给自己的兵力完全交给了自己,八个陆军军团外加八个游骑兵团,兵力同样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左右,单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唐军相差三十万左右,但是利伯亚联军却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捏成了三个拳头,任何一个拳头击打过来都足以让帝国倒抽一口凉气,一百二十万兵马却部署在从银川到鄂霍次克的漫长边境线上,真正能够支撑起大局的仍然只有原来的几个精锐军团,向新成立的几个军团让其驻扎城中要塞也许尚堪一战,如若要让其担负野战之能,崔文秀也不敢如此托大,一旦被利伯亚军突破击溃,那可就酿成弥天大错了。
  掂量良久,崔文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也许只有放弃一路甚至两路,依托城池要塞被动防守,择其虚弱者消灭,但是这还得有赖于利伯亚人的其他两路不能太过顺利,否则即便是消灭利伯亚三个攻击群中一个,其他两路长驱直入,造成不可弥补后果,也是无济于事。
  看见崔文秀目光在地图上游弋良久却始终没有话语,木力格也知道这位素以智计奇诡多变的同僚现在也遇到了麻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下帝国大军不但在数量上少于利伯亚联军,而且在战斗力上也略逊于利伯亚联军,除了像第三、第五、第十二军团可以隐隐压利伯亚军一头外,像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五这几个军团很显然都无法与久经战阵的利伯亚精锐相比,战斗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力格,看来我们必须得有所舍弃才行了,在这样耗下去,只怕我们就真的要耽误大事了。”轻轻放下手中的铅笔,崔文秀呆呆注视地图良久方才喟然道:“有心无力啊,若是马其汗人不再南面惹事儿,把那几个军团给我,我有十足把握让利伯亚人在明年之内灭国!但是现在,咱们却得好好琢磨怎么着让利伯亚人不能把咱们根本给伤了。”
  木力格听出了崔文秀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南方战事陷入僵持状态,马其汗人选择的战略相当高明,既不选择决战,却又半步不让,反而全国动员提升兵力,使得帝国南方压力反而越大,这个时候看来,夺取了罗尼西亚和贡明以及大寮和毛淡棉反而成了累赘,牵制了大量精锐兵力,尤其是南洋联盟大军也源源不断北上,更是造成了南方局势的不稳,这样看来南方局面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是肯定不能指望了,一切都得靠自己,连木力格内心深处也在惋惜梁崇信一世英名这个时候却在这一战上陷入了困局,也许毕生英名就要毁于这一战上。
  崔文秀的抱怨并非针对梁崇信,毕竟决定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皇帝陛下,满以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打垮马其汗人在几个附属地的统治,却没有料到马其汗人也是恁地精滑,一见情势不对,竟然将整个罗尼西亚拱手让人退缩回越京,甚至连贡明城丢失他们都可以隐忍不发,保持克制,但是却又不断在周边增兵,这样的态势让梁崇信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手段来破解。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北方局势却是日趋严峻,也让这位北方军统帅愁眉不展。
第九十节
崔木论战(1)
  “文秀,你打算怎么做?”木力格看见崔文秀脸色渐渐变得坚毅起来,他知道自己这位同僚心中肯定有了决定,语气越是平和就证明自己这位同僚所做的决心越大。
