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807

  头不能转,胳膊不能动,怎么走路、登墙、搏杀?
  第二次攻常州时,吴争的应对是,借助江阴百姓献上的百领铁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城墙上以硬对硬,直接撞上去强撼。
  这种实战的战例,在军校基本上学员都耳熟能详。
  岳小林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下令将铁甲兵放上城墙,欲重演吴争当时旧事。
  事实上,此时的情况要比当年吴争第一次对抗铁甲兵时,有利得多。
  那时,沥海卫还没有正规枪刺,杀敌用的是刀,大刀。
  仅以区区刀尖刺破、划破敌人喉咙,难度更大。
  如今北伐军的枪刺虽然也笨重,但好歹是长条形的,比刀也要薄不少。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北伐军士兵,几乎都经过军校的熔炉,作战意志和主动性要强得多。
  随着铁甲兵步步逼近、城下敌人步兵还未登城之际,守军数百士兵迅速向前趴俯,然后匍匐向铁甲兵爬行。
  这就极度难为了这些铁甲兵了,突然失去了面前的目标,这低头的动作,着实太难了,脖子下的铁甲,遮掩、局限了他们的视线。
  可岳小林一样不是神仙,他也犯了个错,几乎是无法补救的错误。
  铁甲兵确实笨重,可他们能低头,再不济,往后退一步,还是能看见守军动作的。
  同时,这一低头,无形中化解了岳小林的后着,也就是说,因为低头,原本头盔与铁甲间的缝隙,被掩盖了。
  守军转身,仰头向上刺出的刺刀,全被挡住了。
  双方近在咫尺,一个靠前的守军,心慌之余不小心摔倒,被铁甲兵沉重的脚踩上胸腹,当场惨呼,吐血不止,这种凄厉的惨叫,最伤士气。
  时间紧迫,只要半柱香的时间,敌步兵一涌上城,那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岳小林情急之下,开了一枪。
  这一枪,歪打正着。
  或许是天意吧,岳小林情急之下的一枪,正中一个铁甲兵的头部。
  铁甲兵头部有头盔,又因为低头,眼睛的孔洞都已经无法成为目标,击中有何用?
  事实上,守军将士都被蒙蔽了。有用,非常有用。
  铁甲兵是经过遴选出来的,体格极度强壮。
  哪怕是被火枪正面击中,也能强抗过去,可这不表示他们没有受伤,或许面罩后,都是满嘴的血。
  但他们的头部是抗不过去的,滚圆的弹丸,虽然无法象后世的尖头子弹击穿头盔,但会让铁盔中的人头,如被巨锤砸了一般,这不是正常人能抗得住的,就算不被当场震昏,铁头盔里巨大的回响,也能将人蒙痹。
  守军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他们看来,目标越大,命中度越高,军校也是这么教的。
  因为不可能将每个新兵训练成神枪手,在战场上,都瞄敌人的头打,那简直就是浪费子弹。
  所以,瞄准的都是庞大的身躯,却忽略了相对较小的头部,事实上,哪怕后世的战场上也是如此,当然,除了狙击手之外。
  而岳小林这一枪,“咣”地一声,直接撂倒了这个铁甲兵。
  这铁甲兵被击中之后,甚至连吭都没吭一声,向后翻到,如同一尊木偶石像一般砸在城墙实心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巨响,这一刻,双方都惊愕了。
  岳小林在短暂的错愕之后,迅速清醒,立即下令,“朝敌人头部打!”
  都说笨人天照应,不过岳小林不笨,不但不笨,反应还快。
  这么一来,想不胜都难啊!
  他无意之中,歪打正着,这说的不是他那一枪歪打正着,而是下令放铁甲兵上城墙。
  正因为敌人上了城墙,双方近在咫尺,戴了铁盔的头部,还是小目标吗?
  加上刺刀的燧火枪,差不多有八尺多,几乎是顶着敌人开枪,这打中的难度,迅速降到了最低。
  铁甲兵的反应迟钝,不是人反应迟钝,而是着甲之后,变得迟钝。
  他们无法迅速转身,除了后退、前进,想转弯靠扭身是不行滴,这象极了后世汽车转弯,可以脑补一下。
  于是,一阵如同敲破锣般地“咣……咣……当……当”声之后,城墙上,已经看不见站着的铁甲兵了,全他妈的砸地上了。
  岳小林随即狂呼“城垛迎敌!”
