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3/1016

  “自今日起,此等藩镇劣习,万不可再延续,尔等也要约束手下兵马,若是犯案者,无论是谁,严惩不贷——”
  “荒唐,真是荒唐——”
  郭从义见到这阵势,有些措手不及,这才明白唐军的不同,连忙呵斥吩咐,然后小跑跟进,生怕被厌恶了。
第九百五十七章
震动
  郭从义弄巧成拙,惹得众人嘲笑,火急火燎地准备善后。
  面对众人的嘲笑,他不以为意地说道:“咱虽然事做错了,那是以己度人,没明白部署的爱民心思,心意还是好的,部署爱民,咱也爱民……”
  随即,他又不要老脸的向张维卿致歉。
  张维卿第一次碰到这般厚脸皮的,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只能表示知错就改就好,不能再有下一次。
  收下籍册后,张维卿第一时间,去向了长安的府库,查询还有多少钱粮。
  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偌大的京兆府,领有十二县,竟然只有区区一万余石粮食,数万贯铜钱。
  也就是说,他这近六万兵卒,竟然没有足月的存粮,堪堪只够半个月。
  对于此事,其他人颇为惆怅,唯有郭从义极为欢喜,终于轮到我献策建功了:
  “好教部署知晓,某几个月前,就是河中府尹,护国军节度,那河中府虽然新上了节度,但里面好多儿郎都是我的麾下,岂能轻易地转向,只要我去定然能夺下河中府。”
  “部署,那河中府,有一座解池,惯是产盐,年上百万贯,钱粮极多。”
  “恩?”张维卿看着郭从义一副心急的模样,不由得笑道:“河中府自然是要取得,但在我看来,最要紧的莫过与虢州,那里可是潼关所在——”
  杨廷璋等人闻言,瞬间恍然大悟。
  关中四关,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东函谷关,东汉末年,函谷关不可守,曹操移至潼关,其乃是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河中府虽然重要,但虢州境内的潼关,却是关乎入秦唐军的生死,以及在坐众人的生死。
  张维卿清楚,若是贪图钱财,暂舍了潼关,那么来自洛阳,东京的禁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以他们这般杂兵状态,怎能抵抗?
  不是他妄自菲薄,实在是这五万人太过于凑合,骑兵更是大杂烩,根本就不足以对敌,所以只能防守,守住潼关。
  “如今保义军节度使,乃是杜审进,一个幸进之徒,不过数年功夫,就爬到了保义军节度,不过尔尔。”
  杨廷璋不屑一顾地说道:“其不过守户之犬,只需数千精兵,即可拿下。”
  张维卿不解其意,伴随着解释,才明白。
  原来这杜审进,乃是杜太后(赵匡胤之母)的幼弟,最得宠爱,一入官场,起家授右神武大将军,改右羽林大将军。
  第二年,也就是乾德元年,领贺州刺史,第三年,知陕州,第四年,就改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第五年就坐上了保义军节度使的位置,替皇帝看守关中的东大门,扼守关卡。
  要知道,杜审进如今已经五十有七了,入官场就五十,年岁这般大,自然小心谨慎,没有多大的作为,更没有藩镇的骄矜,是个厚道人。
  众所周知,乱世中,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厚道人,因为只有强悍勇武的人才能控制军队,厚道的人只会受到欺凌。
  “既然如此,杨师璠,你率领温末精骑,并五千步卒,跑一趟吧,拿下虢州后,死守潼关。”
  张维卿略一思虑,就直接吩咐道。
  “诺——”杨师璠大为欢喜,这么好的立功机会,终于轮到我了。
  “幸亏咱们兵马众多,可以分兵,河中府耽误不得,郭守文,你与郭老将军一起,率领两千静难精骑,一万步兵,一同去往河中府,接受其兵马,仓库。”
  “末将遵令——”郭守文、郭从义连忙应下,皆喜笑颜开。
  这番布置,也是张维卿认真思考的。
  最信任的,自然是杨师璠,所以派他驻守潼关,顺便立下功劳。