  “你看,现在利伯亚人显然是摆出了三个攻击群,东线应该是普尔人和多顿人联军一组,兵力最为雄厚,估计会超过五十五万人,我推测他们可能有三处攻击点,第一处就是从鄂霍次克与燕山交界地段杀入,这一带地势较为复杂,但是却是平地和浅丘混杂,骑兵步兵都能轻松通过,且无险要可守,可以直扑燕山府城下,也可绕过燕山府,直下莱州;第二攻击点则有可能是从燕山和云中之间杀入,这里地势平坦,河流稀少,适合大规模会战,尤其适合利伯亚人重骑兵的发挥,如果我们不愿正面接战,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挺进到北平府城下;第三攻击点就是从云中西面边境南下,这一路地势与第二点差不多,但是条件更优越,从云中与榆林边境南下,几乎是一马平川,两面城市相距较远,这几乎是一条空走廊,从这里可以直扑帝都外围,若然利伯亚人想要制造轰动效应,动摇帝国民心,这一条路便是最好选择。”
  崔文秀也知道需要向自己这位副手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是关乎帝国生存的一战,各人荣辱已经放在了其次,如何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打赢这一仗才是关键,而眼下自己手中兵力显然无法应对敌人摆出的态势,势必要放弃一线甚至两线,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用帝国雄厚的实力来拖垮对方,取得最后胜利。
  “文秀的看法是认为东线敌军会走第三攻击点?但是第三攻击点深入腹地,而帝国中央情报部门已经通报来称倭人陆军已经在库克群岛和琉球群岛大规模集结,有登陆作战之意图,第三攻击线路偏于内陆,要想和倭人陆军相互策应不易,所以说这有些疑问,不知道文秀你如何看?”木力格皱了皱眉头。
  “嗯,这也有些矛盾,若然情报部门通报情况绝对准确,倭人真有登陆作战意图,那我还是倾向于普尔人和多顿人会选择第一攻击线路,只要拔掉燕山,便可深入南下至济州和中州外围,逼迫帝都,尤其是倭人若是登陆作战也必定有出其不意的愿望,虽然是一厢情愿,但是也能起到一些震撼作用。当然若是倭人只是虚张声势,那第三攻击线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线路。”
  崔文秀也非刚愎自用之人,对于木力格提出的见解也表示认同,只是他有些怀疑以倭人专门利己从不利人的作风,会不会冒如此大风险,花如此大的血本,来进行一次一旦失利就有去无回的登陆作战?会不会是为了鼓励利伯亚盟友全力进攻,或者为利伯亚盟友摇旗呐喊所做的表面功夫呢?
  “文秀,只怕这一次倭人也下足了血本的,不会是虚张声势,那立原山川也非蠢人,眼下帝国虽然没有搭理他,但是他应该清楚,利伯亚人一旦完蛋,他们的结局也就注定,事实上他们甚至包括马其汗人都清楚,都是捆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谁也跑不掉,一荣俱荣,一完蛋都完蛋,所以马其汗人为什么会在南方如此卖命的拖住梁崇信的南方军,甚至以举国之力动员也在所不惜,南洋联盟中也是帝国前期工作做的较为深入,加上多了一些短视的家伙,否则如果南洋联盟也是齐心协力捏成一个拳头加入到这个大联盟中来,帝国在南方的局势只怕会还要糟糕一些。”木力格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并不是一个盲从的人。
  “嗯,若然真是这样,这东面攻击群的危险性就最大,哪怕倭人只有十万陆军登陆,我们都会面临相当大的困境,加上普尔人与多顿人的联军,至少会有超过六十万兵力,我们这一地区布置的兵力不足对方三分之一,虽说多顿人和倭人陆军的战斗力值得怀疑,但是普尔陆军素来强悍,加上如你所说这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只怕孤注一掷之下,金正扬的第九军团就算加上第十三军团也难以抵挡得住。”崔文秀额际似乎又多了几分皱纹。
  “嗯,也许我们真的必须要有所舍弃,但是我们就不得不背负更大的压力,帝国民众的责难也许就只有我们俩来承担了,尤其是文秀你了。”木力格已经意识到崔文秀的想法,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虽然明知道要想面面俱到,那就有可能一处都顾及不到,但是要直接放弃,那肯定会背负民众的唾骂。
