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566

  说完,就提笔给李涧写回信,命令李涧不能多加干涉,他很想看看,太子这一次又会出什么奇招……
  一夜过去。
  今天一大早,李泰才赶回长安,进了东宫,昨日恰逢大桥打下第一根桥柱,得知可以推迟回去后,他就决定必须要等到桥柱彻底成型后才动身。
  跟李泰一起进入东宫的还有军器监的欧阳烁。
  在得到消息的时候,欧阳烁立刻就来了精神,从太子要几个精锐工匠来看,估计又有了新的想法。想想之前改造的八牛弩,欧阳烁的心头就一片火热,连夜召回了军器监的几个精锐,顶着黑眼圈才开坊门就窜到了东宫。
  一进东宫,李泰就感觉到了跟平时的不同。
  平常,东宫里面没有一点压抑的感觉,干活儿的宫女宦官都有说有笑的,不像皇宫,无故发笑是会被处罚的。而今天,东宫的正门处守卫比平时多了一倍,内部的门口也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往来的宫女宦官,都是步伐匆匆。
  这是怎么了?
  跟迷惑的李泰不同,欧阳烁看到这一幕后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猜想,兴奋的攥住了拳头,在引路的宦官带领下,穿过重重门禁,一直来到了东宫的宜秋宫。
  宜秋宫在东宫的西北角,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堪,甚至一度是拿来当东宫的冷宫来用的。
  跟平日里冷清的宜秋宫相比,今日却热闹了很多,层层的亲率士兵将这里包围,最令人迷惑的是周围准备了大量的沙土,甚至还有装水的水缸,还很多。
  这是干嘛?防火?
  一行十数人,在宦官的带领下穿过亲率士兵的包围,一直进了宜秋宫里面。
  大殿里面,没有点灯火,因为没有必要,这里破损的门窗,就会投入大量的光亮。而李承乾,穿着一身麻衣,正看着自己面前的一大堆物资发呆。
  “皇兄,您怎么穿着这一身?”
  李泰没有行礼,而是直接走到了李承乾的身边发问。
  “这里面灰尘太多,把你的衣服也换了,去隔壁,我有事儿跟这些人说。”
  李泰还想说点什么,见皇兄目光坚定,赶紧闭嘴,老老实实的去隔壁换衣服了。
  欧阳烁拱手施礼以后才问:“殿下,您今日叫臣等过来,可是又有了什么改造军器的主意?”
  李承乾也不回礼,转过身,也不回答:“孤今天叫你们来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们,很重要很重要。虽然父皇不在,可是孤也能给你们许愿,这件事办成了,你们将会成为真正的官员,而不是工匠体系里的官儿。就算你们不愿意用这个资格,你们家里的子弟也能因为你们的荫庇入仕。
  不过啊,一旦你们接手了这件事情,你们的自由将会被彻底剥夺,不管你是吃饭上茅厕还是跟媳妇敦伦,没准儿都会被专门的人监视,别的人,甚至是平日里家里的亲戚,也不能再来往。出了岔子,掉脑袋都是轻的,没准儿还会连累到你们的家人,想清楚,要不要答应。”
  李承乾连珠炮一样的话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做一件事,换功绩,而且是能荫庇后代的功绩?给我们这些匠人?
  工匠做官的艰难,他们还是很清楚的,工匠位在百姓之下,也只是比商贾强了一点点罢了,祖辈当了工匠,后代也会是工匠,想要当官?寒门士子也有微弱的可能,但是工匠子弟还是别异想天开了!
  在这样的诱惑下,他们很自然的忽略了后面的条件,只要子孙后代能够当官,别说失去自由了,就算立刻去死,他们也不在乎!
  原本微不可察的呼吸声,立刻变得沉重起来。
  欧阳烁回头看了看自己的手下,见没人摇头,就带领手下单膝跪地说:“殿下,您将这件事交给我等吧!我等要是将您托付的事情泄露出去分毫,全家死绝!”
