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5/895

  他相信吕宗平也应该明白这一点。
  不过汉都这两家汽车制造企业一家是省属企业,一家是市属企业,如果都要去单打独斗,的确生存下去可能性很小,如果实现整合再去寻找机会,也许要好得多。
  在吕宗平办公室里呆了半个小时,一直要到11点半了,沙正阳才离开。
  梁锦柏仍然在等候着他,而市政府副秘书长于静也在,陪着他去看了办公室,其实就是原来卿剑锋的办公室,就在五楼。
  市政府领导办公室分别处于四五六楼,吕宗平的办公室在六楼,常务副市长刘胤伯的办公室在五楼,其他几个副市长办公室则都在四五楼,当然秦泽浚的办公室在六楼,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卸掉市政府秘书长这个职务。
  于静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女人,但实际上是个五大三粗的东北汉子,一口东北普通话,老家是吉林的,当兵在汉川,后来转业就到了汉都,先后在市检察院和市政法委干过,后来才到市政府。
  “沙市长,原来卿市长的布局风格就是这样,因为他这间办公室装修时间也不长,也不知道你有什么要求,胤伯市长的意思是看您,有什么需要改动的,提出来,我们马上安排……”
  “不,不用,非常好了,都挺新的,卿市长和我的喜好差不多,我挺满意。”沙正阳连连摆手。
  倒不是客气,而是卿剑锋这个办公室的确看起来很新,估计也就顶多用了一年多时间,四十平的办公室足够大,大班椅,老板桌,加上一整圈的真皮沙发,还有一套很时髦的功夫茶具放在茶几上。
  他是真觉得很满意了。
  “那行,沙市长,还有十多分钟,我看我先带小梁过去认认门,熟悉一下市府办的同事们,……”于静别看是个彪形大汉,但是做事风格却是格外细腻,他在部队上是干文书出身的,做事有板有眼,条理清晰。
  “好,那就劳烦于秘了。”沙正阳也不客气,对人家的亲善示好之举,他当然要领情,其他事情下来再说。
  梁锦柏跟着于静走了,办公室里只剩下沙正阳一个人。
  书柜里还留了几套书,估计是市政府统一购买的,所以卿剑锋没带走,《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还有一套毛选。
  这种搭配倒也是领导干部的标配,只是不知道这是哪一届领导留下来的,沙正阳随手翻了翻,发现居然还真的是读过的,不是那种连封都没开过的样子货。
  走到窗边,推开,背后就是停车场,停车场侧面还有一个后门,可以从后门直接插入一条很僻静的小巷,沙正阳不知道这条小巷究竟是当初修市政府是专门打出来的,还是在选址是就看重了这条很幽静的巷子,而巷子一头也能大概看到两个曲折能拐到琵琶岭公园里。
  坐在大班椅里,沙正阳挪动了一下身体。
  这就算是走马上任了。
  当然这几天肯定还有一个熟悉过程,市政府这边,今天这个常务会议基本上就算是把自己推出去了,而市委那边,还要找个机会去露露面,这肯定要由茅向东来安排。
  心慢慢沉静了下来,沙正阳发现居然茶早就替自己泡好了,梁锦柏倒是安排很妥帖。
  水温正合适,呷了一大口,茶味的芬芳在颊齿间缭绕,沙正阳很喜欢这种感觉。
  汉都市不简单,这一点沙正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越不简单,越富有挑战性,才更有味道和意义。
  茅向东和吕宗平对汉都市现状都不太满意,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否则自己也不会这么急匆匆的来汉都。
  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根子就一条,沉闷保守的作风,流于平庸的做法,满足于汉川省第一大城市格局而非对标更高标准的自满心态,然后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慵懒散漫的习气,不求甚解,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或者苛刻一点儿的话就是自甘下游。
  而这种习气的腐蚀性很强,直接渗入到了从从领导到干部,从干部到群众中的骨子里,使得大家养成了这种文恬武嬉的惯性,而其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什么工作都是不上不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茅吕二人应该是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也认识到了这种风气的危害性,同时也在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来逐步扭转这种风气,自己不过是他们一系列步骤中的一环罢了。
  不过这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有些太大太远了,这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事情,而作为市长助理,自己只需要把交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好。
  高新区的工作沙正阳不惧,或者说只要是自己主导的工作他就不怕,唯独他有些担心招商引资工作,因为这是一个全市性的工作,而涉及到的区县和领域,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分管领导和区县领导打交道。
  而如何和其他分管领导协调配合好,如何获得其他区县的全力支持,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
  沙正阳的心思回到了几位副市长身上。
  吕宗平和刘胤伯那里,沙正阳不是很担心,这两位身份不同,自己所做的应该是符合他们心思的,而关键在于其他几位副市长。
  比如柳斯临,他分管工作这一块,照理说,自己抓招商引资对他来说是好事,但实际上作为分管工业副市长,抓工业这一块工作的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也一样是本份儿工作,所以对自己这个从侧面来横插一杠的市长助理有多少好感,不好说。
