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016

  “请上——”
  李嘉陪同着双冀,立于门外,瞧着这个带着唐朝风味的狭窄宫殿,李嘉心中颇有些感慨。
  随后,执奏官从殿中而出,见到是受圣人尊崇的双冀,亲近的喊了一声。
  紧盯着这位老者的步伐,李嘉亦步亦趋的跟随着,低着头,微微弯着腰,脱屦膝行,满脸恭敬地模样。
  “圣人——”双冀跪下,喊了一声,李嘉也跟着喊了,高丽遵从唐制,虽然对外是国王,但依旧是以皇帝自居,穿着柘黄袍,律法行着《唐律疏议》。
  “卿家这次求见,所谓何事?”
  高丽光宗坐在垫子上,微微倾斜着身躯,以显示对这位儒臣的重视。
  “臣遍观诸国,以孔孟治国的,皆铸币以行天下,昭示正统,我高丽国,地方千里,口过百万,儒学昌盛,海东胜国,素称小中原!”
  “如此,我国却以物易物,银瓶通行,岂不自贬于诸国乎?”
  “况且,吾王虽为海东天子,高丽各州郡庶民百姓,只知郡守、府使,不知圣人,若铸造钱币,必能宣示正统,宣我王威!”
  不愧是文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李嘉的确非常佩服。
  “先生所言确实有理!”光宗左右与陪臣聊了聊,点点头,肯定道:
  “但,吾国虽大,确少铜矿,若是锻造铁钱也是可行的,锻造也不及中原啊!”
  虽然处处与中原学习,吸引汉人前来,但高丽不过依旧处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阶段,无论是制度人口技术等,依旧逊于中原,甚至某些地方依旧是刀耕火种。
  光宗的话,得到了众多陪臣的附和,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差距,才会推崇儒学,以唐律治国,但终究相差千年。
  “正是意料如此,微臣向陛下举荐李三郎!”双冀让开一步,将李嘉的身影显露出来。
  “哦?李御商?你还会锻造铜钱不成?”
  “圣人,微臣自岭南而来,虽然远离中原,但若是有足够的铜料到话,可以为圣人锻造铜钱!”李嘉微微撇了一眼坐在床垫上的光宗,感受了一下国王的威严。
  “哦?可是我国铜料也是缺乏的,若是光凭借从他国进口,糜费颇多!”光宗一口正宗的中原汉话,略微带点汴梁口音,想来对于汉文化已经学习得很深了。
  “陛下勿忧,臣手下有专人寻山探矿,吾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又是圣天子临朝,些许铜矿肯定就能寻到!”
  李嘉低头,一脸诚恳地拍起了马屁。
  不过,他这话确实不假,朝鲜北部,靠近长白山附近,有一座亚洲第一铜矿,储存量惊人,虽然此时属于后渤海国的控制,但不久的将来就会被高丽窃取。
  “远水解不了近渴,铜矿寻到,开采也是不易!”光宗摇了摇头,否决了这项看起来很好的提议。
  此时的高丽依旧处于贵族联盟阶段,若是在那些贵族地盘上发觉了铜矿,那对于中央朝廷而言,大为不利,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的光宗而言,自然不行。
  “如此,请陛下允诺臣为全权大臣,以高丽之粮,及金银,购南方之铜,每年购得之铜,足以供应全国!”
  “发行铜钱后,国内商贾买卖,陛下可尽得其税,充斥国库!”
  谁能想到,此时的高丽通行的货币是银瓶,以物易物,还没有商税,除了中央直控的,其他地方每年不过是上贡一些粮食及特产,额度还没有限度,全凭中央是否强势。
  “商税?”光宗沉思起来,如果颁行铜钱,可以对商人们进行收税,中央自然有钱扩军,继续扩大与贵族的差距,此乃强干弱枝之良策啊!
  “卿家才干难得,只是行商莫过于浪费,不如为官,朕不吝土地爵位!”
  “多谢陛下厚爱,臣之才,只在行商,为官治国,非臣所能!”李嘉连忙推辞,老子复兴大唐的要事不干,来你这当个芝麻官,脑袋秀逗了。
  “既然如此,朕就赐封你为户部金曹员外郎(正六品),专事铜钱铸造!”
  “臣叩谢隆恩!”李嘉极为欢喜的接下来这个肥差,虽然比汉人一开始就以翰林学士(正四品)低,但差遣不同,肥得流油。
第一百零二章
启程耽罗
  等到李嘉忙完高丽的事务后,公元958年已经过去,时间来到了959年,整个新年。
  伴随着高丽舞女的妖娆舞姿,李嘉度过了显德六年,来到了显德七年,距离北宋的建立,只有一年的时间。
  “啊呜——”打着哈欠,被窝暖洋洋的,分外何乎他的心意。
  “老爷!”两个被高丽王赏赐的侍女,早已经学得汉话,连忙跪坐起来,娇小玲珑的身躯紧绷着,生怕引起他的不满。
  “无事,服侍我穿衣吧!”烧炕尚未发明,北方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或许是在南方呆久了吧,李嘉感受这西伯利亚寒流,身体竟然有些难以消受。
  无奈,就在开京度过了新年,夜晚太冷,要两个侍女暖床不过分吧!理由极其充沛。
  “该走咯!”在两个少女的服侍下,李嘉穿上了衣服,从塌上起来,看着窗外天寒地冻,万物寂静的模样,心中突然地就火热起来。
  海南此时依旧温暖如春,万顷良田的目标,恐怕已经完成,对于海南各州的渗透,追随着粮铺的脚步,不断地发展着。
  飞龙都,飞虎都,白沙都,以及海龙海盗团,他手中掌握的力量,正在一步步地壮大中。
  今年,规模至少要扩大一倍以上。
  “头,你说郎君带在这快一个月了,啥时候回老家去!”