  李承乾点了点头,唐人从不轻易许诺,更别说立下这样的毒誓了。除了一些人面兽心的伪君子,余下几乎所有人的誓言都能相信。
  “起来吧,你们稍等一下,等一会儿百骑司的人过来了,就能开始了。今天晚上,孤给你们最后一晚的时间准备,回家告别妻儿,告别高堂,明日才会真正开始。等真的开始以后,你们就很难回到人群中了啊。”
  李泰贼头贼脑的从外面探进头来,说:“皇兄啊,您到底要干什么?我怎么感觉到了滑轮组时期的感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您不会也把我关起来吧,说好了,我可不想被关起来!”
  李泰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自由,为此,魏王府的属官不知道有多少挨了揍的。
  李承乾笑了,拍拍李泰的肩膀说:“皇兄我才不会坑你,叫你过来,是有新的活儿交给你。大桥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你总在工地上看着,也很无趣,所以我给你找了一个困难的活儿。来,你们都过来。”
  把众人叫到书桌边,李承乾拿出图纸,指指上面画着的箭矢问:“孤问你们,大唐现有的锻造工艺,制作这样中空的箭杆,能大规模制作吗?”
  欧阳烁当仁不让的拿起图纸看了看,迷惑道:“殿下要打造这样的弓箭做甚?弓箭的箭杆内部掏空,本身重量会下降,就算用铁来打造,也会影响箭的飞行,不伦不类啊!”
  “闭嘴!孤就问你能不能大规模的制作!”
  欧阳烁这才发现自己的职业病上来了,赶紧说:“自然能,咱们现在有了水力巨锤,锻造的能力提高了不知道多少!”
  李承乾点了点头,将图纸交到李泰手里说:“青雀,你现在就带着这个图去军器监的武器工坊,组织起一些工匠,开始打造这样的箭矢,小到弓箭的,大到八牛弩的,都要,而且,箭杆内部掏空后,周围的边壁不允许有一点的漏气,明白了吗?”
  李泰立刻答应下来,拿着图纸就离开了。
  送走李泰后,没多长时间,百骑司的人也到了,领头的就是神秘的百骑司首领段云志。
  对于太子的命令,段云志本来是拒绝的,像他这样的人,本来只应该听从皇帝的命令,哪怕皇后都不了解他的存在,可是李涧亲自下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见太子。
  拱手行礼后,段云志道:“百骑司首领段云志,见过太子殿下,不知殿下急命在下来东宫,所为何事?”
  看了一眼段云志带来的百骑司成员,李承乾不答反问:“你带来的这些人如何?够忠诚吗?”
  段云志毫不犹豫的说:“只要陛下下令,我等都可以自裁于此!”
  见段云志的话说得斩钉截铁,李承乾才点点头,指着军器监的工匠们说:“从今天起,这些人用不着参加百骑司其它的工作了,只需要近乎寸步不离的看住这些人不要跟别人接触,不要给外界送信,只要这些人某一个泄了密,看管的人同罪论处。至于孤到底要做什么,先让孤卖个关子,明天你们就能见到了。现在,他们可以跟这些工匠一起回家了,你跟着孤,孤还有事情吩咐你做。”
  段云志很想反抗一下,可是见太子下的命令冰冷而生硬,顿时知道自己的工作会很重要,所以也就忍了下来。
  撇下段云志,李承乾对欧阳烁等人说:“孤知道这个命令下得有点不近人情,可是等你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后,就能体谅孤了。出宫的时候,到东宫管事那里每人领五百贯,算是孤给你们的补偿吧!”
  欧阳烁连忙推脱道:“殿下不可,我等既然已经答应,自然不会在意这点钱财的事情。”
  “收着吧,今天回家好好安排家事,明天起,你们就算想要回家,也回不去了啊。”
第二百五十六章
火药
  目送着欧阳烁等人离开,李承乾只能为自己的谨小慎微伸出中指。
  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原始的火药,是唐朝后期才出现的,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才开始被实际应用。而且,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
  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辟湿气瘟疫。
  可是,唯独没有在战争中大量应用。甚至于,火药这种发明被列到古代四大发明里面,简直就是一种讽刺,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完善、使用却是外国人进行的。当八旗骑兵在人仰马翻之际,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到一丝无奈?