  还比如臧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划使用,招商引资不可避免的要提前介入和承诺,那么最后怎么来兑现承诺,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也是一个很考纲的难题。
  同样,农业以及金融、商业服务业等一样都涉及到这些问题,招商引资是一个宽泛的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自己只是牵头来抓招商引资,但是并不代表后期的落实乃至结果都要由自己来负责,各区县和分管这一行的市领导在项目落地之后更具有发言权。
  任重而道远,如果单纯只是招商引资工作倒也罢了,但是涉及到其他人手里的工作,或者说权力,那么就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了。
  一边思考着,沙正阳的目光也放在窗外的风景上,寻找好突破口是当务之急,沙正阳很清楚要想抓成功一项工作,要么就是自己要有足够的主导权,别人无法或者无力阻挠自己,要么自己就要在这项工作上寻找到足够的利益共同体,捆绑在一起,让对方的力量能为自己所用,达成共赢。
  招商工作就是如此,在高新区,沙正阳凭借自己主导,他自信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在其他区县,那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合作者。
  合作者来自两面,一面是区县,一面就是分管领导,要让人人满意肯定不可能,能做到大部分人都认同,那就足够了,这就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充分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于静领着梁锦柏回来了,又寒暄了好一阵,于静才离开。
  “感觉怎么样,于静对你看起来很热情啊。”沙正阳在于静离开之后,笑着问道。
  “他们都知道对我热情其实就是对您的尊重。”梁锦柏微笑着道:“于秘好像有那个意思联系您的工作。”
  “啊?什么情况?”沙正阳颇感吃惊,市政府每个副市长和市长助理有专门对口联系的副秘书长和办公室副主任,据他所知于静在市政府办内部也算是比较资深的了,一直联系柳斯临,怎么突然想起要改换码头了?
  “我不太清楚,市政府这边我也不太熟悉,但我感觉好像他很着急。”梁锦柏摇头,“但我估计里边肯定有一些我们没觉察的因素在里边。”
  想了一想,沙正阳觉得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于静如果真的愿意联系自己,他也乐见其成,于静对汉都市情况很熟悉,而且主动对自己一个市长助理亲善,那么无论如何这个礼贤下士姿态他是要摆出来的。
  虽然还只是第一天,但沙正阳已经感受到了来自高处的冷冷敌意,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功,在他们心目中也许失败的自己才是最符合他们自己的胃口的。
第050章
创业史
  沙正阳也意识到自己在汉都市里没有一个熟悉的人为自己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是多么的不方便。
  梁锦柏才来,要融入进去,肯定需要时间,而且单靠一个秘书来为自己收集整理信息也是远远不够的。
  自己需要从多个方面有人来为自己提供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或多或少会夹杂提供者自身主观的一些因素在其中,但只要能有多个角度的来源,之后加以综合,基本上也就能得出一个事情或者问题的大概真实面貌了。
  当然,随着自己开展推进工作,肯定会有一些机会慢慢的深入,也会有一些人主动向自己靠近,工作中也能建立起一些关系来,从这些角度也能慢慢掌握很多消息,只不过沙正阳希望这个过程能缩短,能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就成为在各方面都烂熟于胸的内部人士。
  此时沙正阳心中掠过一个人名字。
  或许这个人能在这个时候帮自己一把。
  ……
  沙正阳兼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的任命文件姗姗来迟,一个星期之后才下来。
  之前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一直是由常务副市长刘胤伯兼任,刘胤伯也早已经提出过几次,作为常务副市长的工作量太大,他实在无暇兼顾高新区的工作,有时候甚至连一周去一次都达不到,所以要求市委市政府要重新考虑人选。
  不过之前这一个星期任命虽然没有下来,但沙正阳却没有客气,早已经把自己代入了进去,开始进入角色状态,开展工作。
  而高新区一帮人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特别是在目前高新区整改是高歌猛进的时候,沙正阳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支持。
  “截止到目前,进入科创大厦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72家,从业人员超过1400人,不过增长势头已经有所放缓,7月份进入大厦的企业是19家,而8月份只有16家,……”季国力话语中既充满自豪,同时也有一些担心,“另外科创大厦的容量也差不多快要到极致了,我们预计可能到11月科创大厦就难以再接受新的企业进入,……”
  “那园区有什么打算?”沙正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问道。
  “要等到新的大楼建成肯定不可能,所以我们的备用方案就是在园区内的两栋征用的老厂房里临时进行改造,从6月份我们已经在进行这项工作了,但是相对于科创大厦来说,这两栋征用老厂房改造工程量虽然不大,但是有效利用率就要比科创大厦低很多,因为它们都是只有一层楼的厂房,未来在各方面的投入,比如水电气和宽带改造等,都要大不少,……”