  “哼哼,担当骂名的责任就让我来承担吧,我崔文秀在民众心目中本来也不是什么善类,从北吕宋到西域,从腾格里再到印德安,原来是外敌,现在都成了帝国领地,这骂名也就带到了帝国内,只不过原来骂名都是其他民族,现在变成唐族罢了。”崔文秀无所谓的撇撇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仗胜利也同样是万骨枯,还得落下千古骂名呐。”
  “中线集群和西线集群你打算怎么处置?”木力格已经察觉到了崔文秀可能会有意放弃西线和中线,那里是兵力数量虽然不如东线,但是战斗力更强更坚韧的卡曼军和西斯罗军,而且号令统一,一旦进入大战,可能这方面的优势会更明显,避强打弱也是兵家上策。
  “看看吧,中线集群肯定是卡曼人担纲,但是西北郡太玄有扎格罗斯山脉和嘉峪关阻挡,我想卡曼人肯定会把重心放在捷洛克,甲马、凡林也是卡曼人黯然神伤的折戟之处,这个地区他们十分熟悉,而且统治过一段时间,也有些隐藏力量,现在第五军团的重心也放在凡林和甲马上,只是要想顶住卡曼几十万大军的攻击也不太现实,如果能够再有一个军团兵力那就好办得多,好在还有几个游骑兵团可以在一旁策应,枢密院也将他们的轰天雷部队和火铳兵分派给了我们,我打算让轰天雷部队在这两地加强防御,避免过早丢失这两地,尽量拖一拖时间。”
  崔文秀语气平淡,但是却掩饰不住黯然。要想守住凡林甲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打定了主意放弃中线,顶多也就是在防御上多下些功夫,多拖时间罢了,只是要想拖时间也没有那么容易,凡林和甲马虽然防御体系都已经经过重建较为完善,但是既然抱定要牺牲这两座城市就不可能在这两座城市投入太多正规军兵力,一座城市一个师团已经是极限,要挡住数十万凶悍的卡曼军,拖住时间,也就只有牺牲这两个师团和两城民众了。
  木力格也是心中微痛,第五军团也算得上帝国军中的中坚力量,素以防御起家,号称磐石,但是在面对数倍甚至十倍的敌军,也不可能幸免,明知有去无回,但是却不能不去,这等选择何等艰难?
  “西北那边情况也相仿,甘兰要塞和银川府城只怕都会变成最惨烈的战场,这两年中西斯罗人养精蓄锐,实力已经隐隐超过了卡曼人,而这一次利伯亚人的联合也是以西斯罗人为首,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一战也是势在必得,虽然有北方和西面的柏因人和罗卑游骑兵骚扰,估计也只能起到牵制作用,截断帝国与西面中大陆的联系,进而大军东进与卡曼人合兵一处直逼帝都应该是他们的目标,而一旦西斯罗人和卡曼人真的实现汇合的话,只怕这一战就有些难以逆转了,就算是我们在东线取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要想彻底解决卡曼和西斯罗就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了。最起码帝国将再无力控制中大陆,无论是罗卑人还是汉森同盟,乃至吕宋人和西奥兰人都会对帝国在中大陆的统治发起挑战,我们辛辛苦苦取得的成果就有可能一下子化为乌有。”
  崔文秀声音低沉,显然是并不看好目前的形势,要想确保战争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就必须把西斯罗人死死封锁在西北郡境内,不能让西斯罗人东进,哪怕丢失整个西域或者北吕宋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够打赢这一仗一切都可以拿回来,但是如果西斯罗人和卡曼人合兵东进,关西、北原、河朔一片空虚,根本无力抵挡,这些地方沦陷,局势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崔文秀也无法预料。
  “那文秀你打算怎么办?”木力格皱起眉头问道,崔文秀所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极有可能发展到这一步,眼下十二军团负责防守西北,虽然实力不俗,但是所说能够抵挡得住西斯罗人多达五十万兵力的冲击,那明显是虚言。
第九十一节
崔木论战(2)