  这一声,绝对是这场战斗最明智的命令。
  事实上,这一声喊出的当时,敌人步兵的手,已经在城垛上露了出来。
  没有装填的时间,守军直接端着枪刺,往敌人的身上扎,顿时无数的清军惨叫着往下掉,如同下饺子一般。
  但此时,城下如雨的箭矢射来……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岳小林来不及心痛,随即下令开炮。
  开的自然是虎蹲炮,这下,近前的清军步兵、弓箭手遭难了,他们没有了铁甲兵的遮掩,直接暴露在了虎蹲炮的威力之下,一时间,城下是烟尘滚滚,这是一次城前全方位的炮火覆盖。
  虎蹲炮开花弹弹片伤不了铁甲兵,可对普通士兵,那就如同割韭菜一般地随意。
  济席哈终于下令鸣金收兵了。
  第一场战斗,双方以几乎平手告终。
  当然,这是站在清军的立场上而言,可事实上,守军伤亡二百余人,清军伤亡六百余人,这其中包括全军覆没的三百铁甲兵,显然,这是济席哈心理不可承受之重。
  按理说,这种战场态势已经说明了一切,一旦铁甲兵不能如期顶住北伐军的火枪、火炮,那么,除非是往死里填人命,否则,只要守军弹药足够,就是一场可以预计的屠杀。
  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济席哈与蓝拜的出发点,还是停留在个人利益至上。
  对他们而言,让一个汉人小子盘桓在他们头上,这是不可接受的。
  
第1406章
湖陵城之战(二)
  多尔衮活着时,济席哈、蓝拜等满族将领受多尔衮威势所慑,对多尔衮的安排不敢出言反对。
  可眼下,多尔衮死了,新主子只是个不满十岁的孩童,这就让他们有了想法,二旗旗军加上三万新军,足以奠定一方势力的根基,大事可为啊。
  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济席哈、蓝拜显然是断章取义的高手、高手、高高手。
  他们选择性地“剖析”了首战的优劣之处。
  在他们看来,铁甲兵既然能一次攻上城墙,就能攻上两次。
  他们认为,此战的失利,主要原因在于步兵不能迅速跟上,导致了铁甲兵上城之后,没有步兵掩护、配合,才使得守军有机可趁,若是步兵能有第一时间登上城墙,此时,自己怕是已经在湖陵城城楼上畅谈古今了。
  这个总结,几乎成为了济席哈、蓝拜等一众满族将领的通识,也对嘛,否则就没有“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了。
  济席哈隐瞒了不报首战战报,而是迅速下令,再次攻城。
  不过清军还是收敛了一些,吸取了前战部分教训。
  清军以另一旗的三百铁甲兵为先登,以三千弓骑由两侧骑射压制城墙上火枪兵,而原本间隔铁甲兵二里前进的登墙步兵,此次仅间隔百步远,弓箭手依旧跟随步兵后面。
  这种布阵,清军从关外一直打到关内,可谓无往而不胜。
  其最关键之处,不在步兵和弓箭手,而在轻骑飞射。
  冷兵器时代,怕是没有一个兵种能在攻城时,强过轻骑飞射,特别是北方游骑。
  这种飞射,简直就是守军的恶梦。
  不管是弓弩还是火枪,基本上就是浪费箭矢和弹丸,因为根本无法瞄准。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压制,那就是以同样骑兵前出,干扰敌人。
  显然,岳小林手下没有骑兵。
  那么,这场仗怎么打?
  岳小林犯愁了,看着已经城下渐渐逼近的铁甲兵,岳小林知道,再想故伎重演已经是不可能了,有步兵紧随其后掩护的铁甲兵,那就等于有了周密的防护,想要以“地趟刀”接近发难,无疑是自杀。
  打不打?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岳小林依旧犹豫着该不该开炮阻截,他怕浪费炮弹,因火枪兵防护极差,守城如果没有了火炮压阵,根本无法守城,这便是无炮即无防的道理。
  然而,犹豫归犹豫,身体却很诚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