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566

  把盒子交给方胜,立刻就让他去将作监叫工匠过来。
  见到了木匠,虽然一身的碳灰,但是看他脑门上的汗就知道,这家伙得到消息就跑来了。
  “上好的木炭磨成粉,送到东宫一袋,孤有用,现在先去做狗窝的牌子。嗯,上面就刻上‘内有萌犬’就好。”
  木匠点头,接过木盒就去工作。
  张赟送奏折回来,看到被太子随意丢到脚下,已经踩烂的倭国国书说:“殿下,您干嘛一点脸面不给倭国使节留?这可不是大国的态度啊。”
  李承乾撇撇嘴,拿起自己起草好的太子教说:“谁不给他们留脸面了?你看,孤不就准备好了回信?父皇不在,倭国也只能接接太子教了。”
  看到空白的太子教诏书上“很好,再恭顺点”这么一句敷衍的话,张赟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你来的正好,去吧宜秋宫收拾出来,周围全部戒严,不允许闲杂人等靠近,明天孤要在那里做一些秘密的事情。”
  虽然很想知道太子要做的秘密事情是什么,但是张赟还是下去执行了。
  晚饭过后,李承乾就直接入睡。
  明天还有朝会,必须得提起精神才行啊!怎么能因为一天就坚持不住?要知道皇帝可是坚持了好几年了啊。
  第二天一大早,李承乾就写了一张纸条给方胜,让他秘密的将纸条上记载的东西都弄到宜秋宫,然后才去太极殿上朝。
  例行的朝会没有起早的限制,一般都是皇帝什么时候召见,什么时候开始。
  辰时的时候,李承乾来到了太极殿,再一次面对乌泱泱的人群。
  这些人,完全没有过闲散日子的想法,看样子是准备一连上三个月的朝啊。
  “诸卿可有本奏?”
  还是这样的对话,第一个站出来的,还是房玄龄。
  站定后,房玄龄就说:“殿下,微臣有本启奏,今遣使高丽,已经有了回信,高丽王同意将前朝将士的遗骸归还,但是希望大唐将边军后撤十里,据说,张俭在边境很不安分,让高丽的边境一日三惊。”
  李承乾还没说话,李绩就站了出来:“后撤十里?什么时候朝堂能下令让在外领兵的将领后撤了?后撤十里看起来没什么,可这会让张俭这些年的心血大半付之流水!老夫当初就不同意派遣使者送信高丽,如今高丽虚与委蛇之意是如此的强盛,哪有一点从命的意思?”
  张公瑾的身体很不好,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落,但还是站了出来说:“咳咳,殿下,微臣以为,不能助长高丽的这种气焰了,你不过是要骸骨而已,却要连下三道文书,咱们大唐就会成为最大的笑话,微臣觉得,该出兵震慑高丽了!”
  话音刚落,魏征就站了出来,斥道:“出兵?出什么兵?用什么出兵?黄河改道,不知道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出征高丽,就会像隋末一样让山东之地民心慌慌,这样的责任,谁敢背负?”
  如果是平时,出兵也就出兵了,魏征不在乎,但是如今正值山东闹灾的时候,灾年不出兵,这是铁则!出征高丽,势必会在山东等地征兵,这比平时征兵不知道恶劣了多少倍。逼反百姓是必然,不逼反才是侥幸。
  眼看朝堂文武双方又有吵起来的趋势,李承乾头大如斗,忍不住的看向李涧。
  不愧是皇帝的贴身宦官,李涧不过是一声“肃静”,就让包括房玄龄在内的所有人闭上了嘴。
  “郑公说得有理,灾年不能出兵,哪怕父皇在这里,也会是这样的选择。甚至于,连动用辽东边境的兵马都是不该,毕竟山东之地没有任何的补给送去。户部左侍郎何在?”
  户部左侍郎独孤傅站了出来:“微臣在。”
  “孤问你,国库可能支持这次战争?”