  “十二军团不可能能够抵挡得住西斯罗人的冲击,我打算将第十军团全部抽回西北,加强银川、庆阳和太玄的防务,二十二万大军纵然还无法和西斯罗人有比肩之力,但是依托这个战略防御三角,加上有三个游骑兵团在从中策应袭扰,我想勉强能够应付,至少有一拼之力,只要能够将西斯罗人沾在西北郡不让他踏足捷洛克和北原,不让他们和卡曼人实现会师,我们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帝国已经进行了全面动员,中州、河朔、关西、五湖四郡的预备役兵力将组建三个陆军军团,以期加强帝国内地的防御,高岳人将在最短时间内重新组建三个步兵师团,同时莫特、图布和求尔人也将在组建两个游骑兵团,希望他们能够赶得及这一战。”
  崔文秀几乎是从牙齿中挤出几句话,帝国虽然进行了动员,但是崔文秀从来不认为这些匆匆组建起来的部队能够起得了多大作用,高岳人的步兵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勉强可以一战,但是也不能寄予厚望,这些从预备役军队转编而来的军队有些时候不但起不到协助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崔文秀才会冒着风险要将第十军团抽回来。
  “抽调第十军团?那北吕宋怎么办?吕宋人那边如果趁机入侵,北吕宋就危险了!”木力格也吃了一惊,崔文秀这个动作未免有些太大胆了。
  “没办法,北吕宋那边暂时交给安第斯兵团,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吕宋人也未必敢这么早做出反应,他们也会观察我们和利伯亚人之间的战争走向,我们不利,他们可能就会兵发北吕宋,我们若是胜利了,他们只能龟缩不动。”崔文秀叹了一口气道,“事已如此,也只能这样从权了,十天前前我就已经下达了调令去调第十军团入西北,估计现在第十军团已经从北吕宋启程返回庆阳途中了,前几日我也向枢密院禀报了我的意见,不过我想已经无关紧要了。”
  “陛下不是已经让第八军团快速返回了么?可以成大猷去西北协防啊。第二军团也开始北返了,难道非要这般行险?”木力格皱起了眉头,这崔文秀果然心狠胆大,这种事情也敢先斩后奏。
  “哼,第八军团和第二军团我都是打算用在东线,甚至连那几个海军陆战师团少不得我都要一并征用,你的第十一军团除了抽调两个师团去中线协防外,其余三个师团就只能居中策应了,我打算用第二军团、第三军团、第五军团、第八军团,再加两个游骑兵团以及独角兽部队,加上三个海军陆战师团,全力围歼利伯亚东路军,要力争在一个月内彻底解决战斗,再腾出手来对付中路军,只要这东路军一解决,我们就算胜利了一半了,所以不能有丝毫疏忽,我宁可冒丢失北吕宋的危险,也要确保东线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若然不能将利伯亚东路军一鼓而下,一旦陷入僵持,那中路军肯定无法坚持太久,我们就会陷入全线被动。”
  崔文秀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知道这是在冒险,但是这一战必须要冒险,也不得不冒险,我们别无选择。”
  木力格一阵默然,他何尝不清楚要想快速解决东路就必须要用占有优势的兵力,虽然说利伯亚东路军是由几部构成,但是毕竟那也是各国精锐,要想歼灭,哪有那么容易?不保证兵力上的优势,根本就不可能。
  “吕宋那边需不需要先和吕宋人谈判,拖住对方,不妨以退回奎羊和帕米尔作为诱饵谈判,先拖一段时间再说?”木力格想了一想又道。
  “不,没有那个必要,这只会示敌以弱,只能让吕宋人更心怀野心,就这样大大方方的将第十军团撤回来,反而会让吕宋人好生掂量一下,我就这么放心大胆,你吕宋人敢来挑衅么?吕宋人反而不敢妄动,就像陛下向罗卑瓦特那里借兵一样,两个兵团可以,那是看得起你罗卑人,让你来分享胜利果实,若是借上五六个兵团,也许瓦特就会琢磨是不是帝国有些撑不住了,就会产生疑虑,说不定就会左推又拖,弄不好一个兵团也到不了位,这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崔文秀摇摇头道。
  “嗯,说的也是,这些墙头草都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那各线你有什么打算,怎么打?”木力格点点头,直接问及核心问题。