  只需郭从义,那是必须去的,但其孤身一人的话,张维卿又不放心,怕放虎归山,所以又加塞了郭守文,甚至隐隐以郭守文为首。
  其静难精骑,乃是杨廷璋的兵马,以郭杨的交情,自然指挥无碍,即使占据河中府,但依旧是郭守文占据优势。
  杨廷璋与王彦超自然得留下来,相互制衡。
  派出兵马后,长安城只留下了三万余人,这下子粮草倒是宽裕了些许。
  不过,缺粮依旧存在,张维卿立马组织万人民夫,从大散关运粮而来,用铜钱支付。
  而杨廷璋的确是诚心归降,他甚至派人从静难军中调来粮草,以支应粮草不足的窘迫。
  而这时,唐军攻克凤翔,甚至席卷京兆府的消息,终于在整个关中传开,关中为之震动。
  众所周知,乱世中,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厚道人,因为只有强悍勇武的人才能控制军队,厚道的人只会受到欺凌。
  “既然如此,杨师璠,你率领温末精骑,并五千步卒,跑一趟吧,拿下虢州后,死守潼关。”
  张维卿略一思虑,就直接吩咐道。
  “诺——”杨师璠大为欢喜,这么好的立功机会,终于轮到我了。
  “幸亏咱们兵马众多,可以分兵,河中府耽误不得,郭守文,你与郭老将军一起,率领两千静难精骑,一万步兵,一同去往河中府,接受其兵马,仓库。”
  “末将遵令——”郭守文、郭从义连忙应下,皆喜笑颜开。
  这番布置,也是张维卿认真思考的。
  最信任的,自然是杨师璠,所以派他驻守潼关,顺便立下功劳。
  只需郭从义,那是必须去的,但其孤身一人的话,张维卿又不放心,怕放虎归山,所以又加塞了郭守文,甚至隐隐以郭守文为首。
  其静难精骑,乃是杨廷璋的兵马,以郭杨的交情,自然指挥无碍,即使占据河中府,但依旧是郭守文占据优势。
  杨廷璋与王彦超自然得留下来,相互制衡。
  派出兵马后,长安城只留下了三万余人,这下子粮草倒是宽裕了些许。
  不过,缺粮依旧存在,张维卿立马组织万人民夫,从大散关运粮而来,用铜钱支付。
  而杨廷璋的确是诚心归降,他甚至派人从静难军中调来粮草,以支应粮草不足的窘迫。
  而这时,唐军攻克凤翔,甚至席卷京兆府的消息,终于在整个关中传开,关中为之震动。
第九百五十八章
藩镇
  “父亲,如今京兆府虽然陷落,但朝廷只是腾不出手罢了,一旦有暇,定然平复唐军。”
  长子跪在床前,满脸的疑惑。
  “如今咱们归降唐军,日后朝廷追究,怕是祸患不小啊!”
  这些年来,中央禁军不断地强大,而地方藩镇的实力却在削减,后汉从河东发起,而后周与北宋,却是禁军中军头变动罢了。
  近些年造反的,如后周时杜重威,宋初的李筠,李重进,都是赫赫有名之辈,但依旧被打得落花流水,东京的强势,让人印象深刻。
  “糊涂——”李洪义闻言,咳嗽一声,直接骂道:“小儿比老子还要糊涂。”
  “如今唐军号称十万,王彦超都不敌,杨廷璋顺服,郭从义系首而降,京兆府一下,河中府岂能保?咱们区区的万把人,能抵抗多时?”
  “咱们保大军民贫地瘠,咱这节度使当得也憋屈,天天吃黄沙,能有个甚的嚼头?”
  “不如趁着老子年老体衰,还能将就几个月的功夫,将保义军卖了,为尔等谋个好前程。”
  “况且,就算朝廷杀回来,我恐怕早就闭眼了,朝廷岂能追究你们的责任?”
  “父亲英明——”几个儿子这样一想,立马就清楚明白,只有好处,没有后患,果真是个好买卖,投降的好。
  见此,李洪义笑了笑,闭上眼睛,言语颇有些遗憾:“老子我就是从乱世中起来,闭眼中又是乱世,只求你们能长享太平。”
  “记住,不要从武,当个文官吧,乱世中最危险的就是武人,动不动就会灭门的……”
  ……
  与此同时,位于静难军之上,相隔不远的泾州,彰义军节度使赵赞,此时闻听了这般情况,大吃一惊:
  “王彦超一向是关中老将,竟然战败而降,唐军真的是所向披靡?”
  说起来,赵赞的身份倒是颇为离奇,与李洪义不相上下。
  其父乃是赵延寿,祖父赵德钧,在镇压石敬瑭的途中,契丹人南下,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一同投降,被契丹国君耶律德光囚禁,迁往北方,只有赵赞与母亲兴平公主留在洛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