  “回禀殿下,出征高丽,又不能动用山东等地的粮仓,只能动用国库的钱粮,劳师远征是一定的,微臣估计,耗费大量人工靡费将物资送到边境,别说开战了,能维持边军驻扎的消耗就已经很不错了。后勤不足,如何能开战?”
  李承乾点了点头,包括李绩在内的好多武将都是逞一时之勇,真的到了开战的时候,没有粮草,怎么开战?更何况辽东苦寒,现在决定开战,战事正式开始后不久就要进入冬天,要维持大军的保暖难如登天,难道让大唐的士卒都留着鼻涕,铁青着脸去进攻?那不是去进攻的,那是去丢人的。
  想起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李承乾就说:“此事容后再议,唐俭,重责高丽使节一顿,就说孤看他们不爽!”
  听到太子这任性的判决,好多朝臣都无奈的笑了。
  要是皇帝,绝对干不出这种事儿。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失去自由
  至于太子说过后会有结果,众大臣也理解,毕竟,太子需要跟房玄龄等人一起商议一下,才能作出决定,甚至弄不好,还需要向皇帝求援,毕竟,这种事儿,太子等人还是很难直接拿主意的。
  房玄龄才退回去,魏征就站出来说:“殿下,臣有本奏,户部得殿下慷慨解囊,如今正在制定赈灾的条款,微臣以为,此次赈灾既然用得是殿下的钱,而不是国库的,就应该讲给百姓们听。”
  面对魏征的提案,李承乾笑道:“郑公,不过是一次赈灾而已,用得着喊出孤的名字?太做作了吧。”
  魏征笑道:“既然是好事儿,就事无不可对人言,太子殿下的贤明能够远远传递到山东道,是好事儿。山东之地,因为炀帝东征,人口凋零,再加上门阀林立,所以对大唐朝廷其实没有太多的好感,此次赈灾不仅快,还细,相信会让朝廷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举两得的事情,殿下还是莫要推辞了。”
  魏征都带头了,官员们自然纷纷跟随。见他们都坚持,李承乾只能下令让独孤傅按照魏征说的去做。
  例行朝会其实很短,不过半个时辰而已,朝会就结束了,等官员们都离开,李承乾才走出殿门,刚一出去就看到了禄东赞。
  这家伙,今天竟然真的来上朝了。
  “殿下年纪不大,却已经有了君主的气质。要知道我们的赞普,也是十二岁的时候就当上赞普了。如果两位能够见面,想必一定会成为皇帝。”
  李承乾点了点头,禄东赞这话没毛病,他也相信他和松赞干布见面以后一定会成为朋友,不过,这只是在他还是太子的前提下。老虎或许会和狮子成为朋友,但是绝对不会理会一只兔子。
  “大相今日坐的太远,是孤疏忽了,明日不妨坐到前面来,也好近点看看我大唐的朝政。”
  一边的李涧皱了皱眉,想要开口却最终选择了沉默。
  而这边,禄东赞简直要欣喜若狂了。即使在最荒诞的梦里,他都没有想到自己在大唐会受到这样的对待。在文武百官的队伍靠的越前面,他就越能听清楚大唐的朝堂是什么样的。毕竟,他的唐话只是勉强能说,遇到对方口速太快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分辨意思。
  这箱子珍宝送的真值!
  “那明日在下就要继续叨扰了。”
  恭敬的拱拱手后,禄东赞欢天喜地的离开了。
  直到禄东赞离开,李涧才开口了:“殿下,您为何要允许禄东赞上朝,又为何让他靠前?奴婢不相信您会被那一箱子珍宝收买,其中可有奴婢猜不到的深意?”
  当了皇家的奴才这么久,李涧学会了察言观色,刚刚本来应该立刻阻止的,可是想到太子的聪明,他硬是憋到现在才问。
  背着手顺着台阶往下走,李承乾边走边说:“孤还以为你会直接忍不住呢,好吧,既然你问了,孤就告诉你。禄东赞是吐蕃大相,这样的一个人,哪怕咱们正在开战,出于礼节,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不过孤答应他上朝学习,就是为了震慑一下吐蕃。今天房相不知道禄东赞也在朝上,否则断然不会提起高丽的事情的。现在,禄东赞指不定怎么嘲笑咱们大唐呢。
  事情发生了,就要想办法补救。封口不可能,那就让所有外国人见识一下惹恼大唐的后果吧!”