  “老办法,东线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中线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凡林、甲马、狼山,利用这三地交错的防御体系挫伤卡曼人士气,消耗卡曼人有生力量,打破其意图快速突破的想法,尽量延缓卡曼人进入北原和河朔的时间,如果能够在墨灵顿和清河一线拖住卡曼军那就算是成功了;西线,利用银川、太玄和庆阳这个防御三角死死卡住西斯罗人,嘉峪关和太玄之间要封锁住西斯罗人西进之路,消磨西斯罗人锐气,为后期反攻奠定基础。”崔文秀斟酌着言辞,一句一句道来。
  “文秀,这一仗不好打啊,进攻和防御都责任重大,一方失利,另一方也就注定完蛋,看来咱们得分分工才行,东线是咱们这一战中的核心,涉及部队多,且时间紧,就由你负责,我来负责中线和西线的防御,你看怎么样?”木力格半晌没有说话似乎是在考虑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最后才抬起头来又道:“我这中西两线都有些吃力,兵力是一个问题,而且还得考虑到民众的感受,退得太快,民众压力太大,退得太慢,只怕咱们的有生力量又会被拖进去,我只能说尽我最大的力量,尽力而为。”
  崔文秀心中一阵热浪滚过,木力格与他关系也只能说一般,应该说老木与梁崇信关系更为密切,但是关键时刻这些老兄弟都能够抛开一切,中西两线明显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路,而且还会背上帝国民众骂名,但现在也只有木力格能够支撑起这个大局,十一军团留了三个师团作为预备队,究竟这三个师团预备队能不能够起到将卡曼人拖住在清河至墨灵顿一线,崔文秀心中也有些担心,但是现在木力格既然主动承担起了这副重任,崔文秀心中也就笃定了许多。
  “老木,其他废话我也不想多说,打完这一仗,只要咱们还有命在见面,其他没说的,大陆各国的好酒要喝什么,全算在我头上,利兹的威士忌,巴罗兹的琴酒,巴比伦的朗姆酒,任你挑选!”崔文秀此时也没有多少更多的话,目光中的激动已经代表了一切。
  “好,文秀,这可是你说的,利兹的皇家敬礼威士忌给我准备两桶吧,巴罗兹的琴酒也来两桶,至于巴比伦的朗姆酒味道淡了一些,给我来一桶就够了,这些年帝国国内的酒也喝够了,咱们也该享受一下西大陆的酒究竟够不够味了,葡萄酒就免了,我不喜欢。”木力格脸上露出由衷的喜悦,他这一辈子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喝两盅,这一次能够敲诈到崔文秀这个平素少有请客的家伙,这便宜可不占白不占。
  “嗬,老木,你可是狮子大张口,喝酒都论桶?不过,没问题,我说话算话,这一仗打完,咱们兄弟俩到卢克索海滨去好好享受一下波罗的海的阳光,在那里的海岸悬崖上,撑起两把伞,躺在躺椅上,一边呼吸海边的新鲜空气,感受清凉的海风,再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喝喝酒,感受一下神仙生活吧。”崔文秀朗声应道,同时为木力格勾勒一副美好度假画面。
  “免了,文秀,这喝酒两个人有什么意思,要喝就把那些老弟兄约在一起喝酒,卢克索太远了,我也没兴趣,到时候,你在帝都里好生招待弟兄伙儿一顿就足够了,不过我的酒照旧要给我。”木力格摆摆手拒绝,他可没兴趣去什么波罗的海海滨喝酒,喝顿酒也要去那么远,他宁肯在自己家里酿酒喝。
  这里二人一番计较直到深夜间,关于东西中三线的策划也就有了个大概,中西两线有守势倒也并不复杂,只是利伯亚军力量太过强大唯有依靠城市要塞来抗衡消磨,各种防御设施自然早已备齐,而军队也规划了一番,西线从甘兰要塞到银川便是首当其冲,康建国对于这一地区也是熟人熟路,自然没有什么担心,木力格也打算先行去庆阳一巡,然后在去捷洛克视察,这两地都有西北骑兵时的老兄弟,木力格也算是较为放心,只是这一仗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不是光靠勇气和意志能够决定,木力格也唯有拼死一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5/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