  季国力的介绍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随着互联网之都的名声大开,这半年来前来创业和从其他地方主动搬迁而来的小微企业的确很多,可以说科创园区的宣传和实实在在的优惠条件的确吸引了很多创业者。
  这些企业龙蛇混杂,沙正阳甚至可以肯定其中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会在未来几年里逐渐被淘汰消亡,这是一个不愿意承认但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创业者的热情和创意如果能转化为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归于失败也难免,哪怕高新区已经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风投资源来进行对接扶持。
  但是资本是要讲回报的,他们不会听凭你的一面之词,天花乱坠也很难打动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冷硬心肠,他们只看利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据沙正阳所知,东方红投资和万象基金就已经拒绝了不下三十个希望获得投资的创业团队,当然他们也已经认可了8个项目,并给出了第一笔投资,其中就包括一个在线旅游和线下酒店相结合的项目,沙正阳的观感类似于前世的携程,还有一个是线上工作招聘应聘项目,以及一个线上房产中介项目,甚至还有一个连锁上网场所,也就是网吧的项目。
  沙正阳也不确定这些项目中会有多少成功,会有多少失败,现在的互联网资源和条件也未必能支撑得起,但是他相信自己在高峰论坛上的一番话犹如撒下了无数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荡,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发芽。
  当然在发芽过程中可能它们会遭遇缺水干渴、缺乏土壤养分,甚至山火,最终湮灭,但是这些参与其中的人却总会保存下来,进而成为第二轮的创业者,只有经历过创业的失败,他们才能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坚韧的毅力去追逐成功。
  “有没有考虑过,根据需要,把科创大厦中部分较为成熟,或者说已经具备一定商业模式的企业搬迁到那两个厂房改造出来的园区中去?厂房改造出来的规模可以设定为规模较大,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企业进驻,而科创大厦更适合那种刚刚的初创企业来进入,这样做一个适当的分流,保持科创大厦内那种创业活力氛围,……”
  沙正阳提出建议。
  其实那两幢厂房改建出来的可以考虑设置为孵化园,也就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式或者找到了发展方向,又或者是具备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就可以进入孵化园中来进行更为周到完善的孵化服务,这样有助于从这一批已经在初期最残酷竞争中活出来的企业得到更充分养分支持。
  季国力和其他几个人眼睛都是一亮,这个建议其实就是对蜂拥而入的企业进行了一个筛选分类,而已经具备发展前景并获得了认可的企业就可以进入孵化园区内作有别于其他初创企业的孵化发展了,甚至他们在进入孵化园区之后可以才人才招募上获得更好的支持,资本也会更垂青于这一批已经获得了初期成功的企业。
  “沙市长,您提的这个意见很好,我觉得可以,那两栋厂房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如果改造好,我们想容纳十来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是完全能够满足的,另外周围还有好几幢条件相若的厂房,如果这种孵化模式获得成功,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其他厂房的改造来满足需求。”
  季国力思考了一下,这才道:“而且科创大厦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另外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这些初创企业一些鞭策,让他们不能因为我们高新区和科创园区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不是来混饭吃的,而是来创业的,如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和模式,那么迟早也要被淘汰,混饭吃是没有前途的,甚至可能连自己的员工都留不住,……”
  “国力,这也算是一个目的吧。”沙正阳认同,“初创企业的确很艰难,所以我们会给他们必要的各种保障,让他们可以在创业初期没有任何顾虑,但是企业要做强做大,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单靠园区的这些基本保障是毫无意义的,我相信这些创业者也能明白这一点,这种方式既是激励也是鞭策,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商业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他们必须要接受这个现实,哪怕遭遇了失败,我相信对他们来说也会有很大收获,也能为他们下一次创业提供有益的经验。”
  敲定了这个方案,会议室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高新区现在的规模不大,无论是管委会人员还是整个占地用地,比起经开区那边来要差得远,但是谁都知道高新区现在的势头正旺,甚至不少经开区的干部也希望调到高新区这边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5/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