  李嘉在开京城中拥有一座不小的院落,自然,三艘船上的水手从船上下来轮流进行护卫。
  “不清楚,虽然这开京城说的都是鸟语,但姑娘确实水灵!”两个水手守着大门,嘀嘀咕咕地说了起来。
  “闭嘴,训练时就是歪头裂腿的?好好站着!”周奎正好去拜见郎君,见到如此牢骚的场面,忍不住呵斥一声。
  “是,都头!”两人立马合拢腿,笔直站立,高声答道。
  “这算什么事!”皱着眉头,快步走入,周奎对于这闲出鸟来的日子也是烦躁得不行,掏了掏耳朵,嘀咕着。
  “郎君——”刚入,周奎就见郎君立在窗前,似乎在欣赏着什么,看见他的到来,立马喊了一声。
  “哎,郎君唤我何事?”周奎小跑着,微微弯着腰,恭敬地问道。
  “准备一下,过几日咱们就得走了,日子太舒服了,骨头都散了!”李嘉伸了个懒腰,淡淡地说道。
  “哎!”周奎脸上涌现出喜悦之情,连忙答应下来,告了个罪,迫不及待地转身而去,他需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兄弟们。
  随后,李嘉又拜别了儒学大家双冀,满载着从辽东及高丽收购的商品,沿着半岛而下,来到了耽罗岛,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
  《元史》云:“其牧地,东越耽罗,北逾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
  耽罗国,在中国史书上,最早是以州胡国的名字出现的,耽罗岛属太平洋亚热带气候,每年一月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其东部是大片适于放牧的草地。
  温暖湿润的气候,丰美的水草,使其成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自古耽罗就是出产良马之地,所谓“处处骅骝”,在元朝时被蒙古人看中,占据了近百年,养育了大量蒙古马,等到明灭元之后,岛上残留着三四万匹骏马。
  李嘉等三艘巨轮的到来,让平静祥和的耽罗岛,瞬间陷入了惶恐之中。
  耽罗的国王,被称作星主,臣服于高丽,口不过万,身材短小,髡头(剃发),如鲜卑族,喜欢养牛与猪,其衣服有上无下。
  李嘉见此,颇有些惊讶,女的没有羞耻,也无甚的。
  耽罗没有城池,只有一座座圆墙草顶的房屋,异族风味很独特。
  “派人去问询一下,是否可以让我们停泊一下,我们是来做生意的!”李嘉看着岸边那一群持弓挺矛的野人,忍不住地说道。
  “郎君,船中没有几个懂这个地方鸟语的,招募来的高丽人也不例外。”
  高丽别的不多,穷人倒是不少,尤其是沿海的渔民,看天吃饭,着实贫困,耗费不了几匹布帛,就招募了两百人,船厂每个月都会有船试水,水手自然供不应求!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从岛中走出一个身穿短衫的老人,胡子花白,拄着拐杖,一颤一颤地说道:
  “诸位来自于高丽?(高丽语)”
  高丽语自然懂得,给了一个否定答复,之后,他情绪更激动了:
  “诸位来自于中国否?”带着陕西味道的话语,令李嘉为之一愣。
  连忙停船,在诸人的护卫下,李嘉来到了岛上,好奇地问道:
  “老丈是汉人?”
  “不想多年后,竟然又见到乡人,老朽死而无憾了!”老头子脸上的皱纹挤作一团,发出内心深处的喜悦之情。
  “此时中原为何?天下统一否?哪个皇帝御统天下?”
  “中原之国,名周,皇帝郭荣,太祖郭威,尚未统一天下!”李嘉叹口气,说道。
  “不想,竟然是青雀儿得了天下!”老头子摇了摇头,一脸的不可置信,郭威别号青雀儿,只因脖子上刺了只青雀。
  随即,他向李嘉诉说了自己的来历。
  他本名陈申,乃幽州人士,受后晋石敬瑭所派,为了顾及颜面,以及滔滔舆论,改由海路去往契丹,给契丹爸爸送上贡赋。
  结果,在归途中,被高丽的海盗所抢夺,辗转来到了耽罗岛,一呆就是二十来年,满头的黑发,早已经成为了白丝。
  “郎君所来耽罗,所图为甚?”陈申摸了摸胡须,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