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66

  李承乾当即反驳道:“李师,弟子可不这么认为。万事都没有绝对的,孝为先确实是好事,可是若是有人借着孝道胡作非为,也不能指责他吗?”
  ……
  看着讨论问题讨论得如火如荼的师徒俩人,李安仁露出了羡慕的神色。明明他才是老先生的正牌孙子,但是从没有这样过。他知道,太子与其说是爷爷的弟子,倒更像是忘年交。
  李家并没有多少家财,老先生一生虽然获得过不少赏赐,但是每回赏赐到家,都被他分给了左邻右舍的穷困人家。安德坊固然是长安城内,可是这座城市还没有到达它最辉煌的时刻,以至于边角的地区,跟贫民窟并无差别。
  午餐很简单,小米饭加上干菜炖鸡肉而已。看这鸡肉的新鲜程度,没准是因为太子驾到,李安仁坏了年节不杀生的戒律,现杀的。
  虽然菜式简单,但是在老先生家里用餐,却还是比在高府痛快。
  虽然没经历过,但李承乾知道,在高府用餐,恐怕是压抑万分,那些一般的族人,连喘大气都不敢。
  吃完午饭,又跟老先生下了一会儿棋,李承乾才告辞离开。
  李纲坚持要在家住到正月十五再回东宫,知道老先生怕自己哪天在东宫走完人生之路,想要多陪陪家人,李承乾也就没多说什么,只是吩咐随行宦官给李府多买些炭火和肉食。
  没有老先生在的东宫,显得格外的冷清。
  拜年活动结束后,李泰还是猫在宫城过冬,李恪则每天早起,跟李承乾一起锻炼起来。
  李靖依旧每天早晨都出现在东宫,虽然惊讶李恪为何跟随着李承乾,但是见李恪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也会稍加点拨。
  就这样,平凡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正月十三。
  跟逐渐恢复活跃的三省六部一样,于泰和长孙宝庆也回到了东宫,等十五上元节结束后,过年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正月十三的这一天早晨,照常的锻炼完后,李承乾拍了拍李恪的肩膀:“你回宫后,把青雀也叫过来,告诉他,今晚过来的话有美食可以吃。”
  正擦着汗的李恪笑道:“用别的话叫他,他肯定连屋都不出,但要是叫他过来吃,他肯定拽着我过来。”
  看着笑得开朗的李恪,李承乾也笑了。这样多好,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也改不了兄弟的身份,干嘛相处起来畏畏缩缩的?
  送走李恪后,李承乾便把方胜叫来。
  “江米面,红芸豆,糖……算了吧,还是弄点麦芽糖回来,对了,还有芝麻,多买点,咱们东宫人多了,弄少了不够吃。”
  方胜从来不问为什么,只是把太子要买的东西都记在心里后,就出门去买。
  买这些东西要干嘛?自然是弄汤圆和元宵。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要是没有汤圆和元宵吃,李承乾总觉得怪怪的。
  制作汤圆其实并不复杂,当初跑汤圆的单子的时候,他还在工坊见识过怎么制作元宵,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普通人家也能做,就是因为工序繁琐,人们反而更倾向于买成品。
  把所有的宫女都叫到厨房,等着方胜把东西买回来。
  待到方胜把东西带到后,李承乾拉着厨子说:“还是老规矩,孤就给你们讲解一遍,剩下的都要你们自己弄。”
  厨子自然赶紧点头。
  给厨子讲解了馅料要怎么制作,汤圆要怎么包,元宵要怎么滚后,李承乾就拍拍手离开了。
  虽然很想试一试,但是堂堂太子要是亲手干这些,不仅会被人指责,厨子那羞愤要死的样子也不好看。
  东宫的厨子,自然不会让太子失望。不到午时,就有一盒滚好了的汤圆送到书房,呈交给李承乾看。
  用刀子切开一个看了看,李承乾对成果还是很满意的。还不错,比后世那黑心工坊做的败类汤圆好多了。皮薄馅儿大,面皮却很有韧性,不会一煮就开。
  “不错不错,就照着这个方法弄,明天晚上之前,孤要一大批,明日送出去,剩下的就咱们东宫自己人吃。”
  在一众宫女们的勤劳努力下,很快就制作好了一大批汤圆。
  知道太子要拿这个送礼的方胜,还很聪明的买了一批木盒,将汤圆装了起来。不看里面的汤圆,单看这个盒子就知道价值不菲。明明是古代人,可方胜硬是无师自通了“商品包装”这门学问。
第七十九章
他怎么知道的?
  只是,他的道行明显还不够。要想达到极致,怎么也该给盒里的每个元宵都套个包装才行。
  晚饭,吃的就是汤圆。
  虽然馅料并不是很美味,但是李泰依旧吃了一大碗煮汤圆和半盘子炸元宵。临走的时候,还耍赖硬是带走了十几盒,看样子这几天就准备吃这玩意儿了。
  正月十四的早晨,照例看着李承乾锻炼的一身汗水后,李靖转身就要走。
  “卫公,等等。”
  让方胜把三盒汤圆拿出来,李承乾笑道:“卫公,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吃食,您不妨带走一些。”
  “哦?”