  “段云志,你现在立刻派人在长安周边找一处距离近,却又能保证没有人烟的地方。今后,这个地方会变成大唐的命脉,不能懈怠。”
  见太子说得认真,段云志拱拱手说:“殿下有所吩咐,属下必定照做,只是,您到底要做什么?”
  到底要做什么?
  李承乾坐在布满尘土的台阶上,他也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火药的出现太早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唐朝不是宋朝,特别是如今,那些将领,那些府兵,渴望战争渴望得眼睛在晚上都会发出绿色。吐蕃、西突厥,只能让他们忌惮,真要开战,不会有一个怂的。
  在这样的朝代放出火药,等他们尝到甜头以后,也不知道大唐的版图会扩大到什么程度。
  与此同时,火药势必会产生无数的亡魂,让他背负无边的杀孽。
  想到杀孽,李承乾忽然又没内疚的想法了。
  死多少人关我屁事!只要死的不是唐人不就行了?
  站起身,李承乾看向还在等回答的段云志说:“你应该记得孤改造八牛弩的事情吧,孤给你透个底,将出现的新武器,会让横刀一类武器逐渐的淘汰,如果不是图一个省事儿,甚至八牛弩都会被废弃。言尽于此,孰轻孰重,你应该分得清吧!”
  “属下知晓了!从现在起绝对不再质疑殿下!”
  段云志不需要完整的回答,他只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够重要就行了。百骑司作为皇帝最亲信的组织,确实是做这些事最佳的选择。
  段云志走了以后,李承乾才回到丽正殿换了衣物,回到书房开始处理奏折。
  皇帝那一整后殿的屏风,其实不全是靠着百骑司的密报才出现的。至少,一封奏折,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一个官员的性格。偷奸耍滑之类,一封奏折上多是拍马屁的话语,真正的实事儿,估计只有寥寥的几笔。
  黄河改道,哪怕放在现实都是一场大灾难,可是同是定州发出来的奏折,一个县的奏折极力的粉饰太平,另一个县的却是如实诉说,以至于一封奏折写不完,要发两封。
  大灾出现的时候,县令才可能有上奏的权力,从县令一级的奏折上,才能更贴近真实情况。
  “歌功颂德之言,勿要再进,黄河改道,朝廷应当如实赈灾,此奏折却会让救灾的顺序发生变化。莫非,看着自己治下的百姓后被救济,你觉得很合适?”
  刚开始还要写文言文,可最终李承乾还是决定用大白话批复。粉饰太平这股风不可长啊!什么时候一两个企业家就能用自己的脸面遮盖住一个村,甚至一个县的时候,普通百姓哭都没地方哭去。
  这股风气必须得到抑制,大唐盛世不能是一个人、几个人的盛世,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在盛世中有一席之地的话,这样的盛世,只不过是虚假的而已。
  提笔就开始写太子教,准备发出这样的法令。
  “去假存真”,这就是李承乾提出的主张。
  中书省的房玄龄接到太子的太子教,并不觉得意外,皇帝每年都要发布这样的法令,要么是提倡官员节俭,要么是要求官员直谏,太子不过是要求官员实话实说而已,算不得什么。
  太子教在中书省获得老房的印鉴后,就被送到了门下省,魏征捋着胡须欣赏完毕以后,就加盖了印鉴,送到了尚书省。一道政令只要通过门下省,就是合法的,通过门下省的政令,比起皇帝强硬发布的命令,更具备威严性。
  第二天,跟太子教一起发出去的,还有赈灾的款项。太子“不遗一户、不漏一人”的赈灾要求,立刻被天下百姓追捧。
  历朝历代都不缺赈灾的流程,像大唐这么郑重其事的实在少见。
  就在长安的百姓都在称颂太子殿下贤明的时候,贤明的太子殿下,此时却在做着最恶劣的事情。
  李承乾一直以为,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就是最严酷的惩罚之一,但是此时此刻,他就将这样的惩罚,施加到了三十几个人的身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