  李涧悚然一惊:“殿下,您不会是要同意出兵高丽吧!这坚决不行,您没有指挥十六卫、指挥府兵的权力,陛下不在,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瞥了一眼快要跳起来的李涧,李承乾无奈道:“谁跟你说孤准备发兵高丽了?兵权方面谁染指谁倒霉,这一点孤还是知道的,用不着你操心。好了,你帮孤跑个腿儿,去把军器监欧阳烁、魏王李泰叫到东宫来。另外,东宫北侧禁军的队伍全部替换成太子亲率的士兵,现在就做。”
  见太子不再研究高丽的事情,李涧自然连连答应。
  到军器监把欧阳烁叫到东宫,在去学院的路上,李涧思虑再三,还是把这件事写信通知给了皇帝。
  送信的士兵根本没跑太久,就追上了出京的皇帝。
  就像李承乾猜想的那样,皇帝根本没有快去快回的打算,队伍才出长安,就慢的像龟爬。
  见到了在田地里务农的百姓,就要下车跟他们攀谈两句,特别是发现自己一身龙袍把百姓们的膝盖都吓软了后,干脆就换成了商人的打扮,还专门弄了一辆货车充样子。
  这下,他的谈话过程就顺利了好多。
  他一直坚信,只有真正从百姓口里听到的,才是真话。
  两天时间!出京的队伍却连长安县都没出去。
  晚上,大军安营扎寨,将皇帝护卫在中央后,才开始了过夜。
  一整天都在跟田里的老农,或者村头晒太阳的老汉攀谈,兴致来了甚至会帮着百姓干点儿活儿,所以李世民搞得一身灰头土脸的,洗漱完毕才干净了。
  “您啊,也不知道发什么疯,堂堂的皇帝,却帮着百姓拔草,没看您错拔了好多的秧苗?您啊,这是在帮倒忙!”
  李世民哈哈一笑,坐在椅子上享受皇后的头皮按摩,舒服的呻吟一声后才说:“其实,这才是朕最感兴趣的事情,与之相比,歌舞什么的,不看也罢。久居深宫,朕看到的大唐,都是凭借奏折里面的文字生生堆砌出来的,想象,和亲眼看到是两回事。
  如今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提起朝廷虽然没有感恩戴德,但是也很肯定,朕就开心。汉朝以来,天下纷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朕很希望让大唐成为一个跟汉朝一样强盛的国家,所以就要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才行。这次出行,是满足朕游玩的欲望,但同时也是朕好好看看大唐的机会,所以不能走马观花啊!”
  “您啊,怎么说都有理!”
  长孙才用力的按了一下,皇帝就翻身而起,吓得长孙还以为自己用力气太大了。
  “有马蹄声。”
  说完,李世民就坐到了桌案后。
  大军合围之下,内部是皇帝的营帐范围,根本没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在这里骑马。除非,是送信的红翎急使。
  果然,一个红翎急使带着一封信进帐单膝跪地,呈上了李涧的信函。
  拆开信件的时候,李世民一脸的严肃。这次出来,他已经叮嘱过房玄龄,除非是真正紧要的事情,否则不能来信烦他,临走时候故意的说错话,太子应该也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只能说明事情很重要。
  祈祷着不要是让自己回去的内容,看完信后,李世民乐不可支,终于松了一口气。
  “陛下,可是长安有什么大事?”
  长孙很担心是太子儿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者遇到了什么大事。
  扬扬手里的信,李世民笑道:“朕下令让百骑司每五天给朕来信一封,说说长安发生的事情,如今只不过是提前罢了。信是李涧发来的,他很怕承乾会下令进攻高丽。不过,承乾又说不会动用十六卫,也不会动用府兵,倒是让朕好奇他会怎么收拾高丽。也罢,朕这次本来也想看看他能力如何,就任由他胡来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