  李靖拿起一盒汤圆,打开看了看。
  白白的一个个球形的东西,看起来就赏心悦目。
  “这种东西我叫它汤圆,另外一盒看起来大很多的,叫元宵。汤圆更适合煮着吃,元宵更适合用油炸着吃。”
  李靖点了点头,收起汤圆后问道:“太子殿下可是有事要求微臣?”
  无功不受禄,礼贤下士必有所求,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李靖知道,太子送自己东西,一定是有事情拜托他。
  被拆穿了心思,李承乾只能干笑:“让您看出来了,我就是想问问您,若是想让太子亲率上战场,需不需要走兵部的程序?”
  “原来是这个问题啊。”李靖捋了捋胡须,道:“自然是要走的,太子亲率虽然是殿下的亲兵,但是要想上战场,就必须到兵部报备,否则,擅自出动的军队,跟谋反同罪。另外,因为您是太子的原因,除非您亲自上战场,否则太子亲率要出动,您还得跟出战的主帅打好招呼。还有就是……”
  李靖迟疑了一下,才继续说:“上战场,就一定会有死伤,太子想要让亲率的士兵获得历练,就必须全权放手,能忍受死伤。否则,出战的主帅就算带着太子亲率,也不敢用他们。”
  说完,李靖疑惑道:“殿下,难道最近大唐要出兵?”
  军方并没有收到战乱的消息啊!
  李承乾干笑道:“我就是问问,您别在意。”
  说完后,李承乾拖着剑,回东宫洗漱去了。
  东宫制作了很多的汤圆,自己人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消灭的。所以洗漱完毕后,李承乾就将这些汤圆分成了几批,要方胜带人送出去。
  第一个要送的自然是太上皇李渊,在宫女的这件事上,李渊没弄假,送来的都是千娇百媚的处子,李承乾自然要回礼一份。更何况,作为“孤寡老人”的李渊,怎么说也需要关爱。
  第二个要送的自然是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娘了,李承乾不信,东宫这么大的动静,那两位会不知道,制作了美食却没送爹娘,被指责不孝就不好了。
  第三个是李恪,跟李泰不同,李恪虽然吃的也狼吞虎咽,但是走的时候没好意思带走一些。
  第四个,自然是老先生了,为此,李承乾专门吩咐厨房制作了一批个头特别小的,好照顾老先生的牙口。
  第五个,呵呵。
  看着盒子上摆着的空白纸张,李承乾提笔写下了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的府邸名。
  想办事,怎么也得给人家先送点礼。如果不出意外,过不了几天,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就要出征。太子亲率训练了这么久,怎么也有点成果了。只要上战场见见血,谁说就一定打不过玄甲军?
  再算上高府的一份后,李承乾便叫方胜等人出发了。
  有方胜等人的嘱咐在,收到东宫礼物的人家都从善如流,在上元节当天才食用了汤圆和元宵。
  第一次食用这东西,很是新鲜。
  尉迟恭自觉身份不够,所以只能让自家厨子研究怎么做出来。高士廉觉得汤圆这种食物很不错,牙口不怎么好也能享用,所以跟长孙无忌一样,差人到东宫要方子。不同的是,高士廉是直接开口,长孙冲登门却带了丰厚的礼物。
  至于皇宫……
  从东宫厨子被传唤回御膳房一整天来看,御膳房也知道汤圆和元宵怎么制作了。
  对于这件事,李承乾并不如何关心,而是专心致志的等着朝廷的震动。
  不出意外的话,正月十七,有个被巫婆忽悠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就该起兵造反了。
  罗艺,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荣之子。武德三年,奉表归顺大唐,被赐予李姓,预属宗室,封为燕郡王。以一外姓的身份得到郡王的封号,朝廷对他不可谓不重用。协助消灭刘黑闼后,他又被封为左翊卫大将军,出任天节军统制、泾州刺史。
  虽然他结交李建成,是太子一党。可是李世民登基后,却没有追究,拜其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
  位比三公啊,可以说已经登临臣子的极点了。可就是这样,这个蠢货还是不知足,选择了谋反。
  参考这人的升迁史,特别是被封开府仪同三司这段,李承乾很怀疑,罗艺的谋反,是被自家老爹一步步诱导的。
  大唐不杀功臣,但若是走上谋反的道路,那就怨不得旁人了。
  以一投降军阀之身快速登顶臣子巅峰,想再进一步,恐怕也只有谋反了。
  十六的这一天,李纲返回了东宫。
  十七的这一天,一切如故,一直等到天亮都没等到消息的李承乾,这才想起来这里是消息闭塞的唐朝。就算罗艺今天谋反了,消息也不会这么快的传递到长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